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临时分类 > 2021高考历史一轮复习 专题二 古代中国的经济专题综合提升课件 新人教版
专题二古代中国的经济专题综合提升主题1重视“三农”——中国古代以农立国思想[热点链接]粮食既是关系国计民生和国家经济安全的重要战略物资,也是人民群众最基本的生活保障,因此历代统治者都把发展农业当作国之根本,采取一系列督促和组织农业生产的措施。从历史问题的现实思考看,中国古代以农立国的思想对当前加快推进农业农村现代化,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乡村振兴道路提供了有益的启示。[主题串讲]1.古代统治者重视农业的原因。(1)农业的发展有利于安定民生,从而有利于稳定和巩固其统治地位。其规律为:农业发展→立民之欲→安定民生→稳固统治;或者:农业发展→治民→治国。(2)农业是国家富强、实力雄厚的源泉,是国富力强的标志。(3)农业的发展,为手工业的发展提供了原料和市场。(4)农业为战争提供了物质基础。2.古代管理农业的机构。中国古代统治者十分重视对农业的管理,历代设立了一系列管理农业的机构:如东汉及其后的魏晋南北朝设“大司农”(或改称司农寺)、“少府”等。在隋唐的三省六部制中,户部即类似于今天的财政部和农业部,以后历经宋、元、明、清,户部一直作为管理财政和农政的重要机构而存留,其中元世祖还设立负责水利和农业的大司农司。3.我国农业生产技术发展上的主要特色。古代王朝十分重视科技兴农,如西汉汉武帝以赵过为搜粟都尉推行“代田法”;东汉时推行“区田法”,从而基本解决了旱作地区农业生产中的春旱多风与春种的矛盾。我国很早就开辟了提高单位面积产量和扩大耕地面积这样两条发展农业的途径。在此基础上,人们又开辟了以复种技术争取全年总产量增加的第三条途径。[经典例题1]北宋前期,统治者提倡江南江北不同农作物的“参植”,要求各地官员大力宣传,并制定了如由北方官府供给南方所缺的粟、麦、豆的种子,北方种稻免其租等优惠政策。其主要目的是()A.增加政府的财政税收B.提高粮食产量C.改变“积贫积弱”的局面D.维护国家统一解析:政府提倡南方北方农作物混杂种植,可以提高土地的利用率,扩大耕地面积和作物品种,从而提高粮食总产量,增加国家财政税收,故A项正确,B项错误;“积贫积弱”局面在北宋中期比较明显,故北宋前期的政策不是为了改变“积贫积弱”局面,C项错误;不同农作物南北“参植”与国家统一没有直接联系,D项错误。答案:A主题2经济重心的南移[热点链接]辉煌灿烂的华夏文明传承了无数的关于区域发展的思想与实践,其中很多发展成为中国悠久文化的组成部分,例如任何事物自然的可持续发展思想、区域贸易与分工的思想、地域文化的内聚与形成、地区的划分以及针对不同区情而因地制宜的思想等,皆是我们后人宝贵的精神财富。古代区域经济发展和经济重心转移,对当前实施的区域经济协调、区域间合作与联动的经济发展战略具有极大的借鉴意义。[主题串讲]1.过程。朝代表现特征魏晋南北朝南方初步形成稻麦兼种、水陆互补的作物体系,耕地面积和产量大幅度提高。农业、手工业和商业发展江南得到初步开发中唐以后南方经济继续加速发展,逐渐赶上北方南北经济总量基本持平南宋时期经济上南强于北的局面完全确立,南方正式成为古代中国的经济重心经济重心南移的完成2.经济重心南移的原因。(1)北方战乱较多,南方相对和平稳定。(2)黄河流域人口因动乱大规模南迁,为南方地区带去先进的技术和补充了大量劳动力。(3)江南统治者为发展实力,比较重视发展经济。(4)政治中心的南移(如南朝、南宋)或者东移(如东晋),加快了南方的开发。(5)南方自然条件优越,蕴含着发展农耕经济的巨大潜力。3.综合认识经济重心南移的影响。交通贸易推动了南方沿海沿江城市的迅速发展,海上交通和运输也有很大的改善,南方城市至今都受益匪浅人口分布北方人口的南迁一定程度上促进了经济重心的南移,而经济重心的南移又反过来吸引了北方人民进一步南迁。