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第21讲近代西方资本主义政体的确立[考纲要求]1.英国君主立宪制的确立。2.美国共和制的确立。3.法国共和制、德意志帝国君主立宪制的确立。考点一英国君主立宪制的确立1.确立——《权利法案》的颁布(1)背景①历史渊源:13世纪初,颁布《_______》以限制王权,并逐渐形成召开议会决定重大事宜的制度。②经济基础:资本主义经济的迅速发展。③阶级基础:英国资产阶级和新贵族的力量壮大。④政治前提:1640—1688年资产阶级革命的成功。(2)标志:1689年颁布《权利法案》,确立了_________,限制了国王权力。大宪章议会主权(3)影响①英国建立了___________政体,统治方式从_____________。②英国社会从此进入长期稳定发展的时期。2.发展——责任内阁制的形成(1)形成①“光荣革命”后,国王逐渐成为“_________”的国家元首,_____承担实际行政职责。②1721年,罗伯特·沃波尔成为英国历史上第一任内阁首相。(2)特点①内阁全体成员对政府事务_________,并与首相在政治上共进退。②如果议会通过了对政府的不信任案,内阁就要下台,或宣布_________,重新进行选举。(3)变化:19世纪中期,议会选举变成_________之间的权力角逐,大选中获胜的多数党上台组阁。君主立宪制人治转向法治统而不治内阁集体负责解散议会两大政党3.完善——1832年议会改革(1)背景:_________深入发展,新兴工业资产阶级力量迅速壮大。(2)影响①__________________取得更多席位。②确保了资产阶级民主政体的稳定和资本主义经济迅速发展。4.特点(1)英国的君主立宪制是以_______为基础,以___________为核心的。(2)_________是国家元首,是“统而不治”的虚君,平常仅扮演仪式性的角色。(3)内阁名义上对国王负责,实际上对______负责。(4)______由议会多数党的领袖担任,掌握______权和_________权,事实上成为国家政治生活的最高决策者和领导者。工业革命新兴工业资产阶级代议制责任内阁制英国国王议会首相行政立法创议[归纳总结]对“英国君主立宪制的确立”要理清一条“主线”、注意两个“趋势”、把握三个“转移”(1)一条“主线”:议会权力的不断扩大,代表英国资产阶级民主政治的确立、发展和完善。(2)两个“趋势”:国王的权力逐渐削弱,议会的权力不断增强。(3)三个“转移”:立法权由国王转移到议会;行政权由国王转移到内阁;民主权利由贵族转移到工业资产阶级,并下移到公民。[易错提醒]不能认为《权利法案》颁布后国王就处于“统而不治”的地位。《权利法案》只是剥夺了国王的立法权、财政权及军权,国王仍然掌握行政权,国家权力中心由国王转移到议会手中。后来,随着责任内阁制的确立,国王的行政权才逐渐被剥夺,英王才真正处于“统而不治”的地位。[概念阐释]责任内阁制内阁是总揽国家行政权力并对议会负责的政体形式。与总统制相对,内阁制政府具有对议会全权负责的特征。英国内阁议会下院中取胜的多数党组建,并对议会负责:英国内阁必须得到下院的支持,一旦议会通过了对政府的不信任案,内阁就要下台或宣布解放下院提前大选,由新选出的下院决定内阁的去留。[通史印象]17世纪英国的政治、经济和思想文化内容链接点政治君主立宪制确立殖民扩张、文艺复兴、宗教改革推动了英国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资产阶级日益壮大,通过革命确立了君主立宪制度。资本主义政治制度的建立,又为后来英国资本主义经济的飞速发展提供了制度上的保障经济殖民扩张,资本主义经济迅速发展思想文化文艺复兴、宗教改革运动要点1权力核心的转移:国王→议会史料四英国君主立宪制发展完善过程。