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第2讲秦汉大一统封建国家的建立与巩固——秦汉时期秦汉时期是我国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形成和初步发展时期,政治、经济、文化的全面发展,奠定了中华文明的世界领先地位。政治专制主义中央集权政治体制逐步建立;官僚政治逐渐取代贵族政治。经济封建经济初步发展。封建小农经济占主导地位,对外贸易开始。思想文化儒家取得独尊的地位,经董仲舒改造后的儒家思想成为主流思想。一、秦朝(公元前221—前207年)1.秦开创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公元前221—公元前206年)(1)统一全国:相继攻灭六国,对周边地区实施政治控制,建立统一的专制主义中央集权王朝,推动了中华民族多元一体格局的形成。(2)创立皇帝制度:皇帝总揽司法、立法、行政、军事等权力,具有皇位世袭、皇权独尊的特点。(3)官僚政治取代贵族政治①中央推行三公九卿制度,丞相、御史大夫、太尉分掌行政、监察、军务,彼此既相互配合又相互牵制,便于皇权专制。②地方推行郡县制,郡县长官由皇帝任命,有任期限制,彼此分权,官僚政治取代贵族政治。③颁布《秦律》,以法为教,以吏为师,垄断教育,文化专制。2.秦朝时期:统一货币、度量衡、修筑驰道等措施,促进了经济的交流和发展。3.文化:推行焚书坑儒,使儒学受到沉重打击,禁锢了思想,摧残了文化。二、两汉(公元前206—公元220年)1.政治(1)中央官制:内外朝制。①内容:内朝(尚书令、侍中);外朝(三公九卿)。②特点:决策权和执行权的分离。③评价:增强了皇帝的决策权,削弱了相权,有利于政局稳定。(2)地方制度:郡国并行到州郡县制。①汉初:西汉在实行郡县制的同时,又实行封国制。②汉武帝时期:实行“推恩令”,逐步削弱了地方割据势力。③东汉时期:形成州、郡、县三级地方行政机构。(3)监察制度:刺史制。①内容:A.地方:十三州刺史,以监察地方政治。B.中央:御史大夫。②本质:加强皇权。③评价:A.积极:利于监督官员规范执政,防止官员贪污腐败。B.消极:专制制度的本质决定了监察体制的实际效能必然有限。(4)选官制度:察举制。①内容:“举孝廉”,注重看人才的品德。②选官权:地方官吏。(5)户籍制度①西汉政府把控制的人口按姓名、年龄、籍贯、身份等项目载入户籍,被正式编入政府户籍的平民百姓称为“编户齐民”。②赋税制度分人头税和田税。2.经济(1)农业:牛耕普及,出现了耧车、代田法和二牛一人犁耕法;兴修漕渠、白渠等水利工程。(2)手工业:西汉开始用煤作燃料冶铁;汉代中国丝绸远销欧洲并获“丝国”称号;东汉烧制出成熟的青瓷表明了手工业的进步。(3)商业:专供贸易的“市”出现,但受重农抑商等政策影响,政府管理严格;西汉时开通海上与陆上丝绸之路。(4)盐铁官营①汉武帝实行的财政政策。②汉武帝时,打击工商业者,实行盐铁由国家垄断经营,并设置行政机构具体管理。盐铁官营在增加国家财政收入,抑制商人势力,改进与推广先进技术方面起了积极作用。(5)田庄经济①原因:土地兼并,导致豪强地主的田庄这一新的农业生产组织形式出现。②状况:内容复杂多样的农作物生产、手工业生产。③特点:自给自足的封闭性为主,但有的田庄经济也会与市场发生联系。3.思想(1)黄老之学①背景:西汉初,经济破坏严重,百废待兴;统治者采取休养生息政策。②主张:无为而治;顺应自然不妄为。③影响:使西汉经济迅速恢复,国力渐强;为汉武帝时的有为打下基础。(2)独尊儒术①董仲舒的思想a.宣扬“君权神授”。提出“天人合一”和“天人感应”学说。b.提出“春秋大一统”。主张“罢黜百家,独尊儒术”。c.“三纲五常”。②特点a.吸收了法家和阴阳家思想,内儒外法。b.儒学独尊,思想专制,儒学官方化。c.在继承儒家民本、仁政思想上,强调君主权威,带有神权色彩。③实质:是一种思想文化专制,适应了统治者加强统治的需要。④影响a.确立了儒学在中国传统文化中的主流地位。b.结束了各派学术思想平等竞争的局面,扼制了学术思想的发展。4.科技文化(1)造纸术:西汉初年出现,东汉蔡伦改进。(2)数学:《九章算术》总结了先秦到汉代的数学成就。