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第五单元苦难的琴音雪落在中国的土地上/老马/憎恨/这是四点零八分的北京/雪白的墙【助读博览】一、背景回放1.比雪还要寒冷的诗——《雪落在中国的土地上》诗人抱着急切投入战斗的决心,从家乡浙江来到了武汉。但在这座当时被称作抗战中心的大城市里,诗人并没有看到民族存亡关头所应有的昂奋和紧迫的气氛,权贵们仍在作威作福,处处是穷困和饥饿,他感到异常失望,一颗火热的心仿佛被冰封雪埋了一般。他深切地感悟到了古老的民族在解救自身的战争中所承受的深重灾难,而广袤的土地和亿万生灵的命运也将要过着更为艰辛的日子。诗人意识到这场民族解放战争通向胜利的道路是寒冷的,是泥泞而曲折的。1937年12月,艾青在武昌一间阴冷的屋子里写下了这首浸润渗透着诗人深沉的忧郁、执着和真挚,以及对祖国人民命运的关怀之情的诗歌。2.沉郁的悲愤——《老马》《老马》写于1932年,是臧克家诗集《烙印》中流传广泛、脍炙人口的名篇之一。作者曾说:“1927年大革命失败后,我对蒋介石政权全盘否定,而对于革命的前途,觉得十分渺茫。生活是苦痛的,心情是沉郁而悲愤的。”作者就是在这种背景下写下了这首诗歌。3.向反动暴政开战的宣言——《憎恨》《憎恨》是绿原18岁时写成的,就像那刚刚灌浆结穗的谷粒,但诗人并没有沉溺在年轻人所常有的童话般的意境中,以他特有的敏感感受到了“那些专门虐待青色谷粒的蝗虫”一样的反动暴政,诗人面对这样的社会现实怎能不“憎恨”呢?于是诗人便以他特有的社会责任感和特有的勇气写下了这首诗。4.特殊年代的“特殊离别”——《这是四点零八分的北京》1968年年底,上山下乡的高潮兴起,20岁的诗人也加入到这个大潮中。《这是四点零八分的北京》写的是诗人告别北京时的悲壮场面。诗人就这首诗的写作经历说:“在去山西插队的火车上(四点零八分开),我开始写这首诗。当时去山西的人和送行的人都很多。再有,火车开动前的声音,让我的心也跟着一颤,然后就看到车窗外的手臂一片。一切都明白了,‘这是我的最后的北京’(因为户口也跟着落在山西)。”5.光明的憧憬——《雪白的墙》本诗写于1980年,浩劫已经过去,诗人想到一个时代已经结束,心中充满着对未来的憧憬。诗人对“文化大革命”的反思经历了一个由感性认识到理性认识的过程。梁小斌与其他在“文化大革命”中成长的作家一样,也有一种强烈的“伤痕”意识,这在该诗中有着具体而明确的表现。听·来自历史的声音平民诗人——臧克家臧克家面对苦难的社会人生,立志“以诗情为大时代摄影”。“出身农民、从苦难中成长的臧克家,自然不能欣服徐志摩和戴望舒他们所醉心的华贵气息,旖旎风光。他以如椽的写实大笔,写出了中国如麻的苦难,成为那个时代的良心。”二、作家逸事“艾青”名字的由来说法1:艾青在1933年写了一首叫《大堰河——我的保姆》的诗,他想起蒋介石背叛革命,共产党人血流成河,自己也曾身陷国民党监狱受尽苦难,便信手在“艹”字头下面打了个“×”,这恰好是一个“艾”字,于是便以“艾”为姓。又因为艾青生于十二月,刚好农村里面十二月是青的季节,名字的家乡口语谐音为“青”,于是“艾青”就这样成了他的笔名。说法2:1931年,“九一八”事变爆发时,艾青正在法国留学。他同许多留法的中国青年,在巴黎遭到歧视和侮辱。一天,艾青到一家旅馆住宿登记时,旅馆人员问他的姓名,艾青说叫蒋海澄,对方误听为“蒋介石”。艾青一气之下,就在“蒋”的“艹”字头下面打了一个“×”,又取名字的家乡口语谐音为“青”,在住宿登记时填上“艾青”。此后,这名字一直沿用了下来。三、相关知识上山下乡“上山下乡”一词最早见于1956年10月25日中共中央政治局关于《1956年到1967年全国农业发展纲要(修正草案)》的文件中,第一次提出知识青年上山下乡的这个概念,这也成了知青上山下乡开始的标志。真正意义上的上山下乡始于1955年,毛主席做出“农村是一个广阔的天地”,“知识青年到农村去,接受贫下中农的再教育很有必要”的指示。【语用视窗】一、读准字音下列词语中加点的字,每对的读音都不相同的一项是()A.絮聒/恬静后裔/沿袭巢穴/不落窠臼B.