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第二框社会主义制度在中国的确立新课标解读1.理解新中国确立社会主义制度的历史必然性;2.基于我国社会主义政治制度、经济制度的特色,讨论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国情。新素养生成1.通过对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制度的确立,理解宪法对我国根本制度的规定,增强对伟大祖国、中华民族和中国共产党的政治认同;2.能运用辩证唯物主义基本观点和方法,解释社会主义建设的探索过程,培养学生的科学精神。一、最深刻最伟大的社会变革[主干知识·简洁梳理]1.过渡时期(1)时间:从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到基本完成。(2)总路线和总任务:要在一个相当长的时期内,逐步实现国家的社会主义,并逐步实现国家对农业、对手工业和对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这一内容概括说来,就是“”。社会主义改造工业化一化三改(3)历史必然性①社会主义国营经济迅速发展,逐步成为社会经济中的______因素。②国家积累了利用、限制和管理的经验,不同程度地开始了对它们初步的社会主义改造。③个体农业经济难以适应国家建设的新形势,迫切需要组织起来。④国际形势有利于中国加快向社会主义阵营的转变。主导性私营工商业工业化2.社会主义制度的确立标志1956年,生产资料的社会主义改造取得了决定性的胜利,标志着我国实现了从新民主主义到社会主义的转变,进入了原因中国走上社会主义道路是历史发展的必然,是亿万中国人民在长期奋斗中作出的决定性选择意义社会主义改造的伟大胜利,确立了社会主义基本制度,这是中华民族有史以来最深刻最伟大的私有制社会主义社会社会变革[相关知识·挖掘补充]教材P27的“专家点评”改革是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强大动力社会主义社会的基本矛盾仍然是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之间的矛盾。改革是社会主义制度的自我完善和发展。改革的根本目的,就是使生产关系适应生产力的发展,使上层建筑适应经济基础的发展。社会主义改造完成了中华民族最为广泛而深刻的社会变革,为中国发展进步奠定了根本政治前提和制度基础,实现了中华民族由近代不断衰落到根本扭转命运、持续走向繁荣富强的伟大飞跃。二、在艰辛探索中前进[主干知识·简洁梳理]1.战略思想:中国共产党在基本原理指导下,以苏联经验教训为鉴戒,结合中国具体实际,艰辛探索适合中国国情的社会主义建设道路。2.主要矛盾和主要任务主要矛盾不再是无产阶级同资产阶级之间的矛盾,而是人民对于建立先进的工业国的要求同落后的农业国的现实之间的矛盾,是人民对于经济文化迅速发展的需要同当前经济文化不能满足的状况之间的矛盾主要任务集中力量发展,尽快把我国由落后的_____国变为先进的国马克思列宁主义人民需要社会生产力农业工业3.结论:社会主义制度确立之后,我国社会发生的翻天覆地变化雄辩地证明:只有才能救中国。4.社会主义革命与建设的地位与作用(1)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胜利、中华人民共和国的诞生、社会主义基本制度的确立和社会主义建设的全面展开,实现了中华民族从“东亚病夫”到的伟大飞跃。(2)在社会主义建设的探索过程中,虽然经历了严重曲折,发生了“文化大革命”十年内乱,但党在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中取得的独创性理论成果和巨大成就,为在新的历史时期开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提供了宝贵经验、和物质基础。社会主义站起来理论准备[相关知识·挖掘补充]1.教材P28的“相关链接”对于抛弃苏联模式以后出现的长时间“左”的错误,特别是出现了“大跃进”和“文化大革命”两次全局性的严重错误。能否说与其出现这样“内外交困”的局面,还不如照抄苏联模式呢?提示:对于抛弃苏联模式以后出现的长时间“左”的错误,说明在我国社会主义建设的探索过程中,经历了严重曲折。但这个过程中,中国共产党把马克思列宁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革命和建设的实践相结合,产生了独创理论成果和巨大成就,为新时期开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提供了宝贵经验、理论准备和物质基础。2.