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第2课诸侯纷争与变法运动一、列国纷争与华夏认同1.“春秋五霸”:(1)背景:春秋时期,一些大的诸侯国扩张势力,力图号召和控制中小诸侯国,确立霸权地位。(2)概况:下列诸侯国属于史书中记载“春秋五霸”的是___________。(填写序号)①齐国②鲁国③楚国④吴国⑤越国⑥晋国①③④⑤⑥2.区域性统一:(1)背景:春秋后期到战国前期,一些诸侯国的卿大夫掌握了实权。(2)概况:形成了齐、楚、燕、韩、赵、魏、秦7个大国,史称“战国七雄”。(3)影响:___________________完全被破坏。周朝传统的政治秩序3.华夏认同:(1)形成。①春秋时期:在频繁往来和密切联系中,相邻戎狄蛮夷民族产生了华夏认同观念。②战国之后:戎狄蛮夷逐渐融入华夏族。(2)意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华夏族吸收了大量新鲜血液,更加稳定,分布更为广泛【情境在线】漫画通常以含蓄、隐晦的方式评说世事,具有趣味性和形象性,耐人寻味。结合春秋时期的社会背景,解读上图漫画,你从中能够获得哪些有效信息?提示:反映了春秋战国时期周天子权力衰落,地方诸侯势力壮大,形成列国纷争局面。二、经济发展与变法运动1.春秋战国的经济发展:农业技术冶铁技术出现,_________开始使用,牛耕也得到推广水利工程_______、郑国渠、芍陂工商业手工业分工更加细密,货币流通广泛,涌现出一批人口众多、商贾云集的中心城市铁制农具都江堰2.商鞅变法:(1)背景:战国时期兼并战争日益剧烈,为了富国强兵,各国纷纷开展政治、经济、军事、社会制度改革。(2)时间:公元前356年。(3)措施。经济上重农抑商,奖励耕织;强制大家庭拆散为个体小家庭,“废井田,开阡陌”,授田于百姓军事上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政治上推行县制,县的主要官员由君主任免;实行什伍连坐,互相纠察告发奖励军功,剥夺和限制贵族特权(4)影响。①持续时间最长、涉及面最广、改革最为彻底的一次变法。②变法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使秦国国富兵强,为秦统一中国奠定了基础【情境在线】历史上任何一次变法,都不仅是一种治国方略的重新选择,而且是一种利益关系的重新调整,这也是改革受阻的真正原因。商鞅变法中哪项措施最能触动旧贵族的利益?提示:奖励军功,剥夺和限制贵族特权。三、孔子与老子1.孔子:(1)背景:礼崩乐坏、社会动荡。(2)核心问题:伦理和政治重建问题。(3)思想主张。核心观念“仁”,意为关爱他人政治方面①顺应民心,爱惜民力,“为政以德”,通过道德感化治理国家。②恢复礼乐制度,承认制度随着时代变化应当有所改良教育方面以“_________”的思想办学,打破了贵族阶层垄断文化教育的局面,推动了私学的发展典籍整理对《诗》《书》《礼》《易》《乐》《春秋》等文献进行整理,孔子的思想言论记载于《论语》中有教无类(4)地位:儒家学派的创始人。2.老子:(1)地位:_________的创始人。(2)思想主张。道家学派世界观将天地万物本原归结为抽象的“___”道辩证法揭示出事物存在着互相依存、相互转化、对立统一的矛盾;认为物极必反,柔能克刚政治上对现实不满,反对制度束缚,主张顺其自然,无为而治,甚至退回到小国寡民的时代【情境在线】2018年中国国际孔子文化节暨第五届尼山世界文明论坛在曲阜尼山举行,本次论坛围绕“文明的相融和人类命运共同体”这一主题,展开国际跨文明沟通对话。你知道孔子哪些思想切合了本次论坛的主题?这些思想的现实意义是什么?提示:提倡“仁”的思想,克己复礼,“和而不同”,“德治”等。有利于构建和谐社会关系,建立人类命运共同体。四、百家争鸣1.背景:(1)经济:社会经济的发展。(2)阶级关系: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层崛起。