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临时分类 > 2021高考历史大一轮复习 课时作业18 古代中国的农业与手工业课件 岳麓版
课时作业18古代中国的农业与手工业时间:45分钟满分:85分一、选择题(每小题4分,共48分)1.(2019·河南八市测评)河南农谚说:“立春晴一天,农夫不费力”;江苏农谚说:“岁朝东北风,五禾大熟丰;岁朝西北风,大水害农功。”这些农谚()A.注重农业的理论性总结B.没有科学可信性C.对农业生产有指导作用D.源于农民的无知C解析:我国古代对农业的总结是经验性总结,非理论性总结,故A项错误;古代农谚是农民对农业实践经验总结而形成的智慧结晶,并大大增加了粮食的产量,故B项错误;从河南农谚和江苏农谚可以看出,抓住节气有利于粮食产量的提高,故C项正确;农谚是农学家与农民在生产实践过程中总结出来的,故D项错误。2.(2019·吉林统考)我国古代农业发达。下表反映了中国古代历代政府的部分农业措施。这些措施体现出()朝代农业措施西周休耕制战国“尽地力之教”秦汉“地可使肥,又可使棘”唐宋禁捕青蛙明清“桑基鱼塘”A.土地集中趋势已失控B.政府直接控制农户生产C.农产品的商品化趋势D.古代农业可持续性发展观念D解析:材料反映的是农业生产技术,不能体现土地集中严重,故A项错误;材料仅体现了古代不同时期农业生产技术,没有体现是以何种方式进行生产,故B项错误;材料反映的是对各朝的农业技术的介绍,没有反映出农产品投放市场,成为商品,故C项错误;从材料中各朝农业生产中都有保持地力、休耕、套作等保护环境的内容,可知是古代农业可持续性发展观念,故D项正确。3.(2019·河南名校联盟联考)下表反映了广西地区()A.人地矛盾趋向尖锐B.土地兼并激化社会矛盾C.人口土地同步增长D.民众生活深受战争影响A解析:从表格反映的人口增长较快,而土地增长有限来看,人地之间的矛盾趋向尖锐。故答案为A项。材料没有反映土地兼并情况,排除B项;C项不符合材料反映的人地变化趋势,排除;D项材料不能反映,排除。4.(2019·广东湛江调研)北魏贾思勰的《齐民要术》,里面记载的农具和农艺几乎都是两汉时期的,南北朝时期的农具和农艺反而几乎没有介绍。这反映了南北朝时期()A.重农抑商政策逐渐松动B.先进的耕作方式主要分布在南方C.北方小农经济发展停滞D.地方割据不利于农业技术的交流C解析:国家分裂时期,为保证战争需要,需要重视耕战,故A项错误;由于分裂,北魏贾思勰不能对南方农业有深入了解,故B项错误;根据材料“北魏贾思勰的《齐民要术》……南北朝时期的农具和农艺反而几乎没有介绍”,说明南北朝时期农业没有多少发展,故C项正确;材料不涉及农业技术的地域间交流问题,故D项错误。5.(2019·河南天一大联考)据《邦计部·河渠二》记载,唐代宗“大历初,李栖筠为工部侍郎,时关中沃野千里,旧资郑、白二渠,为豪家贵戚雍隔上流,置私碾(磨面)百余所,以收末利,农夫所得十夺六、七”。这说明当时()A.农田水利工程严重失修B.农业生产的商品化明显C.土地兼并现象日益严重D.家庭手工业的规模扩大B解析:郑国渠和白渠在唐代仍发挥重要作用,故A项错误;材料中豪族开碾米房磨面面向市场,故B项正确;材料未提及唐朝的土地所有制的演变情况,故C项错误;材料未提及个体小农家庭手工规模状况,故D项错误。6.(2019·贵州黔东南州联考)一首描述嘉陵江水磨作坊的宋诗写道:“激水为皑嘉陵民,构高穴深良苦辛,十里之间凡共此,麦入面出虚无人。彼氓居险所产薄,世世食此江之滨。朝廷遣使兴水利,嗟尔平轮与侧轮。”宋词这一描述表明此时()A.生产中人力的作用渐弱B.产品与市场联系日益密切C.纺织业分布于江河附近D.手工业已使用自动化技术D解析:水磨作坊靠的是水力,不是人力,故A项错误;产品与市场联系日益紧密与诗的内容水磨作坊的自动化技术不符,故B项错误;宋诗描写的水磨作坊是磨面的,不是纺织业,故C项错误;宋诗是对水磨作坊自动化技术的描写“麦入面出虚无人”,故D项正确。7.(2019·辽宁沈阳联考)制瓷工艺中的匣钵可以将火焰与制品隔离,避免落渣、粘釉、火刺、变形等缺陷。唐代越窑因匣钵的使用,产品器形端正、器壁减薄、釉面晶莹光润,极大提高了瓷器质量。