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第2讲从汉至元政治制度的演变和明清君主专制的加强课题三古代中国政治制度的完善——从汉至元政治制度的演变1知识串讲·助学助记知识点一中央与地方——中央集权的发展1.西汉:解决王国问题(1)背景:汉初郡县与封国并存,封国有时会与朝廷对抗。(2)措施:汉武帝颁布“________”。(3)作用:王国越分越小,中央集权得到加强。推恩令2.北宋:加强中央集权(1)背景:唐中期安史之乱后形成的________局面,持续一百多年,严重削弱了中央集权。(2)措施:把地方的财政权、________、兵权收归中央。(3)作用:改变了唐末五代以来藩镇割据的局面,加强了中央集权。3.元朝:实行行省制度(1)实行行省制度,除河北、山西、________等地由中央直接管理外,地方设行中书省。加强了中央集权,是中国古代地方行政制度的重大变革,是中国________的开端。(2)行省之下,分设路、府、州、县。(3)边远民族地区设________进行管理。藩镇割据行政权山东省制宣慰司[史学新论]行省的正名定义元朝同宋一样,把地方分成路、府、州、县,而实际上元代的地方政权不交在地方,乃由中央派行中书省管理。行省长官是中央官亲自降临到地方……所以行中书省正名定义,并不是地方政府,而只是流动的中央政府。——钱穆《中国历代政治得失》[发现问题]行省“不是地方政府”的说法比教材理解更深刻。[思考角度]从汉至元地方行政区划的演变及趋势;元代政治制度的创新。知识点二君权与相权——君主专制的演进1.汉朝(1)原因:汉初,丞相集决策、________、行政大权于一身,位高权重。(2)措施:汉武帝重用身边做侍从、秘书等工作的人,让他们担任________、侍中等,参与军国大事,以削弱相权。2.魏晋南北朝:逐步形成三省体制。3.隋唐时期:确立并完善了三省六部的管理体制,相权进一步削弱。____________是中国古代政治制度的重大创造,此后历朝基本沿袭这种制度。司法尚书令三省六部制4.宋朝:设立________作为最高行政机构,最高长官行使宰相职权。又增设参知政事、枢密使和三司使,分割宰相的行政权、军权和财权,大权由皇帝总揽。5.元朝:设________,是最高行政机关,其长官行使宰相职权,元朝后期威胁着皇权。中书门下中书省[教材批注微点拨][形象理解]中央集权与地方分权的斗争[归纳比较]元朝的行省制与郡县制的不同(1)郡县是地方机构,郡县长官是地方官员,中央政令直达郡县,有利于多民族国家的统一。形象地表示:中央—郡—县,直线行政。(2)行省是中央政府的派出机构,行省长官是中央官员。行省行使权力时受中央的节制,是分区统治,不是直线统治。[教材补遗]唐宋时期中央行政制度的变迁(1)唐前期:沿用三省六部制,在三省制下,尚书省成为最高行政机构。三省长官共议国政,执宰相之职。三省议政场所叫政事堂。(2)唐太宗时期:常以品位较低的官员同三省长官共议国政,加以“参知政事”“参预朝政”“参议得失”等名号,执行相职。(3)唐玄宗后:中书门下体制逐渐取代三省体制,成为新的中枢体制。中书门下体制建立后,使职差遣体制逐渐定型,形成了不同于三省六部制的使职差遣体制。(4)宋代:唐中期以来形成的中书门下体制逐渐形成中书门下与枢密院对掌文武的二府体制,在二府体制下,户部、盐铁、度支在唐代财政使职的基础上得到进一步发展。[史学新论]宋代的文官政治宋代文官政治体制的确立是唐五代以来社会结构变化和经济文化发展的产物,同时也与宋代的科举制度、“崇文抑武”国策等因素密切相关。宋代处于中国古代社会承上启下的转型时期,从唐代开始的社会经济结构和阶层结构的变化,在宋代得以最终完成。……这种变化诱发社会结构随之发生变化,传统的门阀士族势力退出历史舞台,庶族地主取而代之,平民社会的因素开始显现,社会流动性空前加强,为宋代士大夫阶层登上政治舞台准备了条件。——杨宁一《历史学习新视野新知识》[发现问题]高考命题组成员北师大教授杨宁一认为:宋代在中国历史上占有重要地位,分析宋代的文官政治,要将政治、经济、文化结合起来,从唐代开始的社会经济结构和阶层结构的变化,在宋代得以最终完成,也使社会流动性空前加强。