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第11课辽宋夏金元的经济与社会[学业达标]1.宋代江苏吴郡“地沃而物夥,其稼则刈(收割)麦种禾,一岁两熟”。这说明了()A.小农经济的衰退B.自然经济的解体C.江南农业的发展D.一年三熟制产生答案C解析根据材料“江苏吴郡”“一岁两熟”可知,江南经济的发展,故选C项。答案解析2.北宋初期的989年,全国户数只有650万。到北宋末的1110年,已增长到2088余万。这从侧面反映出当时()A.赋税负担减轻B.农业获得发展C.土地兼并严重D.手工业发达答案B解析户口增长是农业发展的一个重要指标,农业发展,可养活的人增多,故选B项。答案解析3.到北宋时代,陕西、山西、河南、山东、河北等多煤炭的省份,多以煤作为冶铁原料和家用燃料。这表明当时()A.煤的开采量较大B.北方矿冶业超过南方C.北方经济较落后D.手工业发展困难重重答案A解析根据材料,北方煤炭的使用十分普遍,故可以得出煤的开采量较大,故选A项。答案解析4.两宋时期,出现江南大量种植粟、麦、豆,江北广种水稻的现象,棉花的种植也由福建、广东推广到江淮、川蜀。这种现象说明()A.南稻北粟格局开始打破B.经济重心出现北移趋势C.南方生态环境破坏严重D.南北农业经济交流加强答案D答案解析A项中的“开始打破”与材料中“大量种植”“广种”不符;在两宋时期,经济重心是由北向南发展,故B项错误;题干没有论及南方的生态环境问题,故C项错误;江南出现粟、麦、豆,江北出现水稻,棉花由福建、广东推广到江淮、川蜀,说明在两宋时期南北农作物的交流加强,故D项正确。解析5.宋朝制瓷技术有重要改进,出现了五大名窑。下列选项中对当时“五大名窑”的解读恰当的是()A.窑址均位于黄河流域B.大量生产三彩陶C.定窑研制出了釉里红D.所制瓷器风格各异答案D解析五大名窑生产了风格各异的众多特色瓷器,色彩多变,质感浑厚,故选D项。哥窑,在今浙江龙泉,故排除A项;三彩陶是唐代的器物,故排除B项;元朝烧出了新型彩绘瓷器釉里红,故排除C项。答案解析6.台湾歌星周杰伦的一曲《青花瓷》曾风靡海峡两岸。歌中所赞美的《青花瓷》成就始于()A.唐朝B.北宋C.南宋D.元朝答案D解析元朝烧出了新型彩绘瓷器青花瓷和釉里红,故选D项。答案解析7.宋代文献记载,真宗时,“诏商旅自京[携]便钱至诸州者,所在即给付,无得稽滞。按,太祖开宝三年置便钱务(机构),许民入钱左藏(国库),给以券,于诸州便换。”文中“便钱”是()A.自由流通的支票B.中国最早的纸币C.国家发行的债券D.兑换货币的凭证答案D答案解析由材料“入钱左藏(国库),给以券”可以看出,便钱不是自由流通的支票,也不是国家发行的债券;排除A、C两项;中国最早的纸币是交子,排除B项;根据材料“民入钱左藏(国库),给以券,于诸州便换”可知,便钱是兑换实物货币的凭据,故选D项。解析8.唐代户籍分“良民”与“贱民”,前者为自由民,后者包括依附于官府的役户和门阀的家丁、奴婢。宋代废良贱户籍制,依据居城或居乡,划为“坊郭户”与“乡村户”,又立法规定:一个人移居到一个地方生活一年以上,便可获得当地户口。这样,大量商人、佣工、流民涌入城市。下列各项中,属于宋代户籍制度改革的原因是()A.唐宋商品经济的发展B.君主专制的加强C.士族势力进一步发展D.科举制度的发展答案A答案解析根据所学可知,唐宋商品经济的发展,促使古代中国人身依附关系出现了松弛,故A项正确。君主专制的加强与户籍制度的改变没有任何关系,故B项错误;根据所学可知,士族的势力在唐宋时期不断削弱,故C项错误;科举制的发展与户籍制度改革无关,故D项错误。解析9.北宋发行纸币,每次的发行总量限定在1256340贯,其面额通常为一贯、五贯、十贯等。每印发一次交子,必须备有一定的准备金,以保证纸币能得到自由兑换。其直接目的是()A.促进商品经济发展B.保证货币信用稳定C.增加政府财政收入D.保障商人基本利益答案B解析根据材料可知,北宋政府限定交子的发行总量,并为其备好准备金,其目的显然是保证交子的信用,维护经济秩序的稳定,故选B项。答案解析10.宋太宗时期,宋辽间就已在宋境的镇州(今河北正定)等地设置榷场。