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临时分类 > 2021高考地理一轮复习 第七章 城市与城市化 第二节 城市化课件 新人教版
第七章城市与城市化第二节城市化考点展示考情索引素养链接1.城市化的过程和特点。2.城市化对地理环境的影响。3.地域文化对城市的影响2019·天津卷[8~9题,8分]2019·江苏卷[11~12题,4分]2018·浙江选考卷[9~10题,4分]2017·全国卷Ⅰ[1题,4分]2017·江苏卷[11~12题,4分]1.综合思维:通过对某城市化图文材料的分析,掌握城市化的过程、特点与差异以及城市化对地理环境的影响。2.人地协调观:判断城市化的过程图,探讨城市化过程中出现的问题,采取适当措施发展生态城市,保证城市与社会协调发展一、城市化1.概念:城市化是指人口向①城镇集聚和城市范围不断扩大、乡村变为②城镇的过程。2.驱动力:驱动力含义因素推力(乡村)使人群离开乡村的因素③人口增长快,土地压力大;收入低,社会服务短缺;自然灾害;等等拉力(城市)吸引人群来到城市的因素④就业机会多,社会福利好,文化设施齐全,交通便捷3.标志:⑤城市人口占总人口比重,它体现了社会经济发展水平。4.意义:(1)带来了⑥聚落形态的变化。(2)带来了生产方式、生活方式、⑦价值观念等的巨大变化。(3)是一个地区⑧社会经济发展的必然结果,是社会进步的表现。[名师提醒]城市化的表现除城市人口的增多外,城市化还表现在城市用地规模的扩大,劳动力向第二、三产业转移,人们的生产生活方式、观念的转变上。理解如下:农村景观→城镇景观农业人口→城市居民农业→第二、三产业过程——城市化——标志城市人口规模扩大城市用地规模扩大城市人口比重上升二、世界城市化的进程1.时间变化:城市化水平不断提高,随时间的变化可以表示为一条稍被拉平的“S”形曲线。阶段特点A:初期阶段城市化水平较低,发展较①慢B:中期阶段城市化推进很快,市区出现了②城市化问题C:后期阶段城市化水平较③高,城市人口比重的增长趋缓甚至停滞2.地区差异:(1)大部分发达国家:处于城市化的④C(填字母)阶段。(2)大部分发展中国家:处于城市化的⑤A或B(填字母)阶段。三、城市化对地理环境的影响1.影响。有利影响合理的城市化可以促进①城市环境发展过快的城市化会使城市②环境质量下降,甚至出现环境污染问题不合理城市化的表现环境问题不利影响生物多样性③减少,水质、水量和地下水运动发生变化,废渣影响土地质量,出现城市④“热岛”现象,建筑群影响日照、风速和风向大气污染、水污染、噪声污染、垃圾污染等2.生态城市建设。(1)发展低污染的节能建筑和⑤绿色交通,减少城市各类活动对环境的污染。(2)使城市景观尽可能地与⑥生态环境保持协调,建立一种良性循环。下图为北京城市空间扩张的GIS图像示意图。读图,完成1~3题。1.该图反映出北京地区城市化的标志为()A.城市人口数量增加B.城市用地面积增加C.城市人口比重增加D.城市道路增加2.下列不属于北京城市化过程中出现的主要问题是()A.城市绿化面积缩小B.城市居民住房紧张C.文物古迹普遍受到破坏D.城市交通拥堵严重3.下列因素与逆城市化现象无关的是()A.郊区基础设施逐渐完善B.城市居民追求更好的环境质量C.农民工进城务工数量增多D.城区与郊区交通联系更加便捷解析:第1题,由图中信息可知,北京从1951年到2000年,城区面积不断增加,所以城市化的标志为城市用地面积增加。第2题,主要问题有城市绿化面积缩小,城市居民住房紧张,城市交通拥堵严重等。北京注重对文物古迹保护,目前未受到严重的破坏。第3题,逆城市化现象的原因是城市居民追求更好的环境质量,郊区基础设施逐渐完善,城区与郊区交通联系更加便捷。农民工进城务工数量增多是促进城市化的发展。答案:1.B2.C3.C20世纪60年代中期之前,法国的经济高度集中于首都巴黎,导致其市区过度膨胀,市郊衰落。1965年,巴黎开始进行从市区向市郊的统一规划,引导城市空间合理布局。据此,完成4~5题。4.1960年,巴黎城市发展的特征可能是()A.城市经济发展缓慢B.市郊人口大量增加C.市郊基础设施落后D.