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第21讲伟大的历史性转折及走向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阶段考点一伟大的历史性转折一、工作重点的转移1.标志:1978年12月,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的召开。2.内容(1)重新确立了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的指导方针。(2)停止使用“以阶级斗争为纲”的口号,做出了把工作重点转移到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上来的战略决策。(3)肯定了在经济体制中权力下放的原则,坚决按经济规律办事。(4)做出实行___________的决策。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改革开放3.意义(1)是新中国历史上具有深远意义的伟大转折。(2)开辟了建设___________________的新道路。(3)标志着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时期的到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二、经济体制改革1.农村改革(1)开端:___________年12月,安徽省凤阳县小岗村农民自发实行包产到户。(2)推广:1980年9月,中共中央发出文件,推动了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的推广。(3)意义:是中国农村___________的重大变革;极大地调动了农民的生产积极性;从根本上改变了农村的经济形势和社会面貌。1978经济体制2.城市改革(1)依据:1984年10月,中共十二届三中全会讨论通过了《关于经济体制改革的决定》。(2)中心环节:增强___________。(3)目标:发展社会主义商品经济。(4)原则:___________、所有权和经营权适当分离。(5)措施:实行各种形式的承包经营责任制和厂长(经理)负责制。企业活力政企分开[漫画解史]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农村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以后,农民就拥有了土地承包经营权。土地承包经营权是公民和集体经济组织依法对集体所有或者国家所有由集体使用的耕地、林地、草地以及其他依法用于农业的土地所享有的承包经营权利。三、对外开放格局的形成1.过程(1)设立经济特区①1980年在深圳、珠海、汕头和厦门设立经济特区,后来又划定海南岛为经济特区。②意义:成为中国___________的窗口和经济体制改革的“试验田”。对外开放(2)开放沿海港口城市①1984年5月,开放大连、秦皇岛、天津等14个沿海港口城市。②意义:增强了改革开放和国民经济的活力。(3)设立经济开放区:从1985年起,相继在长江三角洲、珠江三角洲、闽东南地区和环渤海地区开辟经济开放区。(4)开发浦东:1990年4月,开发开放上海浦东地区,成为中国进一步对外开放的重要标志。2.开放格局:20世纪90年代初,形成___________—沿海开放城市—沿海经济开放区—内地的对外开放格局。3.特点:多层次,___________,点面结合。4.影响:有力地推动了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经济特区有重点主题一经济体制改革的背景、内容及特点史料一到1979年,集体农业活动的组织方面正在发生一场意义更为深刻的变化。……开始叫作生产责任制的某些尝试。……责任进一步下放到家庭中。到1981年或1982年,在最贫困的省份中,90%以上的家庭以户而不是以生产队为单位负责耕种以前的集体土地。这个制度在较富裕的省份中也日益推广开来。……到1983年底,几乎全部农业生产都是以家庭为基础的。——《剑桥中华人民共和国史》史料二只有坚决地系统地进行改革,城市经济才能兴旺繁荣,才能适应对内搞活、对外开放的需要真正起到应有的主导作用,推动整个国民经济更好更快地发展。——《关于经济体制改革的决定》史料三我国的经济体制改革在经历了20世纪80年代初以农村改革为重点的第一阶段,80年代中后期以城市为重点、城乡联动和全面改革以来,以中共十四大为标志,改革进入了新阶段。……新阶段是改革的攻坚阶段,是以建立新体制为主要使命的阶段。中国经济体制改革主要目的是促进生产力发展,从而使得国民经济迅速发展。经济体制改革首先在农村取得突破性进展,农村改革推动了城市经济体制改革,在农村,首先在安徽、四川试行,然后逐步推广到全国农村。在城市也是逐步扩大企业自主权,由点到面,先试点后推广。改革旧的经济体制,探索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宁可主编的《中国经济发展史》1.