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必修Ⅱ经济成长历程第八单元工业文明的崛起和对中国的冲击第24讲新潮冲击下的社会生活和交通、通讯的变化【考纲要求】(1)物质生活和社会习俗的变化。(2)交通、通讯工具的进步。(3)大众传媒的发展。【课标提示】(1)了解近代以来人们物质生活和社会习俗变化的史实,探讨影响其变化的因素。(2)了解中国近代以来交通、通讯工具的进步,认识其对人们社会生活的影响。(3)以我国近现代报刊、影视和互联网的逐渐普及为例,说明大众传播媒体的发展给人们生活方式带来的巨大变化。真题感悟·知能提升考点解读·活化思维课时作业考点解读·活化思维考点一影响近代中国社会生活变迁的因素[史料一]今之辫、服,牵掣行动,妨碍操作,游历他邦,则都市腾笑,申申骂予,于时为不宜,于民为不便,稍窥世变者,已熟察而稔知之矣。——《辛亥革命前十年间时论选集》[史料二]中国传统的社会生活则充满着陈旧愚俗,不符合时代潮流,非改革不可。以致在民国初形成了这样一种社会心理:认为谁接受西方的社会生活习俗,谁就是文明、开化,属于新派人物。——王文泉主编《中国近代史》问题:依据史料,说明史料一从哪些角度说明了剪辫易服的必要性。史料二反映了民国初期的什么社会现象?实质反映了什么?教你读史(1)从史料一关键信息“今之辫、服,牵掣行动,妨碍操作”可以看出,辫子、传统服饰限制了人们的行动,不利于操作机器,也不合时宜,表明留学生主张剪辫易服深受西方思想的影响。(2)史料二信息反映了民国初年社会形成一种主张接受西方社会生活习俗的思想潮流;实质表明辛亥革命对社会习俗变化的影响。尝试解答:必要性:从生产、生活、与世界接轨等方面说明剪辫易服的必要性。现象:民国初年出现了“崇洋”的现象。实质:辛亥革命影响在社会习俗方面的表现。中国近代社会生活变迁的原因、特点1.原因(1)根本原因:西方的生产、生活方式和生活习俗的冲击。(2)政治上:政府、重大政治文化运动和政策的推动。(3)思想上:西方民主、平等思想的民主思潮的传播。(4)经济上:近代工商业的发展。(5)主观上:先进人物,有识之士的推动。2.特点(1)中国近代社会生活的变化经历了一个由被动接受到主动向西方学习的过程。(2)中国近代社会生活的变化随着中国近代经济、社会、思想的变化而不断加深。(3)中国近代社会生活的变化反映出地域之间存在着严重的不平衡。(4)中国近代社会生活的变化实质上是东西方文化的激烈碰撞与融合,且保留了中华民族的文化特色。(5)中国近代社会生活的变化,有利于封建因素的消除和促进中国社会的向前发展。考点二近代交通与大众传媒的发展[史料一]甲午战争后中国铁路事业格局一变……至1911年,中国共修筑铁路8200公里,其中帝国主义直接投资修筑的铁路占46%,贷款修筑的铁路占40%,中国人自建铁路仅1200公里,占总比率的14%……一些闭塞的地区因铁路而活跃,一些古老的城镇因铁路而面目一新。铁路在畅通经济,带动繁荣的同时还意味着信息的流通、知识的传播,意味着建立“铁路交通日常急需的各种生产过程”,所有这一切,无疑都有助于打破中国传统社会“自给自足的惰性”,推动现代化的进程。——周积明《最初的纪年:中国早期现代化研究》[史料二]维新变法迎来了中国国人办报的一次高潮。据不完全统计,在1895—1898年间,全国新出版的中国报刊约120种,其中80%左右为中国人自办。同时资产阶级改良派的领袖人物开始了办报活动。在北京创办的《中外纪闻》,在上海创办的《强学报》《时务报》,在澳门创办《知新报》,湖南维新派创办《湘学新报》《湘学报》和《湘报》等,宣传变法图存。这些活动推动了维新运动的发展,促进了变法的实践。——摘自姚福申《中国编辑史》问题:(1)依据史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对近代中国修建铁路的认识。(2)依据史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近代报刊业与社会发展的关系。