(3)社会风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旧的贵族等级体系开始瓦解,新兴的士阶各国统治者出于争霸需要,礼贤下士,争相招揽人才2.诸子百家的思想或影响:(请连线)3.意义:(1)百家争鸣是春秋战国时期社会经济发展、阶级关系变化在思想领域内的反映,是中国历史上第一次思想解放运动。(2)为新兴的地主阶级登上历史舞台奠定了思想理论基础。(3)成为后世中华思想文化的源头活水,影响十分深远。【情境在线】2018年秋季开学前夕,教育部明确规定“严禁学生将手机、平板电脑等电子产品带入课堂”。引起广大家长、老师的极大关注。某班就此举行了主题班会,下列同学发言分别体现了诸子百家中的哪一家思想?甲:循循善诱,耐心说服乙:严肃校规,违者严惩丙:顺其自然,慢慢改正丁:倡导节俭,不买手机提示:甲体现了儒家思想,乙体现了法家思想,丙体现了道家思想,丁体现了墨家思想。主题一春秋战国时期的历史特征和社会转型运动【素养探究】1.春秋战国时期的历史特征史料一春秋战国时期,王室衰微,权力下移,政治重心由周天子逐渐转移到公室、卿大夫集团。以统治阶级“内争”为特色的社会秩序的急剧变动,最终造成了社会结构的统治者和被统治者两极化。——王家范《大学中国史》思考:(1)结合史料一,春秋战国时期社会政治结构发生了怎样的变化?结合所学知识举例说明。(史料实证、历史解释)【点拨】由画线中关键信息提炼政治结构的变化,举例联系所学内容。提示:王室衰微,政治权力重心下移。如韩赵魏三家分晋,田氏代齐。史料二华夏与诸夷的区分,不在种族、地域,而在文化上的差异①。至春秋后期,中原诸夏更强调华夷的转化,从单纯的讨伐征战转向与其交往。长期的杂居、交流,四夷已深受华夏文化的影响②,至此逐渐融合成一个华夏民族了。——摘编自王家范《大学中国史》(2)探究史料二中华夏认同观念形成的主要影响因素有哪些?(唯物史观、历史解释、家国情怀)【点拨】从画线①②关键信息中进行提炼。提示:文化上的差异,频繁战争,长期杂居、交流。2.商鞅变法史料一秦国之俗,贪狼强力,寡义而趋利,可威以刑,而不可化以善;可劝以赏,而不可厉以名。被险而带河,四塞以为固,地利形便,蓄积殷富。孝公欲以虎狼之势而吞诸侯,故商鞅之法生焉。——摘自《淮南子·要略》思考:(1)根据史料一,概括“商鞅之法”的主要动力有哪些?(历史解释、唯物史观)【点拨】根据标点符号,史料信息可划分为三层,分别根据关键信息“秦国之俗”“地利形便”“吞诸侯”提炼主要动力。提示:秦国民风民俗的现实需要;秦国地理环境和物质条件的优越;秦孝公的强烈愿望。史料二商鞅把法作为树立国家权力的最重要的手段来强调,关于惩罚方面,对犯罪集体负责的原则①也得到了强调。他明令禁止父亲与成年之子或成年的弟兄在一户同居②。为了控制的目的而把民众分成小单位的基本思想③在以后的帝国时代,甚至晚至民国时代,仍行之不辍。——摘编自《剑桥中国秦汉史》(2)根据史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商鞅变法的主要目的及其对待民众的举措。(历史解释)【点拨】根据关键信息“树立国家权力”“为了控制”提炼主要目的;由画线①②③分别提炼一个举措。提示:目的:控制民众,强化集权;实现富国强兵。举措:严刑峻法;什伍连坐;实行小家庭制;奖励耕战。【史论阐释】1.春秋战国时期的社会转型特征。领域具体表现经济方面①铁器、牛耕的使用,生产力飞跃发展;②井田制逐渐瓦解,封建土地私有制确立领域具体表现政治方面①王室衰微,诸侯争霸,各国变法;②分封制逐渐崩溃,开始出现县制,形成中央集权的雏形;③国家由分裂走向统一;④由奴隶制贵族政治向封建的官僚政治演变文化方面礼乐制度崩溃,形成了“百家争鸣”局面,是中国历史上第一次思想解放潮流领域具体表现民族关系“华夷”观念削弱,华夏族与周边少数民族在征伐和交流中逐渐交融,产生了华夏认同观念军事方面大国在争霸战争中相互兼并,实现了区域性的统一,加快了全国统一的步伐2.