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4窦娥冤(节选)【助读博览】一、魅力作家中国的“莎士比亚”——关汉卿简介:关汉卿(约1230—约1300),号已斋叟,大都(今北京)人,元代戏曲作家。成就:与郑光祖、白朴、马致远一同被称为“元曲四大家”,并居“元曲四大家”之首。关汉卿一生创作的杂剧有六十多种,他是我国元杂剧的奠基人,作品数量超过了英国的“戏剧之父”莎士比亚,被称为“中国的‘莎士比亚’”。作品:主要有《窦娥冤》《救风尘》《望江亭》《单刀会》《拜月亭》等。其中《窦娥冤》被称为“中国十大悲剧”之一。【经典觅珠】关汉卿与铜豌豆关汉卿自称“普天下郎君领袖,盖世界浪子班头”。他的著名套数【南吕·一枝花】《不伏老》可视为“浪子”的一篇宣言,其[尾]曲云:我是个蒸不烂、煮不熟、捶不匾、炒不爆、响珰珰一粒铜豌豆,恁子弟每谁教你钻入他锄不断、斫不下、解不开、顿不脱、慢腾腾千层锦套头?我玩的是梁园月,饮的是东京酒;赏的是洛阳花,攀的是章台柳。我也会围棋、会蹴踘、会打围、会插科、会歌舞、会吹弹、会咽作、会吟诗、会双陆。你便是落了我牙、歪了我嘴、瘸了我腿、折了我手,天赐与我这几般儿歹症候。尚兀自不肯休。则除是阎王亲自唤,神鬼自来勾。三魂归地府,七魄丧冥幽。天哪,那其间才不向烟花路儿上走。此曲重彩浓墨,层层晕染,集中而又夸张地塑造了“浪子”的形象,这形象之中固然有关氏本人的影子,也可视作以关氏为代表的书会才人精神面貌的写照。当然,曲中刻意渲染的玩世不恭、游戏人生的态度并不可取,但如果我们结合元代特定的历史环境来看,不难发现,在这一“浪子”的形象身上所体现的对传统文人道德规范的叛逆精神、任性所为、无所顾忌的个体生命意识,以及不屈不挠顽强抗争的意志,实际上是向市民意识、市民文化认同的新型文人人格的一种表现。此曲在艺术上也很有特色。曲中一系列短促有力的短句,节奏铿锵,具有精神抖擞、斩钉截铁的意味。全曲把衬字运用的技巧发挥到了极致。如首句是个七字句,作者竟加了十六个衬字,写成长达二十三字的长句。而这些长句,实际上又以排列有序的一连串三字短句组成,从而给人以长短结合舒卷自如的感觉,这种浪漫不羁的表现形式恰能表达浪漫不羁的内容,以及风流浪子无所顾忌的品性。二、背景回眸阶级矛盾、民族矛盾的双重冲突故事发生在元朝,元代统治者是蒙古贵族和官僚,被统治者是劳苦大众。元统治者不仅对劳动者残酷盘剥,而且实行民族分化的“种族歧视”政策,以利于巩固统治地位。他们将全国人口分为四等:蒙古人、色目人、汉人和南人。统治者和地主阶级紧密勾结,共同压迫各族人民,可以说,劳动人民与统治者的阶级矛盾,是元朝社会的主要矛盾。在那个动荡不安的社会里,官吏昏庸无能,是非不分,流氓横行霸道,谋财害命。他们相互勾结,构成了虐民的罗网。这张网下,人的生命没有什么保障。杂剧《窦娥冤》反映的就是元朝社会的黑暗现实。【拓展链接】中国十大古典悲剧《窦娥冤》(杂剧),元代关汉卿作;《赵氏孤儿》(杂剧),元代纪君祥作;《精忠旗》(传奇),明代冯梦龙作;《清忠谱》(传奇),清代李玉作;《桃花扇》(传奇),清初孔尚任作;《汉宫秋》(杂剧),元代马致远作;《琵琶记》(南戏),元末高明作;《娇红记》(杂剧),明代孟称舜作;《长生殿》(传奇),清初洪昇作;《雷峰塔》(传奇),清代方成培作。【初读任务】窦娥为何斥责天地鬼神?【明确】窦娥受神权思想影响,开始也相信“青天大老爷”能主持正义,赏善罚恶。在残酷的现实面前,她觉醒了。窦娥对神权的大胆谴责,实质上是对封建统治的强烈控诉和根本否定。她那似岩浆迸射如山洪决堤般的愤激之词,反映了女主人公的觉醒意识和反抗精神,也折射出当时广大人民的反抗精神。