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第14讲地理环境的整体性、圈层相互作用案例分析第三单元从圈层作用看地理环境内在规律最新考纲考纲解读考法指南1.自然地理要素在地理环境形成和演变中的作用。2.地理环境各要素的相互作用,地理环境的整体性。1.识记自然地理环境的组成要素;理解地理环境各要素间的相互关系和地理环境整体性的表现。2.能够运用地理环境整体性原理解释有关地理问题。高考对本讲内容的考查主要是以区域图文资料为载体,考查整体性原理的应用。以选择题或综合题形式呈现。如2016全国卷ⅡT6~8、2016全国卷ⅢT9等。第三单元从圈层作用看地理环境内在规律地理环境要素间的相互作用自然地理环境的组成要素及其相互作用要素相互作用气候大气中的热量、水分主要来自_____,下垫面状况直接影响大气的水热状况及运动特征:_______________具有涵养水源,保持水土、调节气候的作用地面绿色植物要素相互作用水文各种水体之间以及水圈、大气圈、岩石圈、生物圈之间存在水分的交换;_______是各地理环境影响下的综合表现地貌由_______作用共同塑造,受河流、风、波浪、冰川、地下水等影响_______受光、热、水、土等因素的制约土壤处于岩石圈、_______、大气圈和生物圈相互交接地带,是各种自然地理要素综合作用的产物水文内外力生物水圈在自然地理环境各要素中,气候是主导性因素,植被是最具有代表性的要素,土壤为各要素的中心环节。[自我检测]下图表示的是陆地环境各要素的相互关系,读图回答下列问题。(1)自然地理环境是由________圈、大气圈、水圈、岩石圈等自然地理圈层组成的有机整体。(2)此图反映出陆地环境具有________的特点。常常被作为自然环境标志的是________。(3)图中A、B、C、D箭头中,表示形成黄土高原千沟万壑地貌过程的是____,表示不同温度带生长植物不同的是____,表示森林茂密地区气候更为湿润的原理的是____,表示植被破坏引起土壤肥力下降的是____。(4)河流上游植被破坏严重,会引起________,河流含沙量增加;中下游河床和湖泊________,导致河床抬升和湖泊蓄水能力________,易引发________,河流入海口处泥沙淤积,河口三角洲面积不断________。答案:(1)生物(2)整体性生物(3)CABD(4)水土流失淤积降低洪涝灾害增加考向自然地理环境各要素间的相互关系地理要素相互影响典例气候与地貌气候→地貌云贵高原的岩溶地貌形成于湿热的气候条件下;西北内陆的风沙地貌形成于干旱的气候条件下地貌→气候横断山区山高谷深,气候垂直变化大,形成“一山有四季,十里不同天”的气候地理要素相互影响典例气候与水文气候→水文我国北方河流大多有结冰期;温带海洋性气候区河流水位变化小水文→气候在湖泊、水库周围,空气湿度大,昼夜温差小气候与生物气候→植物、动物赤道附近为雨林,动物耐热;亚寒带地区则为针叶林,动物耐寒植物→气候森林茂盛的地方,周围的气候相对湿润地理要素相互影响典例气候与土壤气候→土壤东北平原气候冷湿,土壤有机质分解慢,形成肥沃的黑土;东南丘陵地区气候湿热,有机质分解快,形成贫瘠的红壤土壤→气候冻土加剧气候的寒冷地貌与水文地貌→水文刚果河的向心状水系与盆地地形有关;北欧高地上多湖泊是冰川地貌积水而成的水文→地貌黄土高原的沟壑地貌是流水侵蚀的结果;华北平原、长江三角洲等是河流堆积作用而成地理要素相互影响典例地貌与生物地貌→生物阴坡、阳坡植物不同,如马尾松在阳坡,冷杉在阴坡生物→地貌生物对地貌的影响主要表现在一方面加快岩石的风化过程,改变了地貌形态;另一方面又具有保持水土、减少侵蚀的作用,保护了原始地表形态(2016·高考全国卷Ⅱ)在全球气候变暖的背景下,我国东北长白山高山苔原带矮小灌木的冻害反而加剧。调查发现,长白山雪期缩短;冻害与坡度密切相关,而与海拔基本无关;西北坡为冻害高发区。据此完成1~3题。1.在高山苔原带,与坡度密切相关,而与海拔基本无关的指标是()A.大气温度B.降水量C.积雪厚度D.植被覆盖度2.