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进入导航第1页第二部分导学课堂与素养提升进入导航第2页模块三文化发展历程进入导航第3页第十四单元近现代中国的思想解放潮流和理论成果进入导航第4页进入导航第5页进入导航第6页学案42近代中国的思想解放潮流进入导航第7页进入导航第8页伴随着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逐渐形成,学习西方、寻求变革成为中国近代思想解放的潮流。林则徐、魏源等是第一批开眼看世界的中国人,主张“师夷长技以制夷”;以康有为、梁启超为代表的维新派发起维新变法运动,孙中山等革命派主张民主共和,都促进了思想解放;1915年掀起的新文化运动,促成了中国近代史上又一次思想解放潮流,为新思想、新理论的传播提供了时机,马克思主义随之传入中国。进入导航第9页创新微课以微知著考点解读活化思维课时作业随堂训练知能巩固进入导航第10页考点解读活化思维研史料实证,通历史解释,让历史认知更深刻进入导航第11页命题点一历史概念——“中体西用”■史料研读史料一今欲强中国,存中学,则不得不讲西学。然不先以中学固其根柢,端其识趣,则强者为乱首,弱者为人奴,其祸更烈于不通西学者矣……中学为内学,西学为外学;中学治身心,西学应世事,不必尽索之于经文,而必无悖于经义。——张之洞《劝学篇》读史:史料一说明“中学”为立国之本;“西学”为应对现实变化的权宜手段,体现了“中体西用”思想的直接目的是实现国家富强;根本目的是维护封建制度和固守传统文化。进入导航第12页史料二就对中国近代的影响来说,洋务运动本质上是一场中国式的“工业革命”。之所以这样说……归根结底,当时的中国并非一个近代国家,政府不是一个近代化的国家政府,用旧有思维定式去带领整个国家走向近代化,注定是一场悲剧。——李小庆《中国式“工业革命”的根底》读史:史料二中第一句话从经济近代化角度说明了洋务运动的实质和作用。第二句话中的“旧有思维定式”指“中体西用”思想,从侧面指明了洋务运动失败的原因。进入导航第13页史料三时任驻英法公使的郭嵩焘曾尖锐批评“中体西用”是“治末而忘其本,穷委而昧其源。”张树声诘责洋务派:“中国遗其体而求其用,无论竭蹶趋步,常不相及,就令铁舰成形,铁路四达,足恃欤?”——《中国近代化探究》读史:史料三中“足恃欤”可译为“这不是自欺欺人吗?”“治末而忘其本,穷委而昧其源”体现了“中体西用”在逻辑上的荒谬,遭到有识之士的批评。进入导航第14页■史料运用1.依据史料一指出张之洞提出“中体西用”思想的直接目的。2.根据史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当时的中国并非一个近代国家”的含义是什么?参考答案:目的:实现国家富强。参考答案:①政治上,当时的中国仍然处于封建专制统治之下。②经济上,自给自足的封建自然经济占主导地位。③思想上,儒家思想作为封建正统思想仍占据统治地位。进入导航第15页3.史料三反映了什么现象?对近代中国的历史进程产生了什么影响?参考答案:现象:部分开明知识分子认识到了洋务派的局限性。影响:推动了近代中国向西方学习的内容由“器物”到“制度”的飞跃。进入导航第16页■史论归纳多角度评价洋务派的“中体西用”主张(1)洋务派出于地主阶级的本能,其目的在于维护封建君主专制制度和纲常名教。(2)它打出的“自强”和“求富”旗号,冲击了“重农抑商”的陈腐观念,对中国的工业、国防和军队、教育和外交现代化起了一定的推动作用。(3)它反映了新型的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和思想观念对相对落后国家和地区旧制度、旧思想的冲击,是西方工业文明在世界范围内扩展的具体表现。进入导航第17页(4)“中体西用”思想反映了封建传统文化与西方文明的冲突,反映了当时中国人对西方文明既欣赏又排拒的矛盾心态,但它毕竟承认了中学之不足、西学之所长,客观上使中国人的价值观由“传统人”开始向“现代人”转变。进入导航第18页命题点二综合考点——康梁维新思想及特点■史料研读史料一臣窃闻东西各国,皆以立宪开国会之故。国会者,君与民共议一国之政法也。