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组合练14文字运用+非连续类文本阅读一、文字运用(18分)1.在下面一段文字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5个字。(6分)每当夜幕降临时,三叶草的三片小叶就会折叠在一起,合欢树的小羽片就成对地闭合,实际上,__①__。科学家们对植物这种有趣的现象进行了研究,有的认为植物叶子闭合时会减少热量的散失和水分的蒸发,有的认为是植物为了在夜间保持温度而正常生长,还有的认为这是植物为了恢复“体力”。总而言之,植物睡眠的目的是__②__。与生长在乡村的植物相比,__③__。部分原因是噪音及光线不断地干扰植物睡眠。因此,我们可以根据这一特性,采取适当的措施,为植物创造适宜的休息环境。答:①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②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③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答案①这是植物的睡眠现象(或这是植物在睡觉)②适应环境以便恢复“体力”(或恢复生长活力)③在城市生长的植物缺乏活力(或生命力不够旺盛)解析第一空根据横线后的“总而言之,植物睡眠的目的是”可推断语段开头是在介绍“植物睡眠”,再根据“实际上”这一词语可知其承前总结,故此处应填写与“这是植物的睡眠现象”意思相近的句子;第二空根据横线前三种观点的相同点“减少水分蒸发、恢复体力、保证正常生长”可推断出此处填写与“适应环境以便恢复‘体力’”意思相近的句子;第三空根据横线前的“与生长在乡村的植物相比”可知其陈述对象应是“城市生长的植物”,再依据语段中“恢复‘体力’”可知,城市植物缺少“体力”(或活力),故此处应填写与“在城市生长的植物缺乏活力”意思相近的句子。2.概括下面这则寓言的寓意。(6分)有八个外出打工的泥瓦匠,为避一场暴风雨,躲进了一座破庙。外边的雷声一阵紧似一阵,一个个的火球,在庙门外滚来滚去,空中似乎还有吱吱的叫声。众人都胆战心惊,面如土色。有一个人说:“我们八个人中,必定有一个人干过伤天害理的事,谁干过坏事,就自己走出庙接受惩罚吧,免得让好人受到牵连。”自然没有人愿意出去。又有人提议道:“既然大家都不想出去,那我们就将自己的草帽往外抛吧,谁的草帽被刮出庙门,就说明谁干了坏事,那就请他出去接受惩罚。”于是大家就将自己的草帽往庙门外抛,七个人的草帽被刮回了庙内,只有一个人的草帽被卷了出去。大家就催这个人出去受罚,他不愿出去,众人便将他抬起来扔出了庙门。那个人刚被扔出庙门,那座破庙就轰然坍塌了。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答案示例一:看似道德的、大家都在做的事情,往往是最不道德的。示例二:集体利益不能绑架个人利益。(意思对即可)解析寓意要抓住寓言故事的全部要素来分析,从故事表面出发,深究其深层意蕴。3.汉字有深厚的文化底蕴及独特的文化魅力。观察下面几个篆体汉字,将示例以外的三个字仿照示例,巧说汉字。要求符合该字的形体特点和基本条件,句式特点和例句基本一致。(6分)示例:掰:两边手,要分开,双手一分就此掰。苗:下良田,上嫩草,草生沃田育成苗。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答案①明:左朝阳,右晓月,日月同辉天地明。②国:外城围,内持戈,持戈守疆卫家国。③休:左佳人,右秀木,人依秀木自在休。解析本题将仿写句子和分析汉字字形意蕴结合在一起进行考查,材料所提供的汉字字形具有“象形”的意义。解答时,既要解释字形,又要与字义相呼应,还要注意其诗意化的语言表达风格,从而与提供的篆体汉字结合,产生相契合的美学效果。“明”“休”为左右结构,分析时可分别将其拆分为“日”“月”与“人”“木”两部分;“国”为全包围结构,可联系“国”的结构特点与家国含义分析。最后按照示例的句式特点拟写答案即可。二、非连续类文本阅读(12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4~6题。材料一:大城市比中小城镇更有聚集效应和规模效应。首先,大城市的生产成本和交易费用更低。大城市的经济活动和公共服务成本会因城市规模的扩大而摊薄,聚集在大城市中的个人、企事业单位都将因相互之间的协调而从中受益。其次,相比中小城镇,大城市土地利用率更高。根据住建部数据,从整体来看,2017年我国小城镇、中等城市、大城市、特大城市、超大城市的人均占地面积依次递减,分别为130平方米、125平方米、118平方米、113平方米、99平方米。再次,大城市控制污染的能力更强。在创造相同GDP的条件下,大城市污染物排放量远低于中小城镇。而且,由于规模经济效应,大城市降低单位污染的成本也远低于中小城镇。最后,大城市特别是特大和超大城市能为外来人口提供更多就业机会。由于大城市是第二产业和第三产业发展的主要依托,它们远比中小城镇更能为农村转移人口提供就业机会。