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办公文档 > 总结/报告 > 环境保护部法治政府建设年度工作总结范文
环境保护部法治政府建设年度工作总结范文2021年,原环境保护部深入学习宣传贯彻党的十九大精神,以习近平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为指导,认真落实党中央、国务院的决策部署,协调推进“五位一体”总体布局和“四个全面”战略布局,坚持新的发展理念,着力提高生态环境质量,全面落实党中央、国务院发布的《法治政府建设实施纲要(2021——2021年)》号文件。围绕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和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的总体目标,我们在生态环境保护领域的法治政府建设取得扎实进展。一、依法全面履行政府职能(一)深入推进投资项目报建审批改革。一是修订发布《建设项目环境影响评价分类管理名录》,突出管理重点,科学调整分类,适当简化环评文件类别,环境影响报告书类别项目由40%降低至38%。二是严格执行《建设项目环境影响登记表备案管理办法》,对环境影响很小、依法只需填报环境影响登记表类项目,由审批改为告知性备案。登记表均可在网上备案,用户从注册、填报到成功提交不超过10分钟。2021年全国环保系统共备案约78.9万个登记表,极大提高了办事效率,降低了企业成本和行政成本。(二)加快推进建立部门权力责任清单。一是积极与国务院审改办沟通,及时跟踪了解相关进展和要求。在对已出台的7个试点部门和各地权力责任清单研究基础上,启动原环境保护部权力责任清单研究工作,包括梳理权力责任事项、设计清单框架、确定清单内容等,目前已形成框架初稿。二是积极配合发展改革委,研究校核《市场准入负面清单草案(试点版)》,对其中8项清单事项提出删、改、增建议。(三)进一步规范行政审批中介服务事项。一是严格审核与审批部门相关联的机构资质申请,全面公开资质受理、审查、审批信息,以及环评机构和从业人员信息。二是加强环评机构管理,限期整改5家,约谈22家,通报36家,并将结果纳入诚信管理档案。三是完成新化学物质有关涉企中介服务收费事项清理工作,撤销部系统2家单位新化学物质登记测试服务收费业务。发布《新化学物质环境管理登记生态毒理测试数据现场核查指南》,重点针对新化学物质生态毒理测试所涉及数据的各项原始记录,原则上采取随机抽取的方法进行现场核查。(四)清理规范涉企收费。一是取消各项行政事业性收费。按照《关于清理规范一批行政事业性收费有关政策的通知》要求,自2021年4月1日起,取消核安全技术审评费、城市放射性废物送贮费、环境监测服务费、进口废物环境保护审查登记费、化学品进口登记费等5项行政事业性收费。积极推动排污费改环保税改革。2021年1月1日环境保护税法实施后,环保领域行政事业性收费项目全部取消。二是加强对涉企经营服务性收费监管,印发《关于开展涉企收费自查自纠工作的通知》,对各类涉企收费开展自查自纠,并委托第三方机构对自查结果进行核查。自2021年8月31日起,取消利用外资项目管理收费,停止环境友好型技术产品评价咨询收费。同时,将民用核安全设备焊工焊接操作工及无损检验人员资格考试费用改由财政保障。积极推进涉企收费集中公示,中国环境科学学会、中国生态文明研究与促进会2家社团的会费和其他收费项目,已在原环境保护部网站集中公示。(五)加强市场监管。一是建立健全失信联合惩戒机制,联合发展改革委等部门制定《企业环境信用评价办法(试行)》《关于加强企业环境信用体系建设的指导意见》等文件,构建由省级统筹推进,覆盖省、市、县三级的分级评价体系。全国已有17个省级、80个市级、230多个县级环保部门开展了企业环境信用评价,向社会发布了超过4.5万家企业的环境信用评价结果。通过企业环境信用基础信息服务系统,持续向全国信用信息共享平台推送环境行政处罚、行政许可等企业环境信息,推动商业银行将按日连续处罚、移送行政拘留等行政处罚信息纳入信贷审批和贷后监管流程。