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临时分类 > 2020届高考语文大二轮总复习 第一部分 专题一 论述类文本阅读课件
第一部分现代文阅读专题一论述类文本阅读高考总复习大二轮语文抓论点、找论据、速通全文要准确理解文意,拿到9分,首先要了解一些论述类文本阅读的题型特点和命题特点,然后结合考点、有的放矢高效备考。真题呈现阅读妙招(2019·新课标Ⅰ卷)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①对文学艺术创作者来说,或早或晚,都会遭遇到这个问题——为谁创作、为谁立言?习近平同志强调:“文学艺术创造、哲学社会科学研究首先要搞清楚为谁创作、为谁立言的问题,这是一个根本问题。►[第一步]速读文本,标注圈画找出每段的论点、论据。人民是创作的源头活水,只有扎根人民,创作才能获得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源泉。”◆[段解:2—A,用设问的形式点明论述话题:人民是创作的源头活水,只有扎根人民,创作才能获得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源泉。(提出问题)]可在原文中圈画标注。注意分清哪是论题句,哪是论点句。可看句式特点和标志词,如第一段。②目前,文艺界普遍认识到,只有与身处的时代积极互动,深刻回应时代重大命题,才会获得艺术创作的蓬勃生机[1—A]。然而,在创作实践中,还有许多作家、艺术家困惑于现实如此宏大丰富,以至于完全超出个人的认识和表现能力。我们常常听到这样的说法:现实太精彩了,它甚至远远走到了小说家想象力的前面。►[第二步]中间开花,两头突破从第2题入手,与文本内容分别对应,快速突破。是的,我们有幸生活在这样一个日新月异的时代,随时发生着习焉不察而影响深远的变化。这就为作家、艺术家观察现实、理解生活带来巨大困难。对于他们而言,活灵活现地描绘出生活的表象,大约是不难的,难就难在理解生活复杂的结构,理解隐藏在表象之下那些更深层的东西。那么,这“更深层的东西”是什么呢?A项,第①段提出问题,第②段、第③段、第④段分析问题,第⑤段解决问题。◆[段解:2—B,说明当下时代变化超乎艺术家的想象,艺术家难以理解“更深层的东西”。(分析问题)]③去过天安门广场的朋友一定会对矗立在广场上的人民英雄纪念碑印象深刻,许多人都背得出上面的碑文——“三年以来,在人民解放战争和人民革命中牺牲的人民英雄们永垂不朽!所以A项是正确的。B项,第②段是对当下创作的分析,第④段是对历史经验的总结。三十年以来,在人民解放战争和人民革命中牺牲的人民英雄们永垂不朽!由此上溯到一千八百四十年,从那时起,为了反对内外敌人,争取民族独立和人民自由幸福,在历次斗争中牺牲的人民英雄们永垂不朽!”在新中国成立70周年的今天,再次诵读这段话,我们就会意识到,这改天换地的宏伟现实是人民创造的,人民当之无愧是时代的英雄,是历史的创造者。所以B项正确。C项,第③段的碑文内容是为了回答前文的“‘更深层的东西’是什么呢?”这个问题,也是“人民当之无愧是时代的英雄,是历史的创造者”的论据。所以C项正确。[2—C]只有认识到人民的主体地位,才能感受到奔涌的时代浪潮下面深藏的不竭力量,才有可能从整体上把握一个时代,认识沸腾的现实。◆[段解:从碑文的角度切入,进一步得出“更深层的东西”指人民是创造历史的主体。(分析问题)]D项,第⑤段揭示了“以人民为中心,就是要坚持以精品奉献人民”。④认识人民创造历史的主体地位,是为了从理性和情感上把自己放到人民中间,是为了解决我是谁、我属于谁的问题。新文化运动以来,无论是经历革命与战争考验的现代作家,还是上世纪80年代那批经历了知青岁月的当代作家,他们内心其实都有一方情感根据地,都和某一片土地上的人民建立了非常深切的情感关系。这些作家是属于某个情感共同体的,这个共同体时刻提醒着他,他的生命和创作与这世界上更广大的人群休戚相关。精品就是表现“那些为美好生活、为民族复兴而奋斗的人们”,凝聚精神上的认同,而不是简单地“正面人物的塑造”。一个普普通通的劳动者,或许并不是我们的读者,但[1—C]这并不妨碍我们将他以及他所代表的广大人民作为我们认识现实、理解时代的依据。◆[段解:2—B,讲作家应与人民建立深切的情感关系,以人民为中心。(分析问题)]所以D选项以偏概全,错误。⑤以人民为中心,就是要坚持以精品奉献人民[2—D]。