(3)天文:张衡发明了浑天仪和地动仪。(4)医学:张仲景的《伤寒杂病论》成为中医临床医学的经典,华佗发明最早的麻醉剂——“麻沸散”。(5)文学:汉赋以楚辞为基础形成半诗半文综合体,西汉司马相如等佳作表现出了大一统时代的文化气度。(6)教育制度:中央设太学,地方设郡学、国学,学习儒家经典,儒学教育官方化、制度化。►[拓]秦汉以来大一统秦始皇在版图上一统中国,并通过统一度量衡、货币、文字以及建设道路、驿站等强化统一;汉武帝在思想上一统华夏,秦汉时期大一统格局正式形成。历代通过怀柔、同化、吸纳异族的政策强化大一统,增进了各地区各民族的国家认同。►[注]官僚政治各级官吏由皇帝任命而非世袭,有任期限制,职权分明,分层管理,强化了中央集权。►[辨]求异思维认识汉初封国制汉初诸吕叛乱时,郡县官吏消极观望,未闻有讨伐诸吕者。是齐王刘襄、琅琊王刘泽等刘氏子弟发兵讨伐,一举诛灭了诸吕,维护了刘氏统一政权,这表明汉初封国制度有利于稳定政治局势。此外,郡国并行制也有利于汉初的经济恢复。►[注]秦制加快了汉政权的稳定过渡:汉初继承并维护了秦中央集权制度,包括皇帝制、郡县制、监察制、官吏选拔制、法律制、赋税制、官吏管理制等,使汉政权快速实现了稳定过渡。►[注]外戚宦官专权是皇权的异化外戚宦官的势力不论膨胀到何种程度,总是被置于皇权之下。不仅他们的兴衰荣辱史是由皇帝来撰写的,就其命运来说也是由皇帝的意志和皇位的更替而决定的。►[拓]丝路精神丝绸之路作为人文社会的交往平台,多民族、多种族、多宗教、多文化在此交汇融合,在长期交往过程中各个国家之间形成了“团结互信、平等互利、包容互鉴、合作共赢,不同种族、不同信仰、不同文化背景的国家可以共享和平,共同发展”的丝路精神。►[拓]儒家文化的社会影响“家庭—家族—国家”,这种家国同构的社会政治模式是儒家文化赖以存在的社会渊源。古人“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个人理想,反映了“家”与“国”之间的这种同质联系。►[拓]命题人关注的儒学切入点儒者关注现实政治、伦理生活,将齐家与治国有机统一的入世、献身精神,体现的社会责任心一直是命题切入的焦点。►[补]汉代教育体系化、制度化、官方化中央→郡国→县→乡→聚↓↓↓↓↓太学学校庠序主题一秦汉时期国家治理的制度设计1.(2019·高考全国卷Ⅱ)战国后期,秦国建造了一批大型水利工程,如郑国渠、都江堰等,一些至今仍在发挥作用。这些工程能够在秦国完成,主要是因为()A.公田制度逐渐完善B.铁制生产工具普及C.交通运输网络通畅D.国家组织能力强大点睛:(1)举国之力兴修水利工程,反映了秦国怎样的政治特色。(2)历史解释、家国情怀。解析:D对:战国后期,秦国通过商鞅变法,国力增强,并且在地方实行县制,加强了中央集权,因此材料中秦国能够修建大型水利工程主要是因为国家组织能力强大。A错:战国时期,随着生产力的发展,土地私有制逐渐发展起来,而不是公田制度完善。B错:春秋时期,铁农具开始出现,战国时,铁农具使用范围扩大,普及的说法与史实不符。C错:秦朝建立后,在全国修建驰道等,战国时期秦国并未实现交通运输网络的通畅。答案:D2.(2019·高考全国卷Ⅰ)汉武帝时,朝廷制作出许多一尺见方的白鹿皮,称为“皮币”,定价为40万钱一张。诸侯王参加献礼时,必须购皮币用来置放礼物,而当时一个“千户侯”一年的租税收入约为20万钱。朝廷这种做法()A.加强了货币管理B.确立了思想上的统一C.削弱了诸侯实力D.实现了对地方的控制点睛:(1)地方诸侯到中央献礼需交纳两年的财产收入,对中央与地方会产生怎样的影响。(2)史料实证、历史解释。解析:C对:由材料可知,一年的租税收入约为20万钱的“千户侯”参加献礼时,必须购买40万钱一张的“皮币”用来置放礼物,朝廷的这种做法会使诸侯王的经济实力受到极大削弱。A错:材料没有提及对货币的管理情况。B错:与材料反映的史实不符。汉武帝时期通过实行儒学独尊,确立了思想上的统一。D错:朝廷这种做法是加强而非“实现了”对地方的控制。答案:C3.(2017·高考全国卷Ⅰ)下表为西汉朝廷直接管辖的郡级政区变化表。据此可知()皇帝纪年公元纪年郡级政区汉高帝十二年前195年15郡汉文帝十六年前164年24郡汉景帝中六年前144年68郡、国汉武帝元封五年前106年108郡、国A.