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第1课时天然气的利用甲烷1.了解化石燃料的组成。2.了解甲烷的组成结构和主要性质,进一步掌握结构与性质的关系。(重点)3.理解取代反应。(重点)4.了解烷烃、同系物的概念。化石燃料组成元素主要成分天然气C和H石油主要是,还有少量S、O、N等煤主要是,还有少量S、P、N等组成的复杂混合物知识点一化石燃料的组成CH4C、H碳氢化合物C、H、O有机物和无机物[自我诊断]1.在西部大开发中,国家投巨资兴建“西气东输”工程,将西部蕴藏的丰富资源通过管道输送到东部地区。这里所指的“西气”的主要成分是()A.COB.CH4C.H2D.NH3答案:B名称化学式电子式结构式空间构型球棍模型比例模型甲烷CH4知识点二甲烷1.分子结构2.物理性质颜色状态气味密度(与空气相比)水溶性无色气体无味比空气小溶于水3.化学性质(1)氧化反应:CH4在空气中燃烧,火焰并呈,生成CO2和H2O,同时放出大量的热,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难明亮淡蓝色CH4+2O2――→点燃CO2+2H2O(2)取代反应:①定义:有机化合物分子中的被所取代的反应。②甲烷可以和卤素(Cl2、Br2、I2)发生取代反应,以与Cl2反应为例:第一步:CH4+Cl2――→光照CH3Cl+HCl;第二步:CH3Cl+Cl2――→光照CH2Cl2+HCl;第三步:CH2Cl2+Cl2――→光照CHCl3+HCl;第四步:CHCl3+Cl2――→光照CCl4+HCl。某种原子(或原子团)另一种原子(或原子团)CH3ClCH2Cl2CHCl3CCl4状态液体液体液体溶解性均难溶于水俗名四种反应产物的比较:气体氯仿四氯化碳[自我诊断]2.下列物质能和甲烷发生取代反应的是()A.氯化氢B.水C.氯水D.溴蒸气答案:D知识点三烷烃1.两个概念2.烷烃(1)分子通式:。(2)简单烷烃的命名①n≤10:依次为、、、……②n≥11:直接根据碳原子数称某烷。如C16H34称为。3.同系物相似,在分子组成上的有机化合物互称为同系物。例如:甲烷、乙烷、丙烷、丁烷等互为同系物。CnH2n+2(n≥1)甲烷乙烷丙烷丁烷十六烷结构相差1个或若干个“CH2”原子团[自我诊断]3.下列有关简单烷烃的叙述中正确的是()①都是易燃物②特征反应是取代反应③相邻两个烷烃在分子组成上相差一个—CH3原子团A.①③B.②③C.①D.①②答案:D要点一烷烃的性质[典例1]液化石油气中含有丙烷,且丙烷中C原子成键特点与CH4中碳原子相似,性质相似。下列有关丙烷的叙述中不正确的是()A.分子中碳原子不在一条直线上B.光照下能够发生取代反应C.丙烷与甲烷不是同系物D.丙烷的一氯代物有2种[解析]A项,结合CH4中C原子成键特点知丙烷分子中C原子不在同一直线上;B项,光照下与卤素发生取代反应是烷烃的主要性质;C项,丙烷与甲烷均为烷烃,互为同系物;D项,丙烷分子中有两种氢原子,其一氯代物有2种。[答案]C1.烷烃的分子结构烷烃分子中,与每一个碳原子相连的4个原子构成四面体结构,整个碳链呈折线形排列,如C3H8分子中3个碳原子并不在一条直线上,而是呈折线排列。2.烷烃的状态常温下,甲烷、乙烷、丙烷、丁烷(包括新戊烷)为气体,其余烷烃随碳原子数递增,呈液态、固态变化。3.烷烃的化学性质(1)燃烧;(2)取代反应。1.(1)①甲烷②乙烷③丙烷④丁烷的沸点由高到低的顺序为_____(用序号表示)。(2)写出丙烷与Cl2反应生成CH3CH2CH2Cl的化学反应方程式:____________________。(3)CH3CH2CH2CH3的一氯代物有________种。答案:(1)④③②①(2)CH3CH2CH3+Cl2――→光CH3CH2CH2Cl+HCl(3)2要点二取代反应[典例2]将1molCH4与Cl2发生取代反应,待反应完全后,测得四种有机取代物的物质的量相等,则消耗Cl2的物质的量为()A.0.5molB.2molC.2.5molD.4mol[解析]将1molCH4与Cl2发生取代反应,得到四种取代物的物质的量相等,则生成的CH3Cl、CH2Cl2、CHCl3、CCl4各为0.25mol,该四种取代物中n(Cl)=0.25mol×(1+2+3+4)=2.5mol,根据取代反应的特点知,n(HCl)=2.5mol,故反应物中含氯原子的物质的量为5mol,则消耗氯气的物质的量n(Cl2)=2.5mol。[答案]C1.反应条件烷烃只能与纯净的卤素单质在光照条件下发生取代反应,不能与卤素单质的水溶液发生取代反应。2.反应产物甲烷和氯气按体积比1∶1混合光照发生取代反应得到的不只是一氯甲烷。因为甲烷分子中的四个氢原子都可被氯原子取代,同时生成CH3Cl、CH2Cl2、CHCl3、CCl4四种有机物和无机物HCl。3.物质间量的关系甲烷和氯气发生取代反应,参加反应的Cl2的物质的量与生成的HCl的物质的量相等;生成物中HCl最多。