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第二讲城市化考纲点击核心素养城市化的过程和特点;城市化对地理环境的影响。1.结合实例或图表资料,分析概括城市化的过程和特点,比较不同国家城市化进程的差异。2.分析城市化对地理环境的影响,并针对城市化带来的环境问题,提出有效的治理措施。基/础/梳/理►一、城市化1.概念人口向_____集聚和城市范围不断扩大、乡村变为城镇的过程。城镇2.驱动力驱动力含义因素推力(乡村)使人群离开乡村的因素_________快,对土地压力大;收入低,社会服务短缺;自然灾害等拉力(城市)吸引人群来到城市的因素___________多,社会福利保障程度高,文化设施齐全,交通_____人口增长就业机会便捷3.标志______________________,它体现了社会经济发展水平。4.意义(1)带来了_____________的变化。(2)带来了生产方式、生活方式、价值观念等的巨大变化。(3)是区域______________的必然结果,是社会进步的表现。城市人口占总人口的比重聚落形态社会经济发展二、世界城市化的进程1.时间变化城市化水平不断提高,随时间的变化可以表示为一条稍被拉平的“S”形曲线。阶段特点A:初期阶段城市化水平较低,发展较___B:_________城市化推进很快,市区出现了_______问题C:________城市化水平较___,城市人口比重的增长趋缓甚至停滞慢中期阶段城市化后期阶段高2.地区差异(1)大部分发达国家:处于城市化的___(填字母)阶段。(2)大部分发展中国家:处于城市化的______(填字母)阶段。CA或B三、城市化对地理环境的影响1.影响有利合理的城市化可以改善环境不利过快的城市化会使城市_________下降,甚至出现________问题不合理城市化表现环境问题生物的多样性_____;水质、水量和地下水运动发生变化;废渣影响土地质量;出现城市“热岛”现象;建筑群影响日照、风速、风向_____污染、水污染、噪声污染、垃圾污染等环境质量环境污染减少大气2.生态城市建设(1)发展低污染的_____建筑和绿色交通,减少城市各类活动对环境的污染。(2)使城市景观尽可能地与自然景观保持_____,建立一种良性循环。节能协调教/材/拓/展►1.逆城市化人们对居住环境质量要求提高,小城镇基础设施的完善,现代交通的迅速发展,城市中心地价的上涨和环境恶化,使部分人口由城市迁往乡村或小城镇。2.握手楼珠江三角洲某中心城市周边的农民竞相在自家的宅基地上建起了“握手楼”(下图)。农民建“握手楼”的直接目的是出租房屋增加收入。“握手楼”的修建反映中心城市城区房价昂贵。3.城市建设前后对地表径流的影响城市建设后,随着城市范围的扩大,植被覆盖率降低,地表的硬化,不仅减少了水分蒸发,而且使地表径流无法下渗而增加地表径流量,易引发城市内涝问题;同时减少了地下径流量,这样使城市的可用水量大大减少。教/材/释/疑►1.判断城市化的标志的五个要点(1)城市数量增加;(2)城市规模扩大;(3)城市人口增加;(4)城市人口占总人口的比重上升;(5)出现城市群或城市带。2.认识解决城市内涝的工程措施(1)整治河道:采取挖、扩、分等综合措施整治河道;(2)改造地下管网:如适当扩大管径,解决雨、污分流问题;(3)增加排涝设施:如建排涝挡潮闸、排涝泵站;(4)增加调蓄能力;如修建蓄水池、调蓄河湖等;(5)增加渗透能力:如铺设透水路面,下凹式绿地等。考点一城市化的过程和特点1.世界城市化进程的时间差异2.城市化进程的空间差异社会经济发展水平的差异直接导致城市化的地区差异。一般来说,经济越发达的地区,城市化水平越高;反之越低。城市化在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表现出不同的进程。发达国家发展中国家城市起步早(自工业革命开始)晚(自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后开始)目前水平高,城市人口比重在70%以上较低,许多国家城市人口比重不足40%发展趋势城市化速度放慢,甚至停滞;出现逆城市化现象城市化速度超过发达国家;少数大城市迅速膨胀合理性农业现代化使大批农业劳动力向城市移动,相对合理城市化速度与经济发展水平不相适应,出现许多社会问题3.