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第二章区域生态环境建设章末知识提能课[知识网络][知识整合]区域生态环境问题分析策略1.综合分析区域生态环境问题成因区域出现生态环境问题,总体来讲与两大因素有关,一是自然因素,二是人为因素。(1)自然因素区域自身生态的脆弱性,往往是出现生态环境问题的诱因。某一自然要素发生变化,必然导致其他自然要素发生变化,这是自然环境整体性的表现。光照、热量、降水等因素出现异常,会成为区域生态破坏的潜在威胁。关于区域生态环境问题,要结合区域的地形、地势、气候、水文、土壤、生物等要素进行整体分析。(2)人为因素区域出现生态环境问题,人口数量快速增加、不合理的经济活动起到了加剧加速,甚至决定性作用。归纳人为因素要从人口规模、人类主要的活动方式、生产水平等方面入手。2.“对症下药”分析区域生态环境问题的治理措施(1)根据地理问题确定措施即根据一个区域出现的地理问题确定该区域应采取的相应措施。如非洲突出的问题是人口增长过快,滥垦滥伐导致生态环境恶化(土地沙化、草原退化)、粮食短缺,政局不稳使经济增长缓慢。针对此问题,应采取的措施分别为:控制人口增长,提高人口文化素质;保护生态环境;加强民族团结。我国西南地区虽资源丰富,但因交通不便、经济落后,则其应采取的对应措施为交通先行。(2)根据成因确定措施即根据区域问题的成因确定某区域应采取的相应措施。如黄土高原水土流失严重,西北地区荒漠化严重,其共同成因为滥垦、滥伐、滥牧、滥采,所以两地区应采取的对应措施是退耕还林、还牧、还草。(3)根据区域阶段确定措施即根据区域内部不同部分(如河流上、中、下游)的特点确定某区域应采取的相应措施。如淮河流域洪灾频发的防治措施有:3.案例分析:我国典型地区的生态环境问题生态问题主要分布区产生原因和危害治理措施水土流失南方低山丘陵地区人多地少,毁林开荒;乱砍滥伐,破坏植被。水土流失造成石质裸露,形成“石漠化”,典型红壤地区易形成“红色荒漠”。环境恢复困难;对江河下游地区造成危害①发展立体农业;②植树造林,保持水土;③营造薪炭林、发展沼气、开发小水电、推广生活用煤用气等,减少农村薪柴砍伐生态问题主要分布区产生原因和危害治理措施次生盐渍化华北西北地区、降水量少,农作物生长期气温较高,蒸发旺盛;地下水位高;大水漫灌,只灌不排,抬升地下水位,快速蒸发后盐分在地表聚集采取引淡淋盐;井排井灌;农田覆盖以及农业生物技术措施生态问题主要分布区产生原因和危害治理措施石质荒漠化西南地区山高坡陡,雨水集中,冲刷力强,加上喀斯特地区成土速度缓慢,土层瘠薄不易留存;人口增长过快,乱砍滥伐和土地不合理利用。地表土层流失殆尽,岩石大面积裸露,土地生产力严重下降,地表无土、无水、无林,形成石质荒漠化保土蓄水;植树造林;生态移民|对点训练|(2019·浙江三钉教育选考)黄土高原上的塬、坡、沟众多,水土流失严重。当地人根据不同地貌特点,采用“保塬、护坡、固沟”等办法,取得了治理与发展并重的良好效果。读图完成1~2题。1.与黄土高原的水土流失密切相关的是()A.地处季风与非季风、水田与旱地的过渡地带B.夏季冷锋形成的暴雨多C.高原形成时即沟壑纵横D.黄土土质直立性强2.“保塬、护坡、固沟”措施正确的是()A.在塬面上恢复自然植被B.在坡面上全部植树种草C.加固河沟堤坝防治洪水D.在塬面和缓坡上适当开垦耕地解析:第1题,黄土高原大部分处于季风区内,夏季多暴雨,其形成多与冷锋有关;高原上的沟壑纵横是流水侵蚀的结果,黄土土质疏松地表缺乏保护是水土流失的原因,选B。第2题,在坡面上应适当植树种草;加固河沟堤坝主要目的是保持水土,在塬面和缓坡上可以适当开垦耕地,选D。答案:1.B2.D3.西辽河流域面积约为13万km2,平均年降水量为375mm。随着人口的增长和农牧业的发展,其环境问题日益严重。阅读下列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完成下列问题。材料一西辽河流域在全国的位置及其水系示意图。材料二1995~2005年西辽河流域各土地利用类型数量的变化图。(1)西辽河属于________(内、外)流河。西辽河流域的过渡性位置决定了其生态环境十分脆弱,试举例说明西辽河流域的过渡性位置。(2)西辽河流域地处我国________(重要林业生态工程)地带,该工程对改善环境最显著的作用是什么?