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进入导航第1页课时作业34“百家争鸣”和儒家思想的形成进入导航第2页时间:30分钟满分:60分一、选择题(本大题共8小题,每小题5分,共40分)1.(2019·淄博高三诊断)《世界文明史》中说:“(公元前6世纪至公元前3世纪)当希腊人正在探讨物质世界的性质、印度思想家正在思考灵魂和神的关系时,中国的圣人正试图去发现人类社会的基础和贤明政治的根本原则。”导致中国思想家关注这一主题的主要原因是()A.统治者政策的引导B.自然经济占统治地位C.社会的剧烈变动D.百家争鸣局面的出现C进入导航第3页解析:公元前6世纪至公元前3世纪大致相当于古代中国春秋战国时期,礼崩乐坏的剧烈社会动荡使得士人试图去发现人类社会的基础和贤明政治的根本原则,提出不同的治国方案,希望被统治者采纳,达到天下太平,因此C项正确;统治者政策的引导是中国思想家关注这一主题的原因,但不是主要原因,故A项错误;自给自足的小农经济(自然经济)正在形成中,故B项表述错误;D项是中国思想家关注这一主题的结果,故排除。进入导航第4页2.(2019·德州高三联考)《论语·为政》中记载:“子张问:‘十世可知也?’子曰:‘殷因于夏礼,所损益可知也;周因于殷礼,所损益可知也。其或继周者,虽百世可知也。’”材料中孔子的主要观点是()A.夏商周制度有传承性B.三代皆崇尚以礼治国C.高度赞赏周朝制度D.研究过去可推断未来D进入导航第5页解析:本题考查孔子的观点,旨在考查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和对材料的解读和分析能力。根据材料,孔子认为商周制度中有“损益”的部分,不只是强调传承性,故A错误;材料中并未表达以礼治国的观点,B错误;材料并未评价周朝制度,C错误;孔子以夏商周礼制的继承、损益为例来回答子张的提问,表明研究过去可推断未来,D正确。进入导航第6页3.(2019·枣庄高三诊断)荀子“讲学于齐、仕宦于楚、议兵于赵、议政于燕、论风俗于秦”。孔子不入秦,荀子却对秦政、秦俗多予褒奖,而同时批评其“无儒”。这说明荀子()A.违背了儒学的基本信念B.关注现实充满事功精神C.实现了儒法的完美结合D.政治诉求有理想化倾向B进入导航第7页解析:荀子“论风俗于秦”,是关注秦国的社会现实及民情。批评其“无儒”则是为了儒学的发展需要,因此带有一定的事功精神,故B项符合题意;儒学是有关人与人、人与社会的学问,荀子关注秦国的社会民情,并没有违背儒学的基本信念,排除A项;材料没有涉及法家思想,排除C项;材料中没有谈及荀子的政治诉求,排除D项。进入导航第8页4.(2019·聊城高三统考)春秋战国时期诸子争鸣,有学派主张“上之所是必皆是,上之所非必皆非之”,逐级逐层统一思想,最后使“天下之百姓,皆上同于天子”,要求集中统一到中央。该学派的创始人是()A.孔子B.韩非子C.老子D.墨子D进入导航第9页解析:材料信息“天下之百姓,皆上同于天子”说明墨家的“尚同”思想,该派创始人是墨子,故D项正确;孔子是儒家创始人,故A项错误;韩非子是法家的集大成者,故B项错误;老子是道家思想创始人,故C项错误。进入导航第10页5.(2019·马鞍山高三评估)战国时期,孟子猛烈地批判墨家的“兼爱”思想,把它看作败坏先圣之道的“淫辞”、阻塞仁义的“邪说”。这是因为孟子认为“兼爱”思想()A.违背宗法等级观念B.代表平民百姓利益C.宣扬积极救世情怀D.过于追求实用功利A进入导航第11页解析:墨子的“兼爱”是无差别平等的爱,而孟子强调维护合理的等级秩序,不认可“兼爱”,故选A;孟子也具有济世情怀和民本思想,故排除B、C;“兼爱”并未反映出追求实用功利,排除D。进入导航第12页6.(2019·珠海高三统测)先秦有思想家认为:“凡入国,必择务而从事焉。国家昏乱,则语之尚贤、尚同;国家贫,则语之节用、节葬。”这体现了()A.民贵君轻的主张B.追求精神自由的倾向C.克己复礼的思想D.讲求实际功利的精神D进入导航第13页解析:由题干中的“国家昏乱,则语之尚贤、尚同;国家贫,则语之节用、节葬”可以看出,这位思想家的主张是国家需要什么言论,就说出什么言论,只要是对国家有利的就做,这明显是讲求实际功利的做法,所以体现了讲求实际功利的精神,而不是追求精神自由,故选D而排除B;题干中没有涉及君民关系,故A与题干无关,排除;儒家指约束自己,使每件事都归于“礼”(西周之礼),叫做克己复礼,但是题干中的信息与此无关,故排除C。进入导航第14页7.(2019·成都高三调研)战国时期儒家思想的杰出代表孟子指出:“是故明君制民之产,必使仰足以事父母,俯足以畜妻子,乐岁终身饱,凶年免于死亡。”另一代表荀子认为:“筐箧已富,府库已实,而百姓贫。夫是之谓上溢而下漏,入不可以守,出不可以战,则倾覆灭亡可立而待也。”这表明他们主张()A.忠孝为本B.勤俭节约C.国富民贫D.