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主题(二十)主题(十九)目录ONTENTSC专题跟踪检测(八)模块二近代史专题八工业化浪潮冲击下的近代中国经济主题知识夯实/依托教材·高于教材时期特征原因影响19世纪中期自然经济解体鸦片战争后,列强侵华,大批外国商品开始涌入中国市场自然经济开始解体,中国商品经济进一步发展,中国逐步被卷入资本主义世界市场19世纪60年代洋务运动兴起第二次鸦片战争以后,清政府面临内忧外患的困境;太平天国运动兴起、发展;向西方学习的新思潮萌发进一步瓦解了中国的自然经济,刺激了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产生,在一定程度上抵制了列强的经济侵略时期特征原因影响19世纪六七十年代民族资本主义产生外国资本主义入侵,中国自然经济解体;洋务企业的诱导和外商企业的刺激推动了早期资产阶级维新思想的产生;有力地推动了中国的近代化19世纪末民族资本主义初步发展清政府放宽对民间办厂的限制;“实业救国”思潮的推动中国民族资产阶级力量壮大,开始登上政治舞台,担负起救亡图存的重任,推动了戊戌变法与辛亥革命的发生时期特征原因影响民国初年民族资本主义“短暂春天”辛亥革命的鼓舞作用;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欧洲列强暂时放松了对中国的经济侵略;群众性反帝爱国运动的推动为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到来准备了经济基础和阶级基础国民政府前期民族资本主义较快发展南京国民政府成立之后,开展“国民经济建设运动”,鼓励发展工业、农业和交通运输业推动了中国近代化进程时期特征原因影响全面抗战期间民族资本主义日益萎缩日本在沦陷区的殖民统治;战争的破坏;官僚资本的掠夺内迁的民族工业为抗战胜利提供了物质保障解放战争时期民族资本主义陷入绝境国民政府的恶性通货膨胀政策和繁重的捐税;官僚资本的压榨;美国独占中国市场使民族资产阶级认清国民党政权的反动面目,开始与国民党决裂主题考向探究/找准考向·素养提能考向(一)挖掘认知的深度1.(2017·高考全国卷Ⅰ)开平煤矿正式投产时,土煤在国内从一个通商口岸装船到另一个通商口岸卸货,须缴纳出口税和复进口税,每吨税金达1两以上,比洋煤进口税多20余倍。李鸿章奏准开平所产之煤出口税每吨减为1钱。这一举措()A.增强了洋务派兴办矿业的信心B.加强了对开平煤矿的管理C.摆脱了列强对煤矿业的控制D.保证了煤矿业稳健发展学科素养时空观念:开平煤矿投产(19世纪80年代)。史料实证:晚清政府给洋务企业减税,这一现象说明什么结论。思维脉图解析:清政府为开平煤矿所产之煤减少出口税,这有利于减少企业税负,“增强了洋务派兴办矿业的信心”,故A项正确;题干材料未体现开平煤矿内部管理措施,不能说明“加强”或者“削弱”,故B项不正确;近代列强自始至终控制中国的煤矿业,政府扶持一个开平煤矿,不可能“摆脱了列强对煤矿业的控制”,故C项错误;半殖民地半封建形态下的中国,煤矿业不可能“稳健发展”,故D项错误。答案:A2.(2019·高考全国卷Ⅰ)下表是19世纪末20世纪初毗邻上海的川沙县部分名人的简历,说明当时国内()川沙县部分名人简历表黄彬国学生,干练有才,上海招商局创办时,章程皆其手订。朱纯祖监生,幼时孤苦伶仃,学习米业,中年创设朱丽记花米行。姚光第南邑生员,感于地方贫瘠日甚,就其家设机器轧棉厂。A.科举取士转向选拔实务人才B.传统社会结构受到冲击C.儒家的义利观念被抛弃D.新式工业在经济中居于主导解析:B对:表格里列举的川沙县三位名人都是传统知识分子,但后来都经商,由材料“上海招商局”“朱丽记花米行”“机器轧棉厂”可知,他们投身工商业等实业,成为新的社会阶层。A错:材料体现的是科举士人从商,而不是科举制选拔实务人才。C错:由材料看不出儒家的义利观念被抛弃。D错:在当时的经济结构中,自然经济仍居主导地位。答案:B3.(2016·高考全国卷Ⅱ)抗战胜利后,国民政府将日伪纺织企业合并,成立了国有的中纺公司。政府高层解释称,商民在抗战之后,对于所接收之敌伪纱厂,“即便有人承购,事实上仍需由政府予以维持,等于仍由政府自行拨款接办,国库并不因出售纱厂而有大量之收入”。