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临时分类 > 2020年高考语文二轮复习 小题练透21 语言文字运用+古代诗歌阅读课件
小题练透21语言文字运用+古代诗歌阅读时间:20分钟满分:29分(2020·山西省临汾新高三期末考试)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中国印章文化源远流长。印章在古代主要用作身份凭证和行使职权的工具。《说文解字》言“印,执政所持信也”,揭示了印章功能的核心——信。“示信”,是印章文化功能最本质之点。秦以前,官、私印都称“玺”,起初作为商业交流货物时的凭证。秦以后,印章范围扩大为证明当权者权益的法物。印章和政治仪礼结下了不解之缘,汉初名臣张良________,解印绶辞归,意味着权力的卸除。印章的发展史出现过两次高潮,一次在秦汉时期,另一次在明清时期。秦印注重实用,即使是印文、章法,还是外形,都蕴含出一种质朴、自然的美。明清是印章热的时代,其间名家竞起,流派争衡,印学理论更是________,促成印章发展史上的第二次高潮。印章在发展中,出现了丰富的品类,如表字印、室名印、别号印、收藏印、鉴赏印、考订印等等,________。印章可分为实用的、非艺术性的印章和艺术性的印章。________,这两部分不是截然分开、互不包容的,而是变动不居、互为转换的。今天,印章的示信功能已明显削弱,但它的美学系统正在加强甚至扩展。(),已显露其“出蓝”之势。印章艺术,正以一种中国的语言方式,向世界讲述着文明古国的历史和文化。1.依次填入文中横线上的词语,全都恰当的一项是(3分)()A.功成身退层出不穷俯拾皆是因而B.韬光养晦应接不暇不一而足然而C.功成身退层出不穷不一而足然而D.韬光养晦应接不暇俯拾皆是因而解析功成身退:大功告成后自行隐退,不再做官或复出。韬光养晦:意为隐藏才能,不使外露。后文有“权力的卸除”,与之相呼应,应选“功成身退”。应接不暇:原形容景物繁多,来不及观赏。后多形容来人或事情太多,应付不过来。层出不穷:接连不断地出现,没有穷尽。印学理论应该是接连出现的,应选“层出不穷”。俯拾皆是:意思是只要低下头来捡取,到处都是,形容多而易得。不一而足:同类的事物不止一个而是很多,无法列举齐全。此处在列举印章丰富的品类之后,应选“不一而足”。因而:表示因果关系。然而:指从另一方面来说——表示转折关系。因前后分句是转折关系,应选“然而”。分析可知,C项词语最恰当。故选C。答案C2.文中画横线的句子有语病,下列修改最恰当的一项是(3分)()A.秦印注重实用,无论是印文、章法,还是外形,都蕴含出一种质朴、自然的美。B.秦印注重实用,即使是外形,还是印文、章法,都蕴含出一种质朴、自然的美。C.秦印注重实用,无论是外形,还是印文、章法,都呈现出一种质朴、自然的美。D.秦印注重实用,即使是印文、章法,还是外形,都呈现出一种质朴、自然的美。解析从关联词搭配来看,“无论是……还是……都”为一个整体,排除B、D两项。从语序看,是先“外形”,然后深入到“印文、章法”;从“蕴含”和“呈现”补语看,“蕴含”搭配“着”,“呈现”搭配“出”为宜。排除A项。分析可知,C项修改的最恰当。故选C。答案C3.下列在文中括号内补写的语句,最恰当的一项是(3分)()A.篆刻家、书画家的优秀印作,对秦汉范型来说,篆刻创作、展览、评赛等活动方兴未艾B.篆刻创作、展览、评赛等活动方兴未艾,篆刻家、书画家的优秀印作,对秦汉范型来说C.对秦汉范型来说,篆刻创作、展览、评赛等活动方兴未艾,篆刻家、书画家的优秀印作D.篆刻家、书画家的优秀印作,对秦汉范型来说,篆刻创作、评赛、展览等活动方兴未艾解析所填句子有两个对象,一个是“篆刻创作、展览、评赛等活动”,一个是“篆刻家、书画家的优秀印作”,应该是“篆刻创作、展览、评赛等活动”“对秦汉范型来说”和文句后文的“已显露其‘出蓝’之势”相连接。分析可知,B项补写的最恰当。故选B。答案B4.在下面一段文字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25字。(6分)文艺与时代的关系,往往体现为①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每个时代都意味着一定时空人类社会现实生活的变化,其中包含社会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的变化,政治、文化、生态文明的变化,人们社会关系、思想情感的变化等。