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临时分类 > 2020高考语文二轮复习 抓分天天练 组合练3 文言语段+小说课件
组合练3文言语段+小说阅读一、文言语段(8分)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题目。安磐,字公石,嘉定州人。弘治十八年进士,改庶吉士。正德时,历吏、兵二科给事中,乞假去。世宗践阼,起故官。嘉靖元年,主事霍韬言,科道官亵服受诏,大不敬。磐偕同官论韬先以议礼得罪名教,恐言官发其奸,故摭拾细事,意在倾排。帝置不问。帝频兴斋醮,磐又抗言:“曩武宗为左右所蛊,命番僧锁南绰吉出入豹房,内官刘允迎佛西域。十数年间糜费日甚,流谤道路。自刘允放而锁南囚供奉减小人伏奈何甫及二年遽袭旧辙不斋则醮月无虚日此岂陛下本意?实太监崔文等为之。文钟鼓厮役,夤缘冒迁,既经降革,乃营求还职。导陛下至此,使贻讥天下后世,文可斩也。”疏入,报闻。历兵科都给事中。以率众伏阙再受杖,除名为民。卒于家。(选自《明史·安磐传》,有删改)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3分)()A.自刘允放/而锁南囚/供奉减/小人伏/奈何甫及二年/遽袭旧辙/不斋则醮/月无虚日/此岂陛下本意?B.自刘允放/而锁南囚/供奉减/小人伏奈何/甫及二年/遽袭旧辙/不斋则醮/月无虚日/此岂陛下本意?C.自刘允放/而锁南囚/供奉减/小人伏/奈何甫及二年/遽袭旧辙不斋/则醮月无虚日/此岂陛下本意?D.自刘允放/而锁南囚/供奉减/小人伏奈何/甫及二年/遽袭旧辙不斋/则醮月无虚日/此岂陛下本意?答案A解析本题考查文言文断句的能力。作答本题时,可找出各项所断不同之处,然后进行比较,确定正误。第一处不同为“供奉减/小人伏/奈何甫及二年”和“供奉减/小人伏奈何/甫及二年”,句中的“奈何”是“为什么”的意思,一般放在一句话的开头,据此可以排除B、D两项;第二处不同为“遽袭旧辙/不斋则醮/月无虚日”和“遽袭旧辙不斋/则醮月无虚日”,句中“遽袭旧辙”是“马上沿袭旧迹”的意思,语义连贯完整。因此应该在后面断开,据此可以排除C项。确定选A项。2.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5分)磐偕同官论韬先以议礼得罪名教,恐言官发其奸,故摭拾细事,意在倾排。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答案安磐与同僚们述说霍韬之前因为议论礼教而冒犯了名声与教化,担心御史揭发他干的坏事,所以拾取一些小事,意图排挤御史。解析偕:与;论:述说;摭拾:拾取;倾排:排挤。【参考译文】安磐,字公石,是嘉定州人。弘治十八年考中进士,后改任庶吉士。正德年间,历任吏、兵二部给事中,请假离职。世宗即位后,起复担任原来的官职。嘉靖元年,主事霍韬进言,监察御史们穿着便服接受诏书,是对皇上大不敬。安磐与同僚们述说霍韬之前因为议论礼教而冒犯了名声与教化,担心御史揭发他干的坏事,所以拾取一些小事,意图排挤御史。皇上搁置没有过问。皇上频频举行道教仪式,安磐又上书说:“从前武宗被近臣蛊惑,让番僧锁南绰吉在豹房出入,宦官刘允去西域礼迎佛像。十几年间浪费一天比一天严重,道路上流言蜚语四起。自从刘允被流放,锁南绰吉被囚禁,供奉减少了,小人伏法了。为什么刚刚过了两年,马上沿袭旧迹。不是行斋仪就是举法式,一月中没有一天不这样。这难道是陛下本来的愿望?其实是太监崔文等人做的。崔文不过是主管钟鼓的仆役,向上攀附得到升迁,降职革查后,就谋求官复原职。引导陛下这样,使陛下被天下人、后世人讥笑,崔文应该被斩首。”奏折传入,报奏皇上。安磐担任了兵部都给事中。因为率领众人拜伏于宫殿下进言再次受杖刑,被除名成平民。在家中去世。