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临时分类 > 2020高考语文二轮复习 抓分天天练 组合练9 文字运用+论述类文本阅读课件
组合练9文字运用+论述类文本阅读一、文字运用(17分)1.在下面一段文字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5个字。(6分)文化认同是文化自信的根本力量。历史唯物主义认为,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和推动历史发展的决定性力量。对于文化自信而言,其根本力量就在于__①__。当然,文化一经为人民群众所认同,就会在社会实践中迸发出巨大的力量,人民群众就会更加坚定对文化的自信;__②__,势必与无源之水、无本之木无异,对文化的自信就无从谈起。文化要得到人民群众的认同,就必须与人民群众息息相关。我们倡导的文化,如果能植根于人民群众,反映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__③__。答:①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②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③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答案①人民群众对文化的高度认同②文化一旦得不到人民群众的认同③自然就会得到人民群众的认同解析解答此题一要抓住文段的中心内容,二要注意联系前后语意。文段的中心句是第一句,关键词是“文化认同”与“文化自信”。第①处,根据前面“人民群众是……决定性力量”和“对于文化自信而言”的内容,可推知应补写“人民群众对文化的认同”之类的内容。第②处,根据后面“势必与无源之水、无本之木无异”的内容,可推知应补写“文化得不到人民群众的认同”之类的内容。第③处,根据前文阐述的文化与人民群众的关系和“如果能……”的内容,可推知应补写“文化会得到人民群众的认同”之类的内容。2.阅读下面的文字,按要求完成后面的问题。(6分)近些年来,各个地方“送图书下乡”活动数不胜数,但有些实际效果并不理想。由于观念意识、设施设备等诸多因素,普遍存在乡村居民参与度不高的问题,有的乡村图书馆甚至难以为继,改作他用。“送图书下乡”不能“一送了之”,________。(1)请根据给出的文字,将画横线的部分补充完整。(3分)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对于“送图书下乡”活动,你有哪些好的建议?(3分)(不少于三点)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答案(1)要根据实际情况引导村民阅读,才能让农村的文化建设走上高效优质的轨道。(3分)(2)①选择适合农村需要的、实用性强的图书;②举办季节性读书活动以及知识竞赛;③设置固定场所及管理人员。(答出三点给3分,若有其他答案,只要言之成理即可酌情给分)解析本题考查考生语言表达简明、连贯、准确的能力。回答第(1)问需要概括首段文字的主要内容。阅读第一段可知,“送图书下乡”活动很多,但实际效果不好,村民参与度不高。由此可知,“‘送图书下乡’不能‘一送了之’”的下句,是要针对上述问题提出解决措施,故横线上应填类似“还要根据实际情况引导村民阅读,才能发挥‘送图书下乡’应有的作用(发展农村文化建设)”的内容。第(2)问则是要求提出具体的建议,那么可针对首段中指出的问题提出建议,如观念意识差就应该多培养读书习惯,选择他们感兴趣、有需要的书籍;设施设备不到位就设置固定场所及管理人员;参与度不高就举办各种活动和竞赛鼓励村民阅读等。3.阅读下面的小诗,仿照其内容和形式再续写一节。(6分)祝福当一颗种子发芽的时候别忘了你周围的阳光空气和土壤在你成长的路上学会悄悄将她们珍藏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答案当一棵大树结果的时候别忘了春夏秋冬的雨日霜雪在你蓬勃向上时学会静静地驻足回望解析本题考查考生仿用句式的能力。仿写时应关注形式和内容两方面。在形式上,注意所写小诗要与示例基本一致;在内容上,结合小诗标题及诗句的内容来看,主题为“祝福、感恩”。同时语言应贴切优美,符合诗歌的语言特点。二、论述类阅读(9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4~6题。“国学”是一国之学,是国家之学,是具有鲜明民族特色之学。“国学”是阐释一国“固有之精神”的学问,正如近代国学家梁启超所言:“学术思想在一国,犹人之精神也。而政事、法律、风俗及历史上种种之现象,则其形质也。故欲觇其国文野强弱程度如何,必于学术思想焉求之。”