这说明唐代()A.技术创新推动手工业发展B.南青北白制瓷体系形成C.手工业生产技术非常先进D.官窑在市场竞争中领先A解析:材料中显示了制瓷中使用匣钵使瓷器质量提高,说明技术发展推动了手工业的发展,故A项正确;材料中仅仅涉及唐代越窑使用匣钵的结果,并未说明形成了南青北白的体系,故B项错误;材料中只是说明使用匣钵这一技术,不能说明其先进与否,故C项错误;官窑的产品不入市场,故D项错误。8.(2019·河南天一大联考)出土地点考古发现河北武安县午汲赵城陶器上大多刻有陶工私名,如文牛陶、爱吉等山东齐国临淄故城陶文大多只署明制作者的乡、里、名字湖北省云梦县睡虎地秦墓漆器注明了生产者的里名和人名,如钱里大女子湖南长沙湖桥19号楚墓一件漆耳杯,器底漆书有“口里口”字样上表为不同地区发现的战国晚期手工制品署名统计表。据此能够得出的历史结论是()A.官营手工业者私造现象严重B.国家已无力垄断商品生产C.民间手工业已经普遍存在D.官营手工业注重品牌效应C解析:材料不能说明手工业者身份为官营手工业者,故A项错误;材料反映春秋战国时期手工业品的制造状况,而未涉及官营手工业市场占有率的问题,故B项错误;材料中手工业品普遍标注制作者姓名说明民营手工业已经比较普遍,故C项正确;材料体现的是民营手工业的概况,且官营手工也具有较强的封闭性,故D项错误。9.(2019·四川资阳模拟)下图是一幅古罗马时期的壁画,画中显示的是一位身着丝绸外衣起舞的女子。画中女子()A.她有资格参与各种公众活动B.她可能生活在公元前1世纪C.丝绸由中国商人自长安运来D.她可能也使用青花瓷餐茶具B解析:结合所学知识,古罗马时期妇女没有权利参与政治,故A项错误;结合所学知识,中国的丝绸在凯撒时期传入古罗马,大约是公元前1世纪左右,故B项正确;结合所学知识,中国的丝绸是由阿拉伯人或者波斯人经由丝绸之路传入古罗马的,故C项错误;结合所学知识,青花瓷兴起于元朝,大约在明清时期经过海上丝绸之路传入欧洲,与题目中的时间不符,故D项错误。10.(2019·广东肇庆模拟)明初规定:“在京工匠上工者,日给柴、米、盐、菜,歇工停给。”1391年,进一步规定:凡在内府役作的工匠,“量其劳力,日给钞贯”。这主要说明明初官营手工业()A.出现了资本主义雇佣关系B.有利于小农经济的巩固C.限制了民营手工业的发展D.适应了商品经济发展的需要D解析:材料中官营手工业发给工钱,并未形成雇佣关系,故A项错误;材料反映的是官营手工业的经营状况,与小农经济无关,故B项错误;材料反映的是官营手工业的经营方式,实际是有利于私营手工业发展,故C项错误;材料“日给柴、米、盐、菜,歇工停给”和“量其劳力,日给钞贯”说明官营手工业的经营方式有所改变,适应了商品经济发展的需要,实行雇募制,故D项正确。11.(2019·云南昆明摸底)与前朝相比,魏晋南北朝时期,历代政府均强化了对民间手工业者的控制:另立户籍,不许改业,另外还制定了子孙世袭相承等专门制度。导致这一变化的主要因素是()A.恢复和发展经济的需要B.官营手工业的畸形发展C.手工业品社会需求扩大D.封建人身依附关系强化A解析:魏晋时期,社会动荡,政府加强对民间手工业的控制,有利于经济的恢复,故A项正确;材料中未涉及官营手工业发展,故B项错误;材料体现的是政府对私营手工业管理,并未体现出手工业品的社会需求,故C项错误;材料仅仅对手工业者的户籍进行严格管理,不涉及其对地主的人身依附关系,故D项错误。12.(2019·安徽蚌埠模拟)有学者认为,明清时期,江南是中国经济最发达的地区,但是因为该区缺乏廉价能源,所以选择走上发展劳工密集型手工业的“最小阻力路径”。这里的“最小阻力路径”()A.直接导致了能源缺乏B.催生了早期民族工业C.扼杀了资本主义萌芽D.阻碍了工业化的发展D解析:材料反映明清手工业繁荣的基本概况,不会消耗大量能源,故A项错误;明清手工业繁荣推动资本主义萌芽,故B项错误;明清手工业发展状况推动资本主义萌芽,故C项错误;明清手工业走劳工密集型道路阻碍了明清经济向近代转型,故D项正确。二、非选择题(共37分)13.(2019·广东茂名模拟)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唐后期起,古老的骆驼商道有了一条对等的海路。