史料一反映出1978年以后农村的生产关系发生重大变革的历程。主要说明全国农村普遍推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2.史料二主要阐述了城市经济体制改革的必要性和紧迫性。史料说明了城市经济体制改革是适应改革开放需要的必要措施。3.史料三主要阐述了新时期经济体制改革的历程和具体实施的举措。史料反映经济体制改革的历程及经济体制改革的具体实施。1.史料一反映了我国农村生产关系变革的“不变”与“变”的具体表现是什么?提示:“不变”是指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下生产资料所有制的公有制形式没有变;“变”是指农民获得了经营自主权,产品分配形式发生了变化。2.据史料二,概括指出1984年以后,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重心发生了怎样的变化?提示:重心:从农村转向城市,从农业转向国有企业。3.根据史料三并结合经济体制改革的进程,概括中国经济体制改革进程的主要特点。提示:国民经济快速发展;经济体制改革首先在农村进行,之后在城市全面展开;先试点,后推广(由点到面);突破旧体制,探索并逐步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新时期经济体制改革的内容及特点(1)内容①中国的经济体制改革首先在农村展开并取得了突破性进展,从1979年开始在农村进行了两步改革。第一步改革的重点是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理顺农民与集体的关系。第二步改革的重点是调整产业结构,大力发展农村商品经济,理顺农民与国家的关系。②中国城市经济体制改革是从进行扩大全民所有制企业经营管理自主权的试点开始的,已经经历了两个阶段:第一个阶段进行了局部的改革试验和探索,第二个阶段是全面改革城市经济管理体制。③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中国经济体制改革的目标是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建立各种市场,形成统一开放的市场体系,由市场形成价格,保证各种商品和生产要素的自由流动,各种经济资源由市场来发挥决定性配置作用。(2)特点①以产权制度改革和产权关系调整为核心和主线。无论是农村改革,还是城市的改革,或者二者相关的改革,都是以责权利关系及其制度的调整为核心和主线。②以旧制度最薄弱或新制度需求最强烈的环节——农业制度为突破口。③允许旧体制外生产新体制,即体制增量调整与体制存量调整并行,而且以前者促进后者。④包括政府在内的多元主体联合创新体制,政府扮演着重要角色。⑤从制度变迁的规律和中国实际出发,选择渐进式改革的方式或道路。主题二对外开放格局的初步形成史料一现在的世界是开放的世界。中国在西方国家产业革命以后变得落后了,一个重要原因就是闭关自守。经验证明,关起门来搞建设是不能成功的,中国的发展离不开世界。——《邓小平文选》第三卷史料二1980年,建立第一批经济特区。1988年,设置海南经济特区。1984年,进一步开放大连等14个沿海港口城市。从1985年起,相继在长江三角洲、珠江三角洲、闽东南地区和环渤海地区开辟经济开放区。1990年,决定开发与开放上海浦东新区。随着贯穿欧亚的第二座大陆桥在阿拉山口接轨,当年的丝绸之路再次成为经济往来的重要纽带。——《中国对外开放大事记》史料三中国进出口总额发展变化图——金勇进主编《数字中国》1.史料一说明了对外开放的必要性和紧迫性。表明当今世界是经济全球化开放的时代;中国对外开放是吸取了近代中国闭关自守导致落后的教训,也是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需要。2.史料二阐述了新时期对外开放的历程。史料主要分析了开放的地点和范围,体现了我国对外开放从沿海到内地,由点到线再到面,逐步开放的特点。3.史料三表明了新时期对外开放贸易数额的变化。史料中数据的变化,体现了对外开放以来中国经济进出口贸易的发展。1.根据史料三,说明中国新时期外贸状况形成的主要原因。提示:十一届三中全会确立了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和改革开放的政策;计划经济体制逐步过渡到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中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2.结合史料三和所学知识,概括中国新时期外贸的发展与近代有何不同。提示:新时期外贸从社会发展的内在需要出发,顺应了经济全球化趋势,具有主动性;近代外贸在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环境中扭曲发展,具有被动性。新时期我国对外开放的原因(1)从历史角度而言:是吸取历史经验教训的结果,关闭国门一定会脱离世界发展的大势。实行对外开放,利用和吸收外国资金、技术和管理经验,可以加快我国的发展。