郊区城市化、逆城市化、再城市化的区别(1)郊区城市化:指城市表现为人口、工业、商业等从城市中心向郊区迁移,中心区人口绝对数量下降的现象。一般发生在城市发展的加速阶段,主要发生在发展中国家。如图1所示。(2)逆城市化:指城市人口由市区迁往农村和小城镇的现象。一般发生在城市发展的后期阶段,并且主要发生在发达国家。如图2所示。(3)再城市化:发达国家针对大城市郊区化、逆城市化带来的问题,采取各种措施,防止大城市中心区继续萎缩,并实施了一系列城市复兴计划,使大城市出现再城市化的现象。如图3所示。(2019·贵阳期末)下图示意我国东部某城市不同发展阶段的产业结构。据此完成1~2题。1.该城市发展历程可能是()A.Q—P—NB.N—P—QC.P—N—QD.N—Q—P2.下列关于该城市的说法正确的是()A.P阶段城市化水平最高B.Q阶段城市交通体系较完善C.N阶段城郊农业最发达D.Q阶段工业产值不断降低解析:1.B2.B[第1题,读图可知,N阶段第一产业比重约为50%,第二、三产业分别只有约35%和15%,为区域发展的初期阶段;P阶段第二产业比重约为50%,第一、三产业分别只有约18%和32%,为区域发展的成长阶段;Q阶段第三产业比重约为65%,第一、二产业分别只有约5%和30%,为区域发展的后期阶段。第2题,结合上题分析可知,P阶段为区域发展的成长阶段,第二产业比重大,人口不断涌向城市,但城市化水平仍在不断提升,还没有达到最高,A错;N阶段为区域发展的初期阶段,虽然第一产业比重大,但由于生产力水平较低,农业并不是最发达的,C错;Q阶段为区域发展的后期阶段,生产力水平最高,交通最发达,城市化水平最高,第二产业比重虽然比成长阶段有所减少,但工业仍然不断发展,产值继续上升,B对、D错。]城市化是一个过程,城市化速度变化可用倒U型曲线来表示。读图完成3~4题。3.下列推断正确的是()A.M点之前,中心城市空心化严重B.MP阶段,第一产业占主导地位C.PN阶段,城市化水平逐渐下降D.N点之后,城乡经济差距缩小4.目前我国城市化处在()A.MP阶段B.PN阶段C.MN阶段D.N点后阶段解析:3.D4.A[第3题,在M点之前,城市化处于起步阶段,不可能出现中心城市空心化,A错误。MP阶段是城市化快速发展阶段,往往是由工业化引起的,这个阶段第二产业迅速发展,第三产业占比快速增加,第一产业占比大幅减少,B错误。PN阶段城市化速度减慢,这个时段城市化水平高且城市化水平依然保持缓慢增长态势,C错误。N点之后,城市规模趋稳,城乡之间的经济差距缩小,D正确。第4题,根据所学知识可知,目前我国经济发展快,城市化水平提高,城市化处在加速发展阶段,结合图分析,只有MP阶段符合。]考点二城市化对地理环境的影响(2017·江苏单科)“绿色出行”新理念已为我国许多城市市民所接受。下图为“1986~2015年某城市市民主要出行方式变化图”。读图回答(1)~(2)题。(1)新理念对市民出行方式产生明显影响的年份开始于()A.2000年B.2005年C.2007年D.2011年(2)市民出行方式变化对该城市产生的主要影响是()A.优化城市空间结构B.改善城市交通状况C.改变城市服务功能D.扩大城市地域范围[解题思路]析图表[答案](1)D(2)B1.城市化对自然环境的不利影响2.城市化对人文地理环境的影响影响成因措施资源短缺耕地面积减少城市数量增加,规模扩大,占用大量耕地城市、公共建设节约用地,尽量少占耕地水资源短缺产业和人口的大量集中,用水量增大节约用水,提高利用率,治理水污染生态破坏过量开采地下水,导致地面沉降、海水入侵、水质恶化减少地下水开采;雨季回灌环境污染大气污染家庭炉灶、工矿企业、交通工具等燃烧煤、石油、天然气排放大量烟尘、废气合理布局大气污染较重的企业;实行集体供暖;建立绿化隔离带水污染工业废水,生活污水、城市地面径流建立污水处理厂,实行污水达标排放固体垃圾污染建设规模扩大、工业生产发展、居民消费水平提高实行分类回收、利用,采用填埋、燃烧、堆肥处理方法噪声污染交通运输、工业生产、建筑施工和社会活动噪声大的工厂远离城区布局,建立绿化隔离带社会问题交通拥挤、居住条件差城市人口急剧膨胀,汽车数量不断增加控制城市人口增长;合理布局城市道路;公交优先;加快住房建设就业困难、社会秩序混乱乡村人口无序迁入,城市人口急剧增长加快经济发展,增加就业岗位3.