二是严厉打击环境监测数据造假等违法违规行为,推动出台《关于深化环境监测改革提高环境监测数据质量的意见》,印发《关于深入贯彻落实《关于深化环境监测改革提高环境监测数据质量的意见》的通知》和相关重点任务分工方案,要求各级环保部门加大对环境监测数据弄虚作假行为的查处力度。对全国10个省(市)27个城市开展环境空气质量自动监测专项检查,发现10余起涉嫌人为干扰环境空气监测案件,已全部责成地方调查处理。三是印发《关于强化建设项目环境影响评价事中事后监管的实施意见》,进一步明确事中事后监管内容、方法,加大对违法违规行为的惩戒力度。发布《建设项目竣工环境保护验收暂行办法》,规范建设单位自主开展验收的程序、内容、标准及信息公开等要求,并对2021年以来26个验收遗留项目进行清理。(六)规范优化内部审批流程。持续开展“减证便民”行动,进一步压缩行政审批申请材料、审批环节、办理时限。新化学物质网上申报及本地管理系统、核设备监管信息系统上线运行,国家核技术利用辐射安全管理系统完成升级改造,审批效率进一步提高;民用核安全设备焊工焊接操作工及无损检验人员资格审批环节进一步压减;新化学物质环境管理登记审批申请材料进一步优化。原环境保护部全年受理的40257件审批事项全部按时办结,提前办结率达77.9%。二、强化生态环境保护(一)持续深化中央环保督察。一是组织完成第三、第四批15个省(区、市)中央环保督察,实现首轮31个省份全覆盖。第一轮督察期间,针对生态环境问题十分突出、生态环境质量明显恶化等方面,经报请党中央、国务院批准后,按程序向省级党委和政府累计移交移送387个生态环境损害责任追究问题案卷,要求地方依法依规,严肃追责问责。制定《生态环境损害责任追究问题处理情况审核基本程序和要求》,对各地责任追究情况加强审核把关,督促地方查清事实,厘清责任,切实问责到位。对外公开第一批8省(区)问责情况,共问责1140人,其中厅级干部130人(正厅级干部24人),有效推动地方落实生态环保“党政同责”“一岗双责”。二是加强对地方调度和指导,定期调度各地生态环境损害责任追究实施细则和环保职责分工等文件制定情况,并对河北、广东等省职责划分清单提出修改意见建议,推动地方加快制度建设。截至2021年底,全国31个省(区、市)均已出台党政领导干部生态环境损害责任追究实施细则和环保职责分工规定,为夯实各级党委、政府及其有关部门环保责任,健全生态环境保护责任追究制度奠定坚实基础。(二)加强大气污染防治。一是落实《大气污染防治行动计划》(以下简称《大气十条》)各项任务,组织对各地《大气十条》年度实施情况考核和终期评估。二是强化区域联防联控,印发《重污染天气预警分级标准和应急减排措施修订工作方案》,妥善应对重污染天气。强化京津冀区域大气污染治理,印发《京津冀及周边地区2021年大气污染防治工作方案》《京津冀及周边地区2021——2021年秋冬季大气污染综合治理攻坚行动方案》。2021年京津冀大气污染传输通道城市已完成以电代煤、以气代煤394万户,减少燃煤约1000万吨,淘汰燃煤小锅炉5.6万多台,完成燃煤锅炉治理803台、5万蒸吨,清理整治涉气“散乱污”企业6.2万家,完成挥发性有机物综合整治3000多家。三是推进工业企业污染治理,印发《“十三五”挥发性有机物污染防治工作方案》,发布重点工业企业和重点区域大气污染物排放标准及限值,加速推进治污设施升级。截至2021年底,全国累计完成燃煤机组超低排放改造7亿千瓦,占煤电机组总装机容量的71%。四是加强机动车环保监管,推进机动车排污监控平台联网建设及油品质量升级,开展柴油车打假专项行动,推进津冀鲁环渤海港口严禁柴油车货运煤炭,淘汰黄标车和老旧车300多万辆。五是强化面源污染防治,发布《高污染燃料目录》,推动《有毒有害大气污染物名录》研究制定工作。(三)加强水污染防治。一是全面推进《水污染防治行动计划》(以下简称《水十条》)落实。逐月分析全国水环境形势,调度《水十条》落实进展,及时掌握水环境变化和重点任务完成情况,打好预警、通报、信息公开、约谈、督察问责组合拳,推动落实地方主体责任。赴《水十条》进展相对滞后的省(区、市)进行专项督导,开列问题清单,督导地方做好整改工作。对各地贯彻实施《水十条》情况进行考核,考核结果报经国务院同意后,通报给各省(区、市)人民政府,并转中央组织部和财政部作为对各地领导班子、领导干部综合考核评价的重要依据和水污染防治相关资金分配的参考依据。