藏富于民D进入导航第15页解析:从题意可知,孟子认为使民众富足才是明君所为,荀子认为如果百姓贫困则国家就会很快灭亡,两者都是主张百姓富足,因此选择D选项。进入导航第16页8.(2019·长沙高三质检)战国思想家尹文重视君臣上下名分,“君不可与臣业,臣不可侵君事。上下不相侵与,谓之名正。名正而法顺也”,君主都应循名责实,察法立威。“正名分”思想的提出反映了()A.儒家在政治上主张恢复周礼B.没落贵族试图强化传统秩序C.小生产者要求建立权威政治D.新兴地主倡导君主集权统治D进入导航第17页解析:“上下不相侵与,谓之名正。名正而法顺也”,君主“循名责实,察法立威”,这体现出战国时期维护君权的思想,故D项正确;材料体现不出儒家思想,故A项错误;这一思想是新兴地主阶级的要求,故B项错误;战国时期代表小生产者利益的是墨家,故C项错误。进入导航第18页二、非选择题(本大题共20分)9.(2019·西安高三联考)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一:“法者,编著之图籍,设之于官府而布之于百姓。”“法者,宪令著于官府,刑罚必于民心,赏存乎慎法,而罚加乎奸令者也。”“治民无常,唯以法治……明主之所制其臣者,二柄而已矣;二柄者,刑德也。何谓刑德?曰:杀戮之谓刑,庆赏之谓德。为人臣者畏诛罚而利庆赏……故法者,王之本也。”——《韩非子》进入导航第19页材料二:事实上存在着一种符合自然的、适用于一切人的、永恒不变的、真正的法——正确的理性。这十法通过自然的命令鼓励人们履行他们的责任,又通过自己的禁令制止人们为非作歹。……用人为法(人定法)来削弱它,在道义上永远是不正当的;限制它发挥作用,也是不允许的;使它全部无效,更是完全不可能的。元老也好,人民也好,都不能解除我们服从这一律法的责任。它不会在罗马立下一条规矩,在雅典定下另一条。它更不会今天立下一条规矩,明天另立一条。——西塞罗(古罗马法学家)进入导航第20页(1)比较材料一、二,概括指出韩非子与西塞罗的法律思想有何不同。并分析两者思想产生的历史背景。(12分)(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指出两者法律思想的实践效果及启示。(8分)进入导航第21页答案:(1)不同点:韩非子:强调法律的权威性和实用性,主张严刑酷法,认为法律是统治者强化统治的工具。西塞罗:强调自然法的理性、正义原则,认为自然法具有指导性、普遍性和永恒性。背景:韩非子:诸侯国变法图强,兼并战争;思想百家争鸣,文化繁荣;小农经济产生。西塞罗:罗马法成为调节社会矛盾的重要工具;人文精神传播;奴隶制工商业经济繁荣。进入导航第22页(2)效果:秦朝以法家思想治国,强化了统治,完成了大一统,开创了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为中国两千多年的封建君主专制统治奠定了基础。但因其严刑峻法,残暴统治,激化了阶级矛盾,使其短暂而亡。西塞罗的法律思想指导了罗马法的制定与实施,标志着罗马法的高度成熟,维护了罗马的统治;成为近现代制定法律的基本原则。启示:法治是人类政治文明发展的必然趋势;法律制定应体现公平和正义;在强调法治的同时应强化道德建设,德治和法治是要互相补充的;法律建设要和社会水平相符,要符合国情。进入导航第23页解析:(1)第一小问,根据材料一“法者宪令著于官府,刑罚必于民心”“治民无常,唯以法治”“故法者,王之本也”可知韩非子强调法律的权威性和实用性,主张严刑酷法,认为法律是统治者强化统治的工具;根据材料二“适用于一切人的、永恒不变的、真正的法——正确的理性”“通过自然的命令鼓励人们履行他们的责任”可知西塞罗强调自然法的理性、正义原则,认为自然法具有指导性、普遍性和永恒性。第二小问,两者思想产生的时代背景,结合教材所学知识可从诸侯国变法图强,兼并战争;思想百家争鸣,文化繁荣;小农经济产生等方面回答韩非子思想产生的背景;结合所学知识可从罗马法成进入导航第24页为调节社会矛盾的重要工具、人文精神传播、奴隶制工商业经济繁荣等方面回答西塞罗思想产生的背景。(2)第一小问,对于韩非子,结合所学知识可从思想主张、地位及对秦朝的积极作用和消极作用方面分析;对于西塞罗,可从指导了罗马法的制定与实施、标志着罗马法的高度成熟、成为近现代制定法律的基本原则等方面回答即可。第二小问,本小问属于开放性问题,结合所学知识可从法治是人类政治文明发展的必然趋势、法律制定应体现公平和正义、法治与道德的关系、法律建设要符合国情等方面分析。(言之有理即可)进入导航第25页
本文标题:2021高考历史大一轮复习 课时作业34 “百家争鸣”和儒家思想的形成课件 新人教版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8218409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