商鞅变法的特点及历史作用。(1)特点。①措施最全面:涉及政治、经济、军事、司法、文化、习俗等方面。②措施力度大、最彻底:废除井田制,废除世卿世禄。③历时最久:先后两次改革,持续十几年。④成效最明显:增强秦国实力,为秦统一奠定了基础。(2)作用。①经济:从根本上确立土地私有制度,为秦国农业生产带来生机。②政治:使封建国家机器的职能更加健全,中央集权制度的建设从此开始。③军事:提高了秦军的战斗力,为秦国的富国强兵和后来秦统一全国奠定了基础。主题二战国时期的百家争鸣【素养探究】史料中国历史上的战国时期出现了举世闻名的“百家争鸣”的文化局面,这是中国文化发展史上辉煌的一页。《辞海》对“百家争鸣”的解释是战国时期学术界互相辩争的风气,是当时社会变革和阶级斗争在意识形态上的反映,对当时文化学术发展有极大的推动作用①。这不仅是对战国时期“百家争鸣”的解释,也是对它的评价,而这样的评价似乎并不恰当。应该说,战国时期的“百家争鸣”不是一时凭空出现的“风气”,其形成源远流长,成果丰硕,影响深远②。——摘编自薛国中《论战国时期“百家争鸣”的历史条件》思考:结合史料和所学知识,你赞成哪一种观点?说明你的理由。(唯物史观、史料实证、历史解释)(要求:提炼史料中的某一种观点或者自己提出新的观点并说明你的理由;观点明确,史论结合)【点拨】首先根据画线①②提炼出两种不同的观点,或者在史料基础上提出其他新观点。再结合相关知识对提炼的观点加以说明。提示:示例一观点:“百家争鸣”是战国时期学术界互相辩争的风气,是当时社会变革和阶级斗争在意识形态上的反映。理由:战国时期,周王室衰微,诸侯混战;奴隶制经济崩溃、封建经济有所发展;新兴地主阶级要求废除奴隶主阶级特权;面对社会大变革,一批杰出思想家相互争辩,相互学习,各自提出关于自然、社会和人生的主张,形成“百家争鸣”的局面。因此可以说,“百家争鸣”局面的出现,是当时社会变革和阶级斗争在意识形态上的反映。示例二观点:“百家争鸣”不是一时凭空出现的“风气”,其形成源远流长,影响深远。理由:战国时期,“百家争鸣”的出现,绝非偶然。夏商周三代,尤其是东周春秋时期,为“百家争鸣”局面的出现奠定了人才和思想基础。诸子百家的思想深受先代文化的影响,可以说“百家争鸣”不是一时凭空出现的“风气”。“百家争鸣”奠定了中国整个封建时代文化的基础,有助于形成中国的传统文化体系和中国思想文化兼容并包的特点。因此,“百家争鸣”的形成源远流长,影响深远。【史论阐释】1.“百家争鸣”局面出现的历史原因。(1)经济根源:铁犁牛耕出现,生产力发展,井田制崩溃,封建经济形成,提供了物质基础。(2)政治因素:周王室衰微,诸侯士大夫崛起,诸侯割据局面出现,社会处于大变革时期,各国竞相礼贤下士、招揽人才。(3)阶级关系:阶级结构和阶级关系复杂,代表不同阶级、阶层的思想家层出不穷,“士”阶层活跃和受重用。(4)思想文化:学术下移,“学在官府”发展到“学在民间”,私学兴起,造成思想和言论的空前自由。2.诸子百家思想的现实价值。(1)儒家“仁政”“有教无类”等思想。具有和谐意识,对于调节人际关系、稳定社会秩序具有积极作用;孔子等人的教育思想为今天推行全民教育、素质教育提供了重要理论依据。(2)道家“无为”思想:①主张顺应自然,对于增强环保意识,促进社会的可持续发展具有现实价值;②道家思想构成了中国传统思想的哲学基础。(3)法家法治、变革思想:①对于当今法制建设具有借鉴意义;②法家的变革精神,成为历代改革图治的理论武器。(4)墨家的“兼爱”“非攻”“尚贤”思想。它成为今天平等博爱、热爱和平、尊重人才的重要思想来源。
本文标题:2019-2020学年新教材高中历史 第一单元 从中华文明起源到秦汉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的建立与巩固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8265142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