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第六单元现代世界的科技与文化第28课国运兴衰,系于教育梳理点拨巧记课前自主基础梳理课程标准学习目标了解我国教育发展的史实,理解“国运兴衰,系于教育”的深刻含义。1.掌握新中国教育发展的曲折历史。2.分析“国运兴衰,系于教育”的深刻含义。一、扫盲教育1.背景:新中国建立后,成为教育工作的重中之重。2.措施(1)1950年,党和政府召开,确定开展扫盲教育。(2)1982年,宪法规定“国家发展各种教育设施,扫除文盲。”全国工农教育会议扫盲工作(3)1993年,提出到20世纪末,全国基本扫除青壮年文盲,使青壮年文盲率降到5%以下。3.成就:2001年1月1日,中国政府宣布:中国如期实现了基本扫除青壮年文盲的战略目标。【特别提示】扫盲教育中的工农教育不是简单的识字,而是以识字和学习文化为主,同时进行政治时事和生产技术的学习。二、义务教育1.重要性:义务教育是国家普及青少年教育、扫除青少年文盲、提高人口素质、培养合格公民的重要手段。2.措施(1)1986年全国人大六届四次会议通过了《中华人民共和国法》。(2)20世纪90年代以来,党和政府提出了“”战略。义务教育科教兴国(3)国家实施了“贫困地区义务教育工程”。中国青少年发展基金会发起“”。3.成就:2001年1月1日,中国政府宣布:中国实现了基本普及九年义务教育的战略目标。希望工程【易错提醒】义务教育就是每个人在规定年龄必须接受规定年限的教育,这是一种义务。2006年开始实施免费义务教育。“希望工程”是中国青基会发起倡导并组织实施的一项社会公益事业,其宗旨是资助贫困地区失学儿童重返校园,建设希望小学,改善农村办学条件。三、高等教育的发展1.初步发展:新中国成立初,中国基本参照经验,对高等院校进行改造、调整。2.曲折发展(1)1958年,“教育大革命”涉及诸多方面,高校实行三类办学体制,造成很大混乱。(2)1961年开始,教育部对高等教育进行全面调整,高等教育进入的轨道。(3)十年的“文化大革命”对高等教育造成严重破坏。苏联稳定发展3.迅速发展(1)年,恢复统一高考招生的制度。(2)改革开放后,大学的数量增加,专业结构更趋合理,建立起学士—硕士—博士三级学位制度,还设立了博士后流动站,扩大了办学自主权。(3)少数民族的高等教育、成人高等教育、民办高等教育发展迅速,为我国经济建设培养了各类人才。1977【易错提醒】“教育大革命”不是发生在“文化大革命”时期,而是指1958年到1961年期间,受“大跃进”等“左”倾错误的影响,在教育领域出现“大跃进”。1.新中国成立后,扫盲工作成为教育工作的重中之重,2001年1月1日,中国实现了基本扫除青壮年文盲的战略目标。2.1986年通过《中华人民共和国义务教育法》。90年代以来,提出了“科教兴国”战略,加紧普及义务教育成为“科教兴国”的重要环节,2001年1月1日,中国政府宣布,实现了基本普及九年义务教育的战略目标。3.高等教育在历经曲折之后,到20世纪80年代以来,得到迅速发展。4.1983年,邓小平提出“教育要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为教育改革指明了方向。探究突破升华课上互动重难探究要点新中国的教育事业[史料探究]史料一:1977年的中国没有冬天。这一年冬季和1978年夏季报考大学的人数,竟高达1160万!……为了解决77级考生的考试用纸问题,中共中央决定,调用印刷《毛泽东选集》第五卷的纸张。1978年的春天来得更早。1978年3月召开了全国科学大会,邓小平在会上宣布中共中央的观点:科学技术是生产力。探究1:依据史料一,概括材料所表现的历史信息。学生试答:提示:高考制度的恢复,带来很大的社会反响;中央进一步认识到了科技的重要性。史料二:邓小平同志在总结“文化大革命”和十年改革开放的历史经验教训时指出:“没有人才不行,没有知识不行。‘文化大革命’的一个大错误是耽误了十年人才的培养。现在要抓紧发展教育事业。”他还说,“不抓科学、教育,四个现代化就没有希望,就成为一句空话”,“科学技术人才的培养,基础在教育”。探究2:结合史料二和所学知识,指出改革开放以后,邓小平提出的教育思想和指导方针。学生试答:提示:提出确立教育优先发展的战略思想,提出“科教兴国”的发展战略。提出“教育要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的教育改革指导方针。