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第三单元北魏孝文帝改革第2课北魏孝文帝的改革措施[目标导航]知识目标素养目标1.均田制、三长制、租调制的内容及作用2.迁都洛阳的原因及意义3.孝文帝移风易俗的目的、措施、特点及意义1.北魏均田制是在不触动地主阶级土地占有制的前提下,政府把无主荒地分配给农民,农民要缴纳赋税和服徭役,其实质是维护封建统治(历史解释)2.通过学习孝文帝前后期改革内容,勾勒孝文帝改革的历程,认识改革的时代特征(时空观念)一、卓有成效的新制1.整顿吏治制定官吏俸禄制。2.推行均田制(1)前提:政府控制着大量的无主荒地。(2)内容:按一定的标准,将国家控制的土地分配给农民耕种,土地不得买卖。(3)作用:使无地农民获得了无主的荒地,提高了生产积极性,推动了北方地区社会经济的恢复和发展。[拓展点拨]均田制是孝文帝改革的核心内容,它与其他创新制度密切配合、相互作用,推动北魏社会趋于稳定,北魏经济的恢复和发展,为其他改革的推行奠定了基础。要注意均田制推行的目的及其与其他新制度之间的关系。理清各项新制度是如何相互作用、相互配合的。3.设立三长制(1)目的:配合均田制的推行,强化对地方的控制。(2)职责:检查户口,征收租赋,征发徭役和兵役,推行均田制。(3)作用:健全了县以下地方基层政权,保证了国家对人民有效的控制。4.推行新的租调制(1)基础:均田制。(2)内容:一对夫妇每年向政府缴纳一定数量的租调。(3)作用:①改变了赋税征收的混乱现象,农民的负担减轻。②许多农民成为国家的编户齐民,增加了政府收入。二、设巧计迁都洛阳1.原因(1)政治上。①加强对中原地区的统治。②平城的鲜卑贵族保守势力强大,改革阻力重重。(2)经济上:平城僻处塞上,经济比较落后。(3)军事上:时受强敌柔然骚扰,很不安全。2.经过(1)493年,孝文帝以“南伐”为名,迫使群臣接受了迁都洛阳的决定。(2)495年,北魏正式将都城迁到洛阳。[拓展点拨]北魏孝文帝迁都是整个改革的关键,也是后期改革的前提,有利于巩固改革成果和进一步推行深层次的社会改革,但也不可避免地留下了后遗症,反映了改革的局限性。三、移风易俗1.措施(1)易服装:下令鲜卑贵族一律改穿汉装。(2)讲汉话:以汉语为“正音”。(3)改汉姓,定门第等级:将鲜卑人原有的姓氏改为汉姓;参照汉族门阀制度确定门第高下;按照门第高低来选拔人才,任命官吏。(4)通婚姻:提倡与汉人通婚。(5)改籍贯:迁到洛阳的鲜卑人一律以洛阳为原籍。2.意义(1)促进了鲜卑人对汉族文化的认同。(2)争取到汉族地主的支持。(3)推动政权向汉族王朝统治模式转化。要点一全面认识北魏均田制1.原因:中原地区由于长期战乱,百姓流亡,政府控制着大量的无主荒地;为缓和社会矛盾,发展农业生产,增加国家赋税收入。2.前提:政府掌握大量无主荒地。3.实施:485年,冯太后、孝文帝颁布均田令,推行均田制。4.内容:按一定的标准,将国家控制的土地分配给农民耕种,土地不得买卖。5.实质:封建国家土地所有制。6.影响(1)进步性。①恢复经济:推动了北方经济的恢复和发展。②巩固政权:促进了北魏政权的封建化进程,巩固了北魏的统治。③民族融合:推动了北方民族大融合高潮的出现。④历史影响:对后代田制也有很大影响,施行时间长达几百年,为中国封建社会鼎盛时期的出现奠定了雄厚的物质基础。(2)局限性。①抑制了土地兼并,但土地分配不均依然存在。②随着人口的增多,人地矛盾突出。