瓷器成为新途径的首选,方便、大宗、价值又高,能提高船东的利润。唐代瓷器注重异国情调、自然风格、雄浑的气质与彩绘的装饰。宋瓷则追求纹饰低调、比例均衡、形态流动、冷色系的单色色调,体现轮廓、釉色和纹饰完美整合,流露出一种文化孤芳的排外心理。元朝青花瓷的诞生是泉州穆斯林商贾和景德镇窑主共同推动的,接纳了西南亚地区(中东)的传统审美价值。明朝青花瓷工艺改进并流行。清初,珐琅彩进入中国,使瓷器用色逐渐涵盖彩虹的所有缤纷。17—18世纪欧洲传教士和商人频繁往来于欧洲与中国,世界开始聚焦中国。耶稣会士的中国报告和以拉丁文翻译的儒家经典,陆续在法国出版,欧洲掀起了一股“中国热”。中国瓷器的造型风格、优良质地及瓷器上的图案花式和绘画深受欧洲人喜爱,欧洲各国作坊加以仿造。1769年,英国玮致伍德建立陶厂,此后引进机器生产,并采用新式转印技术。他不仅采用景德镇的精密分工制度,还推出创新的管理方式和现代商业经营事项,如市场调查、报纸广告等。18世纪中期后,熟悉中国的欧洲商人开始反驳耶稣会士描述的理想化形象,指出中国的官吏腐败衰弱的一面。西方知识分子很快转而反对中国,觉得不该把它视为西方社会的榜样;同样的,欧洲人也停止把中国瓷当成典范。18世纪末,欧洲瓷业将中国瓷器逐出国际市场,这与中国在世界事务上划时代的衰退同步进行,也与西方势力上升、前进成为全球重心的时序相互对应。——摘编自罗伯特·芬雷《青花瓷的故事——中国瓷的时代》、马克垚主编《世界文明史》等(1)根据材料,概括从唐朝至清朝中国瓷器业发展的特点。(12分)(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17—18世纪中国瓷器在欧洲命运的变化,并分析导致该变化的原因。(13分)解析:第(1)问根据材料“瓷器成为新途径的首选”可知,瓷器成为中外贸易的主要商品;根据材料“唐代瓷器注重异国情调……接纳了西南亚地区(中东)的传统审美价值”可知,瓷器与外国文化紧密相连;根据材料“图案花式和绘画深受欧洲人喜爱,欧洲各国作坊加以仿造”可知,影响了欧洲文化的发展;根据材料“将中国瓷器逐出国际市场,这与中国在世界事务上划时代的衰退同步进行”可知,瓷器与中国的国力衰退有关。第(2)问,第一小问“变化”,阅读材料可知,古代中国的瓷器深受欧洲的欢迎,到了近代,中国瓷器逐渐退出国际市场;第二小问“原因”,根据所学知识,抓住“17—18世纪”,时代发生了深刻的变化,西方经历工业革命,国力蒸蒸日上,而中国不改进技术、政治腐朽,瓷器随中国国力的衰弱退出世界舞台。答案:(1)特点:瓷器是中外贸易的主要商品;具有时代特色;瓷器工艺演进与中外文化交流密切关联;影响了欧洲瓷业发展和欧洲文化;后来衰落,其发展变化一定程度上折射了国运的兴衰。(2)变化:由被欧洲仰赖到被逐出欧洲市场;由被欧洲追捧到被冷落;等等。原因:欧洲作坊大量仿造瓷器;工业革命后欧洲制瓷业的生产技术、组织管理和商业运行均有革新;欧洲对中国认识发生变化;明清以后,中国瓷器业虽有工艺发展,但没有出现革命性变化;等等。14.(2019·辽宁大连调研)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犁是农业生产中最重要的整地工具,春秋战国时期,牛耕开始推广,铁铧犁也取代了商代的青铜犁,大大提高了耕地能力。到了汉代,铁犁或牛耕成为农业生产力显著提高的主要标志之一。魏晋南北朝时期出现了一种操作灵活轻便、适合山间谷地使用的蔚犁,这种犁的出现为唐代的曲辕犁的诞生奠定了基础。曲辕犁可以改变牵引点的高度,控制犁地的深浅,能适应各种土壤和不同田块的耕作要求,既提高了耕作效率,又提高耕地质量。宋元时期的耕犁是在唐代的基础上加以改进和完善的,犁身结构更加轻巧,耕地效率更高。我国耕犁至此完全成熟。——摘编自陈文华《农业考古》综合材料与所学
本文标题:2021高考历史大一轮复习 课时作业18 古代中国的农业与手工业课件 岳麓版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8218529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