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临时分类 > 2020年高中语文 第一单元 2 故都的秋课件 新人教版必修2
01现代散文二故都的秋快乐晨读(名段选读,集腋成裘)本课话题——眷念朗读课文中的名段我的不远千里,要从杭州赶上青岛,更要从青岛赶上北平来的理由,也不过想饱尝一尝这“秋”,这故都的秋味。从作者想饱尝故都之秋的愿望中,我们看到了作者对故都深切的眷恋思念之情。链接生活中的素材洒向桑梓都是爱——追记香港慈善家田家炳先生创业有成,情系“胞衣迹”田家炳1958年举家移居香港,在屯门填海造地兴办化工厂,逐渐成为香港“人造革大王”,又开发工业楼宇,后成为香港知名的亿万富翁。65岁时,他把企业交给子女打理,并规定每年捐出一定比例的利润用于公益,他自己则专注慈善事业,从此一发不可收。据统计,他和他的基金会在全国累计捐助大学93所、中学166所、小学4l所、专业学校及幼儿园20所、乡村学校图书室1800余间,捐助医院29所,捐建桥梁及道路项目130个,其他民生项目200多宗……“胞衣迹”是客家话“出生地”之意。闽粤交界的大埔县,是田家炳魂牵梦萦的地方。1978年,田家炳捐助100万港元修建了湖寮大桥,连通县城老街与对岸的黎家坪。精诚奉献,无愧“百校之父”捐资兴教,田家炳绝不是一捐了之,而是深度参与。他反复说的一句话就是:“中国的希望在教育。”他常说:“钱到人到,更要心到。”大江南北的许多学校,都曾迎来这位身材瘦削、面容和蔼的老人。田老对校舍的设计及设施非常上心,当他发现图纸上教室在3楼,厕所却在楼下,就要求建筑师改图,以方便学生。全国100多所田家炳中学,被称为“田校”。也因此,田家炳被誉为“百校之父”。背诵相关名言警句1.西风白发三千丈,故国青山一万重。——元好问2.百年为客老,一念爱乡深。——刘过3.泪眼盼秋水长天远际,归心似落霞孤鹜齐飞。——郑光祖4.宁恋本乡一捻土,莫爱他乡万两金。——吴承恩5.若为化得身千亿,散向峰头望故乡。——柳宗元课前预练(知识梳理,把握规律)文本常识一、作者简介抗日救国的爱国主义作家——郁达夫郁达夫(1896—1945),原名郁文,字达夫。1913年留学日本,受近代欧洲、日本各种社会思潮和文艺作品的熏陶。1922年回国,与郭沫若、成仿吾等组织了著名的新文学团体“创造社”。1930年参加中国左翼作家联盟。抗战爆发后,赴武汉投入抗日救亡运动,并到新加坡积极宣传抗日。后流亡到苏门答腊。1945年9月被日本宪兵杀害。1952年经中央人民政府批准,追认为革命烈士。作品主要有短篇小说《沉沦》《春风沉醉的晚上》《薄奠》《出奔》《她是一个弱女子》《茫茫夜》等。二、背景审读避世遣愁话“秋味”本文写于1934年8月。从1921年9月至1933年3月,郁达夫用相当大的精力参加左翼文艺活动并进行创作。由于国民党白色恐怖的威胁,郁达夫从1933年4月由上海迁居杭州,1936年2月离杭赴福州,在杭州居住了近三年。在这段时间里,他思想苦闷,创作枯竭,过的是一种闲散安逸的生活,并花了许多时间到处游山玩水,在一定程度上也是为了排遣现实带给他的苦闷和离群索居的寂寞。在游山玩水的过程中,写了许多游记,这是他在这段时期创作的主要收获,为我国现代游记的发展做出了贡献。1934年7月,郁达夫不远千里从杭州经青岛去北平,再次饱尝了故都的秋“味”,写下了优美的散文——《故都的秋》。知识清点1.给加点的字注音(1)混混沌沌.()(2)潭柘.寺()(3)领略.()(4)一椽.()(5)驯鸽.()(6)点缀.()(7)落蕊.()(8)啼.唱()(9)颓.废()(10)譬.如()(11)廿.四桥()(12)普陀.()(13)鲈.鱼()(14)平仄.()(15)嘶.叫()2.辨形组词(1)柘()拓()跖()(2)椽()掾()缘()(3)寞()漠()莫()(4)陪()赔()(5)沌()饨()(6)蝉()婵()(7)歧()迄()讫()(8)缀()辍()啜()掇()(9)啼()谛()缔()3.近义词辨析(1)领略·领悟领略:欣赏,晓悟。领悟:体会,解悟。例句1:从他们的记录中我能________到某些哲理。例句2:从所有这些观点中我们可以________到他们卓越的思想。(2)萧索·萧条萧索:缺乏生机,不热闹。萧条:可以形容经济衰微、经济不景气;也可形容景象的寂寞、冷落,毫无生气。例句1:苍黄的天底下,远近横着几个________的荒村,没有一点生气。例句2:这次经济____________是以农产品价格下跌为起点的。4.词语解释(1)清: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静: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3)悲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4)混混沌沌: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5)赏味: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6)领略: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7)自然而然: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8)点缀: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9)潜意识: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10)深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11)颓废: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12)情趣: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13)回味: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答案1.