城市化问题的解决措施城市中心“岛屿”效应热岛效应城市市区气温经常比郊区高雨岛效应市区降水比郊区偏多。原因:市区温度高,盛行上升气流;市区凝结核多干岛效应白天城区近地面的水汽压小于郊区湿岛效应夜晚城区近地面的水汽压高于郊区混浊岛效应市区污染物比郊区多,能见度低(2019·山东潍坊期中)2017年6月23日,北京市设置了更多的“潮汐车道”。“潮汐车道”就是可变车道,早高峰进城车辆多时,增加进城方向车道数,减少出城方向车道数;晚高峰则反之。下图为潮汐车道通行方向示意图,据此完成1~3题。1.北京设置更多“潮汐车道”的主要目的是()A.减少道路违章行驶B.优化配置道路资源C.加强城市交通管理D.美化城市道路景观2.“潮汐车道”一般不宜设置在()A.交通拥堵的路段B.道路的中央车道C.车道较多的路段D.车流量较少路段3.如果图示的“潮汐车道”设置在早高峰,则()A.城市西侧有大型居住区B.城市东侧有大型居住区C.大型工业园区在城市东侧D.主城区位于城市的西侧解析:1.B2.D3.A[第1题,根据材料中的介绍,“潮汐车道”是指根据流量的变化适时对车辆行驶方向进行调整的车道,这样可以提高道路的使用效率,优化配置道路资源,降低高峰期间交通压力,缓解城市交通拥堵。故选B。第2题,“潮汐车道”主要解决道路交通拥堵的问题,车流量较少的路段不宜设置,故选D。第3题,“潮汐车道”在早晚高峰时,相应调整部分车道的行驶方向,以分解交通流量,如果图示的“潮汐车道”设置在早高峰,则城市的西侧有大型居住区,因为早高峰进城人数多。故选A。](高考经典题)下图表示某市2003~2013年土地利用面积变化情况。据此完成4~5题。4.据图推测,2003~2013年该市()A.退耕还林,林地面积持续增加B.围湖造田,水域面积不断减少C.水土流失,未利用地面积持续增加D.城市扩张,耕地面积不断减少5.该市建设用地的变化可能导致()A.地表径流下渗量增加B.居民平均通勤距离缩短C.城市“热岛”效应增强D.生物多样性增加解析:4.D5.C[第4题,该题的解题关键是正确分析图中各种土地利用类型变化状况。从图中可以看出,林地面积是先增后减,而不是不断增加;水域面积也是先增后减,但是变化不大,而不是不断减少;未利用地面积也是先增后减,而不是不断增加;图中建设用地持续增加,耕地面积持续下降,说明城市化过程占用大量耕地使耕地面积不断减少。第5题,从上题的分析结合图中建设用地发生的变化可知,该市建设用地不断增加,城市面积不断扩大,带来的影响应从城市化过程带来的影响角度分析。建设用地增加,使地表硬化,下渗量减少,地表植被减少,生物多样性减少。城市热岛效应增强;城市化过程中现代交通不断发展,可以使住在较远处的人们可以快捷的上下班,居民平均通勤距离会变长。]“蓝化效应”是指城市水体面积在城市环境保护中所起的作用。读我国一些城市市区水域面积数据(单位:km2)统计表,完成6~7题。城市武汉上海广州北京哈尔滨水域面积24819212591966.目前,我国城市建设中往往忽视水体的“蓝化效应”,其原因可能是()A.城市市区用地紧张B.城市内涝灾害严重C.城市发展缺少规划D.城市环境质量低下7.与表中其他城市相比,武汉市“蓝化效应”最强,其自然原因主要是()A.降水丰富,蒸发较弱B.地势低洼,水网密布C.河道弯曲,水流缓慢D.植物茂盛,涵养水源解析:6.A7.B[第6题,城市市区用地紧张,土地价格高,而水域的经济效益小,生态效益
本文标题:2020版高考地理一轮总复习 第二部分 第七章 城市与城市化 2 城市化课件 新人教版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8237699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