(2)从世界角度而言:对外开放是当今世界经济发展国际化、全球化的必然趋势,是世界各国发展经济的基础战略。(3)从改革目标看:对外开放能跟踪世界先进水平,推动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深入发展,完成从计划经济向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过渡。1.命题点:乡镇企业的发展(2018·高考全国卷Ⅲ,31)中国乡镇企业行业分布表(单位:万个)年份农业工业建筑业交通运输业商、饮、服务业198229.2874.925.389.5817.01198823.28773.5295.58372.55623.23上表中的数据变化说明,这一时期我国()A.农村剩余劳动力大量转移B.城乡一体化逐步实现C.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已建立D.工业结构趋于合理A解析:选A。从材料信息看,1988年与1982年相比,乡镇企业中从事农业的企业数量有所减少,而从事工业、建筑业、交通运输业及商、饮、服务业的企业数量大幅增加,这说明这一时期我国农村剩余劳动力大量转移,故选A项。材料无法体现城乡一体化情况,城乡一体化至今尚未实现,排除B项;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初步建立是在21世纪初,C项错误;材料只涉及乡镇企业,无法体现工业结构的合理与否,排除D项。2.命题点:农村经济体制改革的影响(2016·高考全国卷Ⅲ,31)1980年与1975年相比,我国粮食播种面积减少6884万亩,总产量却增加674亿斤;棉花播种面积减少53万亩,总产量增加652万担;油料作物和甜菜播种面积共扩大3626万亩,其总产量分别增加70%和150%。出现这一现象的主要原因是()A.农民生产自主权的扩大B.农业生产技术有了革命性的改变C.农村经济体制改革完成D.国家取消对农副产品的统销政策A解析:选A。1980年与1975年相比,农产品总产量大幅度提高,新经济作物种植面积扩大,其原因是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的实行,扩大了农民生产自主权、提高了农民生产积极性,故选A项。B项表述不符合史实。1980年农村经济体制改革正在进行中,故C项错误。国家取消对农副产品的统销政策不是农业经济发展的主要原因,排除D项。1.(命题点:十一届三中全会召开的背景)1977年11月,安徽省委第一书记万里明确提出:“农村中心问题是把农业生产搞好,各级领导、各个部门,都要着眼于发展农业生产……我们是一个方针——以生产为中心。”1978年4月,中共中央文件特别提道:“企业是生产单位,必须以生产为中心。”这些主张()A.利于全面贯彻八字方针以恢复国民经济B.表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道路开始形成C.推动了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历史性转变D.标志着经济改革的重心从农村转移到城市C解析:选C。八字方针是1960年提出的调整国民经济的方针,到1965年底国民经济调整任务已基本完成,故A项错误;十一届三中全会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起点,故B项错误;材料体现了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的思想,有利于推动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故C项正确;经济改革的重心从农村转移到城市是在1984年,故D项错误。2.(命题点:经济体制改革的措施)20世纪七八十年代,首先在农村进行的经济体制改革吹响了新时期农村包围城市的建设之路,它以川皖为试点进而推广全国,改变了农村的落后面貌,也改变了农村的产业结构,促进了农村经济的全面发展。在这里推动产业结构调整的措施是()A.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B.大力发展乡镇企业C.国家实行减免农业税政策D.鼓励个体、独资和“三资”经济发展B解析:选B。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改变了农村的落后面貌,但并未“改变了农村的产业结构”,故A项错误;大力发展乡镇企业,既改变了农村的落后面貌,又改变了农村的产业结构,促进了农村经济的全面发展,故B项正确;国家实行减免农业税是在200
本文标题:2020版高考历史一轮复习 专题八 中国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探索 第21讲 伟大的历史性转折及走向社会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8237057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