榷场是()A.互市市场B.货币兑换市场C.民间集市D.纸币发行机构答案A解析宋代,官方设置榷场进行互市交易,故选A项。答案解析11.宋代东南沿海地区出现了一些民间崇拜,如后来被视为海上保护神的妈祖等,这些崇拜得到朝廷认可,后世影响不断扩大。这些崇拜()A.体现手工业发展B.反映女性地位提高C.与海外贸易有关D.说明农业高度发达答案C解析根据材料可知,东南沿海地区的民间崇拜得到了政府认可,这实质上是随着东南沿海地区经济发展,特别是海外贸易的发展,其社会影响力不断提升的结果,故C项正确。答案解析12.宋元时期海外贸易非常繁荣。其中江浙行省的主要外贸港口有()A.幽州B.广州C.明州D.开封答案C解析明州,今浙江宁波,当时属于江浙行省,故选C项。答案解析13.宋代谚语称“苏湖熟,天下足”。这实际上反映出宋代长江下游和太湖流域一带()A.水利资源运用程度高B.农业多种经营十分繁荣C.成为全国最重要的粮仓D.是全国人口密度最高地区答案C解析南宋时,长江下游和太湖流域一带,成为全国最重要的粮仓,谚语称“苏湖熟,天下足”,故选C项。答案解析14.下图是某朝代开通的交通运输路线图。对其“开通”解释正确的是()A.隋朝时修建和开通B.主要是用于控制全国C.主要有漕运和海运D.为配合政治重心南移答案C解析从图中“大都”和运河山东段修直,可确定是元朝时期,故A项错误;运河和海上交通线都在东部,无法控制全国,故B项错误;图中不仅有运河,还有海上交通线,故C项正确;“大都”在北方,政治重心南移说法错误,排除D项。答案解析15.元世祖时期,大都城内居民所吃的粮食由粟麦改为以稻米为主,结果每年上百万石的稻米海运至京师。这一现象出现的主要原因是()A.南北经济交流的日益频繁B.跨地区长途贸易发达C.农作物水稻种植区域扩大D.国家经济重心的变移答案D答案解析根据材料可知,在元世祖时,大都城内居民所吃的粮食主要来自于南方,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元朝初年,中原地区经过长时间的战乱,经济发展较慢,而南方是当时的经济重心,故而大都城的粮食主要依靠南方的供给,故D项正确。解析16.元代北方最大的经济中心和商品集散地是()A.上都B.东京C.大都D.兴庆府答案C解析元大都是元代北方最大的经济中心和商品集散地,故选C项。答案解析17.从宋朝开始,科举制度取士不问家世,科举考试成为淡化仕途与个人家族关系的一种制度。这表明宋代科举旨在()A.扩大统治基础B.推动文化发展C.排除世家子弟D.提高选官标准答案A答案解析根据材料中宋朝“科举制度取士不问家世,科举考试成为淡化仕途与个人家族关系的一种制度”说明科举考试淡化了门第家世,扩大了统治基础,故A项正确。材料中并未说明科举制推动文化发展,故B项错误;科举制“不问家世”,并未排除世家子弟,故C项错误;材料“科举制度取士不问家世,科举考试成为淡化仕途与个人家族关系的一种制度”说明科举考试是降低了标准而非提高标准,故D项错误。解析18.宋以前的家内服役大都用世袭奴婢承担,宋朝更多地来自雇佣。这说明宋代()A.人身束缚减弱B.妇女地位提升C.社会阶层平等D.君主专制弱化答案A解析从世袭到雇佣,这说明人身不再被强制束缚,体现出人身束缚减弱,故选A项。答案解析19.下图是宋朝土地买卖契约残片,此类契约在许多地区均有发现。据此可知,当时()A.政府机构腐败B.土地兼并频繁C.农民负担减轻D.阶级矛盾缓和答案B解析土地买卖,导致土地兼并,在全国各地均有发现,这说明土地兼并频繁,故选B项。答案解析20.宋朝廷对土地买卖、典当基本不加干预,仅办理法律手续,缴纳交易税即可。这从侧面反映出当时()A.已经形成了完备的法律体系B.国家对社会的控制有所松弛C.自耕农经济得到有效的保护D.交易税成为国家财政的支柱答案B答案解析朝廷对土地买卖、典当基本不加干预,仅办理法律手续,缴纳交易税即可,这说明国家对社会的控制在宋朝有比较明显的松弛,故选B项。材料看不出法律体系的完备,故排除A项;承认土地买卖,可能会使自耕农破产,故排除C项;材料看不出交易税成为国家财政的支柱,故排除D项。