史料三:现代中国教育的发展状况年代初等教育中等教育高等教育学校数在校生数学校数在校生数学校数在校生数1949年34万所2400万5219所127万205所11.7万2001年49.13万所1.25亿10.09万所9115.31万1911所1175.05万探究3:史料三反映了哪些教育现象?这些教育现象出现的原因是什么?学生试答:提示:现象:中等教育发展迅速,国家重视基础教育,三级教育全面发展。原因:教育优先发展战略的确定;“科教兴国”战略的提出;教育改革的不断深入和发展;教育立法确保教育改革的顺利进行;改革教育投资,社会力量办学迅速发展。[史论升华]现代中国教育事业的发展历程、经验教训及对策1.发展历程(1)初具规模:从新中国成立到1965年,教育事业在艰难中前进,逐步形成比较完整的国民教育体系。(2)遭遇挫折:“大跃进”时期,“教育大跃进”的口号打乱了正常的教学秩序,导致教育质量下降;“文化大革命”十年浩劫,教育事业濒临崩溃边缘。(3)迎接挑战:“文化大革命”结束后,拨乱反正。确立教育优先发展的地位,提出“科教兴国”战略,坚持“三个面向”,深化教育改革,教育事业迎来春天。2.经验教训(1)切实落实优先发展教育的战略部署和实施“科教兴国”战略。(2)坚持教育的社会主义方向,为国民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服务。(3)发展教育事业要从基本国情出发。3.对策(1)在科技进步日新月异、综合国力的竞争日趋激烈的国际背景下,只有提高劳动者素质和培养大批人才,加快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才能迎接国际竞争的挑战。(2)把基础教育放在更加重要的战略地位;推动高等教育持续发展;加大西部地区教育和落后地区教育发展的支持力度。[阅读与思考]阅读这段材料,请思考教育和科技、经济之间的关系。提示:教育是科技进步、经济发展的基础。科技和教育是决定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成败的关键。要把我国建设成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必须大力发展科技和教育。教育的发展推动着科技的进步,科技的进步也推动着教育水平的进一步提高。国民经济的发展取决于科技的进步,而科技的发展又能够带动国民经济的发展。[解析与探究]对比以上几种经济增长模式的差异,探究其间的不同反映了什么问题。提示:在传统经济增长模式下,劳动增长和资本增长共同促进经济的增长。在现代经济增长模式中,经济的增长主要依靠科技和教育的增长。目前,发达国家技术和知识的增长在其生产率增长总要素中所占的比重越来越大,在这一方面中国的水平还远远低于发达国家。至少可以说明两个问题:(1)现代社会已进入知识经济时代,现代社会经济的发展是与科技的进步紧密相关的,而科技发展需要人才,教育也就成为社会经济发展的重要推动力。(2)中国和世界发达国家在经济增长要素方面存在着差异。中国的经济增长还不是主要依靠科技的发展,这说明中国的“科教兴国”战略虽然也取得了一些成绩,但是跟发达国家相比,还存在很大的差距,还需要不断地加大在科教方面的投资,继续推动科技和教育的发展。[自我测评]联系史实,理解“国运兴衰,系于教育”的深刻含义。提示:这是一道比较开放的习题,答案言之成理即可。如:(1)中国的历史经验证明了这一点。可举“神舟”号宇宙飞船事例来说明教育与科技的贡献。(2)当代的国际国内形势也说明了这一点。国际:综合国力的竞争越来越表现为经济实力、国防实力和民族凝聚力的竞争,无论就其中哪一方面实力的增强来说,教育都具有基础性的地位。国内:我国的经济增长方式还没有实现根本转变,沉重的人口负担还没有转化为人力资源的优势。而劳动者的素质较低,科学创新和技术创新能力不高,已经成为制约我国经济发展和国际竞争能力增强的一个主要因素。这一切都必须坚定不移地依靠教育来完成,只有这样,中华民族才能自立于世界民族之林。对点反馈巩固对点检测当堂反馈知识点一扫盲教育1.下图反映了新中国成立之初的工农教育,图中人们用小黑板可能进行的是()农民在田间进行扫盲学习A.安全教育B.识字教育C.农技教育D.瓜果种植技术教育解析:从题中信息“新中国成立之初”“扫盲学习”等可知小黑板是用于识字教育的。