诸侯王国与朝廷矛盾渐趋激化B.中央行政体制进行了调整C.朝廷解决边患的条件更加成熟D.王国控制的区域日益扩大点睛:(1)封国由相对自主变为中央直辖说明了什么?(2)需辨析君主专制与中央集权概念(3)史料实证、历史解释。解析:从表格信息可知郡的数量不断增多,反映了分封诸侯国的势力削弱,这说明中央集权加强,国内政局稳定,从某种意义上说有利于政府对边疆问题的解决。答案:C4.(2016·高考全国卷Ⅲ)东汉王充在《论衡》中说:“萧何入秦,收拾文书(国家档案文献),汉所以能制九州者,文书之力也。”其意在说明,西汉成功地实现对全国的统治,是因为汉初()A.实行了崇尚儒家的政策B.继承了秦朝的基本制度C.未能充分发挥文书功能D.官吏熟知秦朝典章制度点睛:(1)掌控秦档案而实现了汉的统治,本质上说明的是传承。(2)时空观念、历史解释。解析:“萧何入秦,收拾文书”使得汉朝能够继承秦朝的基本制度,所谓“汉承秦制,有所损益”,继承了秦朝有利于国家统治的制度,如皇帝制、三公九卿制等。答案:B5.(2015·高考全国卷Ⅱ)汉宣帝曾称:“与朕共治天下者,其唯良二千石(郡太守)乎!”后来的帝王反复重申上述观念。这主要体现了()A.地方吏治是国家安定的重要因素B.中央集权与地方分权之间的矛盾C.汉代地方行政制度为后代所沿用D.历代帝王将汉宣帝作为治国榜样点睛:(1)“良太守”对治天下很重要,反映怎样的治国理念?(2)历史解释。解析:材料表明,汉宣帝认识到掌管地方大权的郡太守与其共治天下,而且强调其优劣,这意在说明地方长官为政好坏,对于维持一方安宁,进而实现国家政治安宁具有重要意义,即地方吏治是国家安定的重要因素。答案:A1.秦汉时期官僚政治取代贵族政治的十大变化(1)地方单位:封国——郡县。(2)地方基础:血缘——地域。(3)行政特点:分权——集权。(4)官员身份:贵族——官僚。(5)产生方式:世袭——任命。(6)选官标准:血缘——才能。(7)任职时间:终身——任期。(8)经济来源:封邑——俸禄。(9)高度集权:没有——实现。(10)历史影响:造成割据——巩固统一。2.汉代国家治理制度特色(1)承袭了秦朝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在此基础上,构成了比较完整的皇帝名号、礼仪等制度。(2)汉初沿袭三公九卿制,为了加强皇权,汉武帝时,改为“中朝”和“外朝”,削弱相权;东汉光武帝时扩大尚书台权力,使三公无实权。(3)承袭秦朝的监察制,为加强中央集权,控制地方,汉武帝将秦朝的御史台发展为刺史制度;东汉时,刺史地位进一步提高,后成为地方长官,掌军政。(4)承袭秦朝的郡县制,郡守县令的任免权归皇帝。3.汉武帝加强中央集权、维护统一的努力(1)政治方面①迁徙郡国豪富,有效地打击了地方势力,加强了朝廷力量。②推恩王侯子弟,进一步解决了诸侯王强大难制的问题。③颁布“附益法”,限制世人与诸侯王交游。④惩治地方豪族,对于抑压地方豪族的猖獗气焰,提高专制皇权,起了显著的作用。⑤设置十三部刺史,加强了朝廷对地方的控制。(2)经济方面:继续推行重农抑商政策,实行均输平准、盐铁专卖、“算缗”和“告缗”等经济政策,打击私营工商业者;同时加强对土地制度的管理,从经济上巩固政治统治。(3)思想方面:“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尊崇儒学,提倡“大一统”思想,逐步确立儒学在中国传统文化中的主流地位。1.史料实证——秦代基层治理秦朝时,在地方设置的乡、里、亭的官吏不由皇帝或官府任命,但却规定,要由地方推择当地的富庶人家的适龄人员充当。从这一规定可以看出,秦朝()A.地主绅士是其基层治理的基础B.各级官吏均出自富有之家C.轻视地方的行政管理D.沿袭先秦的行政管理解析:根据材料“秦朝时,在地方设置的乡、里、亭的官吏不由
本文标题:2020版高考历史大二轮复习 模块一 农耕文明的古代中国 第2讲 秦汉大一统封建国家的建立与巩固——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8237146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