在新的时代条件下,我国文化产品供给的主要矛盾已经不是缺不缺、够不够的问题,而是好不好、精不精的问题[3—D]。诚然,娱乐和消费也是人民群众精神文化需要的一部分[1—D],但是,有责任感的艺术家会深深感到,我们就生活在那些为美好生活、为民族复兴而奋斗的人们中间,理应对我们的共同奋斗负有共同责任。►[第三步]破头收尾,以题解题做完第2题后,文章脉络已经清晰,此时可回头做第1题与第3题。我们有责任通过形象的塑造,凝聚精神上的认同。[2—D]。这种认同,是对国家和民族未来的认同,是与新时代伟大历史进程的同频共振。作家和艺术家只有把自己看成人民的儿子,积极投身于人们争取美好未来的壮阔征程,才有能力创造出闪耀着明亮光芒的文艺,照亮和雕刻一个民族的灵魂。◆[段解:讲作家与艺术家应通过形象的塑造,凝聚精神上的认同。(最后解决问题)](摘编自铁凝《照亮和雕刻民族的灵魂》)[夺冠绝招]第2题考查论证思路,是提纲挈领的一个小题,由于设错明显,无疑相当于给同学们提供了一个读懂文章的突破口。要善于以题解文,以题解题。[全文小结]文章围绕文学艺术为谁创作、为谁立言的问题展开论述,提出文学艺术创作要以人民为中心的观点,阐述文学艺术创作与现实生活的关系、与人民的关系,解决文学艺术为谁创作、为谁立言的困惑。◆[真题试做]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3分)()A.作家树立了与时代积极互动的理念,在创作实践中就能做到以人民为中心。B.对人民的情感认同,是新文化运动以来很多作家创作取得成功的重要原因。C.人民是认识现实、理解时代的依据,因为普通劳动者才是文艺最理想的读者。D.真正扎根时代、富有责任感的艺术家,无须考虑人民群众的娱乐和消费需求。解析:B[A项,第二段“只有与身处的时代积极互动,……才会获得艺术创作的蓬勃生机”,是必要条件,A选项“就能够”是充分条件,故排除。C项,“因为普通劳动者才是文艺最理想的读者”错误,由第四段“一个普普通通的劳动者,或许并不是我们的读者”可知。D项,第五段“诚然,娱乐和消费也是人民群众精神文化需要的一部分”可知选项中“无须考虑”过于绝对了。]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文章采用提出问题、分析问题的方式展开论证,在逻辑上也是逐层递进的。B.文章论证兼顾现实与历史,既有对当下创作的分析,也有对历史经验的总结。C.文章引用人民英雄纪念碑碑文内容,巧妙衔接了上下文,也有力支撑了论点。D.文章末段论证了正面人物的塑造是新时代文艺“以人民为中心”的根本体现。解析:D[解析见“阅读妙招”。]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对于那些认为现实走在小说家想象力前面的作家而言,困难在于如何把握生活的复杂结构和本质内容。B.对艺术家而言,日新月异的变革时代,既意味着巨大挑战,也能激发创作热情,促使他们投身沸腾的生活。C.老舍曾说:“不去与劳动人民结为莫逆的好友,是写不出结结实实的作品的。”这与文中情感共同体的理念是相通的。D.我国当下文化产品供给的主要矛盾已经由量的问题转向质的问题,艺术家的创作也应少而精,凝聚共识。解析:D[“少而精”与原文“我国文化产品供给的主要矛盾已经不是缺不缺、够不够的问题,而是好不好、精不精的问题”不对应。“主要矛盾已经由量的问题转向质的问题”意味着追求“质的精”,但并没有要求“量的少”。]高频易错点破解之道没读懂文本,忙着去做题,导致信息混乱,顾此失彼。初读文本要运用圈点勾画的方法画出论点句并标出论据,把握观点理清层次,读透文章。做题不重统筹,机械地从头做到尾,急着将每个选项去和原文比对,找不到突破口。读完文本,纵览试题,特别是题干要求“不正确的”两个小题(每题有三个选项叙述正确),借助正确选项加深对文章的理解,然后先做与文章整体性关系大的一个小题,再做其他题目。题型一理解和分析文本内容论述类文本阅读第1题题干要求通常是“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这类题目的选项往往是对原文的内容进行一定的改动(或删或添或调或漏或拼),选项在原文中的信息区域也往往是涉及局部,题目难度不大,只要细心比对,基本上能准确判定。