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选修320世纪的战争与和平2[主干梳理]一、第一次世界大战和凡尔赛—华盛顿体系下的世界(一)第一次世界大战1.背景(1)根本原因:各主要资本主义国家进入了帝国主义阶段,各主要资本主义国家之间政治经济发展的不平衡加剧。3(2)具体原因:法德之间、英德之间、俄奥之间的矛盾激化,欧洲列强形成三国同盟与三国协约两大军事集团;列强的争夺、民族矛盾日益激化,使巴尔干半岛成为矛盾冲突的焦点。(3)直接原因:1914年6月28日的萨拉热窝事件,成为第一次世界大战的导火线。42.经过(1)爆发:1914年7月28日奥匈帝国向塞尔维亚宣战,此后,德、俄、法、英相继投入战争,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5(2)基本战况阶段主要战役说明第一阶段(1914年)西线:马恩河战役东线:俄军进攻德国“速战速决”战略破产,战争转入长期对峙的阵地战,德国丧失战争主动权6第二阶段(1915—1916年)西线:凡尔登战役、索姆河战役、日德兰海战东线:俄军夏季攻势德国再也没有力量发动大规模的进攻,大战的战略主动权转移到协约国方面第三阶段(1917—1918年)俄国的人民反战运动发展为革命运动;美国、中国等国加入协约国集团作战,加速了战争的结束;1918年11月,德国投降交战各国人民的反战运动是促进战争结束的根本原因7(3)结果:1918年11月11日,停战协定的签订,标志着第一次世界大战以同盟国集团的失败而告终。83.性质:第一次世界大战是一场帝国主义性质的战争,对交战双方来说,都是非正义的。4.影响(1)给人类带来了巨大的灾难,造成巨大的人力、物力、财力的损失。9(2)战争催生了新世界①第一次世界大战使欧洲在国际上的统治地位发生动摇。德意志、奥匈帝国战败,英、法等战胜国也受到重创。②俄国十月革命后,建立了第一个新型的社会主义国家。③促进了殖民地半殖民地国家和民族的觉醒,这些国家和地区的民族资本主义得到一定发展。④战后,出现了人类历史上第一个世界性国际政治组织——国际联盟。10(3)大战对人类社会的影响①大战成为一系列新技术发展的催化剂。②促使政府机构改变了职能。③改变了人们的思想观念,和平主义思潮盛行一时。11(二)凡尔赛—华盛顿体系下的世界1.背景(1)第一次世界大战改变了帝国主义国家之间力量的对比。(2)战胜国迫切需要宰割战败国,协调各种矛盾。122.凡尔赛体系(1)建立:《凡尔赛和约》及其后签订的对奥、匈、保、土的各项条约一起,构成了凡尔赛体系。(2)内容:领土问题;殖民地问题(委任统治权);军备问题;赔款问题。(3)实质:列强在欧洲、非洲和西亚地区确立的国际关系新秩序。(4)特点:掠夺性;分赃性;不稳定性。13(5)影响①暂时协调了帝国主义战胜国之间的矛盾,建立了帝国主义重新瓜分世界的分赃体系。②使欧洲和中东的政治格局发生很大的变化,欧洲出现一系列新兴的民族独立国家。③建立了战后资本主义世界的新秩序,重新划分了殖民地,有利于战后欧洲的稳定与恢复。④体系内部隐含了许多矛盾,如战胜国与战败国之间的矛盾、战胜国之间的矛盾、资本主义国家与社会主义苏联之间的矛盾等。143.华盛顿会议(1)概况:华盛顿会议上签订《四国条约》《五国条约》和《九国公约》等,构筑了东亚和太平洋地区国际关系的新格局。15(2)影响①暂时缓和了列强在东亚和太平洋地区,特别是在中国的利益冲突。②确立了美国在东亚和太平洋地区的主导地位;确立了美英同为海上第一强国地位;打破了日本独霸中国的局面,重新确认了对华“门户开放”“机会均等”的原则。③日本在东南亚地区的扩张受到了限制。④华盛顿会议严重损害了中国的利益。164.凡尔赛—华盛顿体系的调整(1)经济:道威斯计划的实施,帝国主义由遏制德国转向扶植德国。(2)政治:《洛迦诺公约》的签订使德国的国际地位上升。(3)外交:《非战公约》的签订,使欧洲出现了暂时的和平。175.国际联盟(1)背景①第一次世界大战后期,威尔逊在“十四点原则”中提出建立国际联盟的建议。②巴黎和会在一些重大问题上取得一致意见,这些内容被列入国联盟约中,即“维护和平”的原则、实行“集体安全”和对战败国殖民地的“委任统治”。