二、小说阅读(15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3~5题。农历八月,是庄稼人一年中美好的时光。不冷不热,也不饥饿:走到山野里,手脚时不时就碰到了果实上。秋收已经拉开了序幕:打红枣、割小麻、摘豇豆、下南瓜……庄稼人孙少安的心情和这季节一样好。真是连他自己也难以相信,几年前他梦想过的一种生活,现在开始变成了现实。一群人穷混在一起的日子终于结束了,庄稼人的光景从此有了新的奔头。谁说这责任制不好?看看吧,他们分开才一两个月,人们就把麦田种成了什么样子啊!秋庄稼一眨眼就增添了多少成色!庄稼人不是在地里种庄稼,而是像抚育自己的娃娃。最使大伙畅快的是,农活忙完,人就自由了,想干啥就能干啥。而不必像生产队那样,一年四季把手脚捆在土地上,一天一天磨洋工,混几个不值钱的工分。庄稼人也愿意活得自由啊!谁愿意一年到头牛马般劳动而一无所获呢?人们在土地上付出血汗和艰辛,那是应该收获欢乐和幸福,而不是收获忧虑和苦痛的……少安感到,他父亲的脸上也显出了他过去很少看见的活色。一年多前,当他像现在一样把队分开的时候,父亲曾多么担心他栽跟头呀!好,现在老人放心了,因为上面有人支持让这样搞哩!在他们这个责任组时,父亲实际上成了领导人。二爸一开始不愿“走资本主义道路”,牛着不出山,他没办法,父亲就到田家圪崂吼着骂了一通,二爸也就无可奈何地被吆起身了。对于二爸来说,大队的常年基建队已经解散,他要是不在责任组劳动,就没处去干活了——归根结底,他是农民,还拉扯着三个娃,不劳动一家人吃啥呀?少安家里眼下还没有什么大变化。老祖母八十二岁,仍然半瘫在炕上;母亲头发已经半白,但也没什么大病,照常像过去一样门里门外操劳;弟弟少平还在村里教书,今年二十一岁,完全成了大人;小妹兰香去年考入了原西县高中——让全家骄傲的是,她考高中考了全县第三名。他们家里最大的煎熬,仍然是他大姐一家。罐子村实行责任组后,他姐夫王满银就跑了出去。说是做生意,可这二流子两手空空,谁知到什么地方瞎逛荡去了。政策一宽,社会一松动,有些农民已经开始脱离土地,向外地和城镇流去。这些人大部分出去就是靠力气和手艺挣钱,也有些人鬼知道靠什么手段谋生呢。他们村金俊文的大儿子金富,半年前就出走了,至今都杳无音讯,连家里人也不知道他在哪里。少安知道,他姐夫屁股一拍走了以后,那个家就又得靠姐姐一个人来操磨了。猫蛋今年八岁,已经在罐子村小学上二年级;狗蛋也已经六岁,明年就该上学了。可是他们不务正业的父亲丢下他们和母亲不管,一个人到外面逛世界去了——真是作孽!孙少安自己的家庭仍然是幸福的。他和秀莲从结婚到现在,一直保持着热烈的恋爱。据说有了孩子,两口子感情就要减少一些,而分散给了孩子。但是虎子降生以后,他两个的感情似乎倒更深了。是啊,仔细地品味,人生是多么美妙,又是多么神秘——这样一个活蹦乱跳的小东西,竟是两个人共同创造的!他和她,通过这个娃娃,更意识到他们是完全融合在一起了。当他们共同疼爱孩子的时候,相互看一眼对方,心间就会淌过那永不枯竭的、温暖的感情的热流。有孩子以后,秀莲就更不讲究自己的穿戴,经常是一身带补丁的衣服。少安记得他很小的时候,那时还年轻的母亲就是穿着这样一身缀补丁的衣裳。像土地一样朴素和深沉的母亲啊!想起来就让人温暖,让人鼻根发酸。少安很喜欢妻子这身打扮,他希望自己的儿子也能记住这样一个母亲的形象……责任组实行以后,所有组的麦田比往年生产队种得又好又快,而且秋田也比往年多锄了一遍。金家湾和田家圪崂毗邻的地块,庄稼看起来明显地有了高低之差。东拉河西岸的劳动热情空前高涨。孙少安尽管还是名义上的生产队长,但实际上田家圪崂现在有了十几个队长,甚至每一个农民都成了队长。早晨,再也不用孙少安派活和催促了,许多人现在出山都走到了他的前头!农历八月,麦子种毕,又停了锄务,而大规模的秋收还没开始,田家圪崂的庄稼人多少年来破天荒第一次消闲了。好,人们开始有时间赶集上会,做点小生意;手巧的庄稼人,鼓弄起了家庭副业。眼下,少安还没有这份闲心。