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第六单元古代中国经济的基本结构与特点第14讲古代中国的商业和经济政策2基础知识一遍过3戴着镣铐跳舞——古代中国商业的发展[主干整合·厘清史实]一、古代商业的发展历程商朝商朝人以善于经商著称春秋战国控制商业的局面被打破秦汉商业发展艰难,商业总体水平不高,但还是得到了发展官府4隋唐都市商业和农村得到发展;和飞钱相继问世宋代商业环境宽松,商品种类增加,出现纸币“”,商税收入成为政府重要财源元代大都成为国际性的商业大都会明清棉花、茶叶等成为商品,区域间贸易发展较快,“”出现(徽商、晋商)交子商帮长途贩运集市贸易柜坊5影响中国古代商业发展的因素(1)政治:结束分裂走向统一,为经济发展奠定基础。(2)经济:农业、手工业的高度发展,为商业提供物质基础。(3)政策:政府开明开放的政策。(4)交通:水陆交通的便利有利于对外贸易的发展。(5)金融:纸币的出现和使用。6二、市的变迁和城市的发展1.市的变迁阶段位置、时间政府监管设市表现宋朝以前①在特定的位置设市,与严格分开②按时开市、闭市,闭市后不许交易官府设或市长,对市场交易进行严格的管理①西汉长安设东、西“市”九处②唐长安城设东西二市民居市令7宋朝以后①城中的界限被打破,市分散在城中②经营时间限制被打破,早市、夜市昼夜相接市场交易活动不再受官府的直接监管出现数十座较大的市镇,至明清,汉口镇、佛山镇、及朱仙镇成为四大商业名镇市坊景德镇82.城市的发展(1)原因:丝绸之路的开通、的开凿、经济重心的逐渐南移等,催生了一批批城市的兴起与繁荣。(2)表现①北方:长安、洛阳、开封、大都等大城市,既是不同时期的政治中心、,也是著名的商业中心。②南方:扬州、成都等南方城市逐渐繁荣,出现“”的说法。大运河扬一益二军事重镇9三、官府控制下的对外贸易1.表现(1)西汉时期:由于开通陆上和海上两条,中外贸易逐渐发展起来。(2)唐朝时期:广州成为重要的外贸港口,政府在这里设专门管理对外贸易。(3)两宋时期:税收成为南宋国库重要财源。丝绸之路海外贸易市舶使10(4)元朝时期:泉州被誉为当时世界第一大港。(5)明清时期:对外贸易逐渐萎缩,政府只开放广州一处对外通商,由政府特许的广州“”统一经营对外贸易。十三行11中西方沟通的桥梁——陆上丝绸之路和海上丝绸之路陆上丝绸之路:这条丝路由西汉汉武帝时的张骞首次开拓,被称为“凿空之旅”,但西汉末年在匈奴的袭扰下,丝绸之路中断。东汉时的班超又重新打通西域,并将这条线路首次延伸到了欧洲罗马帝国。是以长安(今西安)、洛阳为起点,经甘肃、新疆,到中亚、西亚,并联结地中海各国的陆上通道。12海上丝绸之路:又被称为“海上陶瓷之路”“海上香料之路”。其航线主要有东海起航线和南海起航线。东海起航线由中国沿海港去往朝鲜、日本。南海起航线由中国沿海港去往东南亚、南亚、阿拉伯和东非沿海诸国。132.特点(1)以贸易为主。(2)以宣扬国威,加强与海外各国的联系,满足统治者对异域珍宝特产的需求。(3)由对外开放、外贸兴盛到明清时期渐趋萎缩。朝贡14明朝初期的皇帝并没有急于赶走在中国居住的大量外国人,而是允许外国商人在受到严密监管的港口城市泉州和广州从事贸易活动,在那里他们用珍珠、宝石、香料、棉织品以及玳瑁壳、兽皮之类的异国产品,交换中国的丝绸、瓷器和手工产品,明朝初期还展示了宋朝时期建立的强大的中国海军,允许中国的商人参与在日本和东南亚的海外贸易。——杰里·本特利《新全球史》15[素养提升·融会贯通]16►探究1古代中国商业的发展史料一皇城之南,东西十坊,南北九坊;皇城之东、西各十二坊,两市居四坊之地;凡一百一十坊。凡市,以日午击鼓三百声,而众以会;日入前七刻,击钲三百声,而众以散。——摘编自《唐六典》17史料二市井经纪之家……夜市直至三更尽,才五更又复开张。如耍闹去处,通晓不绝。——摘编自《东京梦华录》遇坊巷桥门及隐僻去处,俱有铺席买卖。——摘编自《梦粱录》[思考]根据史料一、二,指出宋朝商业活动与唐朝相比的主要变化。18[解读]史料一表明唐代市坊分置,商业活动有严格的时空限制。史料二反映了北宋城市商品经济的繁荣,“市”已经突破了时空限制。