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第四单元王安石变法第3课王安石变法的历史作用[目标导航]知识目标素养目标1.王安石变法的曲折过程和最后的结局2.王安石变法的成效和历史作用1.通过对王安石变法结局及王安石“三不足”精神的学习,认识改革面临的阻力及艰巨性,培养勇于改革的精神(家国情怀)2.结合王安石变法的背景及内容,客观评价王安石变法的历史作用,既要看到变法取得的成效,又要认识到王安石变法的实质是对封建国家与大地主、大官僚利益再分配的调节,并没有从根本上解决封建社会的主要矛盾(唯物史观)一、变法的命运——最终失败1.原因(1)变法触犯了许多人的既得利益,守旧派激烈反对和阻止改革。(2)随着改革阻力的增大,宋神宗态度动摇。2.表现(1)王安石死后,改革的范围和力度大大缩小,青苗法、免役法等陆续废止。(2)宋神宗死后,司马光任宰相,最终废除新法。二、变法的历史作用1.积贫局面的改变(1)政府的财政收入大幅度上升,库存货物增加。(2)农田水利法的实施,保证了农业灌溉,对防洪抗灾有很重要的作用。鼓励垦荒使得耕地面积大大增加,南方的水田和淤田增加尤其显著。(3)方田均税法的实行使部分民户得到了实惠。(4)市易法和均输法打破了大商人垄断市场的局面,增加了政府的财政收入。(5)青苗法的实施增加了政府的财政收入。(6)免役法的实施使得那些缴纳了一定费用的人能够从劳役中解放出来,有利于社会经济的发展。2.积弱局面的改善(1)保甲法的实施,巩固了封建统治秩序,维护了社会治安,而且寓兵于农,既实现了兵农合一,又为精简军队创造了条件。(2)军器监的设立使武器的质量得以改进,产量也大大增加。(3)保马法的实施使马匹质量和数量都得以提高,政府还大大节省了养马费用。(4)将兵法在一定程度上改变了兵将分离的局面,战斗力有所加强。3.历史地位促进了北宋社会经济的发展和政治军事实力的壮大,在中国历史发展进程中发挥了重要的作用。要点一王安石变法失败的原因及评价1.失败原因(1)变法触犯了大官僚、大地主的利益,改革充满了阻力。(2)改革派缺少凝聚力,不能团结一致地推行变法。(3)宋神宗在关键时刻常常举棋不定,没有一贯地大力支持变法。(4)王安石变法仅仅是封建社会内部当政的地主阶级代表主持的旨在富国强兵的改革,没有触及导致社会危机加深的根本问题,也就不能从根本上摆脱封建统治危机。(5)新法在实际推行过程中,由于用人不当、执行不善等原因,不断出现违背变法本意的事件,引起农民的不满。2.评价(1)进步性。①变法措施的推行,增加了政府的财政收入,加强了国家的军事力量,在一定程度上改变了北宋积贫积弱的局面。②王安石变法促进了社会经济的发展,客观上有利于社会的进步。③王安石能够对北宋的积弊进行大刀阔斧的改革,这种勇于改革和敢于斗争的精神,值得肯定。(2)局限性。①王安石变法是封建地主阶级针对北宋统治危机进行的改革运动,它不可能从根本上摆脱封建统治危机。②变法以维护地主阶级的统治为出发点,农民的处境没有根本的改变,负担依然沉重。③新法在实际推行中存在一些缺陷,加重了人民的负担,引起人民的反对。(3)启示。①改革是历史发展的要求和产物。②改革是缓和社会矛盾、促进社会发展的重要手段。③改革必然损害某些人的特权和私利,因而会有阻力,甚至充满尖锐斗争。因此,改革者要有远见卓识,行动要坚决彻底,要注意用人。[探究问题]材料一介甫文章节义过人处甚多,但性不晓事而喜遂非,致忠直疏远,谗佞辐辏,败坏百度,以至于此。——司马光《司马温公集》材料二(苏轼说)王介甫(王安石)小丈夫也,不忍贫民而深疾富民,志欲破富民以惠贫民,不知其不可也……及其得志,专以此为事,设青苗法以夺富民之利……材料三(王安石)臣以为,苟能抑制兼并,理财……不患无财。——邓广铭《王安石》思考:(1)结合材料一,司马光是从什么角度评价王安石的?(2)根据材料二,分析苏轼站在什么立场上评论王安石变法。综上所述,王安石和苏轼的对立属于什么矛盾?谈谈对王安石变法的评价。提示:(1)主要从王安石的性情角度进行评价。(2)立场:大地主、大官僚立场。矛盾:地主阶级内部的矛盾,都属于封建统治阶级,都代表地主阶级利益。评价:王安石通过抑制兼并,增加政府的财政收入,巩固了封建国家政权,有利于农民发展生产,也有利于封建国家的建设。要点二王安石变法的内容及作用1.王安石变法内容及作用领域目的主要措施作用经济富国以改积贫局面青苗法、募役法(免役法)、农田水利法、均输法、方田均税法、市易法在抑制兼并、保障农业生产、增加政府收入等方面取得了一定成效军事强兵以改积弱局面以“精简军队,裁汰老弱士兵,归并军营,缩减编制”进行“省兵”;以“保甲法、保马法、将兵法”以强兵节省了军费开支,改变了宋军原有的编制,使宋军的战斗力有了一定提高政治选用保证变法人才改革科举制度,唯才用人有利于选拔和培养人才,有利于推动改革;有利于扩大统治基础2.王安石的许多措施既有成功之处,又潜伏着失败的祸患(以青苗法和方田均税法说明)(1)青苗法:大大增加了政府的财政收入,但加重了农民的负担。(2)方田均税法:豪强地主隐瞒的大量土地被清丈出来,增加了国家的收入,但遭到大地主的反对。[探究问题]材料一安石乃汲汲以财利兵革为先务,引用凶邪,排摈忠直,躁迫强戾,使天下之人,嚣然丧其乐生之心。卒之群奸肆虐,流毒四海,至于崇宁、宣和之际,而祸乱极矣。——朱熹材料二熙宁改制比前两次更为彻底。首先罢试诗赋,仅留策论,其次新增义,地位在策论之上……熙宁科场改革的另一重大贡献在于王安石主持编纂、作为经义考试统一标准的《三经新义》,即《周礼》《诗》《书》三经义,成为科场和学官的法定教科书。——郑师渠、吴怀淇《中国文化通史·两宋卷》思考:(1)材料一中王安石“以财利兵革为先务”的措施有哪些?在朱熹看来,王安石令人失望的原因是什么?(2)根据材料二概括王安石变法的具体措施。与材料一相对比侧重点有何不同?提示:(1)措施:“财利”包括均输法、青苗法、农田水利法、募役法、市易法和方田均税法等;“兵革”包括将兵法、保甲法、保马法等。原因:改革内容偏颇,用人不当,改革致乱。(2)措施:废除诗赋,改以经义策论取士;以《三经新义》为教学和考试的依据。不同:材料一侧重于理财与强兵之法,材料二侧重于育人之法。
本文标题:2019秋高中历史 第四单元 王安石变法 第3课 王安石变法的历史作用课件 新人教版选修1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8246652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