这反映了此时期()A.政府试图缓解民族工业困境B.国家实行对轻纺工业的统制C.民族资本主义工业开始衰落D.政府在经济中主导地位加强解析:由材料中信息“国有的中纺公司”“政府自行拨款接办”可知,战后国民政府对国民经济采取措施进行干预,政府主导地位加强,D项符合题意。据所学知识,抗战胜利后官僚资本主义挤压民族工业,导致民族工业生存环境恶化,所以A项说法有误;B项说法也不正确,因为国家对民族资本主义工业并未收归国有,也谈不上对轻纺工业的统制;C项结论由材料本身无法进行判断。答案:D考向(二)转换思维的角度4.(2019·高考全国卷Ⅲ)19世纪六七十年代,外国人将自己的名字租借给中国人经办新式企业的做法,在通商口岸较为盛行。这一做法()A.导致民间设厂高潮局面的出现B.有利于中国新的社会阶层发展C.加剧了外国资本对中国的输入D.扭转了中国对外贸易入超局面解析:B对:在半殖民地半封建的中国,中国人借用外国人的名字经办新式企业,有助于减少办厂阻力,有利于民族资产阶级的发展。A错:民间设厂高潮是在20世纪初出现的。C错:中国人创办近代新式企业对于外国资本来说有一定的抵制作用,另外,外国资本大量输入是在甲午战后,与材料时间不符。D错:在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民族企业是在夹缝中求生存,不能完全扭转中国对外贸易的入超局面。答案:B5.(2017·高考全国卷Ⅱ)1879年以前,福州船政局所造之船均“派拨各省,并不索取原价分文”;此后造船所用材料费由用船一方拨付,采取“协造”方式生产。这种变化反映了()A.军用工业由官办转为商办B.“协造”意在缓解经费压力C.军工产品市场化趋势明显D.近代轮船制造业走出困境解析:本题设问语为“这种变化反映了”,要求回答的是本质问题,本题的主语为“协造”,本质上反映出洋务运动中,企业经费不足的问题,需要用船一方出部分资金才能生产,故选B项。在洋务运动中,军用工业一直是官办,商办的是民用工业,A项表述错误;清政府为了保证军队的所有权,军事工业没有市场化趋势,C项不正确;近代中国轮船制造业从设计到建造、使用,基本上操控在外国资本主义手中,D项不正确。答案:B6.(2016·高考全国卷Ⅰ)甲午中日战争爆发前夕,有些西方人士认为中国拥有一定的军备优势,“毫无疑问的是日本必然最后被彻底粉碎”。他们做出上述判断的主要依据应是,中国()A.已完成对军队的西式改革B.集权制度有利于作战指挥C.近代化努力收到较大成效D.能获得更广泛的外部援助解析:洋务运动是中国近代化的开端,在此期间兴建了海军,一定程度上增强了中国的国防实力,故C项正确;洋务运动并没有完成对军队的西式改革,故A项不符合史实;B项的说法本身存在错误;列强对中国虎视眈眈,对日本的侵华采取了纵容或默许的政策,故D项错误。答案:C考向(三)延展知识的长度7.(2017·高考全国卷Ⅲ)1897年,有人指出:“中国创行西法已数十年,皆属皮毛,空言无补。至今两年来,忽大为变动,如邮政、银行、铁路,直见施行,今天津亦有小轮,风气之开,人力诚难阻隔也。”产生上述变化的主要原因是()A.维新变法运动迅速兴起B.政府大力扶持官督商办企业C.列强对华资本输出减少D.政府放宽了兴办实业的限制解析:根据材料信息“邮政、银行、铁路,直见施行”“天津亦有小轮”可知,材料反映的是兴办实业,这是甲午中日战争后清政府放宽兴办实业限制的结果,故D项正确。维新变法运动正式开始于1898年,与题干时间“1897年”不符,A项错误,排除;B项是洋务运动时期的特点,与材料不符,排除甲午中日战争后,列强大肆对华资本输出,C项错误。答案:D8.(2015·高考全国卷Ⅰ)1852年,一位在华英国人在报告中称,英国商人运往伦敦的中国生丝是以“无用的”曼彻斯特上等棉布包装的。而在此之前,用于包装的主要是中国产的土布。包装布的这种变化反映了当时()A.中国的土布质量粗糙B.英国棉布价格更具优势C.中国生丝在英国畅销D.英国棉布在中国滞销解析:鸦片战争后,由于自然经济的强烈抵制,外国商品在中国出现了滞销现象,这导致英国商人用滞销的棉布包装生丝。题干材料不能说明英国工业产品在中国畅销,把工业品当包装材料恰好说明这些产品的滞销,故D正确;A、B、C三项无法在材料中推断出来,排除。