[提分攻略]——明角度找对应[典题赏析]——析典题学通法[典例1](2019·新课标Ⅲ卷)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后面的题目。[本文论述了中国传统表演艺术的保护和传承问题。中心论点:传统表演艺术面临的新问题。结构:全文采用总分结构]①传统表演艺术是我国非物质文化遗产的重要组成部分,同时也是一座蕴藏丰富、有待进一步开发利用的民族民间艺术资源宝库。经过十几年的努力,一些传统表演艺术项目已走出困境,呈现出新的生机与活力,但仍有一些项目面临着不容忽视的新问题。[段解:总说:指出传统表演艺术中仍有一些项目面临着新问题。]②传统表演艺术与普通民众生活息息相关,其表演通常具有群体性特征:无论侗族大歌还是壮族山歌,人人都可展示歌喉;无论汉族的秧歌,还是藏民的锅庄,民众欢乐起舞的场面都蔚为大观。对这类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就要坚持其生活性、群体性,而不应仅局限在艺术团体或演出队等小范围内。广大民众为庆贺丰收、祭祖敬神、禳灾祈福而载歌载舞的即兴表演,寄托着他们深沉的精神追求和丰富情感。使传统表演艺术“雅化”,固然能彰显各类民族民间艺术的特色,但也弱化了传统表演艺术的民俗文化内涵。[段解:指出传统表演艺术在表演上具有群体性特征,对其保护要坚持生活性、群体性。]③当然,各类民间表演艺术经过充分提炼和艺术升华,进而搬上舞台,其成功之作会对此类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播起到促进作用。如春晚舞台上,藏族舞蹈《飞弦踏春》、蒙古族舞蹈《吉祥颂》等都曾大放异彩。然而,在对民间表演艺术进行再创作的过程中,有些实施者没有坚持本真性的原则,将一些传统艺术改编得面目全非。比如,有些人在改造民乐时套用西方音乐编排方式,被改编的作品便失了自身的魂魄。因此,对民族民间传统艺术进行“二度创作”,应既不失其本真的艺术特性,又科学地融入现代元素,适应民众新的审美需求。要做到这一点就需要编导们深谙民间表演艺术的特性,并能进行实地调研、采风,挖掘出民间艺术的基本元素与本质精神。[段解:论述对传统表演艺术进行“二度创作”应坚持的原则:既不失其本真的艺术特性,又科学地融入现代元素。]④各种传统表演艺术都是在特定时空中呈现的,靠其演出行为形成艺术作品,实现艺术价值。这类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特性决定了应对其实施活态传承与保护,使之以鲜活形态生存于民间。在非物质文化遗产抢救保护实践中,有些地区视保存为保护,重视硬件设施,各类场馆及专题博物馆建设颇具规模,民间收集来的各种乐器、道具、面具、服装等都得到妥善收藏。这种博物馆式的展示与收藏,虽然能较好地保存民间表演艺术的物质载体,但变活态传承为固态展示,无法从根本上解决传统表演艺术的生存发展问题。有人认为通过录音、录像等数字化手段便可记录、存储、呈现表演艺术的成果和过程,达到抢救性保护的效果。但是,这只是对文化遗产的部分信息进行了保存。人在进行艺术表演时涉及的很多现象难以精确量化,其中不少信息是无法获取和记录的。对传统表演艺术的保护必须坚持以人为本,活态保护,才符合其自身的传承发展规律。[段解:否定了对传统表演艺术只重视硬件设施和数字化手段保存的两种错误做法,指出对其保护应坚持以人为本、活态保护。](摘编自李荣启《论传统表演艺术的保护与传承》)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传统表演艺术通常具有生活性和群体性的特征,民众也是演出的重要参与者。B.春晚优秀的民族歌舞节目为传统表演艺术的舞台改编提供了可资借鉴的思路。C.传统表演艺术进行‘二度创作’时,应当避免西式改编,以防失去原有风格。D.录音、录像等手段可以记录传统表演艺术的成果和过程,能够起到保存作用。►第一步:通读全文,精读重点语段,了解词语、句子前后语境[见原文]►第二步:依据题干要求和选项表述,确定信息位置范围,并做好标注,以备比较差异选项选项对应原文信息A第②段“传统表演艺术与普
本文标题:2020届高考语文大二轮总复习 第一部分 专题一 论述类文本阅读课件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8224240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