南方人口迅速膨胀,我国南部、东南部人口在全国总人口中的比重不断增长人才教育经济重心的南移,导致了人才教育的相应变化,文化重心也随之南移民族关系北方人民的南迁,使游牧民族和汉族有了更深更广泛的交流和合作,促进了民族的多样性和统一性的发展生态环境经济重心南移,导致南方某些地区的过度开发,一定程度上破坏了生态环境,影响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区域经济促进南方为中心的区域贸易和海上贸易的繁荣,增强了区域经济发展的多样性和互补性生活习俗受经济重心南移的影响,唐中期开始南方吃面食和北方饮茶之风盛行等[经典例题2](2017·全国卷Ⅱ)北朝时,嗜好奶类制品的北方人常常嘲笑南方人的喝茶习俗。唐中期,北方城市中,“多开店铺,煎茶卖之,不问道俗,投钱取饮。其茶自江、淮而来,舟车相继,所在山积”。据此可知,唐中期()A.国家统一使南茶开始北运B.南北方饮食习惯趋于一致C.南方经济文化影响力上升D.南方经济水平已超越北方解析:本题以中国古代北方喝茶习俗的演变切入,考查中国古代经济重心的南移,凸显时空观念、史料实证、历史解释等学科核心素养。北朝时南方得到开发,唐安史之乱后经济重心开始南移,北朝至唐中期这一时期北人由嗜好奶制品转向饮茶,实际上是南方经济文化实力上升,逐渐影响北方社会生活习俗的表现,故C项正确;南茶北运与国家统一并无必然关联,A项错误;B项忽视区域差异,错误;南方经济水平超过北方应该是在南宋,D项错误。答案:C主题3中国古代三次“经济革命”与社会转型[热点链接]社会转型一直是学界和高考的热点。无论是从经济基础,还是从上层建筑、意识形态方面,都不难看出春秋战国、唐宋及明清时期的具有社会转型的某些特征。习近平指出:“历史是最好的老师,它忠实记录下每一个国家走过的足迹,也给每一个国家未来发展提供启示。”反思春秋战国、唐宋及明清时期的经济发展及社会转型,对我们敏锐地洞察和把握当今世界大势,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有着重要的借鉴意义。[主题串讲]1.春秋战国时期的“经济革命”与社会转型。(1)“经济革命”的表现:①农业技术革命——铁犁牛耕的出现与推广;②土地制度革命——井田制瓦解,封建土地私有制确立;③农业经营模式革命——小农经济的形成;④工商业革命——“工商食官”局面被打破,私营工商业兴起。(2)“经济革命”的影响:①分封制、宗法制、礼乐制等周制瓦解;②社会阶层分化,地主阶级崛起;③思想领域出现百家争鸣局面。2.唐宋时期的“经济革命”与社会转型。(1)“经济革命”的表现。“农业革命”①赋税制度的变革:以“庸”代役,并由实物转向代役钱。②征税标准的变革:两税法开启以资为宗的税赋历史。③农业经营模式的变革:租佃制逐渐普及。④农业重心的变革:唐宋时期,农业重心逐步转移到南方“商业革命”①城市商业革命:坊市制的瓦解与街市制的确立;草市、夜市、晓市的普遍;娱乐场所(瓦舍等)发达;经济职能为主的市镇大量出现。②货币金融革命:唐代金融机构——柜坊的出现;宋代纸币(交子、会子等)和信用票据(便钱、交钞等)的出现与大量使用。③海外贸易:海外贸易规模、范围、优势等的扩大;海外贸易税收成为南宋国库重要财源(2)“经济革命”的影响。①国家经济政策与职能转变:政府与民争利转向与民分利;政府由商业的经营者向管理者转变。②社会阶层结构变动:社会阶层横纵向广泛、持续的流动性;自耕农减少,佃农逐步增加;市民阶层兴起;贵族社会向平民社会转变。③社会风气变化:功利化、世俗化日益明显;传统伦理道德受到冲击。3.明清时期的“经济革命”。(1)“经济革命”的表现。“农村革命”①赋税制度的变革:以土地为主要征税标准,并征收货币。②农业种植结构变革:高产作物引进,经济作物种植迅速扩大。③农村商业革命:农业市场化特征明显;农产品、家庭手工业品商品化明显增强;江南市镇迅速发展;城乡市场体系形成“金融革命”白银成为普遍流通的货币手工业革命明朝中后期,私营手工业占据主导地位,出现资本主义萌芽并缓慢发展(2)“经济革命”没有带来社会转型的原因。①君主专制的空前强化;②传统思想文化的禁锢;③自然经济、小农经济始终占据主导地位;④政府强化“重农抑商”和限制对外贸易政策等。[经典例题3](2019·江苏卷)有学者认为,“传统上人们对贫穷抱有道德中立的认知”,但明朝晚期,“人们越来越怀疑贫穷是短视和懒惰的结果”。这种现象出现的主要原因是()A.新兴资产阶级追求财富和物质享受B.商品经济发展导致社会价值观变化C.