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第一单元中国古代的中央集权制度第4课专制集权的不断加强课程标准学习目标了解明朝内阁、清朝军机处设置及史实,认识君主专制制度的加强对中国社会发展的影响。1.了解汉初王国问题形成的原因及危害,掌握汉武帝加强中央集权的措施。2.了解唐中后期藩镇割据和五代十国分裂局面形成的原因。3.理解北宋加强中央集权的措施,认识其对中国历史的影响。4.了解明朝废丞相的原因和内阁制度形成的过程。5.了解清朝设立军机处的原因、特点及对中国历史的影响。梳理·点拨·巧记课前自主基础梳理一、汉唐时期的地方割据与集权措施1.汉代(1)背景①西汉初年,刘邦推行郡县制,同时又分封____________驻守各地。②公元前154年,爆发“__________”。(2)措施①汉景帝武力平叛。②汉武帝实行“________”,强干弱枝,监察地方。同姓诸侯王七国之乱推恩令2.宋代(1)背景①唐中叶“__________”之后形成藩镇林立的局面。②唐朝灭亡后又经历了__________的割据局面。③960年赵匡胤建立宋朝。安史之乱五代十国(2)措施①收精兵a.内容:禁军分别划归互不统属的殿前司、侍卫马军司、侍卫步军司等“三衙”统领,但发兵权归________。b.作用:实现了________和调兵权的分离,有利于皇帝控制军权。枢密院统兵权②削实权a.内容:规定所有州郡直属中央,在州郡长官之下设______,有权向朝廷直接奏报。废除节度使管辖驻地以外州郡的制度,派______出任州郡长官,武臣不得掌握州郡。b.作用:削弱了地方权力,加强了__________。③制钱谷a.内容:中央掌握各州郡的大部分财赋。b.作用:消除了地方割据势力的______基础,维护了国家统一和社会的安定。通判文臣中央集权物质(3)评价①进步性a.改变了唐末五代以来__________的分裂局面。b.加强了中央集权,中央在与地方分权的斗争中处于绝对上风。②局限性:造成了“______”“冗兵”“冗费”的国家财政危机。藩镇割据冗官中央集权制度下的两大矛盾:中央与地方的矛盾;皇权与相权的矛盾。北宋过分集权,导致君主专权、行政效率低下、军队战斗力下降、地方积极性下降等诸多问题。这从反面提示我们,改革要注意精兵简政。【易错提醒】推恩令并不是废除分封制,它只是分割了封国的领地,从而削弱地方势力,以加强中央集权。二、皇权的不断加强1.明代废除丞相(1)原因:明初,______位高权重。明太祖朱元璋吸取元朝灭亡教训。(2)概况:诛杀丞相胡惟庸,裁撤________,废除丞相,由皇帝亲自掌管六部,并且规定此后各代不得再立丞相。(3)影响:在中国历史上实行了1600多年的______制度被废除,专制皇权发展到了新的高度。丞相中书省丞相2.明代设立内阁(1)原因:明太祖废除丞相后,由于事务繁多,皇帝不可能一一亲自裁决。(2)设立:明太祖设立____________,明成祖正式在文渊阁设立内阁。(3)职责:明太祖时,仅备顾问兼协理章奏,不参与决策。明成祖时期,大学士开始参与军国大事的商讨,后来掌握“______”之权。殿阁大学士票拟3.清代设立军机处(1)背景①清承袭明制,设立内阁,负责处理日常事务。重要的军国大事,由满洲贵族组成的________________来处理。②清______年间,为处理西北的紧急军务,设立军机处。(2)职权:最初只参与处理军务,后来可以参与处理__________、制定军政大计、审理重大案件等机要政务。受皇帝召见,只能跪奏笔录。议政王大臣会议雍正内政外交(3)影响①简化了处理政务的手续,提高了清王朝的__________。②军机处完全听命于皇帝,军国大事皆由皇帝一人裁决。军机处的设立,是专制皇权高度发展的重要标志。行政效率【易错提醒】“内阁制”不是“宰相制”宰相是百官之首,参与决策,对皇权起到制约作用。内阁属于皇帝的内侍机构,仅备顾问,没有决策权,对皇权无制约力。【明析概念】地方割据:是指某行政区域脱离其国家或地区的统治范围与领导范畴,不依附于其他国家或地区,独自形成一个体系,管理经济、政治、军事等方面的行为。