2.甲烷和氯气以物质的量比1∶1混合,在光照条件下,得到的有机产物是()①CH3Cl②CH2Cl2③CHCl3④CCl4⑤HClA.只有①B.①和②的混合物C.只有④D.①②③④的混合物解析:甲烷与氯气发生取代反应的特点是逐步取代,即CH4分子中的氢原子被氯原子逐步取代,且各步反应同时发生,得到多种产物的混合物,所以该反应中产物是CH3Cl、CH2Cl2、CHCl3、CCl4、HCl,其中HCl属于无机化合物,其余四种均为有机物,D项符合题意。答案:D要点三同系物的判断与理解[典例3]下列叙述正确的是()A.分子式相同,各元素质量分数也相同的物质是同种物质B.通式相同的不同物质一定属于同系物C.分子式相同的不同物质一定是同分异构体D.同系物的性质完全相同[解析]分子式相同的物质,结构不一定相同,所以不一定是同种物质;通式相同的不同物质不一定是同系物,也可能是同分异构体或是其他关系;同系物的化学性质相似,物理性质不同。[答案]C同系物的判断技巧判断两种化合物互为同系物的要领是看是否符合“同、似、差”同时满足上述三个条件的化合物才是同系物。3.下列各组物质互为同系物的是()A.O2和O3B.CH4和C3H8C.CH3CH2CH2CH3和(CH3)3CHD.11H和21H解析:结构相似,在分子组成上相差一个或若干个“CH2”原子团的物质互称为同系物。O2和O3互为同素异形体;11H和21H互为同位素;CH3CH2CH2CH3和(CH3)3CH分子式相同,结构不同,互为同分异构体;只有CH4和C3H8满足同系物的概念。答案:B甲烷与氯气的反应[典例]如图所示,U形管的左端被水和胶塞封闭有甲烷和氯气(体积比为1∶4)的混合气体,假定氯气在水中的溶解度可以忽略。将封闭有甲烷和氯气的混合气体的装置放置在有光亮的地方,让混合气体缓慢地反应一段时间。(1)假设甲烷与氯气反应充分,且只产生一种有机物,请写出化学方程式: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若题目中甲烷与氯气的体积比为1∶1,则得到的产物为_____(选填字母序号)。A.CH3ClHClB.CCl4HClC.CH3ClCH2Cl2D.CH3ClCH2Cl2CHCl3CCl4HCl(3)经过几个小时的反应后,U形管右端的水柱变化是________。A.升高B.降低C.不变D.无法确定(4)若水中含有Na2SiO3,则在U形管左端会观察到______________________。(5)右端玻璃管的作用是______________。[解析](1)因Cl2足量,若充分反应,则CH4中的四个H原子可完全被取代,生成CCl4和HCl。(2)甲烷与氯气的取代反应,是四步反应同时发生,故得到四种氯代产物和HCl。(3)甲烷和氯气在光照的条件下发生取代反应,U形管左侧生成的氯化氢气体易溶于水,压强减小,U形管右侧液面下降,左侧液面上升。(4)因左侧生成HCl溶于水后,发生反应2HCl+Na2SiO3===H2SiO3↓+2NaCl,有白色胶状沉淀生成。(5)为了平衡气压,在U形管右侧插有一个玻璃管与外界相通。[答案](1)CH4+4Cl2――→光照CCl4+4HCl(2)D(3)B(4)有白色胶状沉淀生成(5)平衡气压[随堂训练]1.下列分子具有正四面体结构的是()A.CHCl3B.CH3ClC.CH2Cl2D.CCl4解析:CH4是正四面体结构,当氯原子取代氢原子生成甲烷的氯代产物时,这几种氯代产物仍为四面体结构,由于氯原子与氢原子的原子半径不相等,所以其氯代产物只有CCl4是正四面体结构。答案:D2.下列物质中,属于烷烃的是()A.C8H16B.CH3CH2OHD.CH2===CH2答案:C3.下列实验能获得成功的是()①甲烷气体通入空气中点燃获得热量②甲烷气体通入氯水中制取一氯甲烷③甲烷通入酸性高锰酸钾溶液,可使紫色褪去④甲烷通入浓硝酸中分解得到碳单质和氢气A.①②B.①C.④D.①②③④解析:甲烷分子结构稳定,通常不与强酸、强碱或强氧化剂反应,不能使溴水和酸性KMnO4溶液褪色。但是在一定条件下,甲烷也会发生某些反应,如燃烧、与氯气的取代反应。答案:B4.已知某烷烃的相对分子质量为30。(1)该烷烃的分子式为________;(2)该烷烃在光照时与Cl2反应生成一氯代物的化学方程式为__________________,属于________反应。解析:设烷烃分子式为CnH2n+2,有:12n+(2n+2)=30,n=2,即该烷烃的分子式为C2H6。答案:(1)C2H6(2)CH3CH3+Cl2――→光CH3CH2Cl+HCl取代
本文标题:2020版高中化学 专题3 有机化合物的获得与应用 第一单元 第1课时 天然气的利用 甲烷课件 苏教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8234301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