[思考角度]宋代的文官政治是具有开创意义的历史事件,深刻影响着中国社会的发展进步。知识点三选官与用官——选官、用官制度的变化1.汉朝的察举制:孝廉成为士大夫做官的主要途径。2.魏晋南北朝的九品中正制:世家大族子弟依靠________即可步入仕途。3.隋唐宋元科举制(1)形成:隋炀帝时,开始设立________,科举制形成。(2)完善:唐宋元时期,继承并完善了科举制。(3)影响:科举制是封建选官制度的一大进步;有利于打破特权垄断、扩大官吏人才来源、提高官员文化素质;大大加强了________;为历朝沿用,影响深远。门第进士科中央集权[史学新论]海外人士对科举制的认识视角我不赞同“科举制度是落后的”这种观点,我认为它是进步的,只是到了清朝末年,大家都把它与清政府联系在一起,因为清政府是腐败的,所以与之有关的东西都要废除。现在我们可以看到,在科举考试被废除后,考试制度还是得到了继承,如孙中山时期的考试院,实际上是把科举制度现代化了。以科举为主的考试制度实际上是非常有意义的。——[美]本杰明·艾尔曼[发现问题]材料作者从现代考试制度的视角评价科举制,代表了海外学者的一些观点。[思考角度]科举制与现代考试制度的历史联系;科举制与社会公平正义;科举制的“机会均等”原则与西方“自由、平等”思想的契合。[辨析比较]唐朝中书省与元朝中书省的区别唐朝的中书省是中央三省中的一省,是决策机构,负责草拟政令;元朝的中书省是最高行政机构,唐朝的中央行政机构是尚书省。[图解历史]科举制[框架图示]2读史用史·史论结合⊳主题一汉唐中枢权力体系的演变史料一(汉)武帝以雄才大略独揽事权,于是①重用内朝尚书,夺宰相权。晚年又用中书。(曹)魏世,中书监始参大政。东晋则侍中始优。下逮(南朝时)宋、齐,尚书、中书、侍中三者皆为辅臣。唐代中央最高机关,依然是②魏、晋以来的尚书、中书、门下三省。但他们现在已是正式的宰相,而非帝王之私属。其职权分配,则中书掌定旨出命,门下给事中掌封驳,尚书受而行之;③古代的宰相权,现在是析而为三。——钱穆《国史大纲》史料二(唐朝前期)皇帝的旨意一般先交由中书舍人(中书省官员)起草。起草完毕,④由中书令、中书侍郎和中书舍人署名后,交由门下省审查、署名,再呈送皇帝书面批准。⑤已批准的诏令又送往门下省,正本存档,另抄一份副本注明“制可”,加盖骑缝印,再送交尚书省施行。——摘编自白钢主编《中国政治制度史》[学会读史]史料主旨信息解读史料一:反映了汉至唐中枢权力体系的演变①“重用内朝尚书,夺宰相权”→汉武帝设内朝以夺相权;②“魏、晋以来的尚书、中书、门下三省”→魏晋时期出现了三省;③“古代的宰相权,现在是析而为三”→分割相权(相互牵制)史料二:叙述了唐朝前期三省运作的特点④“……由中书令、中书侍郎和中书舍人署名后,交由门下省审查、署名”→集体负责;⑤“已批准的诏令又送往门下省,正本存档”→三省的决议最后交由皇帝批准,档案制度规范[学会用史](1)据史料一,概括汉、魏晋、唐三个时期中枢权力机构的演变,归纳中国古代封建皇帝“独揽事权”的方式。[提示]演变:汉武帝设内朝以夺相权,魏晋时期出现了三省,隋唐时期三省正式成为宰相。方式:(另设机构)转移相权;分割相权(相互牵制)。(2)据史料二,指出唐朝中央行政体制有何特点,并指出这些特点对唐代政治的影响。[提示]特点:以皇权为中心,在皇权专制下集体决策,讲求程序,相互制约。影响:一定程度上加强了统治;有利于减少决策失误;可以弥补宰相才干不足的缺陷。⊳主题二封建制度的重要保障——选官制度史料一与分封制相适应,商周的官员选拔采用“世卿世禄制”……①从诸侯到士,根据出身的高低贵贱来兼任政府职务,世代为官。——张岂之《中国历史十五讲》史料二②科举制一方面扩大了专制统治的社会基础,冲破了“九品中正制”造成的“世胄蹑高位,英俊沉下僚”的封闭局面,使出身寒微的知识分子也有可能通过努力改变自己的社会地位,获得从政机会。另一方面,使统治集团具有一定的开放性,缓和了社会矛盾,对社会和政治产生了相当的稳定作用。