即表面服从中央,而实际上独立,如唐朝末年的藩镇割据。【轻巧识记】明清君主专制的加强可归纳为“一废、二设、走极端”一废:明代废除丞相制度,君主专制达到新阶段。二设:明代设内阁;清朝设立军机处。走极端:明、清君主专制走向极端。1.自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确立以来,贯穿整个封建社会的两对矛盾就一直存在,即中央与地方,皇权与相权的斗争。2.自汉代以来,通过打击诸侯王势力,削弱武将军权、分割地方官权力,中央集权日益加强。到宋代以后,中央在与地方分权的斗争中已处于绝对上风。3.自唐宋以来政治制度的变化,清晰地表现出皇权不断加强,相权不断遭到压制的历史特点。专制皇权的不断强化是传统官僚体制发展的产物,一方面提高了决策效率,但另一方面导致一人独尊,最终成为社会发展的桎梏。探究·突破·升华课上互动重难探究要点一地方割据与中央集权的斗争[史料探究]史料一:汉有天下,矫秦之枉,徇周之制,剖海内而立宗子,封功臣。——柳宗元《封建论》问题1:据史料一,为“矫秦之枉”,西汉初期在地方上实行了什么制度?这一制度导致了什么社会问题?到汉武帝时是怎样解决的?学生试答:提示:郡国并行制。出现了王国问题,危及中央政权。解决:汉武帝颁布“推恩令”,从根本上解决了王国问题,加强了中央集权。史料二:(宋太祖)一日召赵普曰:“天下自唐季以来数十年间,帝王凡易八姓,战争不息,生民涂地,其故何也?吾欲息天下之兵,为国家长久之计,其道何如?”普曰:“……此无他故,方镇太重,君弱臣强而已。今年以治之,亦无他奇巧,惟稍夺其权,制其钱谷,收其精兵,天下自安矣。”——《续资治通鉴长编》问题2:据史料二分析,赵普认为唐末五代以来出现藩镇割据的原因是什么?在此基础上北宋采取的一系列措施,起到了什么作用?学生试答:提示:原因:节度使权力太大,“君弱臣强”。作用:改变了自唐末以来藩镇割据的局面,加强了中央集权。[史论升华]中国古代地方政治制度演变的特点1.地方权力日益分散削弱,中央权力日益加强。(地方日益集权于中央)2.中央严格控制地方政权,不允许有独立的行政体系存在。3.地方官吏必须服从上级,地方服从中央,最后听命于皇帝。4.中央对地方实行多层次、多渠道的管理。5.地方没有相应的自主权,对中央和皇帝绝对依赖,难以实施有效的治理。要点二明清君主专制的强化[史料探究]史料一:宰相之职,佐天子总百官、治万事,其任重矣。——《新唐书》史料二:“内阁只是皇帝的私人办公厅,不是政府正式的政事堂,内阁学士也只是皇帝的内廷秘书,不是外朝正式宰相之职,于是皇帝在法理上,便变成在政府里的真正领袖。”——钱穆《中国传统政治》史料三:有明之无善治,自高皇帝罢丞相始也。——黄宗羲《明夷待访录》问题1:中国古代的宰相与内阁有什么不同?学生试答:提示:(1)地位不同:宰相是“百官之首”,地位巩固;内阁阁员仅是皇帝的顾问侍从,权力源于皇帝个人信任。(2)职权不同:宰相总领行政,参与决策,有属官;内阁侍从咨询,无决策权,无属官。(3)性质不同:宰相是国家法定中央机构;内阁始终不是中央正式行政机构。(4)影响不同:宰相对皇权有一定制约作用;内阁对皇权无约束力。史料四:机务及用兵皆军机大臣,天子无日不与(军机)大臣相见,无论宦寺(宦官)不得参与,即诸臣(军机大臣)亦只供传述缮撰。而不能稍有赞画于其间也。——摘自《清史稿·军机大臣年序表》问题2:据史料和所学知识概括军机处的主要特点。学生试答:提示:处理全国机要事务,保密性强,军机大臣权力有限,主要是承旨、缮撰、传述。[史论升华]明清君主专制制度的特点及影响1.特点君主专制制度空前强化,内容涉及政治、经济、监察、思想文化等各个方面。君主专制逐渐达到顶峰,并且走向反动,反映了我国封建专制制度渐趋衰落的时代特征。2.影响(1)积极影响①有利于中央对地方的有效管辖,防止分裂割据,有利于抵御外来侵略,有利于统一的多民族国家的巩固与发展。②有利于维护国家政局稳定,为经济文化的发展创造一个相对稳定的和平环境。③有利于政府集中人力、物力和财力进行大规模的经济文化建设。④有利于各地区、各民族间经济文化的交流,推动了先进的生产技术和文化在较广阔的范围内传播。