教你读史(1)据史料一“帝国主义直接投资修筑的铁路占46%,贷款修筑的铁路占40%,中国人自建铁路仅1200公里,占总比率的14%”信息可知,帝国主义国家在华投资修筑铁路长度大大超过了中国人自建铁路长度,说明帝国主义国家控制了中国的铁路修筑权;由“无疑都有助于打破中国传统社会‘自给自足的惰性’,推动现代化的进程”可知,铁路建设的发展给人们的生活方式和思想观念以深刻的影响。(2)由史料二中“推动了维新运动的发展,促进了变法的实践”信息可知,近代报刊发挥了制造舆论、唤醒民众的重大作用,成为宣传改良的思想武器。尝试解答:(1)认识:铁路是世界科技进步与工业革命的必然要求,有助于改变落后的局面,推动了中国经济走向近代化;便于帝国主义对中国输出资本和掠夺财富,加深了中国经济的半殖民地化。(2)关系:近代报刊不仅具有社会评论、宣传教育和启迪民众的社会功能,它与社会政治斗争的关系也非常密切。它助推了维新变法等政治运动的发展,维新变法等政治运动借助报刊展开宣传,又促进了报刊业的发展。1.近代交通业发展的原因和特点(1)原因①先进的中国人为救国救民,积极兴办近代交通业,促进中国社会发展。②列强侵华的需要。为扩大在华利益,加强控制、镇压中国人民的反抗,控制和操纵中国交通建设。③工业革命的成果传入中国,为近代交通业的发展提供了物质条件。④中国各地经济发展的严重不平衡,决定了各地交通发展的不平衡。(2)特点①近代中国交通业逐渐开始近代化的进程,铁路、水运和航空都获得了一定程度的发展。②近代中国交通业受到西方列强的控制和操纵。③人们的观念等影响交通发展的地域不平衡。2.报刊对中国近代历史发展的作用(1)传播西方文明,促进中国近代的思想解放。鸦片战争后,外国人在中国创办的报刊和中国人自己创办的报刊都促进了西方文明在中国的传播,有利于解放人们的思想。(2)近代报刊发挥了制造舆论、唤醒民众的重大作用。戊戌变法时期、辛亥革命时期以及五四新文化运动期间,报刊成为宣传改良、革命和新文化的思想阵地。(3)对夺取近代革命的胜利发挥了重大作用。在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中国共产党创办了一系列的政论性报刊,为夺取革命的胜利发挥了重要作用。一、强化历史解释,拨开层层迷雾1.太平天国提倡“剪辫蓄发”,认为当时人的发饰“坏先人之服冕,是使中国之人忘其根本也”。辛亥革命期间,革命党人认为“欲除满清之藩篱,必先去满清之形状”,提倡“剪辫易服”。二者均希望通过变革发饰()A.与西方文明相对接B.号召推翻清朝统治C.提倡民主自由思想D.表明各自宗教信仰B解析:本题考查社会习俗与社会发展的关系。太平天国是一个由农民阶级建立的政权,提倡“剪辫蓄发”主要是出于反清的需要,而不是与西方文明相对接,故A项错误;太平天国仍然是一个封建性质的政权,故C项“提倡民主自由思想”错误;辛亥革命期间的“剪辫易服”与“宗教信仰”无关,故D项错误。太平天国提倡“剪辫蓄发”与革命党人的“剪辫易服”均带有反清的政治革命色彩,故选B项。2.1913年,广东教育部门发出布告指出:“近来有一种女子佻挞长袜猩红,裤不掩胫,此在无知识者为之尚不足责,不谓人格尊贵之女学生身佩襟章,亦有尤而效之者,殊非自重之道。”该布告表明()A.政府公开反对西方文化B.新文化运动促进女性解放C.男尊女卑观念逐步消除D.自由开放风气已渐入社会D解析:材料中教育部门发布告纠正女学生穿着,这是履行教育管理的职责,另外教育部门并不责备“无知识者”,故不能扩大为政府公开反对西方文化,排除A项。1913年新文化运动尚未爆发,故排除B项。从材料中看不出男尊女卑观念逐步消除,故排除C项。从女学生效仿新潮女性服饰穿着可以看出,部分女学生追求个性解放,这说明民国成立后,自由开放风气已渐入社会,D项符合题意。二、把握唯物史观,用高度求深度3.下表是据邹依仁《旧上海人口变迁的研究》整理的1935年上海公共租界华人职业构成统计数据。下列对表格解读正确的是()职业所占比重农业及园艺0.1%工业18.28%商业16.36%专门事业1.31%运输及交通事业1.21%C职业所占比重政府及市政机关0.72%艺术界、技艺界、运动员0.33%杂类55.3%注释:专门事业包括医师、律师、会计师、新闻界等职业;杂类包括传统服务行业,如小商贩、帮佣等职业以及少量游民及帮会成员等。A.