市区交通发达畅通5.20世纪60年代中后期,巴黎城市规划的措施是()A.完善市区与市郊间的交通B.市区第二产业全部转向市郊C.实行优惠政策让人才入城D.更加侧重市区基础设施建设解析:第4题,根据材料信息“20世纪60年代中期之前,法国的经济高度集中于首都巴黎,导致其市区过度膨胀”判断,巴黎城市经济发展较快,人口集中于市区,交通拥堵。而“市郊衰落”,说明市郊基础设施落后。第5题,依据材料信息“1965年,巴黎开始进行从市区向市郊的统一规划,引导城市空间合理布局”可知,其重点引导市郊发展,所以应该加强市郊基础设施建设和向市郊输入人才,并完善市区与市郊之间的交通运输条件。答案:4.C5.A核心一城市化的进程(2018·浙江4月选考)城市是一定地域的社会、经济、文化中心。衡量城市发展水平可以用人口与经济规模、交通枢纽等级、创新带动能力、文化辐射能力四个指标来衡量,指数越高相应的实力越强。下图为我国四个中心城市发展水平图。读图,完成(1)~(2)题。(1)综合衡量,城市发展水平最高的是()A.①B.②C.③D.④(2)在高新科技发展方面,更具优势的城市是()A.①②B.②③C.③④D.①④[解题思路]第一步:获取信息。题干信息:衡量城市发展水平可用人口与经济规模、交通枢纽等级、创新带动能力、文化辐射能力四个指标来衡量,综合值越高的,城市发展水平就越高。如果四项指标中,某城市某一项值最高,则该城市在某一方面优势明显。高科技发展对应创新带动能力。图表信息:四项指标值权重相加之和最大的,就是城市发展水平最高的。单一指标中,创新带动能力指标最高的有③④两个城市。第二步:思维流程。衡量城市发展水平指标四项指标综合值→和值最大→城市发展水平最高单项指标→最高值→该城市在某一方面优势明显→创新带动能力强→高科技发展强[试做答案](1)D(2)C一、世界城市化进程的差异1.时间差异。2.城市化进程的空间差异。社会经济发展水平的差异直接导致城市化的空间差异。一般来说,经济越发达的地区,城市化水平越高;反之越低。城市化进程在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的表现不同。城市化进程发达国家发展中国家起步时间早(自工业革命开始)晚(自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后开始)目前水平高,城市人口比重在70%以上较低,许多国家城市人口比重不足40%发展趋势城市化速度放慢甚至停滞,出现逆城市化现象城市化速度超过发达国家,少数大城市迅速膨胀合理性农业现代化使大批农业劳动力向城市移动,相对合理城市化速度与经济发展水平不相适应,出现许多社会问题二、城市化、郊区城市化、逆城市化、再城市化的区别区别城市化郊区城市化逆城市化再城市化时间19世纪—20世纪上半叶20世纪50—70年代20世纪70—80年代20世纪80年代以后表现人口由乡村迁往城市,农村地域变为城市地域人口由市区迁往郊区人口由郊区迁往农村和小城镇人口迁回市区成因城市的拉动和乡村的推动市区人口激增、地价上涨、交通拥挤为追求更好的生活条件中心区开发,高科技产业、第三产业的发展图解(2019·烟台二模)一般认为城市化水平达到70%时进入城市化的高级阶段,下图示意2010—2050年我国劳动力人口变化趋势(注:劳动人口是指男性20~59岁、女性20~54岁)。据此,完成1~3题。1.图中显示()A.全国劳动力人口减少B.城镇非劳动力人口锐减C.农村劳动力人口剧增D.城镇人口多于农村人口2.我国进入城市化高级阶段的年份可能是()A.2038年B.2040年C.2047年D.2050年3.据图推测,2020年后我国应()①积极发展大中城市②提高制造业水平③积极扩大耕地面积④延迟退休年龄A.①③B.①④C.②④D.②③解析:第1题,劳动力人口=总人口×劳动力人口比重,据图计算可知,2010—2050年我国劳动力人口减少,故A正确;在我国劳动力人口减少的前提下,城镇劳动力人口增加,说明农村劳动力人口在减少,C错误;城镇劳动力人口比重2040—2050年基本无变化,说明城镇劳动力人口增长缓慢,则城镇非劳动力人口缓慢减少,故B错误;2010年,农村人口(13.6-6.5=7.1亿)多于城镇人口,D错误,故该题选A。