饥馑/严谨封锁/琐屑诟骂/蓬发垢面﹒﹒﹒﹒﹒﹒﹒﹒﹒﹒﹒﹒C.监禁/监生家畜/畜牧溘然/恪尽职守D.孵育/内稃绰号/绰约殉职/徇私舞弊﹒﹒﹒﹒﹒﹒﹒﹒﹒﹒﹒﹒【解析】选A。A项,ɡuō/tián,yì/xí,cháo/kē;B项,jǐn,suǒ,ɡòu;C项,jiān/jiàn,chù/xù,kè;D项,fū,chuò,xùn。【知识卡片】“聒”的形近字恬不知耻(tián)舐犊情深(shì)﹒﹒二、用对词语1.艰辛·艰难①“艰辛”侧重“苦”,多指生活。②“艰难”侧重“难”,多指处境、生活、行为。2.封锁·封闭封锁封闭“封锁”侧重①(用强制力量)使跟外界联系断绝。②(采取军事等措施)使不能通行“封闭”侧重中断或停止服务3.骤然·猛然①“骤然”强调“急剧,迅速”。②“猛然”强调“气势猛、强而有力”。[运用](选词填空。)1.土耳其武装部队对叙利亚的库尔德武装发起了新一轮攻击。这就让美国总统特朗普迎来了一个_____的选择:到底是放弃库尔德人,还是打土耳其?(艰辛·艰难)艰难2.G3京台高速蚌徐段全段因受雪天影响,应属地高速交警要求,蚌埠西、鲍集、淮北、宿州、宿州南收费站入口_____。(封锁·封闭)3.戴上手铐的那一刻,他才_____醒悟,才知道没有不透风的墙,侵吞国家财产会受到法律的严厉惩罚。(骤然·猛然)封闭猛然【初读思考】下列对本单元诗歌的理解与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雪落在中国的土地上》通过描写农夫、少妇、母亲的形象,表现中华民族的苦痛与灾难,表达诗人深厚的爱国热情。B.《老马》的第一节呈现在读者面前的,是一幅奋进的画面,它形象地展示了老马任劳任怨的性格特征,令人赞叹。C.《这是四点零八分的北京》敏锐地抓住个体的“我”心灵中的几个幻觉意象,并把它们自然而集中地组合起来。D.《雪白的墙》中,作者选择了“雪白的墙”这个尺方之地,显现了神州大地的全貌,以小见大,避免了大而空洞的说教。【解析】选B。B项,应是一幅悲惨的画面。这样描写,形象地展示了老马苦不堪言的悲惨处境,揭示了他坚忍的性格特质和渺茫的希望。【审美鉴赏】雪落在中国的土地上微课一:鉴赏诗歌的艺术手法1.“雪落在中国的土地上,/寒冷在封锁着中国呀……”这句反复咏叹的主旋律,在全诗中起什么作用?微课二:鉴赏诗歌的思想感情2.结尾“中国,/我的在没有灯光的晚上/所写的无力的诗句/能给你些许的温暖么?”一段中“没有灯光的晚上”“温暖”分别指什么?这段话表现了诗人什么样的情怀?赤子情怀。即向苦难的祖国奉献了一颗赤子之心。3.“风”“雪”和“土地”意象各有怎样的象征意义?【明确】(1)诗歌中的“风”“雪”,是一种心理和情感体验的载体,传达的是诗人在特定历史条件下对民族历史和现实灾难的内心体验。它一方面引起人们对饱受敌人欺凌残害的凄惨生活的悲凉感受,一方面又营造出一片空寂旷远的审美空间,让人感受到一种孤独、无助乃至绝望。“风”“雪”还有飘摇不定的自然特征,这既与中国当时生死存亡的时局相吻合,又与广大人民背井离乡、四处漂流的生活状态相契合。(2)“土地”既是备受践踏与侵略的广袤国土,也是流离失所、深受欺凌与蹂躏的中国人民的象征。自古以来就是人们靠土地生存和发展,因此就与土地有着割舍不断的情缘。土地与生活在土地上的人民,很难完全分开。诗中三个画面,家园故土始终是核心意象。那个赶着马车的农夫,那个蓬发垢面的少妇,那些流离失所的年老的母亲,还有无数的土地垦殖者,他们的种种丰富情感,全都与土地家园密切相关。老马/憎恨/这是四点零八分的北京/雪白的墙微课一:理解、品味诗中的重要词句4.请简要分析《老马》中“背上的压力往肉里扣”中“扣”字的妙处。【明确】诗中的“扣”这个动词可谓形象、传神。不仅使人想得出马背上的重压,还使人看得出这种重压的力度和慢慢压下去的进度。假如换一个别的字,就不会这样自然、恰当、精妙了。5.《这是四点零八分的北京》中“这是我的北京”作者为什么说了两遍?为什么要强调“最后”这个词?【明确】反复呼喊表达绝望与不舍。这是最后的诀别,透射着浓烈的悲壮色彩。北京是故乡,是文明的家园。茫然而绝望地抓住同样迷惘的青年人的手,仿佛落水者去抓住一根稻草,这样的迷惑不安,绝望与痛楚怎能不牵动读者的心呢?