英国政治制度史大事记(部分)1215年《大宪章》限制王权,保障贵族特权,保护部分骑士与市民的利益1265年孟福尔议会召开,英国议会产生的标志1628年《权利请愿书》1689年《权利法案》1701年《王位继承法》1721年沃波尔主持内阁会议,开创了多数党领袖组阁的先例1747年君主不再行使立法否决权1832年《议会改革法案》19世纪50年代责任内阁制趋于完备19世纪中叶两党制度形成1867年第二次议会改革19世纪晚期内阁权力膨胀,人称议会“第三院”1884年第三次议会改革1911年《阿斯奎斯法案》,上院权力进一步削弱1948年议会通过《人民代表法案》,确立“一人一票”制度思考:(1)根据史料概括英国君主立宪制确立过程中发生的重大历史事件。(2)结合史料及所学知识说明英国君主立宪政体下“权力监督与制约”关系的体现。提示:(1)事件:通过《权利法案》《王位继承法》限制王权;逐步确立责任内阁制与首相制度;议会改革扩大选举权;内阁与议会下院权力逐步扩大;逐步确立政党政治。(2)制衡关系:①议会与内阁:议会拥有立法权,对内阁的行政监督权;内阁掌握行政权,通过控制立法提案权、财政权反控议会。②选民与内阁:选民投票制衡执政党与内阁;两党轮流执政,在野党制衡执政党。1.《权利法案》对王权的一系列限制(1)国王无权废止法律——立法权。(2)国王不得侵犯议会的征税权——征税权。(3)不经议会同意,国王不得组织常备军——军事权。(4)国王不得干涉议会的言论自由——言论自由权。(5)未按法律程序,国王不得拘捕臣民——司法权。(6)必须定期召开议会——议会集会权。2.《权利法案》的实质及意义(1)实质:法案颁布以前,尽管议会对王权有较大的限制,但王权本质上仍然是专制的。在此之后,王权受到议会和法律的严格限制,确立起议会主权原则,议会成为国家的最高立法机关。(2)意义:《权利法案》的颁布使英国的权力中心发生了转移,议会取代国王成为国家权力的中心,这就是资产阶级的代议制度,英国的君主立宪制也逐步形成了。要点2英国君主立宪制的特点史料三英国议会与内阁的关系。解读(1)图片背景:1689年英国君主立宪制确立后,18世纪早期,责任内阁制形成。(2)图示内容:责任内阁制下,由议会大选中获胜的多数党领袖组阁并任首相,内阁对议会负责,内阁成员与首相共进退。图示的权力结构中体现了权力制衡、人民主权、集体负责制、少数服从多数等政治原则。(3)应用提示:根据图片考查英国责任内阁制的特点、君主立宪制权力结构体现的基本原则等。思考:根据史料一概括查理一世所宣扬的观点,指出当时英国政治面临的焦点问题。提示:(1)观点:君权神授、皇权世袭、君权至上。(2)焦点:国王与议会、王权至上与法律至上的权力之争。1.英国君主立宪制的特点(1)以责任制内阁为核心。(2)国王是“统而不治”的虚君,是礼仪性的国家元首;首相是最高行政首脑,即政府首脑。(3)内阁对议会负责,由议会下院选举中取得多数席位的政党组建内阁及由多数党领袖担任首相。(4)以代议制为基础,议会掌握国家主权。(5)实行分权原则。2.英国代议制下对权力的制衡机制(1)首相是内阁首脑,掌握国家行政大权,又能通过议会掌握国家立法权;实际掌握国家大权。(2)内阁成员集体负责,名义上对国王负责,实际上对议会负责,受议会监督;首相也有权解散议会,重新选举。(3)英国议会包括上院和下院,上院议员由国王任命,下院掌握实权。英国议会下院大选中获胜的多数党领袖,即为首相。首相通过国王形式上的任命即可组阁。内阁成员与首相在政治上共进退。内阁对议会负责,议会监督内阁。3.英国代议制发展演变过程的特点及转移趋势(1)特点①以革命方式推翻封建专制统治,以法律形式确立君主立宪制。②随着资本主义发展而逐步完善,体现了连续性、渐进性、创新性的特点。(2)趋势①立法权由国王转移到议会;行政权力由国王转移到内阁;国王权力逐渐削弱,议会权力不断增强。②政治权利由贵族民主转移到工业资产阶级民主,并下移到公民民主。1.从考查频率和内容看:“光荣革命”与英国君主立宪制确立等考查的频率较高,命题多集中在英王与议会之间的权力斗争、《权利法案》以及英国民主政治的演进历程和特点方面。2.从命题角度和能力考查看:多运用材料创设新情境,以选择题和非选择题的形式考查学生的理解、分析、判断能力,试题难度中等。3.在复习备考时,要理清英王与议会斗争的过程、结果;理清议会和内阁的关系;分析1832年议会改革的原因和影响;密切联系英国经济发展的阶段性特点,认识英国民主政治的发展。