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第一章解三角形1.2应用举例第1课时距离问题[学习目标]1.能够运用正弦定理、余弦定理等知识解决一些与测量和几何计算有关的实际问题(如平面上点的方位与点之间的距离等).2.会设计测量方式解决平面上的距离计算问题.[知识提炼·梳理]1.仰角和俯角:在视线和水平线所成的角中,把视线在水平线上方的角称为仰角,视线在水平线下方的角称为俯角,如图①所示.2.方位角:从指北方向线按顺时针转到目标方向线所成的水平角,如方位角是45°,指北偏东45°,即东北方向.3.方向角:从指定方向到目标方向线所成的水平角,如南偏西60°,即以正南方向为始边,顺时针方向向西旋转60°,如图②所示.图①图②[思考尝试·夯基]1.思考判断(正确的打“√”,错误的打“×”)(1)已知三角形的三个角,能够求其三条边.()(2)两个不可到达的点之间的距离无法求得.()(3)东偏北45°的方向就是东北方向.()(4)仰角与俯角所在的平面是铅垂面.()解析:已知三角形中至少知道一条边才能解三角形,故(1)错.两个不可到达的点之间的距离可以用解三角形的方法求出,故(2)错.答案:(1)×(2)×(3)√(4)√2.一艘船上午9:30在A处,测得灯塔S在它的北偏东30°的方向,且与它相距82海里,之后它继续沿正北方向匀速航行,上午10:00到达B处,此时又测得灯塔S在它的北偏东75°的方向,则此船的航速为________海里/时()A.8(6+2)B.8(6-2)C.16(6+2)D.16(6-2)解析:由题意得,在三角形SAB中,∠BAS=30°,∠SBA=180°-75°=105°,∠BSA=45°.由正弦定理得SAsin105°=ABsin45°,即82sin105°=ABsin45°,得AB=8(6-2),因此此船的航速为8(6-2)12=16(6-2)(海里/时).答案:D3.某人向东方向走了x千米,然后向右转120°,再朝新方向走了3千米,结果他离出发点恰好13千米,那么x的值是()A.-1B.4C.1D.1或4解析:如图,由余弦定理得x2+9-3x=13,整理得x2-3x-4=0,解得x=4(x=-1舍去).答案:B4.小强站在地面上观察一个建在山顶上的建筑物,测得其视角为α,同时测得观察该建筑物顶部的仰角为β,则小强观测山顶的仰角为()A.α+βB.α-βC.β-αD.α解析:如图所示,设小强观测山顶的仰角为γ,则β-γ=α,因此γ=β-α.答案:C5.如图,为了测量A,C两点间的距离,选取同一平面上B,D两点,测出四边形ABCD各边的长度(单位:km):AB=5,BC=8,CD=3,DA=5,A,B,C,D四点共圆,则AC的长为________km.解析:因为A、B、C、D四点共圆,所以∠B=π-∠D,所以cosB=-cosD.所以DA2+DC2-AC22DA·DC=-AB2+BC2-AC22AB·BC,所以52+32-AC22×3×5=-52+82-AC22×5×8,所以AC2=49,所以AC=7.答案:7类型1测量从一个可到达点到另一个不可到达点之间的距离问题(互动探究)[典例1]海上A,B两个小岛相距10海里,从A岛望C岛和B岛成60°的视角,从B岛望C岛和A岛成75°的视角,则B、C间的距离是()A.103海里B.1063海里C.52海里D.56海里解析:如图,在△ABC中,C=180°-(B+A)=45°,由正弦定理,可得BCsin60°=ABsin45°,所以BC=32×10=56(海里).答案:D[迁移探究](变换条件)在典例1中,若“从B岛望C岛和A岛成75°的视角”改为“A,C两岛相距20海里”,其他条件不变又如何求B,C间的距离呢?解:由已知在△ABC中,AB=10,AC=20,∠BAC=60°,即已知两边和两边的夹角,利用余弦定理求解即可.BC2=AB2+AC2-2AB·AC·cos60°=102+202-2×10×20×12=300.