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第6课从隋唐盛世到五代十国[学业达标]1.《资治通鉴》称隋文帝:“其自奉养,务为俭素,乘舆御物,故弊者随宜补用。”由此可见,隋文帝()A.崇尚节俭B.重视农业C.整顿吏治D.生活奢侈答案A解析根据材料“其自奉养,务为俭素,乘舆御物,故弊者随宜补用”可知,隋文帝崇尚节俭,生活朴素,故选A项。答案解析2.隋炀帝在位时期的许多措施泽被深远,但隋朝却短命而亡。史学家评论时说:他错就错在把这许多措施放在了一起做。对此理解正确的是()A.隋炀帝的措施违背了时代潮流B.隋朝的灭亡对后世影响深远C.指出其灭亡的根源是制度腐败D.该评论分析了隋朝灭亡的原因答案D答案解析隋炀帝的许多措施泽被深远,因此没有违背时代潮流,故A项错误;材料强调的是隋炀帝的许多措施的影响,而非隋朝的灭亡对后世的影响,故B项错误;材料指出隋炀帝“把这许多措施放在了一起做”,急于求成是导致其灭亡的原因,与制度腐败无关,故C项错误,D项正确。解析3.图示法是一种直观形象的学习方法。用图示法描绘隋朝大运河大致走向,贴切的是()答案D答案解析隋朝大运河以洛阳为中心,北达涿郡,南至余杭,全长两千多公里,是古代世界最长的运河;由北向南分为四段:永济渠、通济渠、邗沟、江南河。结合地图可判断,D项正确。解析5.唐太宗认为:“夷狄亦人耳,其情与中夏不殊。人主患德泽不加,不必猜忌异类。盖德泽洽,则四夷可使如一家;猜忌多,则骨肉不免为仇敌”。以此为鉴,唐太宗采取了()A.互利互惠的对外政策B.开明平等的民族政策C.为国理财的经济政策D.求贤纳谏的人才政策答案B解析据材料可得唐太宗改变了传统、狭隘的民族观念,认为应以“德泽”来对待少数民族,说明他主张推行开明平等的民族政策,故B项正确。答案解析6.唐太宗说:“国以民为本,人以食为命。若禾黍不登,则兆庶非国家所有。”为此,唐太宗()A.重视发展生产B.扩充国学规模C.注重虚心纳谏D.加强边疆管理答案A解析材料“国以民为本,人以食为命。若禾黍不登,则兆庶非国家所有”说明唐太宗以民为本,重视农业。故选A项。答案解析7.贞观四年,唐太宗君臣进行了一番争论,某大臣提出:“……授以生业,教之礼仪,数年以后悉为吾民,选其酋长,使入宿卫,畏威怀德,何后患之有?”唐太宗卒用其策。这一争论最有可能是()A.讨伐西突厥政权问题B.吐蕃王朝和亲问题C.东突厥部众归附问题D.玄武门之变问题答案C答案解析从材料“授以生业,教之礼仪,数年以后悉为吾民,选其酋长,使入宿卫”可知是唐太宗对归降的东突厥的处理措施,故C项正确。材料反映的是把归降的部族转变为唐朝的臣民,故不是讨伐西突厥,故A项错误;唐与吐蕃是和亲,与材料“数年以后悉为吾民,选其酋长,使入宿卫”不符,故B项错误;玄武门之变与材料不符,故D项错误。解析8.盛世,是指一个国家内政外交均有建树,安定兴盛的时代。唐诗中描绘的“开元盛世”时期的君主是()A.李渊B.李世民C.武则天D.李隆基答案D解析唐高宗之孙李隆基即位,是为唐玄宗。他具有革新魄力,最终将唐朝统治推向历史上的全盛时期,史称“开元盛世”,故选D项。答案解析9.《古今画鉴》中描述阎立本《步辇图》时说:“画太宗坐步辇上,……曲眉丰颊,神采如生……后有赞普使者,服小团花衣,及一从者。”《步辇图》所反映的相关历史事件是()A.唐太宗大破东突厥B.唐王朝与吐蕃和亲C.新罗使者来唐朝见D.唐太宗被尊为“天可汗”答案B解析由材料关键词“赞普使者”可推知为吐蕃,结合所学可知,《步辇图》反映的是唐王朝与吐蕃和亲,故B项正确。答案解析10.下图手工业品出土于陕西乾县唐永泰公主墓,可直接用来研究唐代()A.贵族审美情趣B.市井生活C.青铜制作工艺D.民族交融答案A解析这是公主墓葬出土文物,体现的是皇室审美,故选A项。答案解析11.下图是某一时期西北边疆版图,这一时期最有可能是()A.隋文帝时B.隋炀帝时C.唐太宗时D.武则天时期答案D答案解析640年,唐太宗派兵征服依附西突厥的高昌,设置安西都护府。高宗在位时,灭亡西突厥。后来武则天在位时,设置北庭都护府,与安西都护府分治天山南北。故选D项。解析12.