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第三单元中国古代的思想、科技与文化长廊第5讲春秋战国时期的百家争鸣和汉代的思想大一统[考纲要求]1.春秋战国时期的百家争鸣。2.汉代儒学成为正统思想。考点一春秋战国时期的百家争鸣1.背景(1)经济上:铁器和牛耕的使用,井田制崩溃,封建经济迅速发展。(2)政治上:诸侯争霸,周王室衰微,分封制走向崩溃。(3)阶级关系上:“____”阶层的活跃和受重用;新兴地主阶级兴起。(4)思想文化上:从“学在官府”到“学在民间”,私学兴起。士2.春秋时期的思想家(1)孔子①主张②评价:春秋时期思想家、政治理论家和教育家,___________创始人;其思想在当时未受重视,汉代大一统之后成为中国传统文化的主流。政治思想核心是“____”和“____”;提倡“___________”;以“礼”治国同时改良政治宗教思想对鬼神__________,把探讨和解决人世间的实际问题放在优先位置教育思想主张“有教无类”“因材施教”,学与思相结合仁礼为政以德敬而远之儒家学派(2)老子①哲学思想:“道”是天地万物本原,提出“天法道,道法自然”的思想;包含着丰富的_________思想。②政治思想:倡导“__________”,以“无事取天下”。③地位:__________创始人,对中国文化及中国人的思维方式、道德人格产生了深远影响。辩证法无为而治道家学派3.战国时期的思想家学派代表人物思想主张影响儒家孟子提出“______”学说;主张__________说;强调先义后利《孟子》成为经典,他被尊为“______”荀子具有朴素的唯物思想,提出“制天命而用之”;主张“_________”;治国以礼教为主,___________战国时期百家思想集大成者,对中国哲学影响深远墨家墨子主张“_______”“非攻”;提倡“尚力”;主张“_______”“节葬”代表下层劳动群众,特别是__________利益,当时成为显学,战国后衰落仁政人性本善亚圣性恶论礼法并施兼爱节用手工业者道家庄子提出“______”“逍遥”;认为天与人“__________”战国时期道家主要代表法家韩非主张法、术、势相结合,建立一个_____________________国家;主张变法革新法家思想集大成者,西汉后这种思想与______思想互为表里,成为中国古代社会统治思想的理论基础兵家孙膑强调要懂得战争的规律,重视人的作用其军事思想影响深远齐物不相胜君主儒家专制的中央集权4.诸子百家思想的意义(1)先秦诸子百家对后世文化学术的发展产生了极大影响。(2)共同构造了中华民族__________的基本精神①儒家思想孕育我国传统文化中的__________和道德准则。②道家学说构成了中国2000多年传统思想的_________。③法家思想中的变革精神,成为历代进步思想家、政治家改革图治的理论武器。传统文化政治理想哲学基础[巧思妙记]百家争鸣概况[易错提醒]民本思想≠民主思想古代儒家思想中的民本思想是以维护君主统治为前提的;现代民主思想是反对君主专制的,是在民主制度保障下的民本思想,二者有着本质的区别。[直观识记]孔子的思想体系[名师点拨]诸子“百家”的思想在今天大放异彩(1)儒家的“仁政”——契合当今的“以德治国”。(2)法家的法治思想——契合当今的“依法治国”。(3)孔子的教育思想——契合当今的全民教育、素质教育、职业教育等。(4)墨家的兼爱、非攻——契合当今的平等博爱、热爱和平、反对战争。[图示记忆]中国古代三种治国思想及其演变示意图[细节点拨]老子是道家学派但不是道教的创立者老子是道家学派的创始人,不是道教的创立者。道教是东汉时期创立的,道教理论来源于道家思想。[易错易误]百家争鸣中的百家是泛指“百家”是泛指,意为数量多,春秋战国时期,主要的思想流派有道家、儒家、墨家和法家等。要点1传统文化的奠基——“百家争鸣”水是生命之源,它孕育了人类文明,启迪着人类智慧,影响着人类社会的进程。史料一天下莫柔弱于水,而攻坚强者莫之能胜,以其无以易之。弱之胜强,柔之胜刚,天下莫不知,莫能行。——《老子》史料二君者,民之源也,源清则流清,源浊则流浊。