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专题一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二汉代儒学课程标准学习目标知道汉代儒学成为正统思想的史实。1.分析董仲舒新儒学思想的主张及其对后世的影响。2.理解董仲舒新儒学的特点。梳理点拨巧记课前自学基础梳理一、“焚书坑儒”批判1.背景秦朝建立后,一些儒生和游士借用古代圣贤的言论批评时政,攻击__________。2.概况秦始皇下令将秦国以外的各国史书与私人收藏的书籍(______、卜筮、种树等有实用价值的书籍除外)焚毁,后又将儒生四百六十余人坑杀于咸阳。3.影响“焚书坑儒”是对先秦思想文化成就的粗暴否定,是中国文化史上的一场浩劫,儒学的发展也因此进入低潮。郡县制度医药秦始皇焚书坑儒是其暴政在文化上的具体表现,同时也说明秦朝奉行法家的思想,以法为教,以吏为师。其实质是用法家思想统一全国人民的思想,根本目的是巩固封建统治。二、罢黜百家1.背景(1)汉武帝时代,中国的“________”局面得到巩固,高度集权的专制主义政治体制大体成型,需要用思想的统一来维护政治上的统一。(2)________改造儒学,提出“君权神授”“大一统”等思想,并向汉武帝提出了“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建议。大一统董仲舒2.概况汉武帝接受董仲舒的建议,采取了重用儒生、设置太学、表彰六经等措施,儒学思想开始确立为封建社会的正统思想。3.影响(1)积极:汉王朝加强了对思想文化和教育的重视,有利于民族__________的进步。(2)消极:结束了各派学术思想平等竞争的局面,扼制了学术思想的自由发展。历史文化【易错提醒】“罢黜百家,独尊儒术”中的“儒术”不是孔子的“儒学”,是指经过董仲舒改造,糅合了道家、法家、阴阳五行家等思想而形成的新儒学,已经不完全是孔子时代的儒学了。也就是说“独尊儒术”并不意味着仅仅是儒家思想得到继承与发展,例如,“春秋大一统”的思想就是法家思想。秦始皇实行“焚书坑儒”,汉武帝推行“罢黜百家、独尊儒术”,两者对儒学的态度可以说是天壤之别,但两者的根本目的是相同的,都是维护封建专制统治。不管是秦始皇还是汉武帝,实行的都是文化专制政策,文化上的专制是为了维护政治上的专制。不同的是两个皇帝推崇的思想不一样,一个崇尚法家,一个崇尚儒学。三、太学的出现1.概况(1)汉武帝创建国家培养政治管理人才的官立学校——太学,并将儒家经典列为官方教材。(2)汉武帝还令各郡国建立学校,初步建立了__________系统。地方教育2.作用(1)太学的出现,是儒学教育官方化和________的标志。(2)带动了民间积极向学的风气,推动了文化的传播。(3)在一定程度上改变了官僚富豪子嗣垄断官位的情形,少数出身于社会中下层的人也得到了入仕的机会。(4)进一步推动了______的传播与发展。3.太学清议东汉太学生参与议政,迫使黑暗的政治势力有所收敛。制度化儒学汉武帝促使儒学成为正统思想的主要措施(1)思想方面:肯定董仲舒的新儒学思想。(2)政治方面:起用儒学之士参与国家大政,确立察举制为最主要的选官制度,扩大了官员队伍。(3)教育方面:兴办太学和令各郡国建立学校,使天下文士都学儒家经典,推动了儒学的传播与发展。四、科举制的文化影响1.背景(1)中国早期选官制度以“世官制”为主。(2)汉武帝时,________被确立为最主要的选官制度。2.创立:______时代,科举制开始实行。3.特点(1)以__________为选定官员的标准。(2)考试内容主要是______经典。察举制隋唐考试成绩儒学4.影响(1)儒学全面影响了社会政治和文化生活。(2)有益于中国__________政治体制的稳固,儒学也成为执政者奴化臣民的工具。(3)促成了比较广泛、持久的______风尚,有益于社会重学风气的形成。(4)作为选官方式,在一定意义上体现了________的原则。(5)使整个知识阶层成为官僚队伍的后备力量,导致中国古代专心从事__________研究的人才力量相对薄弱。专制主义读书公平公正科学技术【轻巧识记】董仲舒的新儒学1.在秦朝建立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的过程中,一些儒生和游士批评郡县制度,秦始皇接受了丞相李斯的建议,实行“焚书坑儒”,只保留医药、卜筮、种树等实用书籍,其实质是一种文化专制,结束了春秋战国以来百家争鸣的局面,是对先秦思想,文化的粗暴否定,是中国文化史上的一场浩劫,儒学的发展由此进入低潮。