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专题二化学常用计量考点2物质的量浓度及溶液的配制1.公式c(B)=n(B)V中的V是溶液的体积,它不是溶剂的体积,也不是溶剂和溶质的体积之和。2.多角度把握溶液的配制。(1)实验仪器:托盘天平、量筒、玻璃棒、容量瓶、胶头滴管、烧杯、药匙。(2)实验步骤:计算→称量(量取)→溶解(稀释)→转移→洗涤→定容→摇匀→倒出装瓶。(3)容量瓶的使用方法:①容量瓶使用的第一步操作是检查是否漏水,简称“查漏”。②根据所配制溶液的体积,选择规格略大于或等于所配溶液体积的容量瓶。③不能用容量瓶直接溶解固体溶质,也不能用于稀释溶液。④容量瓶不能用作反应容器,也不能用于长期贮存溶液。⑤容量瓶的容积是在瓶身所标温度下确定的,因而不能将热的溶液转移至容量瓶中,同时移动容量瓶时,手应握在瓶颈刻度线以上,以免瓶内液体因受热而发生体积变化,导致溶液浓度不准确。⑥定容摇匀后,容量瓶内液面若低于刻度线,不能再滴加蒸馏水。5.下列溶液配制实验的描述完全正确的是()A.在容量瓶中先加入一定体积的水,再加入浓硫酸配制准确浓度的稀硫酸B.用浓盐酸配制1∶1(体积比)的稀盐酸(约6mol·L-1)通常需要用容量瓶等仪器C.配制NH4Fe(SO4)2标准溶液时,加入一定量H2SO4以防水解D.用pH=1的盐酸配制100mL、pH=2的盐酸所需全部玻璃仪器有100mL容量瓶、烧杯、玻璃棒、胶头滴管解析:A项,不能在容量瓶中稀释浓H2SO4;B项,用浓盐酸配制1∶1的稀盐酸,应用量筒和烧杯;D项,少量筒。答案:C6.20℃时,饱和NaCl溶液的密度为ρg·cm-3,物质的量浓度为cmol·L-1,则下列说法中错误的是()A.温度低于20℃时,饱和NaCl溶液的浓度小于cmol·L-1B.20℃,饱和NaCl溶液的质量分数为58.5×c1000ρ×100%C.20℃时,密度小于ρg·cm-3的NaCl溶液是不饱和溶液D.20℃时,饱和NaCl溶液的溶解度S=5850cρ-58.5g/100g水解析:A项,温度低于20℃时,会析出NaCl晶体,所以饱和NaCl溶液的浓度小于cmol·L-1,正确;B项,根据换算公式可推出,正确;C项,由于NaCl的质量分数越大,密度越大,所以密度小于ρg·cm-3的NaCl溶液是不饱和溶液,正确;D项应为S100+S=58.5c1000ρ,S=5850c1000ρ-58.5cg。答案:D7.叠氮化钠(NaN3)是汽车安全气囊中的主要成分,能在发生碰撞的瞬间分解产生大量气体将气囊鼓起。实验室测定叠氮化钠样品中NaN3的质量分数的实验步骤如下:①称取约2.5000g叠氮化钠试样,配成250mL溶液。②准确量取25.00mL溶液置于锥形瓶中,用滴定管加入50.00mL0.1000mol·L-1(NH4)2Ce(NO3)6(六硝酸铈铵)溶液[发生的反应为2(NH4)2Ce(NO3)6+2NaN3===4NH4NO3+2Ce(NO3)3+2NaNO3+3N2↑](杂质不参与反应)。③反应后将溶液稍稀释,然后向溶液中滴入2滴邻菲罗啉指示液,用0.0500mol·L-1(NH4)2Fe(SO4)2(硫酸亚铁铵)标准溶液滴定过量的Ce4+至溶液由淡绿色变为黄红色(发生的反应为Ce4++Fe2+===Ce3++Fe3+),消耗硫酸亚铁铵标准溶液24.00mL。请回答下列问题:(1)步骤①配制叠氮化钠溶液时,除需用到烧杯、玻璃棒、量筒外,还要用到的玻璃仪器有_______、_______。(2)若其他读数正确,滴定到终点后,读取滴定管中(NH4)2Fe(SO4)2标准溶液体积时按如图所示方式读取,将导致所测定样品中叠氮化钠质量分数__________(填“偏大”“偏小”或“不变”)。(3)通过计算确定叠氮化钠试样中NaN3的质量分数(写出计算过程)。解析:本题利用测定样品中某成分的定量实验,考查考生对滴定原理的掌握情况及计算能力。实验原理:过量的六硝酸铈铵与NaN3反应后,再用(NH4)2Fe(SO4)2将多余的六硝酸铈铵反应掉,故用总的六硝酸铈铵的量减去与(NH4)2Fe(SO4)2溶液反应的量,即为与NaN3反应的六硝酸铈铵的量,根据题给方程式中的量的关系可计算出NaN3的量。滴定管的“0”刻度在上方,由图示读出的(NH4)2Fe(SO4)2的量偏大,所以得出与NaN3反应的六硝酸铈铵的量偏小,则导致所测定样品中叠氮化钠的质量分数偏小。答案:(1)250mL容量瓶胶头滴管(2)偏小(3)n总[(NH4)2Ce(NO3)6]=0.1000mol·L-1×50.00×10-3L=5.000×10-3mol;n[(NH4)2Fe(SO4)2]=0.0500mol·L-1×24.00×10-3L=1.200×10-3mol;与NaN3反应的n[(NH4)2Ce(NO3)6]=5.000×10-3mol-1.200×10-3mol=3.800×10-3mol;w=3.800×10-3mol×65g·mol-12.5000g×250.00mL25.00mL×100%=98.80%。1.溶解度的概念及影响因素(1)概念:固体物质溶解度(饱和溶液)S=m溶质m溶剂×100g(2)影响溶解度大小的因素。①内因:物质本身的性质(由结构决定)。②外因:a.溶剂的影响:如NaCl易溶于水,不易溶于汽油;b.温度的影响:升温,大多数固体物质的溶解度增大,少数物质却相反,如Ca(OH)2;温度对NaCl的溶解度影响不大。2.溶解度的表示方法及应用(1)列表法。如硝酸钾在不同温度时的溶解度:温度/℃0102030405060708090100溶解度/g13.320.931.645.863.985.5110138168202246(2)溶解度曲线(如图1)。图13.溶解度曲线的含义(参见图2、图3)(1)不同物质在各温度时的溶解度不同。(2)曲线与曲线交点的含义:表示两物质在某温度时有相同的溶解度。(3)能很快比较出两种物质在某温度范围内溶解度的大小。(4)多数物质溶解度随温度升高而增大,有的变化不大(如NaCl),少数随温度升高而降低[如Ca(OH)2]。图2图3(5)判断结晶的方法。①溶解度受温度影响较小的(如NaCl)采取蒸发结晶的方法。②溶解度受温度影响较大的采取蒸发浓缩、冷却结晶的方法。③带有结晶水的盐,一般采取蒸发浓缩、冷却结晶的方法,应特别注意的是若从FeCl3溶液中结晶出FeCl3·6H2O晶体,应在HCl气氛中蒸发浓缩、冷却结晶。(6)判断多溶质溶液的提纯方法(设A为NaCl型溶质,B为KNO3型溶质)①A溶液中(含少量B杂质)提取A:蒸发浓缩,结晶,趁热过滤。②B溶液中(含少量A杂质)提取B:蒸发浓缩,冷却结晶,过滤。
本文标题:2020届高考化学二轮复习 第一部分 专题二 考点2 物质的量浓度及溶液的配制课件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8225217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