故有社稷者而不能爱民,不能利民,而求民之亲爱己,不可得也。——《荀子》思考:史料一、史料二分别体现了道家和儒家的什么思想?简述道家和儒家产生的时代背景。提示:史料一体现出了道家的“辩证”思想;史料二体现出了儒家的“仁政”思想。时代背景:春秋战国时期,社会发生巨大变革。铁器和牛耕的使用,促进了经济的发展,造成井田制瓦解,各国纷纷变法,确立了土地私有制,从而冲击了传统的宗法分封制。周天子权威下降,诸侯争霸,促成了思想上“百家争鸣”的局面。“百家争鸣”局面出现的原因1.经济根源:生产力发展,井田制崩溃,出现了多种经济因素并存的局面,为学术文化的繁荣提供了物质基础。2.政治状况:周王室衰微、诸侯士大夫崛起,诸侯割据局面出现,社会处于大变革时期,各国竞相礼贤下士、招揽人才。3.阶级关系:阶级结构和阶级关系复杂,代表不同阶级、阶层的思想家层出不穷,“士”阶层的活跃和受重用。4.思想文化:学术下移,“学在官府”发展到“学在民间”,私学兴起,造成思想和言论的空前自由。要点2“争芳斗艳”的百家主张史料一有先秦思想家认为,“君上于民也,有难则用其死,安平则尽其力”。史料二“视人之国,若视其国;视人之家,若视其家;视人之身,若视其身。”思考:以上二则史料分别体现了哪家学术流派的何种思想主张?提示:分别是法家的严刑峻法,墨家兼爱主张。1.诸子百家思想中相互对立的观点(1)治国上:儒家主张“仁政”,反对严刑峻法;法家主张法制,强调严刑峻法。(2)在人性上:孟子主张“性本善”;荀子主张“性本恶”。(3)在处理人与自然的关系上:荀子主张“制天命”,人定胜天;庄子主张“顺自然”。(4)在人生态度上:儒家主张积极入世,强调社会责任;道家主张“逍遥”的人生态度,主张避世,强调“超脱”。2.诸子百家思想主张及其时代性(1)儒家思想①春秋时期,孔子创立以“仁”为核心的礼乐制度,其目的是缓和阶级矛盾,维护奴隶主贵族的统治,但在奴隶制瓦解的时代,其思想未被重视。②战国时期,孟子主张实行“仁政”,荀子主张“仁义”和“王道”,体现了新兴地主阶级改造旧制度以适应封建统治的要求。在当时诸侯割据混战、封建制度确立时期,不能适应统治者的需要,只是诸子百家中的大宗而已。(2)道家思想①春秋时期,老子主张“无为而治”,希望社会退回到“小国寡民”的状态,表现了其没落、消极的情绪,说明老子代表没落的奴隶主贵族的利益。②战国时期,庄子继承了老子的消极思想。道家的消极思想在春秋战国时期是不适应社会发展潮流的。(3)墨家思想:代表小生产者利益的墨子提出“兼爱”“非攻”,反映了战国时期封建经济发展,小生产者经济实力增强,要求平等、反对战争的愿望。在当时的社会条件下,墨家主张不能适应社会发展的需要。(4)法家思想:战国时期,以韩非子为代表的法家提出“中央集权”“法治”思想,体现了新兴地主阶级改造旧制度的进取精神和加强封建集权的迫切愿望,符合统治者富国强兵的要求,为新兴地主阶级的变法提供了理论依据,受到统治者的欢迎和推崇。1.从考查内容看:春秋战国时期的“百家争鸣”是高考的高频考点。2.从考查角度看:主要考查各学派的思想主张。选择题多通过史料,考查学生获取和解读信息、调动和运用知识的能力。非选择题注重中外历史不同阶段思想的比较,考查学生的分析、比较能力。3.在复习备考时,要明确各派别思想的核心,重视对材料的分析解读,提取关键信息。理解“百家争鸣”局面形成的重要意义,并能够分析春秋战国时期各学派思想对社会发展作出的贡献。[考情分析](2015·高考全国卷Ⅱ)古代儒家学者批评现实政治,往往称颂夏、商、周“三代”之美,甚至希望君主像尧、舜一样圣明。这表明了儒者()A.不能适应现实政治B.反对进行社会变革C.理想化的政治诉求D.以复古为政治目标[解析]古代儒家学者称颂夏、商、周“三代”之美,希望君主像尧、舜一样圣明,这表明了儒者理想化的政治诉求,故C项符合题意;儒者批评现实政治并提出自己的目标,不能说明儒者不适应现实政治,也不能说明其反对进行社会变革,A、B两项错误;儒者期望实现古代曾经达到的贤良政治的高度,并不是要求复古,D项错误。[答案]C[真题探究]1.战国思想家尹文重视君臣上下名分,“君不可与臣业,臣不可侵君事。上下不相侵与,谓之名正。名正而法顺也”,君主都应循名责实,察法立威。