(1)dùn(2)zhè(3)lüè(4)chuán(5)ɡē(6)zhuì(7)ruǐ(8)tí(9)tuí(10)pì(11)niàn(12)tuó(13)lú(14)zè(15)sī2.(1)柘树开拓盗跖(2)椽子掾属缘故(3)寂寞冷漠莫名其妙(4)陪衬赔偿(5)混沌馄饨(6)貂蝉婵娟(7)歧路迄今为止现金收讫(8)点缀辍学啜泣拾掇(9)啼哭谛听缔造3.(1)领悟领略(2)萧索萧条4.(1)既指纯净,没有混杂的东西;也指清闲、恬静安谧。(2)没有声响,安静;幽静,深邃。(3)指落寞、衰弱、萧条。(4)我国传说中指宇宙形成以前模糊一团的景象;形容糊里糊涂、无知无识的样子。(5)欣赏品味(景物、艺术品等)。(6)了解事物的情况,进而认识它的意义或者辨别它的滋味。(7)不经外力作用而如此。(8)加以衬托或装饰,使原有的事物更加美好。(9)即下意识,心理学上指不知不觉,没有意识的心理。(10)形容程度深;声音低沉;沉着持重,思想感情不外露。(11)意志消沉,精神萎靡。(12)性情志趣;情调意味。(13)食物吃过后的余味;从回忆里体会。课堂精研(重点总结,把握技巧)整体研读1.结构图解2.主旨探究本文通过对“清”“静”“悲凉”的北平秋色的描绘,表达了作者对故都自然风物的喜爱,并抒发了对“故都的秋”那种意境的向往和眷恋之情,并流露出深远的忧郁与孤独。重点列表重点名称重要指数1分析文章的思想内涵☆☆☆☆☆2赏析文章的画面☆☆☆☆☆3分析文体特征☆☆☆☆☆4探究文章的人文精神☆☆☆☆☆重点详解1.要品“秋味”为何“非要在北方,才感受得到底”?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赏析文中写景的五幅画面,具体分析作者是从哪些方面突出了故都的秋的特点的。画面语句品析3.本文是一篇写景抒情的散文,为什么在课文第12段中要插入一段议论古今中外写秋诗文的文字?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4.《故都的秋》彰显了怎样的人文精神?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答案1.在封建专制统治下,中国文人被压抑被摧残失意潦倒的太多太多。所以,中国的文人到了人生的秋天,联想到自己事业不成,功名无望,就不免发出种种的哀叹。《秋声赋》《赤壁赋》就是其中的代表。这里的秋已经不限于自然的秋天,而是指人生的秋天。“这秋的深味”,是中国文人几千年品尝出来的。“北方”是指“故都”,历代王朝京城所在之地,多少文人在这里铩羽折戟,败家丧身,所以说,只有置身故都,才能深刻体会到“秋的深味”。2.画面语句品析秋院①“听得到青天下驯鸽的飞声”:这是境的宁静。②“细数着一丝一丝漏下来的日光”“静对着像喇叭似的牵牛花”:这是心的宁静。③“一椽破屋”“破壁腰”:这是境的宁静。秋槐①“脚踏上去,声音也没有,气味也没有,只能感出一点点极微细极柔软的触觉”:这是境的宁静,也是心的宁静。②“扫街的在树影下一阵扫后……潜意识下并且还觉得有点儿落寞”:这里有境的宁静,也有心的悲凉。秋蝉“秋蝉的衰弱的残声”“这秋蝉的嘶叫”:本身就是一种悲凉。秋雨①“息列索落”“云渐渐地卷向了西去”:这是境的宁静。②都市闲人的互答:这里是心和境的悲凉。秋果“淡绿微黄的颜色”:清、静的淡色。3.①从内容上看,作者主要从自然景观和人文景观两方面表现“故都”的可爱,插入议论,丰富了内容,拓宽了视野,给读者全新的感受。②从行文章法上看,这里宕开一笔,纵横议论,显示行文思路的开阔,显示文采的灵秀,更显示了作者深厚的文化素养。③从情感主旨上看,尽管肤色、语言、地域不同,但是人们对秋的情感是相同的。对此,中国人感情最浓,体验最深,表达最绝,深化了文章的主旨。4.郁达夫从生活中体验到许多悲苦与忧愁,但是他没有彻底消沉,而是依然怀有一颗追求真善美的心灵,以审美的心态和眼光来观察故都秋景,看到了自然景观与人文景观的美好的一面;郁达夫不写北平的宫殿庙宇、亭台楼阁,而是写老百姓家院和普通街道上所见之景,写出了北平下层人民和不得志的知识分子的生活状况的一个侧影,也就是说作者的审美眼光是与普通人的生活联系在一起的,表现出作者的平民意识;郁达夫是深受中国文化浸润的读书人,他从赏景中体验和感悟到了文化气息,他以热情洋溢的文字表达了对古今中外赏秋诗文、赏秋文化的珍爱,课文后半部分有一段集中蕴蓄着这种文化气息和珍爱情感。一篇写景散文能连通历史人文,亦能表现出作者的人文关怀。课后拓展(课内素材,拓展运用)写作素材1.爱国战士郁达夫他只是一个文弱书生,却有着铮铮的铁骨;他将他的如椽之笔,化作横扫倭寇的利器;他用他柔弱的肩膀,将兴复民族的重任扛起。战士自有战士的情怀,战士自有战士的胆气。他的生命虽然短暂,却在中国历史上刻下了深深的印迹。为百姓者,百姓念之;为民族者,民族敬之;千古江山千古事,千古英杰千古记。国家强大匹夫责,民族繁盛你我志。学英烈,心为国家;学英烈,情系民族。做一个达夫,做一名战士,将我们自己打造成民族肌体上的一个坚强因子,在这个肌体上坚守我们的位置。2.文以言志不同经历、不同心境的人对秋会有不同的感受。既有“轻寒
本文标题:2020年高中语文 第一单元 2 故都的秋课件 新人教版必修2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8222606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