【语言建构】一、音形识记1.下列词语中,加点字的注音全都正确的一组是()2.下列句中加点的词语,没有错别字的一项是()A.前街里去心怀恨,后街里去死无冤,休推辞路远。B.等他四下里皆瞧见,这就是咱苌弘化璧,望帝啼鹃。C.数学家华罗庚的座右铭:见面少叙寒喧话,多把艺术谈几声。D.身穿无袖旗袍的赵一狄,真的是沉鱼落燕,风情万种。﹒﹒﹒﹒﹒﹒﹒﹒﹒﹒﹒﹒【解析】选A。B项,苌弘化璧——苌弘化碧;C项,寒喧——寒暄;D项,沉鱼落燕——沉鱼落雁。二、词语应用(选词填空或判断正误)1.口感和真蜂蜜没有多大差异,普通消费者很难_____真伪。(分辨·分辩)2.如果总是把生活中的_____发泄给孩子,这样的父母会给孩子造成终身的心理阴影。(怨气·冤气)3.“平生不识陈近南,便称英雄也_____。”这句话出自金庸先生的武侠小说《鹿鼎记》。(枉然·惘然)分辨怨气枉然4.我们要牢记总书记的殷殷_____,走好高质量发展之路,就要保持定力耐力、坚定信心决心,迎难而上、爬坡过坎、负重前行。(嘱咐·嘱托)5.在古代,交通不便,信息传输很慢,亲人离家便杳无音信,十天半月甚至一年两年才能传回消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嘱托×。辨析:前后矛盾,“杳无音信”指一点消息也没有,形容失去联系或没有方式联系。﹒﹒﹒﹒6.这几天感冒了,小王坐在教室里听课只能吞声忍气,因为一咳嗽就会影响同学们的听讲。(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7.在激发起学生求知的欲望之后,教师就可顺水推船,将学生带入知识的海洋里畅游。(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辨析:“吞声忍气”形容受了气而勉强忍耐,不敢出声。不合语境。√。“顺水推船”在这里指顺应学生的求知规律教学。使用正确。﹒﹒﹒﹒﹒﹒﹒﹒【审美鉴赏】鉴赏点一:赏析戏剧的思想内容1.三桩誓愿是本折的重点,请你阅读文本并完善下面的表格。三桩誓愿目的作用血溅白练让在场的人立刻了解她的冤情①三桩誓愿层层深入地表现了窦娥受刑的强烈愤怒和坚决抗争;②把全剧推向了高潮;③塑造了一个善良而又有强烈的反抗精神的妇女形象六月飞雪(1)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亢旱三年(2)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让纯洁的雪覆盖她纯洁的身躯,以表明她的清白证明自己的冤屈,希望上天惩治邪恶2.在押赴刑场时,窦娥要求走后街,这一细节对塑造窦娥形象和表现主题有什么作用?【明确】自己已走在通向死亡的路上,想到的还是如何不使年迈孤寂的婆婆伤心,这是何等的善良啊!而作者越是刻画她的善良,也就越发显出其冤屈,她的抗争与反抗也就越发令人同情。因此,这一细节的描写不仅使窦娥这个形象更加丰满动人,也使作品对封建社会的批判更为有力和深刻。3.窦娥“冤”从何来?造成窦娥悲剧命运的原因何在?【明确】(1)高利贷的压迫,是酿成窦娥悲剧的远因。其父窦天章向蔡婆婆借了高利贷而无力偿还,只得将七岁的女儿窦娥卖到蔡婆婆家当童养媳。剧中赛卢医同样是难以忍受高利贷的重压而心生恶念,谋害债主蔡婆婆,蔡婆婆被张驴儿父子偶然碰到救了,从而张驴儿父子就狼入蔡室。这些偶然事件背后是元代社会高利贷盘剥的泛滥和社会管理的失序。(2)流氓地痞的压迫,是造成窦娥悲剧的近因。元朝是我国历史上政治压迫最残酷、吏治最黑暗的时期。