[试答]变化:商业活动打破了时间和空间的限制。19史料三富室之称雄者,江南则推新安,江北则推山右。新安大贾,鱼盐为业,藏镪有至百万者,其他二三十万,则中买耳。山右或盐,或丝,或转贩,或窖粟,其富甚于新安。新安奢而山右俭也。——摘编自谢肇淛《五杂俎》[思考]根据史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明清时期经济生活中出现的新现象,并分析其特点。20[解读]史料三表明明代中后期出现了许多地域性商人群体。江南新安为徽商,江北山右为晋商,两者皆因经商而致富,徽商尚奢而晋商尚俭。[试答]新现象:商帮出现。特点:商帮有各自特定的经营范围;财力都十分雄厚;徽商奢侈,晋商节俭。21古代商业发展的六大趋势1.商业场所的变化:先在城市,后向农村发展;先有固定的时间、地点限制,宋元时期这些限制被打破。2.交易内容的变化:先以贩运、交易地区间的土特产品,经营统治者所需要的奢侈品为主要内容,后以交易普通老百姓所需要的农副产品以及手工业品为主要内容。223.交易媒介的变化:商品交换最原始的形态是以物易物;随着商品交换的内容和地域的扩大,出现了以贝壳为代表的一般等价物;随着贸易进一步发展,一般等价物开始固定为金属货币;秦统一后,统一了货币;北宋时出现了世界上最早的纸币——交子;明清时期白银成为主要货币。4.商人组织的变化:由最初的宗族血缘组织发展为地缘组织(徽商、晋商等商帮)和行会。235.城市职能的变化:传统的政治性城市逐渐向商业化、专业化城市发展;农村人口不断涌向城市,城市人口不断增多,规模不断扩大。6.交易范围的变化:由地区贸易向全国性贸易、国内贸易向对外贸易扩大。24►探究2中国古代市的变迁城市化历程史料一唐前期规定“诸非州县之所不得置市”。后期则规定:“中县户满三千以上,置市令一人、史二人,其不满三千户以上者,并不得置市官。若要路须置,旧来交易繁者,听依三千户法置。”[思考]唐朝后期与前期相比,政府对“市”的态度发生了怎样的改变?25[解读]抓住史料一中“非州县之所不得置市”“中县户满三千以上,置市令一人”等信息,这说明对“市”的规定有所放松。[试答]随着经济的发展,唐朝后期,对“市”的建置与监管有所放松,但仍存在相关控制。26史料二东汉后期和唐朝前期黄河流域、长江流域县城数量表(单位:座)时间区域东汉后期唐朝前期黄河流域765669长江流域342611[思考]根据史料二,概述县城数量及分布的变化并分析原因。27[解读]史料二表明黄河流域和长江流域县城数量总体有所增加。[试答]变化:从东汉后期至唐朝前期,黄河流域和长江流域县城数量总体有所增加。东汉后期,县城主要集中在黄河流域,长江流域数量较少;唐朝前期与东汉后期相比,黄河流域县城数量减少,长江流域数量增加。28原因:①这一时期,北方战乱频仍,人口大量南迁,黄河流域县城数量减少。②人口南迁加速了南方的开发,使南北经济差距缩小,经济重心逐渐南移,南方县城数量增加。③隋唐时期,社会安定,经济繁荣,县城总体数量增加。29中国古代市和城市发展变化的总体趋势(1)从周至唐:严格限制①市坊分开,商业活动受地域限制和时间限制;官府直接管理市场交易。②城市的职能主要是政治中心、军事重镇,商业贸易和市场的规模不大。③唐代商业都市有所发展,农村集市贸易也进一步发展。30(2)宋元:逐步放松①坊市界限被打破,突破了时间、地域限制;农村的“草市”发展。②城市商品经济繁荣,出现了夜市、晓市等,城市的经济功能大大增强。③海运的兴盛带动了我国沿海一大批港口城市的兴起,促进了对外贸易的发展。31(3)明清时期,走向繁荣。商业活动繁荣,涌现出一大批工商业市镇,城市的生产性、专业性、商业性增强,对政治中心的依赖性逐渐减弱。32以唯物史观认识明朝中后期商品经济发展的影响阅读材料,完成下面的问题。材料依据马克思主义社会发展学说来考察中国古代社会,可以看到,至明代中后期,古代封建社会业已高度成熟,在明成化、弘治与正德年间(15世纪中叶至16世纪初叶),向近代社会转型的苗头已经出现;明嘉靖年间至明末(16世纪初叶至17世纪中叶),新的33近代社会因素更为普遍而显著地增长起来,向近代社会的转型开始启动。