[探究问题]材料一(北魏孝文帝下诏)“富强者并兼山泽……而欲天下太平,百姓丰足,安可得哉?今遣使者循行郡州,与牧守(地方行政长官)均给天下之田,还以生死为断,课农桑,兴富民之本。”——《魏书·高祖纪》材料二诸男夫十五(岁)以上,受露田四十亩,妇人二十亩……(对实行两年轮耕的)所授之田率倍之,三易之田再倍之……——《魏书·食货志》思考:(1)概括说明北魏孝文帝鼓励农耕的措施。(2)简要评价北魏孝文帝均田令的影响。提示:(1)把国家掌握的土地分给农民;鼓励农民实行土地的休耕轮作;允许农民迁往荒地多的地方。(2)保证了北魏政府的财政收入;使黄河流域的农业生产得到恢复与发展;促使北方少数民族逐渐定居农耕;对后世的土地制度有较大影响。要点二孝文帝迁都的原因及历史作用1.原因(1)加强对黄河流域的统治。(2)解决都城粮食供应严重匮乏的问题。(3)避开来自北方柔然的侵扰。(4)摆脱平城地区鲜卑贵族盘根错节的势力网,削弱他们对政治的影响力。(5)根本目的是加强对中原地区的控制,改革鲜卑旧俗,深化改革,使北魏王朝以华夏正统姿态雄踞中原,达到长治久安的目的。2.历史作用(1)一方面,为孝文帝深化改革创造了条件,有利于中原地区社会经济的恢复和政治统治秩序的稳定,为民族融合注入了新的活力,是北魏政权进一步封建化的有力保障。(2)另一方面,迁都对社会风气产生了一些恶劣影响,使得鲜卑贵族染上魏晋门阀士族的恶习,政治日益腐败;迁都耗费了大量的财力、物力,同时也造成了统治集团内部的分裂,最终导致国家分崩离析。[探究问题]材料一高祖引见朝臣,诏之曰:“卿等欲令魏朝齐美于殷周,为令汉晋独擅于上代?”禧曰:“陛下圣明御运,实愿迈迹前王。”高祖曰:“若然,将以何事致之?为欲修身改俗,为欲仍染前事?”禧对曰:“宜应改旧,以成日新之美。”高祖曰:“为欲止在一身,为欲传之子孙?”禧对曰:“既卜世灵长,愿欲传之来叶。”高祖曰:“若然,必须改作,卿等当各从之,不得违也。”禧对曰:“上命下从,如风靡草。”——《魏书》材料二魏孝文迁都,自有其必然的动因。一则元魏政制,久已汉化,塞北荒寒,不配做新政治的中心。二则北方统一以后,若图吞并江南,则必先将首都南移。太和十五年始亲政;十七年南伐,是年即议迁都,并起宫殿于邺。是后连年南伐,直到孝文之卒。可知孝文迁都,实抱有侵略江南之野心也。三则当时北魏政府,虽则逐步汉化,而一般鲜卑人,则以建国已瑜(逾)百年,而不免暮气渐重,魏孝文实在想用迁都的政策来与他的种族人以一种新刺激。——钱穆《国史大纲》思考:(1)根据材料一分析孝文帝的政治主张。根据材料二和所学知识分析孝文帝迁都的原因。(2)结合所学知识和上述材料分析孝文帝迁都洛阳的意义。提示:(1)主张:学习中原先进文化,实施汉化政策。原因:平城偏居北方,北方保守势力强大;经济落后,外来威胁严重;中原先进经济文化的吸引;加强对黄河流域的控制,并力图吞并江南;通过迁都和推动汉化,刺激和推动鲜卑族的发展。(2)减少改革阻力,为彻底移风易俗(如禁鲜卑语、讲汉话等)创造条件。有利于中原地区社会经济的恢复和政治统治秩序的稳定,为民族融合注入新的活力,是北魏政权进一步封建化的有力保障。
本文标题:2019秋高中历史 第三单元 北魏孝文帝改革 第2课 北魏孝文帝的改革措施课件 新人教版选修1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8246674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