(2)消极影响①经济上,束缚了社会生产力的发展,阻碍了商品经济和资本主义萌芽的发展。②政治上:a.君主专制,决策具有个人独断和随意性的特点,容易出现暴政;b.官吏唯上是从,助长官场因循守旧之风;c.造成官僚机构的膨胀,官僚主义、贪污盛行;d.造成个人自然权利的流失,妨碍社会进步等。③思想文化上,在思想上表现为独尊一家,钳制了思想。专制统治使知识分子脱离实际,阻碍了科技创新和文化进步。[解析与探究]材料中各朝统治者对丞相的态度是怎样的?有无本质的区别?结合所学知识,你认为统治者态度的转变,对中国社会造成了怎样的影响?提示:①此题提供了三段材料,部分学生对这三段材料的理解可能有一定的困难,教师应首先帮助学生大致了解这三段材料的内容,从而明确各朝代统治者对丞相的态度;汉哀帝认为丞相十分重要,能辅助皇帝治理天下;唐太宗认为国家政事要百司商量、宰相筹划,不能一人独断;明太祖认为丞相专权危害国君,祸患无穷。②对于“各朝统治者对丞相的态度有无本质区别”这一问题,学生可能有不同的观点,一种认为有本质区别,一种认为无本质区别。教师应引导学生进行讨论,在讨论、交流、争辩中认识理解到各朝统治者对丞相的态度虽有变化,但本质上并没有区别,他们都是从维护自己的统治出发,把相权作为统治工具,不断调整皇权与相权的矛盾。③“对中国社会造成了怎样的影响”这一问题,学生应该基本上能够总结出来。总的影响是中枢权力体系不断调整,相权不断削弱,皇权不断加强,到明朝最终废除了丞相。[自我测评]1.导致汉初“七国之乱”和唐末五代十国割据混战的原因是什么?提示:汉朝初年之所以出现“七国之乱”,主要是由于诸侯王国势力的膨胀和反叛中央造成的;唐末五代十国割据混战,主要是由于地方藩镇割据和中央权威缺失而造成的。其共同原因是由于地方的分权势力膨胀。2.汉武帝和宋太祖为加强中央集权采取的措施有何异同?提示:相同之处:目的上,都是为了加强中央集权和皇权专制;内容上,都曾经用分权的办法来削弱相权,都用较平和的方式解决了地方对中央的威胁。不同之处:汉武帝用“推恩令”和酎金夺爵措施解除了王国对中央集权的威胁,同时用划分州郡和设置刺史的方法加强了对地方官员的监督。与宋太祖相比,汉武帝加强中央集权带来的负面影响略小。宋太祖严格控制军权,解决了唐末以来藩镇割据的局面,但在加强中央集权的同时,也使宋朝官僚机构空前庞大,造成了“冗兵”“冗官”“冗费”的局面。3.根据本课的内容,简要概括秦至清前期中枢权力机构演变的特点。提示:皇权和相权的长期斗争,相权不断削弱,皇权不断加强。自秦至清,皇权始终是至高无上的。但是,自秦统一到隋唐以前,宰相的权力很大,也比较集中,对皇权形成了一定的威胁。隋唐至宋朝,以不同的方式分散宰相权力,相权削弱,皇权加强。明清时期废除宰相,皇权专制登峰造极。对点·反馈·巩固对点检测当堂反馈1.(2019·广西陆川中学高一月考)汉武帝的“推恩令”在加强中央集权问题上起到了重要作用,是因为()A.废除嫡长子继承制度B.取消了郡国并行制度C.削弱了地方封国势力D.彻底铲除了异姓王侯解析:“推恩令”不是取消封国,而是将封国势力不断缩小,借以削弱地方封国势力,加强中央集权,C项正确;其他三项都不符合“推恩令”的影响。答案:C2.(2018·全国卷Ⅰ)据学者研究,唐朝“安史之乱”后百余年间的藩镇基本情况如下表所示。“安史之乱”后百余年间唐朝藩镇基本情况表藩镇类型数量(个)官员任免赋税供纳兵额与功能河朔型7藩镇自擅不上供拥重兵以自立中原型8朝廷任命少上供驻重兵防骄藩边疆型17朝廷任命少上供驻重兵守边疆东南型9朝廷任命上供驻兵少防盗贼由此可知,这一时期的藩镇()A.控制了朝廷财政收入B.彼此之间攻伐不已C.注重维护中央的权威D.延续了唐朝的统治解析:由表格数据可知,唐代
本文标题:2020高中历史 第一单元 中国古代的中央集权制度 第4课 专制集权的不断加强课件 岳麓版必修1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8225532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