教材P29“相关链接”中华民族精神基本内涵作用地位含义伟大创造精神、伟大奋斗精神、伟大团结精神、伟大梦想精神始终是维系中华各族人民共同生活的精神纽带,支撑中华民族生存、发展的精神支柱,推动中华民族走向繁荣、强大的精神动力,是中华民族之魂中华民族精神集中体现了中华民族的整体风貌和精神特征,体现了中华民族的价值追求,是中华民族永远的精神火炬中华民族精神是中华民族在长期共同生活和社会实践基础上形成的优秀文化的结晶[一图串知·成体系]议题一最深刻最伟大的社会变革[探究分享]材料[问题](1)图片反映的是我国哪个时期?(2)材料中采取的措施有何意义?[提示](1)反映的是从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到社会主义改造基本完成的过渡时期。(2)①社会主义改造的伟大胜利,确立了社会主义基本制度,这是中华民族有史以来最深刻最伟大的社会变革。②为当代中国一切发展进步奠定了根本政治前提和制度基础,实现了中华民族由近代不断衰落到根本扭转命运、持续走向繁荣富强的伟大飞跃。[系统认知]1.两个角度界定过渡时期(1)从社会性质看:过渡时期不完全是社会主义,但它的政治、经济、文化都具有社会主义因素。说过渡时期是新民主主义国家,是就其政权的某些特点和多种经济成分并存而言;说过渡时期是社会主义国家,是就其实质和发展方向而言。这是从不同角度和不同侧面加以强调的结果,我们不能把新民主主义同社会主义截然割裂开来。(2)从社会主要矛盾看:三大改造前是无产阶级与资产阶级的矛盾、社会主义道路与资本主义道路之间的矛盾。经过三大改造,中国社会的主要矛盾转化为人民对于建立先进的工业国的要求同落后的农业国的现实之间的矛盾、人民对于经济文化迅速发展的需要同当前经济文化不能满足人民需要的状况之间的矛盾。[技巧点拨]图示“一化三改”2.社会主义制度的确立(1)过程:1956年是生产资料私有制的社会主义改造取得决定性胜利的一年。农民、手工业者等劳动群众的个体私有制基本转变为劳动群众集体所有制,资本家所有的资本主义私有制基本转变为全民所有制。这两种形式的公有制经济已在整个国民经济中占绝对优势,标志着社会主义经济制度已基本建立起来。以这种经济制度为基础,人民民主专政的国家制度和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的指导地位等社会主义因素,从经济、政治、思想、文化等各方面表明中国开始进入社会主义初级阶段。(2)标志:1956年,生产资料所有制的社会主义改造取得了决定性的胜利,标志着我国实现了从新民主主义向社会主义的转变,进入了社会主义社会。中国走上社会主义道路是历史发展的必然,是亿万中国人民在长期奋斗中作出的决定性选择。(3)影响:在过渡时期总路线的指引下,中国共产党在一个经济文化落后的东方大国,创造性地开辟了一条适合中国特点的社会主义改造道路,顺利实现了生产资料私有制的社会主义改造,在中国建立起社会主义制度,完成了中华民族有史以来最深刻最伟大的社会变革,为当代中国一切发展进步奠定了根本政治前提和制度基础,实现了中华民族由近代不断衰落到根本扭转命运、持续走向繁荣富强的伟大飞跃。[技巧点拨]图示社会主义制度的确立1.“一五”计划期间,我国住宅建设占基本建设投资额的比重不断减少,其他非生产性建设投资也开始受到抑制。这表明我国()A.致力于奠定工业化基础B.国民经济结构臻于平衡C.大力压缩基本建设投资规模D.城市化的进程趋于缓慢解析:材料关键信息:一是时间“‘一五’计划期间”,二是压缩住宅建设和非生产性建设投资。这说明国家的投资主要用在了生产领域,这是为了满足国家工业化的需要,为工业化奠定基础,故选A项。B项本身与材料矛盾,排除。C项反映的是表面现象,未反映深层原因,排除。D项与材料矛盾,工业化必然促进城市化发展,故排除。答案:A2.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召开前夕,发动群众宣传和讨论宪法草案的标语口号是()A.“为巩固新民主主义制度而斗争”B.“争取社会主义在我国的完满实现”C.“坚持‘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方针”D.“热烈庆祝社会主义的社会制度基本建立”解析:为了保障在政治上从新民主主义向社会主义顺利过渡,新中国召开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制定《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故答案为B项。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召开是在1954年,1956年提出“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方针,1956年三大改造完成,社会主义制度基本建立,排除C、D两项;A项明显错误。