解析[等级提升]一、选择题1.宋代农民在从事农业生产的同时,普遍以兼业的方式从事手工业小商品生产、小商业经营、小雇佣劳动,从而出现小农、小工、小商的三位一体化趋势。这一趋势()A.冲击了地主所有制经济B.增强了小农经济的韧性C.扩大了农民的人身自由D.制约了农业生产的提高答案B答案解析根据材料“农民在从事农业生产”说明农民并未放弃农业,故不会冲击地主所有制经济,故A项错误;根据材料“从事农业生产的同时,普遍以兼业的方式从事”可知,农民以副业的方式从事小规模经济活动有利于农业的自给自足,故B项正确;根据材料“从事农业生产的同时”可知农民并未脱离土地,人身自由没有变化,故C项错误;根据材料“小雇佣劳动”可知这种雇佣形式的出现有利于提高农业生产,故D项错误。解析2.据南宋高斯得撰《宁国府劝农文》描述:“及来浙间,见浙人治田,比蜀中尤精。土膏既发,地力有余,深耕熟犁,壤细如面,故其种入土,坚致而不疏,苗既茂矣。”这说明当时江南地区()A.农业耕作技术发达B.粮食产量迅速提高C.经济中心地位稳定D.政府重视农业生产答案A解析“浙人治田,比蜀中尤精”突出江南农业耕作技术发达,故A项正确。B、C、D三项材料无法体现,排除。答案解析3.北宋诗人苏轼在《石炭并引》中记载:“彭城旧无石炭,元丰元年十二月,始遣人访获取于州之西南白土镇之北,以冶铁作兵,犀利胜常云。”据此推断北宋()A.已用煤作为燃料冶铁B.兵器制造业发达C.彭城从外地输送用煤D.采矿业技术先进答案A答案解析材料“始遣人访获取于州之西南白土镇之北,以冶铁作兵,犀利胜常云”表明北宋已用煤作为燃料冶铁,故A项正确。兵器制造业发达材料没有涉及,故B项错误;材料“州之西南白土镇之北”表明煤来自于本地,故C项错误;采矿业技术先进材料没有涉及,故D项错误。解析4.宋天圣元年,设置益州交子务,开始发行官交子。官交子以时间计算分界发行,每三年为一界,界满则以新交子收回旧交子,发行限额每界是一百二十五万六千三百四十贯。宋朝这一做法()A.制约了交子的使用范围B.表明政府加强了对经济的控制C.造成了货币制度的混乱D.有助于币值稳定和经济繁荣答案D答案解析材料中没有界定其使用范围,故A项错误;材料不能体现对市场的控制,故B项错误;采取这一做法就是为了实现货币的有序管理,故C项错误;设置交子务,限定发行总额,有助于币值稳定和经济繁荣,故D项正确。解析5.定窑创烧于唐朝后期,北宋是定窑发展的鼎盛时期;“靖康之变”后,定窑由于连年兵灾而逐渐衰落和废弃;金朝定窑瓷业得到了恢复;到了元朝,定窑在政府管制下逐渐没落。由于窑火的熄灭,遗址在20世纪30年代以前并不为世人所知。以下说法符合历史事实的是()A.中国的制瓷技术始于唐朝B.古代定窑产品行销南北各地C.瓷器生产受社会局势影响D.宋代是中国制瓷业鼎盛时期答案C答案解析材料仅体现了定窑创烧于唐朝,体现不出中国制瓷技术开始于唐朝,故A项错误;定窑是官窑,其产品主要供皇室使用,不流通于市场,故B项错误;从材料中定窑的经历可知,瓷器生产受社会局势影响,故C项正确;材料只涉及定窑,不能说明宋代是中国制瓷业鼎盛时期,故D项错误。解析6.宋太宗曾派内侍8人,带着国书、礼物和丝绸,分四批出使海外各国。每批使者还带有两封未填国名的皇帝亲笔信,准备在所到之地再填写递交。信的主旨是邀请外国人来做生意。这主要反映了,北宋()A.海外贸易的重要性增强B.商税成为财政主要来源C.统治者对世界缺乏了解D.传统重农政策发生动摇答案A答案解析宋太宗邀请外国人来中国做生意体现了统治者对海外贸易的重视,故A项正确。商税是宋朝财政的重要组成部分而非主要来源,故B项错误;宋朝实行较为开放的对外政策,海上丝绸之路发达,对世界了解相对较多,故C项错误;农业是宋朝的立国之本,实行相对宽松的商业政
本文标题:2019年新教材高中历史 第三单元 辽宋夏金多民族政权的并立与元朝的统一 第11课 辽宋夏金元的经济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8250190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