责任组的农活是没什么可做了,他就又一头扑在了自留地里。做起圪塄帮畔,想多整出一块平地来,明年扩大蔬菜种植。(节选自路遥《平凡的世界》)3.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小说以农村刚开始推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为背景展开叙写,弱化情节,注重以孙少安的视角来展现农村发生的变化。B.小说多处成功使用对比手法,如父亲和二爸的对比、父亲自身前后的对比以及孙少安自己家庭情况变化的对比等。C.“那是应该收获欢乐和幸福,而不是收获忧虑和苦痛的……”既表达了对眼前生活的幸福之情,也体现了对过去的反思。D.小说在表现农民生活的背后有着丰富的内容,既有对社会变化的喜悦,也有一丝担忧,是中国社会转型期的一面镜子。答案B解析B项,“孙少安自己家庭情况变化”错误,从文中“少安家里眼下还没有什么大变化”“孙少安自己的家庭仍然是幸福的”等几处文字可以看出孙少安自己家庭的情况几乎没有发生变化。4.小说中的孙少安有哪些形象特点?请结合全文简要分析。(6分)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答案①勇于改革。一年多前,他推行分队生产的措施。②关爱体贴家人。他深爱妻子,担忧大姐家的生活状况。③富有长远眼光。思考农村中一些农民的发展出路和自己明年的土地生产。④具有一定的时代局限性。孙少安对王满银和金富等人离开土地的做法难以理解。解析考生解答此题时要注意梳理相关情节,然后根据人物的言行、心理、他人的评价、环境的烘托等概括人物形象特点。一年多前,孙少安不顾父亲的担心把生产队分开,说明他勇于改革。对大姐一家生活困难的担忧、对妻子的感情以及对妻子朴素穿着的喜欢,说明他关爱体贴家人。思考一些农民的发展出路,当农民闲下来时,他“又一头扑在了自留地里。做起圪塄帮畔,想多整出一块平地来,明年扩大蔬菜种植”,说明他富有长远的眼光。而认为姐夫出去做生意是不务正业,对“脱离土地,向外地和城镇流去”的农民难以理解,体现了他对市场经济的不理解,具有一定的时代局限性。5.小说开篇写农历八月是庄稼人的美好时光,结尾又写农历八月农村的相关内容,作者这样安排有什么用意?请结合全文简要分析。(6分)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答案开篇与结尾前后呼应。①有助于表现农村在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之后发生的喜人变化;②有助于体现孙少安等农民喜悦的心情,以及他们对未来的憧憬;③有利于凸显赞颂农村改革的主题;④赋予故事情节以完整性,也和文章中间部分的情节相照应,结构严谨。解析此题要求分析文章的开头和结尾都写农历八月农村的相关内容的用意,考生答题时注意从内容和结构的角度分析。从内容看,“庄稼人孙少安的心情和这季节一样好”“田家屹崂的庄稼人多少年来破天荒第一次消闲了”“人们开始有时间赶集上会,做点小生意;手巧的庄稼人,鼓弄起了家庭副业”写出了农村在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之后发生的喜人变化、孙少安等农民喜悦的心情;“做起圪塄帮畔,想多整出一块平地来,明年扩大蔬菜种植”写出了他们对未来的憧憬;“真是连他自己也难以相信,几年前他梦想过的一种生活,现在开始变成了现实”表达了赞颂农村改革的主题。从结构看,首尾呼应,使文章结构严谨。
本文标题:2020高考语文二轮复习 抓分天天练 组合练3 文言语段+小说课件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8226333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