[考情分析](2018·高考江苏卷)1832年,在两次否决改革法案后,英国议会上院第三次表决时,国王以增加上院贵族人数相威胁,加上强大的民意压力,反对派议员接受国王的劝告,采用缺席的方式回避了投票,使法案得以通过。改革法案的通过表明()A.国王仍拥有重要的政治权力B.上院在议会中有决定性作用C.保守势力最后时刻做出让步D.君主立宪制在英国开始形成[真题探究][解析]“反对派议员……采用缺席的方式回避了投票,使法案得以通过”说明在1832年议会改革方案讨论中,保守派最终做出了让步,故C项正确;此时的英国国王已经是“统而不治”,故A项错误;英国上院是贵族院,没有实权,故B项错误;君主立宪制在英国开始形成的标志是1689年《权利法案》的通过,故D项错误。[考点定位]近代西方资本主义政治制度的确立与发展·英国君主立宪制的确立·1832年英国议会选举改革。[命题意图]本题命题意图是考查考生阅读和获取信息、调动和运用知识的能力。[考试方向]本题以1832年英国议会改革法案的艰难通过为切入点,深入考查了考生对英国议会制度改革的掌握和认识,体现了阅读和获取信息、调动和运用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考查要求,也体现了高考依托教材而高于教材的命题思路。[答案]C1.有学者认为:“(光荣革命)不是一次微不足道的政变,也不是一次以建立‘平衡宪法’为归宿的政治妥协,而是议会与国王权力关系史上的决定性转折点。”这里“转折点”指的是()A.通过《权利法案》结束了国王的权利B.国家权力的重心由国王转移至议会C.议会与国王在国家权力上实现了平衡D.英国君主立宪制确立[能力提升]解析:本题考查英国的光荣革命和君主立宪制的确立。根据所学,英国光荣革命后,资产阶级控制议会,从而掌握国家政权,之后颁布《权利法案》,以立法形式规定议会高于王权,故B项正确,C项错误;A项错误,《权利法案》是限制王权,而不是结束王权,故排除;英国君主立宪制开始确立的标志是1689年《权利法案》的颁布,故D项错误,排除。答案:B2.对1688年的英国光荣革命存在不同的评价。有人认为它根本改变了英国的政治制度,是一次划时代的革命;也有人认为它是一次微不足道的宫廷政变,只是更换了一个国王;有人认为它是荷兰执政者威廉为篡夺英国王位而策划的一次政治阴谋。这说明()A.历史事实的多元化影响评价B.历史评价比历史叙述更客观C.同一历史事实会有不同评价D.历史解释具有一定的客观性解析:材料描述的是“光荣革命”这一历史事实,体现不出历史事实的多元化,故A项错误;材料围绕“光荣革命”这一事实,有三种不同评价,故C项正确;历史评价具有强烈的主观性,故B项错误;历史解释是主观性的,故D项错误。答案:C3.英国中世纪有一条政治原则,即“国王不能犯错误”。这使得历代君主都可以恣意妄为而不致因“犯错误”而被追究责任。后来的法案对这一原则有了新的解释:“国王的错误应由签署该项决定的大臣负责”。这一变化()A.使王权受到了间接限制B.让国王可以继续胡作非为C.使大臣成为国王犯错的替罪羊D.保证了国王由能犯错误到不能犯错误解析:“国王的错误应由签署该项决定的大臣负责”,使追究国王责任有了法律根据,通过追究签署大臣的责任,王权受到了间接限制,故A项正确,C项错误;《权利法案》颁布后国王逐渐“统而不治”,故B项错误;该法案不一定能保证国王不犯错,故D项错误。答案:A考点二北美大陆上的新体制1.联邦宪法的制定(1)背景①政治前提:1776年英属北美13个殖民地宣布独立,美利坚合众国诞生。②邦联困境:松散的邦联难以稳定统治秩序、保护国家利益与主权。③面临问题:既要加强中央集权,又要确保共和制。(2)制定:1787年费城制宪会议制定了___________。1787年宪法(3)原则①联邦制
本文标题:2020版高考历史总复习 第十单元 西方民主政治制度和马克思主义的产生、发展 第21讲 近代西方资本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8237022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