答案:B3.阅读材料,回答问题。某同学对过渡时期总路线的特点进行归纳如下:社会主义工业化和改造同时并举;生产力发展和生产关系变革同步进行;以工业化为主体,三大改造为两翼。请你运用所学知识,分析该同学观点的合理性。解析:本题是评价类主观题。首先要明确该题观点围绕的主题是“过渡时期的总路线”,其次围绕总路线对观点逐条分析。答案:①过渡时期的总路线和总任务是在相当长的时期内,逐步实现国家的社会主义工业化,并逐步实现国家对农业、手工业和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②这条总路线的主要内容可以概括为“一化三改”“一体两翼”的总路线。“一化”,即逐步实现国家的社会主义工业化,这是主体。“三改”,即逐步实现对农业、手工业、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这是“两翼”。③“化”与“改”之间,这一“改”与那一“改”之间,互相联系,互相促进,互相制约,体现了发展生产力和变革生产关系的有机统一,是一条社会主义建设和社会主义改造同时并举的总路线。议题二在艰辛探索中前进材料[问题](1)该文献的核心内容是什么?(2)该文献的内容体现了什么样的建设、巩固和发展思路?[提示](1)核心内容是对社会主义改造基本完成后中国社会的主要矛盾和根本任务作出了规定。文献指出,社会主义改造完成后,我国社会的主要矛盾已经不再是无产阶级同资产阶级之间的矛盾,而是人民对于建立先进的工业国的要求同落后的农业国的现实之间的矛盾,是人民对于经济文化迅速发展的需要同当前经济文化不能满足人民需要的状况之间的矛盾。因此,党和全国人民的主要任务是集中力量发展社会生产力,尽快把我国由落后的农业国变为先进的工业国。(2)在马克思列宁主义基本原理指导下,以苏联经验教训为鉴戒,结合中国具体实际,艰辛探索适合中国国情的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系统认知]1.“一五”计划(1)第一个五年计划,简称“一五”计划(1953~1957年),是在党中央的直接领导下,由周恩来、陈云同志主持制定的,1955年7月经全国人大一届二次会议审议通过。至1957年,“一五”计划超额完成了规定的任务,实现了国民经济的快速增长,并为我国的工业化奠定了初步基础。(2)第一个五年计划的制定与实施标志着系统建设社会主义的开始。(3)第一个五年计划的主要任务有两点,一是集中力量进行工业化建设,二是加快推进各经济领域的社会主义改造。2.从社会主义改造基本完成到“文化大革命”结束这20年的历史经验与启示必须正确认识社会主义社会的主要矛盾,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大力发展生产力;经济建设必须从我国基本国情出发,生产关系的变更和完善必须适应生产力发展状况;必须坚持马克思列宁主义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道路。3.关于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的问题(1)《关于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的问题》,是毛泽东在社会主义时期最重要的著作之一。全文阐述了12个问题,贯穿全文的基本思想是:把正确区分和处理人民内部矛盾,作为社会主义国家政治生活的主要内容。(2)文章指出,社会主义社会的基本矛盾仍然是生产关系和生产力之间的矛盾,上层建筑和经济基础之间的矛盾。毛泽东全面地分析了各种类型的人民内部矛盾,系统地论述了正确处理各种矛盾的方针政策。指出,要用民主的方法,用“团结—批评—团结”的公式,作为从政治上处理人民内部矛盾的原则;解决经济领域中的矛盾,应依据发展生产,统筹安排,兼顾国家、集体和个人三者利益的原则;科学文化上的问题,应采取“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方针;民族关系中的矛盾,应采取加强民族团结,帮助各少数民族发展经济文化的方针;在与民主党派关系上,应实行“长期共存,互相监督”的方针等。毛泽东对社会主义社会基本矛盾的论述,特别是关于两类不同性质矛盾的观点,以及处理人民内部矛盾的原则、方针和方法,为马克思主义政治学说史增添了新的内容,对探索社会主义社会的规律,具有重大的理论价值。4.如何全
本文标题:2019-2020学年新教材高中政治 第二课 第二框 社会主义制度在中国的确立课件 新人教版必修1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8260930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