“开元初,四方丰稔(丰收),城镇商铺林立,客商如云”。材料直接反映了唐玄宗统治前期()A.吏治清明B.经济发展C.城市繁荣D.国力强盛答案B解析材料没有反映吏治情况,故A项错误;材料反映了农业丰收和商业繁荣的景象,故B项正确;C项结论片面;材料只反映了经济情况,不能体现政治、军事、科教、文化等情况,故D项错误。答案解析13.《耒耜经》记载:“进之则箭下,入土也深;退之则箭上,入土也浅。……江东之田器尽于是。”这一农具主要用于()A.原始灌溉B.松土挖土C.除草培土D.开沟播种答案B解析材料“进之则箭下,入土也深;退之则箭上,入土也浅”体现了可自由调节耕作深浅的曲辕犁的使用情况,其主要作用是松土挖土,故B项正确。答案解析14.杜佑《通典》写道:“(安)禄山称兵内侮,未必素蓄凶谋,是故地逼则势疑,力侔(móu相等)则乱起,事理不得不然也。”据此,杜佑认为安史之乱爆发的主要原因是()A.边疆军事力量强大B.统治阶层更迭频繁C.中央官吏管理疏漏D.地方管理体系不当答案D答案解析根据材料“(安)禄山称兵内侮,未必素蓄凶谋,是故地逼则势疑,力侔则乱起,事理不得不然也”可知,杜佑强调安禄山在地方拥兵自重,造成叛乱的局面,故选D项。杜佑强调的是节度使拥兵自重,而非边疆军力强大,排除A项;材料中没有涉及统治内部的调整问题,排除B项;“地逼则势疑”强调中央对地方的管理而不是“中央官吏管理”,排除C项。解析15.安史之乱后,叛乱的降将割据一方,不受中央节制,彼此间征战不已。这说明当时()A.外重内轻的局面深化B.藩镇割据局面逐渐消亡C.宦官专权向地方拓展D.朋党之争削弱中央权威答案A解析结合所学可知,唐玄宗时期,节度使兵力随之扩大,至唐玄宗统治后期,国家出现外重内轻的局面。而藩镇割据就是这一局面的持续和扩大,故选A项。答案解析16.德国一个科研小组的报告指出,在过去15000年间,出现过冬季风很强的三个时期,……而最后一个时期约在公元700~900年间。依据材料,下列历史结论中最为合理的是()A.气候干旱使汉与匈奴之间战争频繁B.成为唐末黄巢等农民起义的主要原因C.气候灾害激化社会矛盾加速唐朝灭亡D.成为北方藩镇割据局面形成的主要原因答案C答案解析公元700~900年间处于中国古代的隋唐时期(581~907年),故A项错误;气候灾害激化社会矛盾是唐末黄巢等农民起义的原因之一,但不是主要原因,故B项错误;气候灾害激化社会矛盾导致农民起义发生,加速唐朝的灭亡,故C项正确;藩镇割据局面形成的主要原因是地方势力的过度膨胀,不是气候灾害,故D项错误。解析17.下表是唐朝灌溉工程数量简表(单位:个)。对表格内容分析正确的是()长江以北长江以南中唐以前中唐以后中唐以前中唐以后982923938A.中唐后北方政局混乱影响农业生产B.江南农业已经超过北方C.长江流域是唐代经济最发达的地区D.唐代北方人口大量南迁答案A答案解析材料反映出中唐以后南方灌溉工程数量增加,结合中唐时期安史之乱的发生,可知灌溉工程北方变少、南方增加的原因是北方战乱对农业发展的影响,故A项正确。解析18.唐皇室有胡人血统。唐高祖的母亲独孤氏是隋文帝独孤皇后的姐妹;唐太宗的母亲窦氏、皇后长孙氏、唐睿宗的皇后窦氏,都是鲜卑人后裔。这说明()A.唐朝是一个由少数民族建立的政权B.鲜卑人是唐朝的统治民族C.唐朝各民族之间的交流与融合D.唐朝对鲜卑实行和亲政策答案C答案解析从唐朝皇室有胡人血统,可知在唐朝各民族交融交流现象普遍,故C项正确。唐朝皇室有胡人血统,不能说明唐朝是少数民族政权,故A项错误;唐朝是汉族政权,鲜卑族是其统治下的少数民族,故B项错误;材料反映的是唐朝后妃是鲜卑人的后裔,不能说明唐朝对鲜卑族实行和亲,故D项错误。解析19.唐朝灭亡后,先后经历后梁、后唐、后晋、后汉、后周5个短命王朝,和吴越、北汉等10个割据政权,历史上称“五代十国”时期。其中“五代”所处区域是()A.黄河流域B.长江流域C.淮河流域D.河南地区答案A解析唐朝灭亡后,黄河流域先后出现五个朝代,故选A项。答案解析20.后周世宗柴荣被誉为五代十国时期的英主,他革新政治,改造军队,推动北伐。其北伐打击的对象最有可能是()A.北汉、契丹(辽)B.