答案:B知识点二义务教育2.(2018·河北故城高二月考)“科教兴国”战略是指全面落实“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的思想,坚持教育为本,把科技和教育摆在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位置。这说明()A.中国领导人对国际变革认识深刻B.中国科技发展速度要求思想革命C.科技体制改革推动科学技术进步D.科教兴国战略丰富了邓小平理论解析:“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是邓小平提出来的,是邓小平理论的重要组成部分,“科教兴国”战略是指全面落实“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的思想,这表明科教兴国战略丰富了邓小平理论,D项正确。答案:D知识点三高等教育的发展3.下表为新中国初期文、法、商、教育等文科专业在高校招生所占的比例。造成表中数据变化的主要原因是()1949年1953年1957年1962年33.1%14.9%9%6.8%A.新中国工业化的需要B.“左”倾错误的泛滥C.民主与法治观念滞后D.学习西方建设的经验解析:材料表明新中国初期,文科生在大学招生中的比例不断降低。这是由建国初,大力进行经济建设,急需理科人才进行工业化建设的需要所决定的,A项正确。答案:A4.(2018·广东肇庆一中高二期中)“1978年春天,27万多青年学子白日放歌、青春作伴,跨入大学校门,尽情拥抱‘科学的春天’。”能够与这一情景联系起来的是()A.十一届三中全会召开,实行改革开放B.邓小平复出,恢复中断十年的高考制度C.提出优先发展教育,实施科教兴国战略D.实施“211工程”计划,发展高等教育解析:题干1978年学子“跨入大学校门”的时代背景是:文革后,邓小平复出,于1977年恢复高考制度。A、C、D三项时间上都与题干不符。十一届三中全会是在1978年底召开的,故A项错误;科教兴国战略、“211工程”出现在20世纪末,故C、D两项错误;1977年我国恢复高考制度,为青年人提供了进入高校深造的机会,所以出现了题干所述情景,故B项正确。答案:B5.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一:1949年,新中国成立时我国约有人口5.5亿,那时的文盲率高达80%……1952年中国开始了第一次大规模的扫盲运动。……1958年2月,教育部、团中央、全国总工会、全国妇联和全国扫除文盲协会召开扫盲先进单位代表会。一个群众性的扫盲高潮很快形成。……据统计,从1949年到1960年约有1.5亿人参加了扫盲和各级业余学校的学习。材料二:1946年中国高等教育工科学生人数仅占18.9%,1952年达到35.4%,为各科学生人数第一位。1953年工科新生数占招生总数的42.86%。1955年全国高等学校设置专业249种,其中工科专业137种,占全部专业的55.2%。1953~1957年五年招新生56.18万人,毕业26.9万人,这充分体现了当时“教育建设为经济建设服务,首先为国家工业化服务”的发展方向。——摘编自宋恩荣《当代中国教育史论》(1)根据材料一,归纳新中国成立初期扫盲运动的特点。并结合所学知识,简要评述其作用。(2)根据材料二,归纳新中国成立初期我国高等教育的基本状况,并分析“教育建设为经济建设服务”的发展方向对中国成立初期的社会影响。答案:(1)特点:政府动员组织;群众参与广泛;与社会生产、社会改造相结合。作用:将文化知识普及与社会政治教育相结合,提高了人民群众的文化知识水平和社会思想觉悟;丰富了人们的文化生活;进一步树立了党和政府在人民群众中的威信,巩固了新生政权。(2)状况:教育发展速度快;专业设置重视工科;招生人数迅速增长;注重教育服务于经济建设。影响:为社会主义工业化发展培养了科技人才,有利于国民经济恢复和“一五”计划的超额完成;提高了中国的经济实力。
本文标题:2020年高中历史 第六单元 现代世界的科技与文化 第28课 国运兴衰 系于教育课件 岳麓版必修3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8222979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