盖自三权鼎立之说出,以国会立法,以法官司法,以政府行政,而人主总之……人主尊为神圣,不受责任,而政府代之,东西各国皆行此政体,故人君与千百万国民,合为一体,国安得不强?……立行宪法,大开国会,以庶政与国民共之,行三权鼎立之制,则中国之治强,可计日待也。——康有为《请定立宪开国会折》读史:史料一中“立行宪法,大开国会,以庶政与国民共之,行三权鼎立之制”说明康有为主张向西方学习,变革政治制度。进入导航第19页史料二为了在王权承认的“合法性”范围内偷运西学之果,康有为在变法的整个过程中不得不始终小心翼翼地从“奉天承运”“圣人之作”的传统象征系统内拾取古已有之的变化之道。……尽管康有为之变法理论似乎处处引经据典,旁征博引,无敢逾越古典圣贤所订准绳,但言行举止中却不时透露出叛逆色彩。——许纪霖、陈达凯主编《中国现代化史》读史:史料二中“偷运西学之果”指宣扬维新变法、仿西方改制。“无敢逾越古典圣贤所订准绳”说明康有为没有摆脱封建思想的束缚。进入导航第20页史料三布衣改制,事大骇人,故不如与之先王,既不惊人,自可避祸。——康有为《孔子改制考》读史:史料三信息“既不惊人,自可避祸”反映了当时封建顽固势力强大,借助“先王”是为了减少改革的阻力。进入导航第21页■史料运用1.根据史料一,概括康有为的政治设想是什么?参考答案:开国会,制定宪法,实行三权分立、君主立宪。进入导航第22页2.康有为在奏章中往往采用在“中体”中偷运西学的“移花接木”方法,给皇帝讲“必当变法”的道理。根据材料,并结合史料二说明维新思想的突出特点是什么?参考答案:把西方资产阶级思想同儒家思想相结合。进入导航第23页3.依据史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怎样认识康有为变法思想的特点?参考答案:认识:这样做有利于减小变法阻力,显示了康有为从事政治活动的高超艺术;也反映出资产阶级改良派从一登场就带有先天的政治软弱性,不可能真正与封建思想决裂,变法不可能成功。进入导航第24页■史论归纳1.康梁维新思想与早期维新思想的关系(1)联系:康梁维新思想是对早期维新思想的继承和发展,都是代表民族资产阶级的利益和要求,都是爱国和进步的。(2)区别:早期维新思想没有形成完整的理论和付诸行动,而康梁维新思想不仅提供了具体的改革方案,使变法思想形成较完整的理论,且与挽救民族危亡结合,发展为救亡图存的政治运动。进入导航第25页2.康梁维新思想的特点、成因及评价(1)特点①以西学中的资产阶级政治学说与中国儒学相结合,来宣传维新变法的道理,即采用“移花接木”的办法,为变法披上传统文化价值的理论外衣。进入导航第26页②利用孔子的权威来论证资产阶级维新变法理论的合理性,为维新变法制造历史根据,向封建正统思想提出挑战,这就动摇了封建统治者恪守祖训、反对变法的理论基础。有人评价康有为是“跪着造反”,这一评价一方面形象地反映了他敢于向封建传统思想大胆挑战,向西方学习寻求变革、发展资本主义的愿望,另一方面也暴露了他在封建传统势力面前的软弱,不敢与封建文化彻底决裂。进入导航第27页(2)成因①民族资本主义发展不充分,民族资产阶级力量弱小,不敢与封建势力彻底决裂。表现在文化上,康有为借助古代文化来表达自己的新思想。②儒家思想仍居正统地位,借助孔子的权威可以减少变法阻力。③西学在中国的传播水平很低,特别是西方的资本主义政治学说。④康有为本人是一位今文经学大师,对儒学有着深入的研究和深厚的感情。进入导航第28页(3)评价①进步性:变法图存和发展资本主义的主张深刻地触及反帝反封建、追求民族独立富强的社会主题,反映了正在发展中的民族资产阶级的利益和政治要求,也代表了当时一些爱国者的心声,极大地冲击了传统的封建思想,也动摇了封建顽固势力反对维新变法的理论基础;在社会上引起了强烈的反响,有力地推动了维新变法运动的开展,为戊戌变法奠定了思想基础。进入导航第29页②局限性:在反对封建专制制度的同时又从维护封建制度的传统思想中寻找变法根据,没有完全抛弃传统的儒家理论,体现了民族资产阶级的软弱性,而这必然导致维新变法运动走向失败。进入导航第30页命题点三综合考点——儒家思想在维新变法和新文化运动中的不同命运■史料研读史料一特发明孔子为改制教主,六经皆孔子所作,俾国人知教主,共尊信之。皇上乙夜览观,知大圣之改制,审通变之宜民,所以训谕国人,尊崇教主,必在是矣。