北汉、鲜卑C.后蜀、契丹(辽)D.后蜀、鲜卑答案A解析根据教材地图,后周的北方为北汉、契丹(辽),故选A项。答案解析[等级提升]一、选择题1.有学者认为,隋炀帝开凿大运河,其主要原因是出于政治军事上的需要,炀帝个人的享乐欲望是其次要原因。没有隋炀帝,运河还是会由别的人来开凿的。这一看法的主要依据是()A.政治军事中心的南移B.南北政权的分裂对峙C.江南经济地位的上升D.关中地区经济的没落答案C答案解析隋朝政治军事中心仍旧在北方,故A项错误;隋炀帝时期基本上统一全国,隋朝不存在南北政权对峙的情形,故B项错误;魏晋南北朝时期南方得到开发,使得其经济地位上升,成为国家财税的重要来源地,故C项正确;关中地区的衰落并非主要因素,故D项错误。解析2.据史料记载,隋亡4年后,太原的官仓还存放着10多万匹布帛,贮藏的粮食可供当地几万军队吃上10年。长安的储备物资,直到隋亡20年后仍在使用。这说明()A.北方仍然是全国的经济中心B.隋朝社会经济得到较大发展C.社会财富都集中到国家手中D.贫富分化加剧导致隋朝灭亡答案B答案解析材料没有南北经济的对比,不能推断出北方的经济地位,故A项错误;隋亡之后,当时储备的物资仍然很丰富,反映出社会经济得到较大发展,故B项正确;社会财富不可能都集中到国家手中,故C项错误;材料没有涉及隋朝灭亡的原因,故D项错误。解析3.唐朝诗人李敬方在《汴河直进船》诗中写道:“汴水通淮利最多,生人为害亦相和。东南四十三州地,取尽脂膏是此河。”该诗从侧面可以印证()A.唐政府对东南百姓疯狂盘剥B.东南地区农业经济的发展C.中唐时期藩镇割据十分严重D.诗人辩证地看待运河作用答案B答案解析根据材料中诗的内容可知,唐朝开通运河方便政府搜刮东南一带的民脂民膏,A项是作者诗中的内容,非侧面信息,不合题目要求,故错误;隋唐时期开凿运河是为了漕运的需要,说明南方经济不断发展,需要南粮北运以满足宫廷政府需要,故B项正确;材料没有体现藩镇割据,故C项错误;D项也是材料的直接信息,非侧面信息,不合题目要求,故错误。解析4.下表为不同史籍关于唐初同一事件的历史叙述。据此能够被认定的历史事实是()记述出处“往者国家草创,太上皇(唐高祖)以百姓之故,称臣于突厥,朕(唐太宗)未尝不痛心疾首,志灭匈奴,坐不安席,食不甘味。”《旧唐书·李靖传》“高祖昵裴寂之邪,受其宫女而不辞,又称臣于突厥,倚以为助,何以示后世矣。”范祖禹《唐鉴》“盖高祖起事之时,依仗突厥,屈礼称臣,乃其实也。”王鸣盛《十七史商榷》A.唐高祖为百姓考虑向突厥称臣B.唐高祖曾经称臣于突厥C.唐高祖倚仗突厥支持夺取政权D.唐高祖起事为后世诟病答案B解析《旧唐书·李靖传》中提到为百姓考虑,向突厥称臣,而另外两项并没有提到,故A项错误;三个史籍都提到唐高祖曾经称臣于突厥,故B项正确;史籍中并未提到唐高祖倚仗突厥支持夺取政权,故C项错误;唐高祖起事为后世诟病只在范祖禹《唐鉴》中提及,故D项错误。答案解析5.唐太宗登基时户数仅有400万户左右,按照一户五口的最低标准计,人口损失近3000万。唐太宗没有像隋文帝那样把官吏派到乡村挨户搜查以增户籍,而是认了这笔糊涂账,并用律文限制子女分家,规定父母在,子女分家就要受处罚。唐太宗这样做是基于()A.让利于民,藏富于民B.唐朝百废待兴,无力清理户口C.贞观之治,国富民强D.隋朝国贫民穷,江山短暂答案A答案解析根据题目中“400万户”“损失近3000万”可知,唐太宗登基之时,隐匿人口太多,根据“认了这笔糊涂账”“限制子女分家”可知,唐太宗并没有大肆清查户口,只是令每家的后代分割其土地,此即“让利于民,藏富于民”的表现,故A项正确。唐朝时期是中国古代经济发展的辉煌时期,故百废待兴
本文标题:2019年新教材高中历史 第二单元 三国两晋南北朝的民族交融与隋唐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的发展 第6课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8250217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