二是统筹谋划流域区域海域水污染防治工作。印发《重点流域水污染防治规划(2021——2021年)》,指导各地以控制单元为基础,编制不达标水体达标方案。印发《关于做好2021年重点湖库蓝藻水华防控工作的通知》,指导有关地方加密监测、强化应急,防控重点湖库蓝藻水华大面积爆发。印发《京津冀区域2021年水污染防治工作方案》,协调天津、河北签订引滦入津上下游横向生态补偿协议,指导北京、河北开展密云水库上游流域生态保护补偿合作。印发《近岸海域污染防治方案》,全面清理非法和设置不合理的入海排污口,建立健全海洋环境质量精细化管理机制。三是持续强化农村环境保护。印发《全国农村环境综合整治“十三五”规划》,明确重点区域和整治要求,指导各地完成2.8万个建制村整治年度目标任务。(四)加强土壤污染防治。一是推进实施《土壤污染防治行动计划》,会同有关部门制定贯彻落实工作方案,出台配套政策措施。印发《建设用地土壤环境调查评估技术指南》《土壤污染治理与修复成效技术评估指南(试行)》《企业拆除活动污染防治技术规定(试行)》。二是加强污染地块联合监管,保障人居环境安全。与原国土资源部等联合印发《关于开展已搬迁关闭重点行业企业用地再开发利用情况专项检查的通知》。与原国土资源部、住房城乡建设部联合印发《关于部署应用全国污染地块土壤环境管理信息系统的通知》《关于反馈已搬迁关闭重点行业企业用地再开发利用专项检查情况的函》。三是与原农业部联合印发《农用地土壤环境管理办法(试行)》《农用地土壤环境质量类别划分技术指南(试行)》,推进农用地分类管理。与财政部联合印发《关于加强土壤污染综合防治先行区建设的指导意见》,推进试点示范和先行区建设。测算重点行业重点重金属削减潜力和31个省(区、市)重金属削减比例,分解落实各省(区、市)重金属排放量控制目标,并纳入原环境保护部与各省(区、市)签订的土壤污染防治目标责任书。(五)坚决禁止洋垃圾入境。一是会同发展改革委、工业和信息化部、商务部、海关总署、原质检总局等部门制定并提请国办印发《禁止洋垃圾入境推进固体废物进口管理制度改革实施方案》。二是会同商务部、发展改革委、海关总署、原质检总局调整进口废物管理目录,修订进口固体废物环境保护控制标准等文件。三是依法依规撤销或注销涉及960家企业的500万吨进口废物许可证。开展打击进口废物加工利用行业环境违法行为专项行动,各地对1057家违法企业实施处罚,占总数的59%,形成极大震慑。联合发展改革委、工业和信息化部、商务部、原工商总局等部门开展固体废物集散地专项整治行动,各省(区、市)关停取缔不合法的废塑料等再生利用企业8800余家。2021年上半年固体废物进口“量价齐升”的不利局面得到全面扭转,实现限制类固体废物全年进口量同比下降12%。(六)开展“绿盾2021”专项行动。为贯彻落实中办、国办《关于甘肃祁连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生态环境问题督查处理情况及其教训的通报》精神,原环境保护部联合原国土资源部、水利部、原农业部、原林业局、中科院、原海洋局等7部门开展“绿盾2021”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监督检查专项行动,调查处理2.08万余个违法违规问题,关停取缔违法企业2460多家,强制拆除违法建筑设施590多万平方米,对1100多人进行追责问责。开展自然保护区定期遥感监测,累计督促地方查实处理问题2.56万个,其中1.79万个已完成整改。(七)大力推动长江经济带大保护。联合发展改革委、水利部印发《长江经济带生态环境保护规划》。持续开展长江经济带地级以上城市饮用水水源地环保执法专项行动,排查出的490个环境问题全部完成清理整治。启动长江经济带战略环评“三线一单”编制工作。与2021年相比,长江经济带9省2市Ⅰ——Ⅲ类水体比例提高9.1%、劣Ⅴ类水体比例下降6.2%。(八)改革排污许可管理
本文标题:环境保护部法治政府建设年度工作总结范文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8265045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