②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例如,鲁迅的《狂人日记》、茅盾的《子夜》反映的是作家对“五四”时期社会问题的有力回应;街头剧《放下你的鞭子》、乐曲《黄河大合唱》则是高扬爱国精神、动员全民抗战的嘹亮号角;蒋子龙小说《乔厂长上任记》等则是20世纪80年代的“改革文学”对于新时期改革的认识……刘勰在《文心雕龙》中说“时运交移,质文代变”,强调的便是③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它的思想内容和艺术形式必然与一定时代的特点及其历史趋势紧密联系。它与这一时代现实生活的关系这些变化都会在这一时代的文艺作品中有所反映文艺必须要扎根于一定的历史时代解析本题陈述对象是“文艺与时代的关系”。第一空根据下一句“每个时代都意味着一定时空人类社会现实生活的变化”,联系上下句,可以确定第一空应该为:它与这一时代现实生活的关系。第二空中的主语应该是紧承上文的“变化”,而下文又列举了这些变化在同时代的文学作品中的反应,所以确定第二空应该为:这些变化都会在这一时代的文艺作品中有所反映。第三空应该是紧承刘勰在《文心雕龙》中说“时运交移,质文代变”,强调的是文艺和历史时代密切的关系。故可以确定答案:文艺必须要扎根于一定的历史时代。5.把下面这个长句改写成几个较短的句子,可以改变语序、增删词语,但不得改变原意。(5分)作为敏锐的学习者和伟大的创新者的文艺复兴时代的伟大代表人物——莎士比亚,乐于在吸取已有成果的基础上采用许多旧情节并依照当时流行的历史剧、喜剧、悲剧和传奇剧的套路编写剧本。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解析本题先抽取句子主干为:莎士比亚采用了许多旧情节,并依照了当时流行的历史剧、喜剧、悲剧和传奇剧的套路。然后抽出附加成分“作为敏锐的学习者和伟大的创新者”“文艺复兴时代的伟大代表人物”“乐于在吸取已有成果的基础上”,将它们变成短句,并按照一定的逻辑顺序排列:(1)莎士比亚是文艺复兴时代的伟大代表人物;(2)他是敏锐的学习者和伟大的创新者;(3)他乐于吸取已有的成果。答案莎士比亚是文艺复兴时代的伟大代表人物,他是敏锐的学习者和伟大的创新者,他乐于吸取已有的成果,他编写剧本时采用了许多旧情节,并依照了当时流行的历史剧、喜剧、悲剧和传奇剧的套路。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6~7题。初寒夜寄卢子蒙元稹月是阴秋镜,寒为寂寞资。轻寒酒醒后,斜月枕前时。倚壁思闲事,回灯检旧诗。闻君亦同病,终夜远相悲。[注]本诗题目一作“初寒夜寄卢子蒙,子蒙近亦丧妻”。6.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第一句将月比作“阴秋镜”,说明是秋夜月色阴冷黯淡,衬托出诗人丧妻后的颓丧。B.第二句中“寂寞资”指诗人丧妻独居,百无聊赖,只有寒意相伴,其情孤苦。C.第三句中“酒醒”二字暗点诗人无法排遣心中愁绪,只能借酒消愁,然而愁苦更甚。D.尾联点题,诗人所“悲”的,不仅有同病相怜之痛,也有对友人近况的担忧之情。解析A项,“月色阴冷黯淡”理解有误,古人认为秋天属阴,故曰“阴秋”。“阴秋镜”是说秋夜月亮明净如镜,月色清冷凄凉,故A项错误。故选A。答案A7.本诗的颈联写得十分动人,请赏析这一联的精妙之处。(6分)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解析“倚壁思闲事,回灯检旧诗”这两句诗属于记事:醒酒之后,倚着墙壁想一些闲散的事情,端着灯检索自己原来写的诗。结合注释可知这是作者怀念亡妻之作。以前的“闲事”是指自己与亡妻的恩爱情状;“旧诗”也特指自己当年写给妻子的诗。结合上文,诗人丧妻独居,百无聊赖,只有寒意相伴,其情孤苦;诗人无法排遣心中愁绪,只能借酒消愁,然而愁苦更甚。酒醒后,诗人更加孤独,一个“思”字直抒胸臆,表达对亡妻的深切思念。“倚壁”“检旧诗”运用动作描写生动形象地表现了诗人在寒夜里寂寞无聊的心绪和茫然、怅惘的精神状态。作者只能在回忆和旧物中想见妻子的音容笑貌,寄托自己的哀思与苦痛。答案①诗人夜不能寐,倚靠墙壁想起自己与亡妻的恩爱情状,于是重燃油灯,查找当年写给妻子的旧诗。②运用动作描写,“倚壁”“检旧诗”生动形象地描绘了诗人茫然、怅惘之状。③表达了诗人的丧妻之痛与对亡妻的哀思。
本文标题:2020年高考语文二轮复习 小题练透21 语言文字运用+古代诗歌阅读课件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8223298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