贫富分化和道德沦丧现象日益严重D.反正统思想成为当时社会主流思想解析:本题以学术观点切入,考查明清经济发展的影响,凸显唯物史观、史料实证、历史解释等学科核心素养。从“传统上人们对贫穷抱有道德中立的认知”到“人们越来越怀疑贫穷是短视和懒惰的结果”表明人们价值观念的变化,这个变化主要受到商品经济发展的影响,故B项正确;中国的新兴资产阶级出现于19世纪六七十年代,A项错误;材料没有反映社会贫富分化和道德沦丧的问题,C项错误;当时社会的主流思想是宋明理学,D项错误。答案:B中国明清资本主义萌芽与西欧资本主义萌芽的异同点比较项中国明清资本主义萌芽西欧资本主义萌芽不同点产生的背景在封建专制空前加强的情况下出现在地中海沿岸的自治城市里产生分布地区仅出现在江南一些地区的城市和少数几个部门;没有深入农村出现在许多国家的许多城市,并深入到农村商业资本所起的作用资本主义萌芽主要在手工作坊内部产生,商业资本所起作用较小资本主义萌芽的产生过程中商业资本起了巨大作用发展环境腐朽的封建专制制度严重阻碍了资本主义萌芽的发展随着新航路开辟、殖民掠夺和重商主义的推行,西欧资本主义萌芽发展很快不同点结果(影响)资本主义萌芽发展缓慢,没有使中国走上资本主义道路资本主义萌芽发展迅速,瓦解了封建社会,确立了资本主义制度相同点①都是在封建社会末期商品经济发展的基础上出现的。②都以手工工场的出现为标志。③产生的时间大体上都在14—16世纪,中国比西欧稍晚分析因果类非选择题的解题方法与思路[常见术语]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分析(说明或概括)……原因背景、影响作用。[解决方法](1)解读题干:①判断试题类型;②标出关键词,确定时空;③化简问题,迁移问题;④确定答案数量。解读题干时要对主题词进行拆词解读,明确具体范畴。结合所学组织答案时,与主题词联系最紧密的要细化作答。(2)解读材料:①标出关键词句,转化语言;②联系所学,补充完善。解读材料时善用因果推导法,即从原因(背景、目的)推导影响(作用、意义),从具体内容(措施)推导影响(作用、意义),从影响(结果)推导原因。(3)答案布局:①序号化;②段落化;③要点化(言简意赅;用史实说话;切忌过度解释)。1600年,意大利著名哲学家、天文学家布鲁诺被教会烧死在罗马鲜花广场。1602年,明末思想家李贽在狱中身亡。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人之是非,初无定质……咸以孔子之事非为是非,故未尝有是非耳。——李贽《藏书》夫童心者,绝假纯贞,最初一念之本心也。若失却童心,便失却真心;失却真心,便失去真人……故谓人有那女则可,谓见(见:见汉)有男女;岂可乎?谓见有长短则可,谓男子之见尽长,女人之间尽短,又岂可乎?——李贽《焚书》材料二李贽虽在麻城,但有无数来自各地的追随者,几使麻城一境如狂,他的“异端”思想由此广泛传播。于此同时,麻城乃至京城的保守势力对李贽的迫害也逐渐升级……最终经神宗御扰,以“敢倡乱道,惑世诬民”的罪名逮捕下狱,并焚毁其著作。不愿屈服的李贽在雨中赋诗:“志士不忘在沟壑,勇士不怒在丧其元;我今不死更何待,愿早一命归黄泉。”随后自杀身亡。——袁行霈《中华文明史》有学者认为,李贽的著作尽管在当时影响很大,但并没能在历史上开拓出一条新路。结合明清之际中国社会的实际状况,从政治、经济和思想三方面予以说明。(9分)[解题步骤]第一步:解读设问,陌生问题清晰化,复杂问题简单化。→历史上:李贽所处明清之际是封建社会晚期,封建社会的开始走向衰落。→没能在历史上开拓出一条新路:就是说没能在当时转化为一条封建社会的新路。→改造封建社会的新路指的是资产阶级思想主张。→问题最终化简为:李贽的思想为什么在明清之际没有发展为资产阶级思想?第二步:知识迁移,结合所学组织答案。至此,陌生的问题已经化简为一道简单的问题,最后一步就是知识的迁移,结合所学知识答出
本文标题:2021高考历史一轮复习 专题二 古代中国的经济专题综合提升课件 新人教版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8218153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