……因而,各种新因素纷纷出现的明代后期显然就成为中国早期近代化的开端。——摘编自张显清《中国早期近代化的开端》分析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对其中的观点进行论证。(要求:观点明确,论据充分)34解析:首先要找到材料的观点,观点往往出现在材料的开头或结尾。其次,根据所学知识对观点进行论证,要注意论据一般应在三条以上,不能太少,而且论据必须与观点完全吻合,语言简练而内涵丰富。35答案:观点:明朝中后期是中国向近代社会转型的启动时期。论证:明代中后期民营手工业占据主导地位且经营方式发生变化;资本主义萌芽出现;商品农业发展;商业贸易繁荣、商人势力壮大和区域性市场网络形成;货币经济占据主导地位;一批新的工商业市镇蓬勃兴起,这些都预兆着古代中国开启了向近代社会的转型。36明朝商品经济发展的影响(1)刺激了农业、手工业和城市的发展。(2)促进了资本主义萌芽的产生,对自然经济起了破坏作用,同时也是对传统的重农抑商观念的挑战。(3)城市商品经济的发展,使市民的生活和观念发生了变化。(4)有利于社会的转型。37[跟踪训练·即学即用]1.(2019·凉山一模)商人直到春秋晚期还只是封建领主的家臣;而市场、商品和货币都不普遍商用,以物物交换为基本形式。这一现象主要是由于()A.商业的需求很少B.贵族们生活的自足C.自然经济的影响D.商品经济还未出现38C[题干提及商人是领主的家臣,没有专业化,商品交换为物物交换,这反映出商业不是很发达,其主要原因在于自然经济占主导地位,故选C项;商业交换的媒介不是货币,而是物物交换,说明当时有一定的商业需求,故排除A项;商业交换主体是贵族或者部落,故排除B项;原始社会末期,商业就出现了,故排除D项。]392.(2019·昆明高三诊断)唐代全国10万人口以上的城市仅13处。到北宋中期,全国10万人口以上的城市已增加到46处,如成都、兴元(陕西汉中)、建康、杭州等地都是著名的商业大城市。材料反映出()A.北宋商业发展超过唐代B.经济重心逐渐南移C.北宋经济总量超越唐代D.城市数量不断增加40A[宋朝城市数量与唐朝相比大大增加,而城市数量的增加得益于宋朝商品经济的发展,故选A项;题干没有提到南北方商业大城市的比例,故不能说明经济重心的南移,故排除B项;材料未涉及北宋经济总量,故排除C项;城市数量的增加是题干反映的现象,不是本质,故排除D项。]413.明代一位名叫顾清的官员,在《松江府志》中描述了当时松江地区民风向奢的23种常见变化,并对这些民间消费行为都进行了十分严厉的批评和否定。这一现象说明()A.重农抑商政策进一步强化B.奢侈行为危及社会发展C.商品经济冲击了传统观念D.资本主义萌芽受到抑制42C[顾清“对这些民间消费行为都进行了十分严厉的批评和否定”,这说明商业发展极大地影响到人们的消费观念,故选C项;材料无法体现国家政策的变化,故排除A项;材料没有说明民风向奢对社会的危害,故排除B项;题干信息与资本主义萌芽没有必然联系,故排除D项。]434.下图是泉州九日山石刻,记载了从北宋崇宁三年(1104年)至南宋咸淳二年(1266年)泉州郡守偕市舶官员13次为“番船”祈风,预祝一帆风顺、满载而归的史实。这反映了两宋时期()44A.突破了闭关锁国的藩篱B.内河航运严重不畅C.重农抑商观念开始动摇D.商贸环境较为宽松45D[在宋朝时,泉州是中国第一大港,有频繁的海外贸易,材料中“番船”是西洋的商船,官员多次为其“祈风”,说明当时商业贸易环境比较宽松,贸易繁荣,故选D项;闭关锁国是从明清时期开始的,故排除A项;根据“泉州”“番船”可以判断是宋朝海外贸易,不能说明内河航运的情况,故排除B项;材料中没有提到农业政策的变动,海外贸易的繁荣是由商业发展推动的,不是重农抑商政策观念变动的导致的,故排除C项
本文标题:2021高考历史一轮复习 第6单元 古代中国经济的基本结构与特点 第14讲 古代中国的商业和经济政策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8218298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