(3)请描述1995~2005年,西辽河流域土地利用类型的变化情况,并分析造成这种转变的主要原因。(4)分析西辽河流域农业生产过程中可能引发的环境问题。解析:第(1)题,根据西辽河的地理位置可作出判断。第(2)题,西辽河流域处于我国“三北”防护林地带,该防护林主要起到防风固沙、保护农田的作用。第(3)题,该地区土地类型的变化可以通过材料二图示看出,其变化原因主要分析社会经济因素的变化。第(4)题,通过上述变化可以看出该地存在破坏草地、过度开垦等人为活动,可能造成水土流失、土地沙化等生态问题。答案:(1)外温带季风气候与温带大陆性气候的过渡地带;半湿润区与半干旱区过渡地带;温带森林带与温带草原带的过渡地带。(2)“三北”防护林防风固沙、保护农田。(3)变化:耕地大面积增加,林地、建设用地增多,其中耕地增加最多;草地、未利用土地、水域减少。原因:人口增长,粮食需求增加,把大量草地和未利用土地开垦为耕地。(4)破坏草原;过度开垦,土地沙化;不合理排灌,造成土地次生盐碱化;农业用水量增大,造成水资源短缺。其他典型生态环境问题1.水土流失的成因及治理措施(1)水土流失的成因水土流失是指缺乏植被保护的土地表层,被雨水冲蚀后引起跑土、跑肥、跑水,使土层变薄变贫瘠的现象,是土壤侵蚀的一种主要形式。具体成因如下表所示:影响因素具体影响气候与降水的多少和强度有关。降水越多越集中,强度越大且多暴雨,侵蚀作用就越强,水土流失也越严重地形与地形的坡度和坡面组成物质有关。地形坡度越大,坡面物质越不稳定,越容易产生水土流失现象植被与植被的覆盖程度有关。植被覆盖率越低,削减降雨和径流的能力就越低,水土流失越严重自然因素(基本条件)土壤与土质的疏密程度关系密切。土质越疏松,水土流失越严重影响因素具体影响社会经济因素(主导因素)人为因素导致水土流失的最主要原因是对地表植被的破坏,如不合理的耕作制度(轮荒)、过度樵采、毁林开荒、乱砍滥伐、开挖露天煤矿等(2)水土流失的治理措施2.湿地开发与保护湿地是水位经常接近地表或为浅水覆盖的土地。湿地包括:沼泽、滩涂、低潮时水深不超过6米的浅海区,也包括河流、湖泊、水库、稻田等。这些地方共同的特点是地表常年有水,属于陆地与水体之间的过渡地带。湿地广泛分布于世界各地,我国湿地的类型多样,分布广泛,从寒温带到热带,从沿海到内陆,从平原到高山,都有较为广泛的分布。(1)明确湿地的地理位置和范围。如东北地区湿地的经纬度位置及范围。(2)分析湿地存在的问题。如东北地区的湿地因开垦,由“北大荒”变为“北大仓”。(3)了解湿地问题造成的危害。如东北地区湿地的减少对当地生态环境的影响。(4)分析湿地问题产生的原因。如东北地区湿地减少与人类活动有关。(5)制订合理有效的防治措施。如东北地区可以减少开垦的规模,建立湿地自然保护区,退耕还湿等。|对点训练|我国《水土保持法》规定,“禁止在二十五度以上陡坡地开垦种植农作物”。下图为黄土高原某地陡坡耕地景观图。完成1~3题。1.黄土高原陡坡耕地会()①改变地貌类型②影响降水量③破坏自然植被④松动地表土体A.①②B.①③C.②④D.③④2.黄土高原水土流失严重的自然原因主要有()①地形坡度大②植被稀疏③降水量大④全年风大⑤土质疏松⑥冻融作用强A.①②⑤B.①④⑥C.②③⑥D.③④⑤3.列举治理黄土高原陡坡耕地水土流失的主要措施。解析:第1题,本题考查人类活动对自然环境的影响。陡坡开垦,坡地地形不会改变,对降水影响不大,但是会破坏自然植被,土体缺少植被保护,地表土体松动。③和④正确,选择D项。第2题,本题考查水土流失的原因。黄土高原水土流失的原因有自然原因,也有人为原因。地形坡度大,植被稀疏,土质疏松,该地降水集中,降水强度大,是主要自然原因。全年风力的大小对水土流失影响不大,冻融作用不明显,故A项正确。第3题,本题考查水土流失的治理措施。列举即可,主要有退耕还草(林)、植树种草、修筑梯田等。答案:1.D2.A3.退耕还草(林);种草植树;修筑梯田。
本文标题:2020年高中地理 第二章 区域生态环境建设章末知识提能课课件 新人教版必修3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8223070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