2.汉武帝时期,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大体实行,以汉民族为主体的文化共同体也基本形成,为巩固统治,汉武帝接受了董仲舒提出的“大一统、君权神授”思想,实行“罢黜百家、独尊儒术”,从此儒学成为封建社会的正统思想。3.汉武帝时期设立太学,使儒学教育官方化和制度化,还令各郡国建立学校,初步形成地方教育系统。4.中国早期(春秋战国之前)选官制度是“世官制”,也称“世卿世禄制”;汉武帝时代以察举制为主;隋代创立了科举制度,考试内容是儒学经典,这样有益于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的巩固,同时也导致了科学技术研究人才基础的薄弱。探究突破升华互动探究重难突破要点一董仲舒的新儒学[史料探究]史料一:天子受命于天,天下受命于天子……王者承天意以行事,与天同者,大治;与天异者,大乱。——董仲舒《春秋繁露》史料二:今师异道,人异论,百家殊方,指意不同,是以上亡以持一统。——董仲舒《春秋繁露》史料三:董仲舒是汉代最有影响的思想家,在当时就享有“群儒之首”的声誉,在中国文化史上,也占有重要地位……董仲舒学说的消极影响也是严重的……——冯天瑜等著《中华文化史》思考:(1)史料一体现了董仲舒的什么观点,指出新儒学“新”在何处?学生试答:提示:观点:“君权神授”“天人感应”。新:①从内容上看,在继承儒家“民本、仁政”的思想上,又增加了“君权神授”“天人感应”的思想,儒学被神学化。②从功能上看,从批判时政转为维护现实统治。(2)根据史料二分析,董仲舒向汉武帝提出了什么建议?为什么得到汉武帝的肯定?学生试答:提示:建议:提出了独尊儒术的建议。原因:适应了汉武帝的政治需要,为其加强中央集权提供了理论依据。(3)根据史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作者对董仲舒及其学说的评价。学生试答:提示:①董仲舒是汉代最有影响的思想家,在中国文化史上占有重要地位。原因是他改造儒家思想,形成了新儒学体系,使儒家思想成为历代统治者推崇的正统思想。②董仲舒的学说消极影响是严重的。原因是董仲舒“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实质上是一种文化专制,抑制了思想的发展与进步;他所倡导的学说核心是“天人感应”“君权神授”,具有唯心主义的局限,是为封建统治服务的。[史论升华]董仲舒新儒学的内容及评价(1)宣扬“大一统”和“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思想,对于维护国家统一,加强中央集权有积极作用,但形成了文化专制,钳制了其他思想的发展。(2)宣扬“君权神授”“天人感应”“天人合一”的思想,为儒学披上了神学外衣,带有封建迷信和唯心主义色彩,一方面有利于维护封建君主专制统治,但也起到了限制君权,要求统治者爱护百姓的作用,带有民本思想。(3)提出“三纲”“五常”,本质上是维护封建统治秩序。“三纲”(君为臣纲,父为子纲,夫为妻纲)充满了封建意识,应该对其持批判态度。“五常”即仁、义、礼、智、信,去除其中的封建成分,剩余的就是中华民族传统美德的重要组成部分。要点二春秋战国到汉武帝时期儒学地位的变化[史料探究]史料一:李斯上奏,“非《秦纪》皆烧之;非博士官所职,天下敢有藏《诗》、《书》、百家语者,悉诣守尉杂烧之……所不去者,医药卜筮种树之书。若欲有学法令,以吏为师”。——张岱年、方克立《中国文化概论》史料二:臣愚以为诸不在六艺之科、孔子之术者,皆绝其道,勿使并进。邪辟之说灭息,然后统纪可一而法度可明,民知所从矣。——《汉书·董仲舒传》史料三:汉武帝在中央设太学,置五经博士官,教授儒学经典。此外,还在郡国兴办学校,亦以“五经”作为教材教授学生。思考:(1)秦朝由此采取了什么措施,有何消极影响?学生试答:提示:“焚书坑儒”。钳制了思想,摧残了文化,造成中国文化史上的一场浩劫。(2)董仲舒提出了什么主张?与李斯的主张有何根本相同点?学生试答:提示:罢黜百家,独尊儒术。两者都是为了适应专制主义中央集权的需要,加强思想控制。(3)据史料三,概括汉武帝时学校教育的主要特点,并结合所学分析其影响。