③第一次世界大战的教训激起广泛的反战和平思潮,人们意识到有必要建立国际组织,维护世界和平。18(2)成立:国联盟约于1919年4月通过,1920年初,国际联盟正式成立,主要机构有大会、行政院、秘书处。(3)宗旨:促进国际合作,保证国际的和平与安全。(4)性质:英法控制下的维护凡尔赛体系的工具。(5)作用①积极:在恢复战后欧洲经济、处理国际争端、裁军和促进国际和平等方面发挥了一定的作用。②消极:对日本、意大利、德国法西斯的侵略扩张持姑息纵容的态度,最终没有制止新的世界大战的爆发。196.《非战公约》的签订(1)背景①1925年签订的《洛迦诺公约》削弱了法国在欧洲的地位。②法国为了保障自身安全,希望与美国结盟;美国建议签署多边公约。③1928年,美、法、英、德、日等15国签订《关于废弃战争作为国家政策工具的一般条约》,即《非战公约》。20(2)内容:缔约各方废弃战争作为国家政策的工具,用和平方法处理可能发生的一切争端或冲突。(3)影响:第一次提出放弃战争作为国家政策的工具,在国际法上奠定了“侵略战争是国际犯罪”的法律基础;但对侵略行为缺乏制裁措施,没有能够制止第二次世界大战的爆发。21二、第二次世界大战和雅尔塔体系下的冷战与和平(一)第二次世界大战1.原因(1)根本原因:帝国主义国家政治经济发展不平衡。(2)重要原因:1929—1933年经济危机激化了各种矛盾,德、日建立法西斯专政。22(3)历史原因①凡尔赛—华盛顿体系内部隐含矛盾的激化是战争爆发的诱因。②英法的绥靖政策和美国的“中立法”纵容了法西斯侵略。③苏联与德国签订《苏德互不侵犯条约》,客观上纵容了法西斯的侵略行径。④20世纪30年代各国的反法西斯斗争没能阻止世界局势朝着世界大战的方向发展。232.过程(1)全面爆发:1939年9月,德军突袭波兰,英法对德宣战,第二次世界大战全面爆发。(2)扩大①苏德战争:1941年6月22日,德军入侵苏联,苏德战争爆发。②太平洋战争:1941年12月7日,日军偷袭珍珠港,太平洋战争爆发。24(3)国际反法西斯联盟的形成①过程:1941年3月,美国国会通过《租借法》,实际上与英国结盟;1941年8月,罗斯福与丘吉尔会晤,发表了《大西洋宪章》,表示了两国反对纳粹暴政、重建世界和平的决心;1942年元旦,美、苏、英、中等26国签署《联合国家宣言》,标志着国际反法西斯联盟正式形成。②影响:鼓舞了各国人民的斗志,增强了反法西斯力量,扭转了国际力量对比的不利局面,为打败法西斯奠定了基础。25(4)转折①苏德战场:斯大林格勒战役是苏德战场和整个反法西斯战争的转折点。②太平洋战场:中途岛海战,美军重创日军,成为太平洋战争的转折点。③北非战场:阿拉曼战役,英军重创德意军队,成为北非战场的转折点。26(5)胜利①意大利:1943年,墨索里尼法西斯政权被推翻,意大利率先退出战争。②德国:1944年6月,美英盟军在诺曼底登陆,开辟第二战场;1945年4月30日,苏军攻占柏林,5月8日,德国签署无条件投降书。欧洲反法西斯战争胜利结束。③日本:1945年9月,日本正式签署投降书,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273.性质:是一次世界反法西斯战争,是民主战胜专制、正义战胜邪恶的胜利。4.影响(1)人类历史上规模最大的一次战争,给人类社会带来空前的浩劫。(2)给后人留下了宝贵的经验教训。28(3)历史意义①人类的理性得到张扬,民主、人权、和平思想深入人心,维护世界和平的联合国诞生。②改变了世界格局。沉重打击了德、意、日法西斯国家,严重削弱了英、法等帝国主义国家,以欧洲为中心的世界格局演变为以美苏为中心的两极格局。③社会主义运动和民族解放运动蓬勃发展,社会主义制度超出一国的范围,新生的民族国家出现。④客观上推动了第二次世界大战后新科技革命的发展。29(二)雅尔塔体系下的冷战与和平1.雅尔塔体系(1)概念: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后,世界大国开始按照雅尔塔会议等一系列重要国际会议确立的原则,重新划分世界版图和势力范围,建立新的国际关系格局,即雅尔塔体系。30(2)形成条件①西欧国家的实力在战争中普遍受到严重削弱。