长白山西北坡比其他坡向冻害高发,是因为该坡()A.年降水最少B.冬季气温最低C.年日照最少D.冬季风力最大3.气候变暖但冻害加剧的原因可能是()A.蒸腾加剧B.低温更低C.降雪期推后D.太阳辐射减弱解析:第1题,在对流层,气温随海拔的升高而降低;受地形的影响,山地迎风坡的气流抬升,在一定的高度产生丰富的地形雨,故从山麓到山顶,降水量先增后减;坡度越大的地区,答案:1.C2.D3.C降雪留存的难度越大,则积雪厚度越小,但在高山苔原带,积雪厚度与海拔基本无关;植被覆盖度与水分条件密切相关,而水分条件与海拔密切相关。第2题,东北地区位于季风区,距离冬季风源地较近。冬季,强烈的西北风使山地的西北坡成为迎风坡,受大风影响,产生冻害。第3题,积雪能够在一定程度上对雪层以下地面起到保温作用,降低气温大幅下降所造成的灾害程度。根据材料可知,在全球气候变暖的背景下,东北长白山地区的降雪期推后,使地面在初冬没有雪层保护下迅速降温,冻害加剧。4.(高考江苏卷)下图为安第斯山脉地理位置示意图。下列地理现象成因与安第斯山脉密切相关的是()A.巴西高原煤炭资源丰富B.南美大陆地表径流主要流入大西洋C.南美大陆西部沿海形成大渔场D.巴西东南沿海有热带雨林气候分布解析:选B。安第斯山脉位于南美大陆西岸,紧靠太平洋分布,造成南美洲地势大致西高东低,故南美大陆地表径流主要流入大西洋,故选B。巴西高原煤炭资源丰富是沉积作用的结果,与地壳运动形成的安第斯山脉无关;南美大陆西部沿海形成大渔场是秘鲁寒流流经的结果;巴西东南沿海有热带雨林气候分布是暖流、东南信风(迎风岸)综合作用的结果。地理环境的整体性1.地理环境的整体性自然地理环境各组成要素相互联系、相互影响,构成一个有机的整体,并不断进行着_______运动和_______交换,推动地理环境的发展变化。物质能量2.地理环境整体性的表现(1)地理环境各要素与环境总体特征保持协调一致。(2)地理环境各要素之间是______________的,即“牵一发而动全身”。(3)不同区域的地理环境之间是______________的,一个区域的变化会影响到其他区域。相互制约相互联系3.案例(1)厄尔尼诺现象对秘鲁沿岸海区的影响洋流状况大气环流气候状况海洋生物正常年份上升流强烈_______气流气候干旱,形成荒漠形成_______厄尔尼诺发生年份上升流减弱_______气流降水_______鱼类死亡下沉渔场上升增多(2)青藏高原的隆升与亚洲地理环境[自我检测]读植被破坏对自然环境影响关联示意图,回答下列问题。(1)若该地区位于我国东北地区:①地理要素的变化会“牵一发而动全身”这里的“一发”是指__________。②若该地区的森林遭受严重破坏,会对地理环境产生影响,具体表现为:a.河流:径流量的季节变化________,易发生水旱灾害;含沙量________。b.动物:栖息地遭破坏,生物多样性__________。c.气候:降水__________,气候变干;昼夜温差和年温差增大;灾害性天气增多。d.土壤:土壤侵蚀加剧,土壤肥力__________。e.整个地理环境:生态环境恶化,生态平衡遭受破坏。(2)图示反映的问题体现了自然地理环境的________性,其表现是什么?答案:(1)①植被②增大增大减少减少下降(2)整体自然地理环境具有统一的演化过程;地理环境中某一要素的变化会导致其他要素乃至整个地理环境状态的改变。考向地理环境整体性的分析方法和意义1.地理环境整体性的分析方法地理环境的整体性,决定了在协调人类活动与地理环境之间的关系时,必须考虑地理环境的整体性特征。地理环境整体性的分析方法如下:(1)分析地理环境各要素与环境总体特征协调一致的关系。常分析某一区域景观的成因,如结合地理位置分析气温、降水等对生物景观的影响。(2)分析地理环境某一要素变化导致其他要素甚至整个地理环境的变化。一般结合区域图、景观图、资源问题和环境问题,运用各地理要素间的相互关系原理,分析某一地理要素对自然地理环境的影响。在分析具体问题时要遵循“牵一发而动全身”的思路,首先明确人类活动的“一发”是指哪一要素,进而逐一分析“一发”的变化所引起的其他要素发生的变化,最终导致“全身”呈现出怎样的变化。