统治者给属于统治民族的游民提供了巨大的政治保护伞,使游手好闲、不务正业之徒在光天化日之下敲诈勒索,为所欲为。张驴儿父子正是这种社会统治制度的受益者。(3)吏治的腐败,是造成窦娥冤案的直接原因。窦娥本来以为官府会主持公道,没料到官吏贪暴枉法,听信无赖流氓的诬告,不管青红皂白严刑逼供。只凭屈打成招的口供定案,一审结案,即处死窦娥。(4)元代社会的黑暗,是造成窦娥悲剧的根本原因。由于受到高利贷、流氓地痞和贪官污吏这三层压迫,终于酿成了窦娥的冤案。在这里,没有公道,秩序混乱,清浊不辨,善恶颠倒,总之是“覆盆不照太阳晖”!窦娥的悲剧,是善良的人被黑暗社会所吞噬的悲剧,是社会的悲剧,时代的悲剧。鉴赏点二:鉴赏戏剧的语言风格,赏析其写作特色4.【端正好】这支曲子里“没来由”“不提防”“动地惊天”三个词有什么样的表达效果?【明确】“没来由”更能突出窦娥的大屈大冤,表现出窦娥的清白无辜;对于官府,实则讽刺其诬陷得逞。“不提防”凸显出世道、人心的险恶。“动地惊天”主人公自知在人间已没有可以伸冤处,只能希望天地能感应,还自己一个清白。弱者的无奈,反映出了人间的黑暗。“动地惊天”可说是戏文之眼,为后面三桩誓愿的实现埋下伏笔。5.文中写窦娥的三桩誓愿的实现采用了什么手法?这种手法有怎样的艺术效果?【明确】采用了浪漫主义的表现手法。①这样写既能证明窦娥冤情千真万确,又能增强悲剧气氛;②符合民众善恶有报的心理,反映了人们伸张正义、惩治邪恶的愿望;③表现了作者鲜明的爱憎之情。【备选要点】请结合具体曲词赏析《窦娥冤(节选)》的语言特色。参考答案:历来评论家都以“本色”二字概括关汉卿戏曲语言的特色。如:“打嘴!那有这等说话!”当窦娥要用亢旱三年来表达其昭雪冤案的愿望时,因涉及太守、监斩官的前程,他们凶横的面目也就暴露无遗。特别是文中,指斥天地的场面高亢激越,怨气冲天,紧张急促;诀别婆婆的场面如泣如诉,哀婉凄惨,徐缓低回;立下三桩誓愿的场面感情激荡如潮,慷慨激昂。这三个场面的描写,以质朴无华而富有韵味的语言,深刻地展示了人物的内心世界,逐层深入地刻画了人物性格。文中的曲词,都不事雕琢,感情真切。作者运用通俗自然、朴实生动、符合剧中人物身份和个性的语言,为展开剧情和刻画人物性格服务。【综合素养实践】窦娥“血溅白练”“六月飞雪”“亢旱三年”的誓愿在现实生活中是不可能实现的,有人说这表现了封建迷信思想,你是否同意?对这种超现实情节的安排,你是如何看待的?参考示例:(观点1)宣扬封建迷信思想。窦娥把惩治邪恶的希望寄托在“六月飞雪”“亢旱三年”这两种灾害性天气上。换句话说,关汉卿把惩治人间邪恶的希望寄托在自然界的更大的邪恶上,而不是寄托在正义和公理上,体现了一种封建迷信思想,削弱了作品的思想意义。(观点2)浪漫主义手法。这样安排情节是关汉卿社会政治观点和美好理想的形象体现。他运用浪漫主义手法,通过奇特的构思,借助想象,让天地震惊,神人共怒,虽然违背常理,却又合乎情理,有力地表现了广大人民要求伸张正义、洗雪天下冤屈的心愿,也寄托了作者鲜明的爱憎之情。(观点3)这一超现实的情节是表现窦娥反抗精神的需要。她发下三愿,为的是要把自己的冤情昭示世人,感动苍天,让人们知道“这都是官吏每无心正法,使百姓有口难言”。这充分揭露了当时社会官吏昏聩、吏治腐败、人民蒙受冤屈呼告无门的社会现实,表现了女主人公至死不渝的斗争精神。
本文标题:2019-2020学年新教材高中语文 第2单元 4 窦娥冤(节选)课件 新人教版必修2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8261113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