学生试答:提示:特点:以儒家经典为教学内容;学校体系较为完备。影响:儒家思想逐渐成为封建正统思想;有利于加强中央集权。[史论升华]儒学地位的变化、汉代成为正统思想的原因及其影响1.儒学地位的变化春秋战国时期,儒家学说受到各诸侯国的冷落;秦朝时期,秦始皇“焚书坑儒”,儒家学说受到沉重打击;汉武帝时期,儒家学说才成为正统思想。2.汉代儒学成为正统思想的原因(1)汉武帝时西汉国力强盛,“无为而治”已不能适应社会的发展。(2)董仲舒新儒学主张加强专制皇权和维护封建大一统,迎合了汉武帝的需要。(3)汉武帝接受董仲舒“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建议,采取全面尊儒措施。3.儒学独尊地位的确立对中国历史发展的深远影响(1)对汉代政治:有利于巩固中央集权的“大一统”局面,削弱和打击地方割据势力,稳定封建统治秩序。(2)对民族精神:思想统一于儒学,儒学逐渐成为中华民族的独特精神。这种民族精神是维护统一、阻止分裂的强大思想武器。儒学以仁义为主,强调人伦关系,对于抵制宗教有一定的作用。(3)对学术文化:一方面结束了各派学术思想平等竞争的局面,对学术、思想的发展有钳制作用;另一方面,尊儒又提倡文化教育,提高了知识分子在社会上的地位和作用。(4)对主流思想:儒家思想成为历代统治者推崇的正统思想,逐渐成为两千多年来中国传统文化的主流。一、学习思考1.(教材P9)提示:秦王朝焚书的目的是遏制知识分子的思想,而医药、卜筮、种树之书体现的实用之学,对社会和国家直接有益,不构成对政权的威胁。2.(教材P10)提示:汉武帝改革选官制度,大力选拔人才;实行“推恩令”,解决了诸侯王和中央政权分庭抗礼的问题;惩治豪强,打击不法贵族;推行盐铁官营;铸“五铢钱”,统一货币;抗击匈奴,保持了北方边疆的和平稳定;开通丝绸之路。汉武帝大力推行儒学教育,提拔儒生担任高级行政职务,为以上政策的制定和推行进行了理论准备和人才准备。3.(教材P11)提示:说明了儒学地位的提升;说明了汉王朝最高统治者对儒学和教育文化的重视。4.(教材P11)提示:反映了在科举制度下知识分子能够因学得仕,并不受到家族等级的严格限制,也反映了社会对文化的普遍重视。另一方面,知识分子以仕途为唯一理想归宿,人人汲汲于功名利禄,使得专门从事科学技术研究的知识分子寥若晨星。中国古代士人价值取向和社会人才流向的这一特征,也是导致中国古代政治制度严谨完备而科学相对落后的主要原因之一。二、自我测评(教材P12)提示:反映了儒学地位提升,统治者注重儒学教育的文化趋势。三、材料阅读与思考(教材P12)提示:“焚书坑儒”加快了秦朝的灭亡,秦始皇焚书坑儒,意在维护统一的集权政治,进一步排除不同的政治思想和见解,但并未收到预期的效果。“焚书坑儒”一直是秦始皇残酷暴戾的证据,被后世天下学人唾骂了两千多年。“焚书坑儒”虽然加强了思想控制,并在短时间内得到了成功,但不利于国家长治久安,不利于社会发展,钳制了当时人们的思想,毁灭了古代许多典籍,造成文化史上难以弥补的损失。对点反馈巩固对点检测当堂反馈对点1“焚书坑儒”批判1.秦汉时期,统治者致力于实现大一统,秦始皇的“坑儒”运用赤裸裸的暴力,而汉武帝的“尊儒”运用隐蔽的柔性手腕。统治者在对待儒学方面殊途同归的原因是()A.统治者在重武还是重文之间摇摆B.打击思想领域中的敌对势力,清除异己C.皇帝个人的好恶D.加强君主专制和思想控制的需要解析:不论是秦始皇的暴力手段“焚书坑儒”,还是汉武帝的柔性手腕“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其目的都是为了加强君主专制和思想控制,努力实现大一统。答案:D对点2罢黜百家2.儒家学说在秦朝遭到沉重打击,在汉代上升为国家的统治思想。这种变化同它自身的与时俱进有密切关系。与先秦儒学相比,经过董仲舒改造之后的汉代儒学()A.坚决排斥了阴阳五行之说B.吸收了佛教和道教的思想精华C.提
本文标题:2020年高中历史 专题1 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 二 汉代儒学课件 人民版必修3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8222951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