(摘编自潘家林《大城市的聚集效应与规模效应》,《城市发展论坛》2019年1期)材料二:图表1:北京、上海、首尔、东京四城市中心城区出行情况比较中心城区面积(平方公里)中心城区人口密度(人/平方公里)轨道交通出行比例轨道交通运营里程(公里)私家车出行比例上下班高峰期交通状况北京6681777423%63132.7%重度拥堵上海6641705625%68336%重度拥堵首尔6051508769%109820.9%轻度拥堵东京6271452562%27055.7%轻度拥堵图表2:全球部分都市人口总数及人口密度比较(摘编自熊柴等《大城市病主因是人口分布失衡》,《财经》)材料三:城市的核心是人,城市的发展本应服务于人的需要,但是许多城市却偏离了人本轨道,一味追求经济总量的增加,引发了严重的“城市病”。城市化不是楼宇化,而是家园化。但是,一些城市在发展过程中却只重表面工程,认为修建高楼大厦就是城市化,违背了城市建设与人类发展的规律,使得许多城市出现了“千城一面”的情况。城市的功能化不是产业化。城市的功能包含生产方面的功能,即人们通常理解的产业规模化,但产业发展不是城市唯一的功能。城市是人、境、业的综合体,产城一体,人城和谐,才是城市发展的归宿。不应该把城市看成是一个生产产品的机器,城市应是人类成果融合发展的一个有机体。(摘编自李后强等《以人为中心:城市发展的永续动力》,中国社会科学网2019年3月19日)材料四:“大城市病”并不是我国所特有的,在世界范围内也是一种普遍现象。二十世纪六七十年代是东京“城市病”最为严重的时期,人口和劳动力的过度集中导致了地价上涨、环境恶化、生活成本增加等问题。为此,东京政府通过制定东京圈基本规划、实施《工业控制法》等举措,让大批劳动力密集型企业和一些重化工业相继迁往郊区、中小城市甚至海外,而聚集更多以研究开发型工业、都市型工业为主的现代城市型工业。这一方面增加了地区生产总值,另一方面也大大降低了东京的人口总量。另外,为减轻办公和商业活动对市中心的压力、平衡城市土地利用强度,东京还分步骤分阶段实施副中心战略,让副中心和中心城区共同承担起东京的城市功能,逐步形成了多中心多圈层的城市格局。在建设副中心的同时,东京也很重视交通网络体系的建设,修建一条环市中心铁路和众多呈放射状、向近郊或邻近城市延伸的轻轨线,将各副中心串联起来,并在线路末端发展新的中小城市和工业中心。(摘编自南丽江《应对“大城市病”国外有妙招》,《中华建筑报》2018年4月22日)4.下列对材料二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与首尔、东京相比,北京、上海中心城区私家车出行比例明显偏高,使用轨道交通比例明显偏低,这可能会导致交通拥堵问题。B.北京、上海中心城区面积与首尔、东京相差不大,但轨道交通运营里程有较大差距,公共交通运力有限会导致更多人选择私家车出行。C.人口密度与人口总数并不一定成正比。东京的人口密度要比首尔低得多,但人口总数却远高于首尔,意味着其人口增长的空间比较小。D.北京、上海全市的人口密度远低于首尔,中心城区的人口密度却比首尔高一些,表明北京、上海人口分布不够均衡,中心城区人口过密。答案C解析本题为读图题,主要围绕材料二的两个图表展开。C项,人口增长的空间主要取决于人口密度,故不能推断出东京“人口增长的空间比较小”。5.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3分)()A.大城市具有更明显的聚集效应和规模效应,这些效应能够降低生产和交易成本,使得大城市污染更少,个人与企业受益更多。B.城市越大,土地利用率越高。从单位面积的土地所负载的人口数量以及所产生的经济效益来看,特大城市要明显大于大城市。C.一些城市只重表面工程、以楼宇化代替城市化的行为,违背了城市建设与人类发展的规律,使得城市的独特性受到了损害。D.如果坚持以人为本,不再片面追求经济总量的增加,就能避免“城市病”的发生,使城市成为人类成果融合发展的一个有机体。答案C解析A项,错误,大城市的聚集效应和规模效应使得“大城市控制污染的能力更强”,但不等于“大城市污染更少”。B项,错误,“土地利用率”是从“单位面积的土地所负载的人口数量”来看的,并不涉及“所产生的经济效益”。D项,错误,要避免大城市病,只做到以人为本是不够的,需从多方面入手,所以“坚持以人为本,不再片面追求经济总量的增加”过于片面。6.“大城市病”应当如何缓解?请结合材料简要分析。(6分)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答案①进一步加强大城市的聚集效应和规模效应,降低生产成本和交易费用,进一步提升土地利用率,进一步减少污染;②通过政策引导人口均衡分布;③大力发展公共轨道交通,加强交通网络体系建设;④以人为本,推进产城一体、人城和谐;⑤制定相关规划,实施相应举措,使产业布局更加合理;⑥实施城市副中心战略,构建多中心多圈层的城市格局。解析首先需定位城市病的表现或原因,再针对性地到材料中寻找对策,而不应只是归纳概括材料。根据材料二的标题、材料三、材料四等可以归纳出城市病的几个表现或原因:人口分布失衡(源于材料二);偏离人本轨道(包括楼宇化、一味产业化),一味追求经济总量的增加(源于材料三);人口和劳动力的过度集中带来地价上涨、环境恶化、生活成本降低(材料四),等等。由四则材料可以得到答案。
本文标题:2020高考语文二轮复习 抓分天天练 组合练14 文字运用+非连续类文本阅读课件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8226322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