故BC=103.则B,C间的距离为103海里.归纳升华三角形中与距离有关的问题的求解策略(1)解决三角形中与距离有关的问题,若在一个三角形中,则直接利用正、余弦定理求解即可;若所求的线段在多个三角形中,要根据条件选择适当的三角形,再利用正、余弦定理求解.(2)解决三角形中与距离有关的问题的关键是转化为求三角形中的边,分析所解三角形中已知哪些元素,还需要求出哪些元素,灵活应用正、余弦定理来解决.[变式训练]如图所示,为了测量隧道口AB的长度,测量时应选用数据()A.α,a,bB.α,β,aC.a,b,γD.α,β,b解析:选择a,b,γ可直接利用余弦定理AB=a2+b2-2abcosγ求解.答案:C类型2测量两个不可到达点间的距离[典例2]在某次军事演习中,红方为了准确分析战场形势,在两个相距为3a2的军事基地C处和D处测得蓝方两支精锐部队分别在A处和B处,且∠ADB=30°,∠BDC=30°,∠DCA=60°,∠ACB=45°,如图所示,求蓝方这两支精锐部队的距离.解:因为∠ADC=∠ADB+∠CDB=60°,又因为∠ACD=60°,所以∠DAC=60°.所以AD=CD=32a.在△BCD中,∠DBC=180°-30°-105°=45°,因为DBsin∠BCD=CDsin∠DBC,所以BD=CD·sin∠BCDsin∠DBC=32a·6+2422=3+34a.在△ADB中,因为AB2=AD2+BD2-2·AD·BD·cos∠ADB=34a2+3+34a2-2·32a·3+34a·32=38a2.所以AB=64a,所以蓝方这两支精锐部队的距离为64a.归纳升华测量不能到达的两点间的距离的方法及关键1.方法:测量不能到达的两点间的距离,利用正、余弦定理解斜三角形是一个重要的方法.2.关键:构造一个或几个三角形,测出有关边长和角,用正、余弦定理进行计算.[变式训练]如下图所示,A、B两点都在河的对岸(不可到达),在河岸边选定两点C、D,测得CD=400米,并且在C、D两点分别测得∠BCA=60°,∠ACD=30°,∠CDB=45°,∠BDA=60°,求AB的长.解:在△ACD中,由正弦定理得:AC=DCsin(∠CDB+∠BDA)sin[180°-(∠ACD+∠CDB+∠BDA)]=400sin105°sin45°=200(3+1)(米).在△BCD中,由正弦定理得:BC=400sin45°sin[180°-(∠ACD+∠ACB+∠BDC)]=400sin45°sin45°=400(米).在△ABC中,应用余弦定理,AB两点间的距离为:AB=AC2+BC2-2AC·BCcos∠ACB=2006(米).所以AB的长为2006米.1.解三角形应用题常见的两种情况:(1)实际问题经抽象概括后,已知量与未知量全部集中在一个三角形中,可用正弦定理或余弦定理来求解.(2)实际问题经抽象概括后,已知量与未知量涉及两个(或两个以上)三角形,这时需作出这些三角形,先解满足条件的三角形,然后逐步求出其他三角形中的解.有时需设出未知量,从几个三角形出发列出方程,解方程得出所要求的解.2.正、余弦定理在实际测量中应用的一般步骤.(1)分析:理解题意,分清已知与未知,画出示意图.(2)建模:根据已知条件与求解目标,把已知量与求解量尽量集中在有关的三角形中,建立一个解斜三角形的数学模型.(3)求解:利用正弦定理或余弦定理有序地解出三角形,求得数学模型的解.(4)检验:检验上述所求的解是否符合实际意义,从而得出实际问题的解.
本文标题:2019秋高中数学 第一章 解三角形 1.2 应用举例 第1课时 距离问题课件 新人教A版必修5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8246265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