第2题,由材料可知,城市化水平达到70%时进入城市化的高级阶段。城市化水平=城市人口数量÷全国人口总量,结合图示计算我国2040年城市化水平约为67.3%,2050年城市化水平约为73.6%。所以我国进入城市化的高级阶段发生在2040年至2050年之间,故选C。第3题,读图可知,2020年我国劳动力比重低于50%,人口红利消失,青少年和老年人比重高,我国应延迟退休年龄,提高制造业水平,提高劳动生产率,减少对劳动力的需求,故②④正确;我国应积极发展中小城市,故①错;农业方面应提高农业生产率,发展科技,提高机械化水平,而不是增加耕地面积,故③错;所以该题选C。答案:1.A2.C3.C(2019·河南天一大联考)下图为1996—2005年芜湖市就业人口与居住人口年均增长率示意图。据此,完成4~5题。4.与1996年相比,2005年芜湖市面积扩大最明显的功能区是()A.商业区B.住宅区C.工业区D.交通用地5.未来芜湖市将修建连接新芜区和鸠江区的地铁线路。地铁贯通后将最有利于提升新芜区的()A.服务种类B.服务等级C.服务范围D.服务职能解析:第4题,读图可知,芜湖市居住人口数量增加,对住宅的需求量增大,故该地住宅区面积扩大最明显。第5题,地铁的贯通最有利于扩大城市的服务范围或服务人口数,服务种类、服务等级、服务职能不一定会发生改变。答案:4.B5.C核心二城市化对地理环境的影响(2019·江苏卷)城市不透水面是指阻止水分下渗到土壤的城市人工地面。下图为某城市不同年份不透水面比例分布图。读图,完成(1)~(2)题。(1)1989年到2015年间,该城市不透水面比例变化最大的区域距市中心()A.10—15千米B.15—20千米C.20—25千米D.25—30千米(2)不透水面的增加可能导致该城市()①地下水位上升②地表气温升高③生物多样性增加④地表径流增多A.①②B.①③C.②④D.③④[解题思路]第一步:获取信息。题干信息:城市不透水面是指阻止水分下渗到土壤的城市人工地面,如水泥路网。在1989-2015年间,该城市不透水面比例变化最大的区域距市中心的距离及不透水面增加,对城市自然环境的影响。图表信息:不透水面比例大,由1989年距市中心35千米,至2015年距市中心距离为40千米的30%,说明城市面积扩大。其中比例变化最大的是距市中心15—20千米范围,由1989年的10%上升到2015年的50%,变化比例最大。第二步:思维流程。不透水面比例1989年距市中心35千米为02015年距市中心40千米为30%其中距市中心15—25千米,变化比例达40%地表气温升高,地表径流增多地下水位下降生物多样性减少[试做答案](1)B(2)C一、城市化对自然环境的不利影响二、城市化对人文地理环境的影响影响成因措施资源短缺耕地面积减少城市数量增加,规模扩大,占用大量耕地城市、公共建设节约用地,尽量少占耕地水资源短缺产业和人口的大量集中,用水量增大节约用水,提高利用率,治理水污染生态破坏过量开采地下水,导致地面沉降、海水入侵、水质恶化减少地下水开采,雨季回灌环境污染大气污染家庭炉灶、工矿企业、交通工具等燃烧煤、石油、天然气,排放大量烟尘、废气合理布局大气污染较重的企业;实行集体供暖;建立绿化隔离带水污染工业废水,生活污水污染城市水源建立污水处理厂,实行污水达标排放环境污染固体垃圾污染建设规模扩大、工业生产发展、居民消费水平提高实行分类回收、利用,采用填埋、焚烧、堆肥等方法进行处理噪声污染交通运输、工业生产、建筑施工和社会活动等产生噪音噪声大的工厂远离城区布局,建立绿化隔离带社会问题交通拥挤、居住条件差城市人口急剧膨胀,汽车数量不断增加控制城市人口增长,合理布局城市道路,公交优先,发展公共交通,加快城市住房建设就业困难、社会秩序混乱乡村
本文标题:2021高考地理一轮复习 第七章 城市与城市化 第二节 城市化课件 新人教版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8219095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