动乱时期青年一代的生存状况不能不说透射着浓烈的悲壮色彩。这是一种歇斯底里的绝望,所以要强调“最后”。微课二:品味诗歌的思想情感6.诗歌《憎恨》中诗人“憎恨”什么?作者是如何表现这一主题的?【明确】(1)联系这首诗的写作背景来看,该诗写于1941年,正值抗日战争时期,山河破碎,民生艰苦。全诗最具有“憎恨”色彩的诗句当属“杀死那些专门虐待青色谷粒的蝗虫吧”,这暗示着对侵略者的憎恨,对当时险恶的生存环境的憎恨,憎恨破坏了人们平静安宁生活的一切,憎恨战争的烽烟正毁灭那一个个如梦般的“童话”,使诗人无心写作。(2)诗人通过两组截然相反的意象群的对比、否定句式的连用、长短句式的交错使用等表现“憎恨”这一主题。微课三:鉴赏诗歌的艺术手法7.《老马》一诗主要采用了哪些艺术手法?【明确】主要采用了虚实结合、反语等表现手法。①对老马,采用实的写法,用白描的手法正面勾勒出老马的形象特点;②对车主,采用虚的写法,这就留有空白,让读者去想象;③恰到好处地运用反语,“总得叫大车装个够,/它横竖不说一句话”,多少血泪,多少愤懑凝结成这开头的两句。8.《雪白的墙》一诗中三次出现“妈妈,/我看见了雪白的墙”,其中所流露的情感有何不同?该句重复出现有何作用?【明确】第一次:在“我”去买蜡笔的路上,表露了儿童见到雪白的墙时新奇的感受。第二次:在粉刷工人嘱咐“我”“去告诉所有的小朋友:/以后不要在这墙上乱画”之后。雪白的墙和工人的话拨开了“我”的心灵之窗,在自然真切的情绪撞击中,诗人又一次重复该句。第三次:在诗的最后,过去,小朋友纯洁的心灵受到了创伤,然而,面对眼前雪白的墙,儿童天真无邪的心中飘浮出一丝遐想。最后,诗人情绪激荡,道出了蕴藏儿童心底的美好愿望,再次重复了心底的呼声。作用:该句在全篇中重复出现了三次,这犹如天真的儿童在妈妈面前的态势,更是儿童自我感受的层层递进,首尾呼应,浑然天成。【思维锤炼】雪落在中国的土地上1.与其他反映祖国苦难以及描写劳苦大众的诗相比,这首诗有什么与众不同之处?【点拨】诗人言人所未言,独辟蹊径之处主要表现为两点:(1)诗人将自己作为人民的一分子,和他们患难与共,“流浪与监禁/已失去了我的青春的/最可贵的日子,/我的生命/也像你们的生命/一样的憔悴呀”,不仅如此,还映照出旧社会正直知识分子的不幸遭遇。(2)诗人不仅怜悯人民,更重要的是帮助人民,给他们力所能及的“些许的温暖”:“中国,/我的在没有灯光的晚上/所写的无力的诗句/能给你些许的温暖么?”诗人爱人民爱得深沉,不愿意他的诗给人民的只是忧郁和悲哀,而愿意给他们以温暖、力量和慰藉。2.这首诗中有几个画面?各自蕴含着什么内容?这样写有什么艺术效果?【点拨】饥馑流亡图蕴含内容艺术效果第一幅生活画面,表现了“中国的农夫”在寒冷岁月中的艰苦跋涉,而自己也被“苦难的浪涛”所吞没而又卷起。在那样的年代,无论农民、青年还是知识分子,都不可能有好的命运。人们只能在寒冷中艰难地忍受生活的折磨,等待着难以预料的明天这三幅画面中有男有女,有老有少,他们是苦难的中国人民的化身,既有现实性,又有典型性第二幅诗人把笔触指向了女性的悲惨遭遇,“蓬发垢面的少妇”“垂着头”坐在“破烂的乌篷船里”,“年老的母亲”“蜷伏在不是自己的家里”第三幅刻画了“拥挤在生活的绝望的污巷里”的“垦殖者”,他们人遭凌辱,土地受蹂躏老马/憎恨/这是四点零八分的北京/雪白的墙3.《老马》一诗是如何塑造“老马”这一形象的?有何象征意义?【点拨】(1)“老马”形象:①细节描写:“横竖不说一句话”和“把头沉重地垂下”,侧重塑造老马沉默、能承受苦难的形象和隐忍的性格。②心理描写:“有泪只往心里咽”,表现老马苦难无边的命运。全诗简短八句,塑造了一个默默忍受重负的老马的悲惨形象。(2)象征意
本文标题:2020高中语文 诗歌部分 第五单元 苦难的琴音课件 新人教版选修《中国现代诗歌散文欣赏》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8225265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