中国“国学”既为中国之学术,那么,何为中国“国学”之“本”?“国”原义是指邦国、疆域。“国学”的“国”是指“国家祖国”。“国家”是随着阶级的出现而产生的,而文化也是随着“国家”的出现而得到繁荣发展的。马克思主义认为,“国家”不仅有阶级性,而且还具有社会性。“中国”指我们多民族组成的国家。中国的“国学”指由我们自己的国家产生、发展的学术,其“根”在本国,其发展亦在本国。“国学”的“国”不仅指“国家”,而且还指“祖国”。“国家”是在阶级社会才产生的,然而“祖国”在阶级社会产生之前就存在。“祖国”有自己本土的古老文化,并且这种文化会一直传承延续到有阶级的社会,甚至再延续到阶级消亡的社会。“祖国”不仅是一个地理概念,也是文化概念。“祖国”与“国家”既有联系,又有区别,“祖国”的外延一般来说大于“国家”的外延。称呼别的国家时,“国家”这个词应该用复数形式,因为它们每一个都是许多个而不是一个。而称呼“祖国”时,“国家”相对于自己而言具有唯一性。“本”原义是“根”,这里所说的“国学”之“本”,即“国学”之“根”。“国学”离不开“本国”,“学”是在自己的祖国孕育成长的。中国“国学”之“本”即“中国”。日本学者山田孝雄说:“国体的宣明是国学的第一要义……把国学看成文献学,就止于丢失精神的形骸,同时也丢弃了我国特异的意识。”邓实在《国学今论》中也指出:“国学者何?一国所有之学也……有其国者有其学。国学者,与有国而俱来,因乎地理,根之民性,而不可须臾离也。”谈论中国“国学”之“本”,首先必须明确“国学”的本根在“本国”,以服务于本国的国家意识为第一要义。此外,还要明确“国学”之探讨,是以本国固有文化为“本”,就像日本近代盛行的“国学”以排斥外来文化、主张以研究《古事记》《日本书纪》《万叶集》等古籍为“根本”,以阐发日本的“固有精神”为主旨。探讨我国之“国学”,即以中国固有文化为本根,例如中国“国学”者讲“国学”,大都以中国的经学、史学、诸子学、文学、哲学等为主要内容。偏离了“本国”之学,就不是“国学”,故而“国学”不仅以服务于本国的国家意识为“本”,而且还要以本国固有文化为“根据”。(摘编自史少博《中国“国学”之本体》)4.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3分)()A.“国学”,是阐释一国政事、法律、风俗及历史上种种之现象的学问,是人之精神,具有鲜明的民族特色。B.中国“国学”是中国之学,即中国之学术,是在自己的祖国孕育成长的,其“本”即“中国”。C.“国学”不仅以服务于本国的国家意识为“本”,而且还要以本国的所有文化为“根据”。D.“祖国”与“国家”既有联系又有区别,区别主要在于称呼别的国家时,“国家”一词应用复数。答案B解析A项,“国学是人之精神”理解错误。据原文第一段:“国学”是阐释“一国”固有之精神的学问;C项,“还要以本国的所有文化为‘根据’”理解错误,据原文最后一句,“而且还要以本国固有文化为‘根据’”;D项,“区别主要在于称呼别的国家时应用复数”理解错误,据原文第二、三段:“祖国”不仅是一个地理概念,也是文化概念。“祖国”的外延一般来说大于“国家”的外延。5.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文章开篇部分,从“国学”的定义写起,运用引证法,提出了“何为中国学术之本”这一论题。B.文章中间部分厘清了“国”与“本”两个概念,并明确了中国“国学”之“本”。C.文章结尾,指出日本近代盛行的国学排斥外来文化,举例论证,意在说明“国学”之探讨是以本国固有文化为“本”的。D.文章遵循着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写作思路,运用了引证法、对比法等论证了中国“国学”之“本”这一论题。答案D解析D项,文章运用“对比法”错误,文章没有使用对比法,末段运用“类比法”。6.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从时间上看,“祖国”在阶级社会产生之前就存在,一般来说它的外延大于“国家”。B.“国学”是在自己的祖国孕育成长的,那么,日本“国学”之“本”就是“日本”。C.“国家”先于“国学”产生,“国家”的自然与社会环境决定着“国学”的内容。D.我国若要弘扬“国学”就必须以中国固有文化为“本”,致力于弘扬中国的经学、史学、诸子学、文学、哲学等。答案C解析C项,错在“国家”先于“国学”产生。“国学”的“国”不仅指“国家”,而且还指“祖国”。“国家”是在阶级社会才产生的,然而“祖国”在阶级社会产生之前就存在,所以“国学”应该先于“国家”产生。
本文标题:2020高考语文二轮复习 抓分天天练 组合练9 文字运用+论述类文本阅读课件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8226327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