——倪峻、姚立建《科举制的历史作用》[学会读史]主旨归纳信息解读史料一:反映商周官员选拔采用“世卿世禄制”①“从诸侯到士,根据出身的高低贵贱来兼任政府职务,世代为官”→强调商周选拔官员的标准是“根据出身的高低贵贱”史料二:评论了科举制的历史作用②“科举制一方面扩大了专制统治的社会基础”→科举制的历史作用突出表现为扩大了专制统治的社会基础[学会用史]根据史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古代选官制度变化的趋势。[提示]史料一体现了商周时期根据出身任命官吏,属贵族政治;史料二体现了选官制度由九品中正制向科举制演变,以考试的办法选拔官吏,扩大了封建社会的统治基础。趋势:选官标准由注重血缘、出身到注重品德、才干,趋于公平、公正、合理。3深化拓展·注重研思1.汉唐以来中枢权力体系的演变特点(1)皇帝通过不断压制、侵夺相权来加强皇权:相权逐渐削弱,君权逐渐强化。(2)宰相权力不断分化:在同一机构中,往往设置几个宰相职位,又注重事权的相对集中,弥补分权效率低下的弊端。(3)内朝官向外朝官转化:内朝在牵制、架空外朝的同时,久而久之逐渐发展为制度化、合法化的外朝中央机构。(4)宰相的设置由实转虚:由实位到虚位反映的是宰相权限及权威的下降。2.中国古代地方行政机构演变的规律(1)中央集权是推动地方行政层级变化的主因。王朝建立初期,一般都要强化对地方的控制,对地方机构进行改革;王朝的后期,中央集权制受到破坏,对地方的控制也随之减弱。(2)分权是地方行政机构改革的基本方法,比如宋代设置通判监督知州,设置转运使削弱地方财政权;明代设置三司分掌地方民政与财政、司法、军事等,但分权易导致效率降低的局面出现。(3)沿袭变革是历代地方行政层级变迁的主线。中国历代地方行政层级变迁的一条主要线索是对前代地方行政制度的基本沿袭和改进,以沿袭为主,变革为辅。(4)下稳上动是地方行政层级结构变化的特征。纵观中国2000多年的封建史,县作为地方行政层级的基层政区,是相对稳定的,而县之上的州、府、省则变化很大。3.科举制度影响深远(1)科举制度是中华民族长期演进过程中凝聚起来的制度文化资源,与我国博大精深的传统文化相互融汇难以分割,对中国社会诸制度亦产生深刻影响,其对我国传统社会的政治、经济、文化、教育以及社会生活的运行亦起着调节作用。(2)立足家国情怀分析科举制度的起源、演化规律、地位和影响有助于弘扬中华民族的优秀传统,培育“以天下为己任”的社会责任感,形成良好的社会价值观。4针对训练·立德树人1.西汉初,列侯封地称国,大者数万户,小者五百户。侯国置国相如县令,受命于所在郡守。列侯居京师则主爵中尉领之,就国则郡太守时时巡察之。这反映了()A.汉初与周分封制一脉相承B.封国制利于强化中央集权C.西汉的监察制度日益强化D.郡国并行且以郡县制为主解析:汉初实行郡国并行制,与周分封制不同,故A项错误;封国制下的诸侯权力过大,不利于中央对地方的管理,故B项错误;材料与监察制度无关,故C项错误;材料信息“侯国置国相如县令,受命于所在郡守。列侯居京师则主爵中尉领之,就国则郡太守时时巡察之”可知侯国置国相如县令,受命于所在郡守,故D项正确。答案:D2.东汉顺帝之前乡举里选,被推荐的多为“年少能报恩者”;汉顺帝时规定,被举荐者来到中央后,需要通过政府组织的两轮考试,考试不合格的要“黜落”。这一规定()A.确立了分科考试的录取方式B.否定了重视德行的选拔标准C.根除了察举制官士勾结弊端D.削弱了豪强把持官场的特权解析:隋文帝时开始采用分科考试的方式选拔官员,A项错误。这一规定是对被举荐者再次进行考核,并未否定重视德行的选拔标准,B项错误。这一规定可以减少官士勾结弊端,但不能根除,C项错误。这一规定可以对地方豪强举荐的人再次进行考核,改变了被举荐者直接做官的局面,在一定程度上削弱了豪强把持官场的
本文标题:2021高考历史一轮复习 第一单元 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 第2讲 从汉至元政治制度的演变和明清君主专制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8218167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