“正名分”思想的提出反映了()A.儒家在政治上主张恢复周礼B.没落贵族试图强化传统秩序C.小生产者要求建立权威政治D.新兴地主倡导君主集权统治解析:本题考查百家争鸣。“上下不相侵与,谓之名正。名正而法顺也”,体现出战国时期维护君主专制的思想,故D项正确,A项错误;这一思想是新兴地主阶级的要求,故B项错误;战国时期代表小生产者利益的是墨家,故C项错误。答案:D[能力提升]2.春秋战国时期,出现了百家争鸣的局面,孟子提倡“德治”“仁政”,墨子倡导“非攻”“尚贤”,庄子提出“无为而治”,韩非主张法、术、势三者相结合。他们共同的着眼点在于()A.创建全新思想体系B.顺应时代变革潮流C.争夺思想学术阵地D.谋划政治统治策略解析:本题考查百家争鸣。根据题干材料结合所学可知,孟子、墨子、庄子以及韩非的思想都是针对政治统治策略来谋划的,不是思想学术阵地,故D项正确,C项错误;孟子思想来源于孔子,庄子思想来源于老子,故A项错误;墨子和庄子思想没有顺应时代变革潮流,故B项错误。答案:D3.《世界文明史》中说:“(公元前6世纪至公元前3世纪)当希腊人正在探讨物质世界的性质、印度思想家正在思考灵魂和神的关系时,中国的圣人正试图去发现人类社会的基础和贤明政治的根本原则。”导致中国思想家关注这一主题的主要原因是()A.社会的剧烈变动B.自然经济占统治地位C.统治者政策的引导D.“百家争鸣”局面的出现解析:题干时间公元前6世纪至公元前3世纪,大致相当于古代中国春秋战国时期,剧烈的社会变动使得士阶层试图去发现人类社会的基础和贤明政治的根本原则,提出不同的治国方案,希望被统治者采纳,达到天下太平,故A项正确。自给自足的小农经济(自然经济)正在形成中,B项错误;统治者招贤纳士是中国思想家关注这一主题的原因,但不是主要原因,C项错误;D项是中国思想家关注这一主题的结果,排除。答案:A考点二汉代的思想大一统1.背景(1)经济:汉武帝时期,经济恢复发展,国力增强,为加强中央集权奠定了物质基础。(2)政治:汉武帝时阶级矛盾激化,南北边境不宁,王国威胁中央,要求进一步加强中央集权。(3)思想:汉初实行的__________已不能满足加强中央集权的需要。(4)汉武帝即位后,进一步开拓发展________事业。2.标志:汉武帝接受董仲舒“_____________________”的建议。黄老之学大一统罢黜百家,独尊儒术3.概况(1)特点:以《__________》为基础,融合阴阳家、黄老之学以及法家思想形成的新思想体系。(2)内容①基础是“____________”学说。宣扬“君权神授”,人君须遵循天道,实行_____。②强调以德为主,以刑辅德,提出“三纲五常”,即“__________”“父为子纲”“夫为妻纲”和____________________。4.影响(1)儒学在政治上占据统治地位,有利于巩固________国家和稳定统治秩序。(2)儒学成为各级学校的必修内容和朝廷选官的考查标准,确立了在传统文化中的__________。公羊春秋天人感应仁政君为臣纲仁、义、礼、智、信大一统主流地位[易错提醒]“罢黜百家,独尊儒术”中的“儒术”是指经过董仲舒改造,糅合了道家、法家、阴阳五行家等的思想而形成的新儒学,已经不完全是孔子时代的儒学了。[细节点拨]“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并未导致儒学之外的思想消失“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并不意味着儒家以外的思想消失,因为董仲舒新儒学是在吸取了法家、道家、阴阳家等各家思想基础上,最终形成新的儒学体系。[轻巧识记]董仲舒的新儒学(1)一个核心:天人感应。(2)一个实质:文化专制。
本文标题:2020版高考历史总复习 第三单元 中国古代的思想、科技与文化长廊 第5讲 春秋战国时期的百家争鸣和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8237032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