(3)根据不同区域之间的联系,分析一个区域环境的变化对其他区域的影响。常结合某一区域环境的变化分析环境问题的成因;结合题目提供的自然现象或过程,提取出所描述的自然地理要素,分析与相关地区内在的关联性和演变运动过程的因果关系。2.地理环境整体性对生产、生活的警示意义及应采取的措施(1)警示意义从空间上看,地理环境的整体性是客观现实;从时间上看,地理环境处在不断的发展变化之中,因此人类在生产、生活活动中,必须考虑陆地环境的整体性特征,否则会使环境因子发生系列的异常,造成各种各样的灾害。如对“沙尘暴”的长期研究表明,由于盲目开垦农牧过渡地区的草原,破坏了植被,使地表土层疏松,加上强劲的冬季风影响,导致我国西北、华北地区近年来沙尘暴天气发生频率增加。(2)应采取的措施地理环境的整体性决定了在协调人类与地理环境之间的关系时,要用动态的、联系的、立体的、综合的思维去分析问题、解决问题。人类活动不仅要遵循自然环境的整体性规律,而且应预测受人类活动影响后的自然环境的发展变化趋势。例如,我国的“南水北调”“西气东输”“三峡水利枢纽”等工程建设都要考虑对地理环境某一要素的影响导致的其他要素的变化,并做出综合评价。如图为我国东部地区某城市街道机动车道与两侧非机动车道绿化隔离带的景观对比照片,拍摄于2017年3月25日。数年前,两侧的绿化隔离带按同一标准栽种了常绿灌木;而如今,一侧灌木修剪齐整(左图),另一侧则杂树丛生,灌木零乱(右图)。拍摄当日,这些杂树隐有绿色,新叶呼之欲出。据此完成下题。1.图示常绿灌木成为我国很多城市的景观植物,制约其栽种范围的主要自然因素是()A.气温B.降水C.光照D.土壤解析:选A。植物的生长离不开光、热、水、土。植物是气候的反映,不同植物适应不同的气候条件,在景观植物栽种时,主要根据各地区的年有效积温来选择景观植物的品种。由于年有效积温具有一定的区域范围,因此不同景观植物栽种范围的大小不同,即影响城市景观植物栽种的主要自然因素是气温。(2016·高考全国卷Ⅲ)下图所示山地为甲、乙两条河流的分水岭,由透水和不透水岩层相间构成。在生态文明建设过程中,该山地被破坏的森林植被得以恢复,随之河流径流量发生了变化,河流径流的年内波动也减缓了。据此完成下题。2.如果降水最终主要转化为河流径流,那么森林植被恢复后,甲、乙两条河流径流量发生的变化是()A.甲增加,乙减少,总量增加B.甲减少,乙增加,总量增加C.甲增加,乙减少,总量减少D.甲减少,乙增加,总量减少解析:选D。由于降水最终主要转化为河流径流,在植被恢复后,坡面下渗量增加,降水更多地转化为地下水后,通过地下水的形式补给河流。从图中透水岩层和不透水岩层的岩层倾斜情况来看,更多的坡面降水通过地下水补给到乙河流,所以乙河流流量增加;由于植被恢复,降水转化为地下水的比例增加,而地下水并不是都补给地表河流,所以甲、乙两河流的流量总体减少。(高考全国卷Ⅱ)桑基、蔗基、果基鱼塘是珠江三角洲地区传统的农业景观和被联合国推介的典型生态循环农业模式。改革开放以来,随着工业化和城镇化的快速发展,传统的基塘农业用地大部分变为建设用地,保留下来的基塘也变为以花基、菜基为主。据此完成下题。3.该地基塘转变为建设用地对局地气候的影响是()A.大气湿度增高B.大气降水增多C.近地面风速增大D.气温变率增大解析:选D。桑基鱼塘转变为建设用地后,水域面积会减小,调节气候能力下降,大气湿度和降水减少、气温变率增大,故A、B错,D对;转变为建设用地,对近地面的风速影响不大,C错。(2019·山西联考)积雪作为冰冻圈的重要组成部分之一,对全球能量平衡、气候、水文及生态影响显著,在全球气候变化中有着重要作用。下表为我国新疆北部地表覆盖对积雪变化量的影响统
本文标题:2020版高考地理一轮总复习 第三单元 从圈层作用看地理环境内在规律 2 第14讲 地理环境的整体性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8237635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