答案:D考向(四)拓展教材的宽度9.(2016·高考全国卷Ⅲ)下图是1932年出产的一款火柴上的图案。据此可知,当时中国()A.民族火柴工业举步维艰B.新的营销方式得到采用C.开始兴起实业救国思潮D.全国抗日救亡运动高涨解析:解答本题的关键在于结合时代背景解读图文信息。该火柴图案的主题是“抗敌”,主图是一顶大斗笠,上书“十九路军”,斗笠左右两旁分别有“振我中华”和“挽回利权”字样,这种设计是为纪念抗日的先锋十九路军。前方将士奋勇杀敌殊死抵抗,后方民众全力支持积极声援,体现了全国抗日救亡运动的高涨,D项符合题意。民族火柴工业举步维艰、新的营销方式得到采用在材料中体现不出来;19世纪末开始兴起实业救国思潮,所以排除A、B、C三项。答案:D主题深化提能/深化重点·突破疑难(一)深化认知从社会转型视角认识鸦片战争后中国经济的五大变化视角变化实质评价生产模式的变化鸦片战争后,自然经济开始解体,耕与织分离、纺与织分离引发了中国经济的深层次变化,商品经济迅速发展从农耕文明向工业文明演进,逐步走向工业化、市场化伴随着中国半殖民地化的历程,是被迫的和痛苦的,但客观上是进步的视角变化实质评价经济结构的变化中国是传统的农业大国,洋务运动开启了中国工业化的进程,农业的比重有所下降,工业的比重日渐上升从农耕文明向工业文明演进,逐步走向工业化、市场化伴随着中国半殖民地化的历程,是被迫的和痛苦的,但客观上是进步的生产力的质变机器生产出现并扩展,洋务企业、民族资本企业先后诞生,它们的共同特点是使用机器生产,大大提高了近代中国的生产力水平视角变化实质评价国内外市场形成鸦片战争后,清政府被迫打开国门,中国被迫卷入资本主义世界市场,这虽有利于西方列强的掠夺,但也为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创造了条件从农耕文明向工业文明演进,逐步走向工业化、市场化伴随着中国半殖民地化的历程,是被迫的和痛苦的,但客观上是进步的经济政策的变化重农抑商政策开始瓦解,清政府的商业政策经历了从抑制商业、放宽限制、再到鼓励商业发展的演变[预测押题——学以致用]1.19世纪中后期,受棉花出口的刺激,一些过去很少种植棉花的地区,如江苏华亭县农民“改禾种花”,“江西、浙江、湖北等处,向只专事蚕桑者,今皆兼植棉花。”这表明在这些地区()A.农业格局发生根本改变B.棉纺织业成为支柱产业C.传统土地制度受到冲击D.自然经济逐渐走向解体解析:“受棉花出口的刺激,一些过去很少种植棉花的地区……今皆兼植棉花”说明农业商品化趋势加强,中国的自然经济逐步解体,D项正确;A项中“根本”说法绝对,排除;材料只是反映种植棉花的地区增多了,无法体现“棉纺织业成为支柱产业”,排除B项;材料与传统土地制度无关,排除C项。答案:D2.下表为中国农产品出口总值增长情况。它反映了()年份出口各类货物的总值(千元)农产品出口值及其占出口总值的百分比(%)出口值(千元)占出口总值的百分比(%)187310844928662.618931817132842315.619033339618949626.8191059333723195739.1192084386030704736.4A.农产品在外贸中处于顺差B.农业半殖民地化程度加深C.农产品的世界竞争力上升D.资本主义经济已渗入农村解析:表格没有反映农产品的进口情况,无法判断其在外贸中是顺差还是逆差,排除A项;从表格中可以看出,中国农产品出口总值逐渐增长,说明中国农产品对资本主义世界市场的依赖程度增强,反映了中国农业半殖民地化程度在加深,B项正确;表格不涉及中国农产品的竞争力问题,也没显示资本主义经济在农村的发展情况,排除C、D两项。答案:B3.1928年,南京国民政府初步建立中央、地方二级财政体制:税源较大的税项如海关、盐等属于国家收入;原属地方财政收入的
本文标题:2020版高考历史大二轮复习 第一部分 模块二 近代史 专题八 工业化浪潮冲击下的近代中国经济课件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8237196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