②美国军事实力空前膨胀,成为资本主义世界头号强国。③苏联成为政治军事大国,成为当时唯一能够与美国相抗衡的国家。(3)实质:建立在美苏实力均势基础上,是苏美对势力范围的划分,是大国强权政治的产物。31(4)内容①处置战败国,防止法西斯主义东山再起。②重新确定第二次世界大战后欧亚的政治版图。③建立联合国。32(5)评价①积极作用:有利于维护第二次世界大战后世界和平秩序,清除法西斯主义,恢复和发展各国经济。②消极作用:带有明显的大国强权色彩;建立了不平等的国际体系和经济秩序;造成政治上的两极格局和两大军事集团的对立,造成第二次世界大战后国际局势的紧张。332.冷战(1)含义:第二次世界大战后在美、苏为首的两大集团之间,主要是美苏之间所进行的除直接交战以外的全面对抗,涉及经济、军事、外交、文化、意识形态各个领域。34(2)表现①美国:推行“杜鲁门主义”“马歇尔计划”和成立北大西洋公约组织。②苏联:建立共产党和工人党情报局、成立经济互助委员会和华沙条约组织。③柏林危机,德国分裂。35(3)评价①冷战局面是美国推行强权政治和霸权政策的结果。②核均势使得双方不敢轻言战争,没有爆发新的世界大战。③局部热战不可避免,愈演愈烈的对抗造成国际局势的紧张、动荡。363.美苏争霸阶段第一阶段(20世纪50年代中期至60年代初)第二阶段(20世纪60年代至70年代末)第三阶段(20世纪80年代至90年代初)特点表面上的短暂“和解”,实际上剑拔弩张;重点在欧洲,美国处于攻势双方以“缓和”为主,也有对抗;苏联处于攻势,美国转攻为守美苏对抗到第二次“缓和”;苏联转攻为守直至解体,两极格局结束37表现和解:1955年,苏联签订了对奥和约,同联邦德国建立外交关系;1959年赫鲁晓夫访问美国,美苏首脑举行戴维营会议争夺:1961年苏联和民主德国修筑“柏林墙”;1962年古巴导弹危机缓和:1972年尼克松访苏,1973年和1975年召开了由东西方国家共同参加的“中欧裁军会议”和“欧洲安全与合作会议”;1969年美国推行尼克松主义,调整全球军事部署,收缩亚洲兵力对抗:1979年苏联入侵阿富汗,苏联霸权主义政策发展到顶点对抗:1981年,里根提出“以实力求和平”的新遏制政策;1983年提出“星球大战计划”第二次缓和:1985年,戈尔巴乔夫全球缓和战略和“新思维”;1987年美苏签署“中导条约”38三、烽火连绵的局部战争及和平与发展(一)烽火连绵的局部战争1.朝鲜战争(1)背景①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后,美苏以北纬38度线为界,分区占领朝鲜。②朝鲜半岛出现两个对立的政权;美国采取霸权政策。39(2)概况:1950年6月,朝鲜内战爆发。同年9月,美军在朝鲜中部的仁川登陆;10月,美军占领平壤。1950年10月,中国人民志愿军抗美援朝。1953年7月,朝鲜停战协定最后签字。40(3)影响①地位:第二次世界大战后以东西方两大阵营对立为背景的一次大规模的局部战争。②对朝鲜:加剧了朝鲜半岛的分裂局面。③对中国:捍卫了中国的国家安全,支援了朝鲜人民的正义事业,提高了中国的国际地位。41④对美国:打破了美军不可战胜的神话,美国通过战争扼杀亚洲社会主义国家的企图彻底失败。⑤对中美关系:美国对中国实行长期封锁,致使两国关系长期处于敌对状态。422.越南战争(1)背景①按照1954年《日内瓦协议》的规定,越南南北分裂。②美国出于称霸目的,不断干涉越南内政。43(2)过程①开始:1955年,越南战争爆发。20世纪50年代末60年代初,美国推行“特种战争”,即美国人出钱出枪,“用越南人打越南人”。②扩大:1964年,美国采取“南打北炸”战略,将“特种战争”升级为侵略整个越南的局部战争。③转折:1968年,南越人民武装发动“新春攻势”。越南军民开始掌握战场主动权。④结束:1973年,美越两国
本文标题:2021新高考历史一轮总复习 选修模块 选修3 20世纪的战争与和平课件 岳麓版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8216690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