上海地区的农业经济走向衰退B.租界内华人的政治权利得到保障C.经济发展带动社会结构多样化D.上海教育发展推动华人素质提高解析:根据表格信息可知,当时上海公共租界出现从事专门事业的人,体现了华人从事职业的知识含量增加,出现运动员等新生职业,从事工商业的华人占比较大,还有华人进入租界政府供职。这反映了职业结构的多元化,而职业结构的多元化实际上反映了经济发展带动社会结构多样化,C项说法正确。租界内从事农业的人口占比较小,与经济结构变化有关,不一定就是农业经济走向衰退,A项错误;在租界政府供职的华人是为殖民当局服务的,不能说明华人的政治权利得到保障,B项错误;从表格中可以看出,杂类所占比重最大,而杂类中的大部分职业对文化素质要求较低,D项排除。4.下面是1929—1933年中国国民消费需求抽样调查表(单位:元)。该表反映出当时()年份食品衣服房子燃料灯火杂项总额1929144.214.319.412.647.6238.11930127.115.220.315.240.3218.11931169.222.113.521.239.9265.91932176.821.013.621.441.0273.81933175.221.713.721.641.0273.2BA.中国经济受到经济危机影响B.国民开支主要用于生存消费C.国民生活结构有了重大变化D.民族工业集中在轻工业领域解析:从表格中看不出中国经济受到经济危机影响,排除A项;从表格中可以看出,中国国民开支主要集中在食品、衣服、房子、燃料灯火等生存消费领域,故B项正确;从表格中可以看出国民生活结构变化不大,排除C项;材料没有反映民族工业的发展方向,排除D项。真题感悟·知能提升时间考点2017全国Ⅲ·29中西习俗融合2014全国Ⅰ·30电影的发展1.(2017·新课标全国卷Ⅲ)20世纪30年代,上海市政府组织举办集体婚礼。仪式上,喜字纱灯引导,乐队演奏钢琴曲,新郎着蓝袍黑褂,新娘穿粉色旗袍,头披白纱,手持鲜花,婚礼场面整齐宏大。这反映了当时上海()A.民众实现了婚姻自主B.中西习俗融合成为时尚C.门当户对观念已被颠覆D.政府主导社会习俗演变B解析:材料反映了30年代上海的婚礼仪式,无法获知这些婚礼的配偶是否是出于自愿,所以不能说明民众实现了婚姻自主,故A项错误;“喜字纱灯”“蓝袍黑褂”是中国婚礼的习俗,而“演奏钢琴曲”“头披白纱,手持鲜花”则是受西方婚礼仪式的影响,说明当时的婚礼仪式具有中西习俗融合的特征,故B项正确;材料只是讲述婚礼的形式和规模,没有提及当时的择偶标准,因此不能说明门当户对观念已被颠覆,故C项错误;社会习俗的变迁受到政治、经济、思想文化等多方面的影响,材料中的集体婚礼虽由政府组织举办,但不能扩大为政府主导社会习俗演变,故D项错误。2.(2014·新课标全国卷Ⅰ)20世纪20年代,上海成为中国电影的制作中心,当时上海放映的各种影片中,外国片与国产片比例约为;而在北京和天津,这一比例高达甚至,上海与京津放映中外电影比例不同,能够说明这一现象的应是()A.外国电影的制作水平较高B.京津民众对外来事物更具热情C.中国电影拷贝流通税费重D.上海民众的社会心态更为开放C解析:外国电影的制作水平较高,不能解释上海国产电影比例较高的现象,故A项错误;上海是开埠通商最早的地方之一,B项表述明显不符合史实,故B项错误;题干的意思是在上海,国产电影放映的比例远远高于北京和天津,再结合题干“上海成为中国电影的制作中心”的信息,这说明中国电影拷贝流通税费重,故C项正确;上海民众的社会心态更为开放无法解释外国电影比例低于北京和天津,故D项错误。3.(2018·海南高考)1903年,上海一些新式学堂学生剪发辫,江浙许多城市青年加以效仿,他们在发辫四围留短发,覆于额头,与道教人物刘海蟾的发式相似,故得名“前刘海”。“前刘海”并没有剪掉发辫,官府仍视为大害,
本文标题:2021高考历史大一轮复习 第八单元 工业文明的崛起和对中国的冲击 24 新潮冲击下的社会生活和交通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8218697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