——康有为(1898年6月)读史:史料一中“孔子为改制教主,六经皆孔子所作,俾国人知教主,共尊信之”说明康有为借助儒家外衣来宣传维新变法等思想。进入导航第31页史料二孔教与共和乃绝对两不相容之物,存其一必废其一,此义愚屡言之,张、康亦知之,故其提倡孔教必排共和,亦犹愚之信仰共和必排孔教。盖以孔子之道治国家,非立君不足以言治。——陈独秀《复辟与尊孔》读史:史料二中陈独秀认为孔教是阻碍中国真正实现民主政治的最大障碍,必须排除孔教,解放思想,才能实现真正的民主共和政治。进入导航第32页史料三民国建立后的种种现象,使知识分子于失望之余,继续探索救国之道,终于获得了新的觉悟,深感必须涤荡违背时代的、保守的旧观念、旧信仰、旧人生观……简言之,必须摒弃传统,致力于新思潮。——摘编自郭廷以《近代中国史纲》读史:史料三中“新的觉悟”指新文化运动倡导的思想潮流。“摒弃传统,致力于新思潮”的主要代表人物是李大钊、陈独秀、胡适、鲁迅等。进入导航第33页■史料运用1.史料一和史料二都涉及如何对待“孔子”问题,二者在本质上有区别吗?出现这两种不同态度的根本原因是什么?参考答案:没有,二者在本质上都是在宣传资产阶级思想文化。根本原因:近代中国民族资本主义发展的程度不同,导致资产阶级力量不同。进入导航第34页2.根据史料三,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新文化运动后期在主流思想的宣传上出现了怎样的转变?推动这一转变的主要因素是什么?参考答案:转变:宣扬马克思主义。因素:十月革命的胜利和五四运动的推动。进入导航第35页■史论归纳1.对新文化运动中“新”的含义的理解(1)新领导:新文化运动的领导者是资产阶级激进派。(2)新基础: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进一步发展为其奠定了经济基础。(3)新思想:新文化运动的指导思想在前期是西方的民主、科学,后期是社会主义思想。(4)新内容:前期以宣传民主和科学为突破口,后期则以宣传马克思主义为主要内容。(5)新成果:动摇了封建思想的统治地位,人们的思想得到空前解放。进入导航第36页2.维新运动和新文化运动中对儒家思想认识的比较维新运动新文化运动命运把西方资本主义政治学说同传统儒家思想结合全面否定儒家的传统道德原因①封建顽固势力比较强大,也是为了减少变法的阻力;②民族资产阶级上层具有两面性;③与康有为等人的家世、教育和经历有关①北洋军阀企图利用孔子达到复辟帝制的目的;②辛亥革命后民主共和的思想开始深入人心;③陈独秀等人的思想和经历进入导航第37页维新运动新文化运动目的利用孔子权威论证维新变法的合理性为建立真正的民主共和国扫清思想、道德上的障碍不足之处体现了资产阶级的软弱性全盘否定儒家传统道德和中国传统文化实质宣传资产阶级思想文化和发展资本主义进入导航第38页创新微课以微知著强学科素养,拓历史视野,让素能提升更全面进入导航第39页一、把握唯物史观,力求“辩证看待”1.1875年,郭嵩焘奏称:“窃谓西洋立国有本有末,其本在朝廷政教,其末在商贾,造船、制器,相辅以益其强,又末中之一节也……将谓造船、制器,用其一旦之功,遂可转弱为强,其余皆可不问,恐无此理。”这一认识()A.是中体西用论的具体表述B.对洋务派的思想有所突破C.反映了顽固派的政治主张D.奠定维新变法的思想基础B进入导航第40页解析:注意对材料的阅读理解,材料强调西洋立国本末相辅以强,而洋务运动只是学习了其“末”,而没有学习其“本”(政治制度和法律),所以无法达到强国的目标,郭嵩焘主张本末皆学,所以是对洋务派“中体西用”的突破。进入导航第41页[思维升华]辩证看待郭嵩焘的“本末”观郭嵩焘是洋务运动的积极参加者,但他的西洋观较早地摆脱了“中学为体,西学为用”的文化取舍模式的束缚。他肯定西洋也有两千多年的文明,其富强绝非偶然,有其本末、体用,且西洋文明“实多可以取法”,在此基础
本文标题:2021高考历史大一轮复习 第十四单元 近现代中国的思想解放潮流和理论成果 42 近代中国的思想解放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8218646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