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第28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开辟与发展一、伟大的历史转折1.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背景①中共中央“两个凡是”方针的推行引起人们不满。②思想理论界展开真理标准问题的讨论召开_____年12月,在北京召开1978内容①思想上:否定“两个凡是”的错误观点,确定解放思想,实事求是,团结一致向前看的指导思想②政治上:停止使用“以阶级斗争为纲”的错误口号,作出把党和国家工作中心转移到_________上来③经济上:实行_________的战略决策④组织上:重新确立了党的思想路线、政治路线和组织路线,恢复了党的民主集中制的优良传统,审查解决了历史上遗留的一批重大问题和一些重要领导人的功过是非问题经济建设改革开放意义实现了新中国成立以来党的历史上具有深远意义的伟大转折,开启了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时期2.拨乱反正、平反冤假错案:(1)原则:按照___________________的原则加快平反冤假错案的步伐。(2)概况。①为“文化大革命”中受到迫害的各级党、政、军机关干部平反,为受到打击、诬陷或迫害的民主党派人士和知识分子恢复名誉。实事求是、有错必纠②改正了错划右派分子的案件,摘掉地主、富农分子的帽子,为国民党起义投诚人员落实政策,将小商、小贩、小手工业者等劳动者同原工商业者区别开来,支持民主党派恢复活动,认真落实___________________,重申侨务政策等。民族政策和宗教政策3.中共十一届六中全会:(1)召开:1981年在北京召开。(2)内容:通过了《关于建国以来党的若干历史问题的决议》。(3)影响:科学总结了新中国成立32年来的历史,对统一全党思想,开展改革开放新的伟大革命,打下了重要的思想基础。4.五届全国人大五次会议:(1)召开:1982年底。(2)内容:五届全国人大五次会议通过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3)影响:新宪法增加了适应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新规定,标志着我国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进入新的阶段。【情境在线】历史学者们认为十一届三中全会在中国共产党党史上的地位类似于遵义会议。你如何理解这一观点?答案:①思想上:否定了“两个凡是”的错误观点,解放了人们的思想。②政治上:停止使用“以阶级斗争为纲”的错误口号,把党和国家工作中心转移到经济建设上来。③组织上:形成了以邓小平为核心的党中央的正确领导。二、改革开放进程1.改革开放的实施:2.改革开放的深化:(1)命题的提出:1982年,邓小平在中共十二大开幕式上提出了“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重大命题。(2)初级阶段理论的提出:1987年,中共十三大提出了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理论。(3)目标的提出:1992年,中共十四大明确提出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目标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4)国企改革的深化:按照建立_____________的总体思路推进国有企业改革,大力推进财政、税收、外贸、外汇、价格、住房、社会保障等方面的体制改革。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现代企业制度(5)对外开放新格局形成:建立起一批经济技术开发区和保税区,形成从沿海到沿江,从沿边到内陆,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的新格局。(6)2000年10月,提出“走出去”战略,后来发展成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的开放战略。多层次、多渠道、多种形式的全方位对外开放“引进来”和“走出去”相结合(7)2001年12月,中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使中国更深层地进入经济全球化进程,参与国际规则的制定。3.成就:进入21世纪,改革开放向重点领域和关键环节稳步推进。国民经济迈上新台阶。到2010年,经济总量跃升至世界第二位,成为仅次于美国的第二大经济体。【情境在线】经过30多年的增长,中国在2010年GDP超过日本,成为仅次于美国的世界第二大经济体。中国成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主要得益于哪些因素?答案:改革开放;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加入世界贸易组织。三、“一国两制”与祖国统一大业1.“一国两制”:(1)提出:20世纪80年代初,_______提出。(2)含义:在_________前提下,国家主体坚持社会主义制度,香港、澳门、台湾保持原有的资本主义制度长期不变。在国际上代表中国的,只能是中华人民共和国。邓小平一个中国2.香港、澳门回归祖国:(1)过程。①1984年12月和1987年4月,中国政府先后同英国和葡萄牙政府分别签署了中英、中葡联合声明。②___________________,中英两国政府举行香港政权交接仪式,中华人民共和国香港特别行政区正式成立。1997年7月1日③1999年12月20日,中国对澳门恢复行使主权,中华人民共和国澳门特别行政区正式成立。(2)意义:标志着_____________向前迈出重要一步。祖国统一大业3.海峡两岸关系的新发展:(1)交流:1979年元旦全国人大常委会发表《______________》后,中国政府推动大陆同台湾同胞的经济技术合作与交流,促进双方人员往来。(2)1992年11月,大陆海峡两岸关系协会与台湾海峡交流基金会在香港举行会晤,达成“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的重要共识,后被称为“九二共识”。告台湾同胞书海峡两岸均坚持一个中国原则(3)“汪辜会谈”:1993年4月,两岸在新加坡举行“汪辜会谈”,标志着两岸关系发展迈出了重要一步。(4)立法:2005年3月,十届全国人大三次会议高票通过《_____________》,表现了反对和遏制“台独”、维护国家统一与领土完整的坚强决心。反分裂国家法(5)习马会谈:2015年11月7日,习近平和马英九在新加坡会面,就推进两岸关系和平发展交换意见,这是1949年以来两岸领导人的首次会面,翻开了两岸关系历史性一页。【情境在线】2019年1月2日,习近平总书记在《告台湾同胞书》发表40周年纪念会上发表讲话《为实现民族伟大复兴推进祖国和平统一而共同奋斗》,发出“祖国必须统一,也必然统一”的铿锵之音。《告台湾同胞书》发表于哪一年?解决台湾问题的方针发生了什么变化?答案:1979年。变化;由武力解决到和平统一祖国。主题一改革开放【素养探究】1.农村经济体制改革史料联产承包制采取了统一经营与分散经营相结合①的原则,使集体优越性和个人积极性同时得到发挥②……联产承包责任制和各项农村政策的推行,打破了我国农业生产长期停滞不前的局面③,促进农业从自给半自给经济向着较大规模的商品生产转化,从传统农业向着现代农业转化。④——1983年中共中央一号文件思考:依据史料,分析我国农村生产关系做了什么调整。有何作用?(历史解释)【点拨】注意理解画线句子。①“分散经营”体现了对农村生产关系的调整,②“得到发挥”、③“打破了”、④“转化”反映了其作用。提示:调整:使农民有了经营权(或生产和分配的自主权)。作用:有利于调动农民的生产积极性,有利于农业向商品化、现代化方向发展。2.城市经济体制改革史料全国工业总产值的所有制结构图(改编自国家统计局《新中国五十五年统计资料汇编》)思考:图片反映了城市经济体制改革中的什么变化?它表明所有制转变的方向是什么?这种变化产生了怎样的影响?(历史解释、史料实证)【点拨】注意图片中三类企业的比重变化反映了城市经济体制改革中的变化和所有制转变的方向。提示:变化:国有经济、集体经济的比重明显下降,城市个体及其他经济占有较大比重。方向:由单一公有制经济向以公有制经济为主体的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转变。影响:调动了工人生产的积极性,增强了企业的活力,推动国民经济快速发展。3.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史料一个体、私营等非公有制经济创造的国内生产总值占全国的比重为三分之一以上①,在固定资产投资中的比重占到15%左右,就业人员比重达18.7%。非公有制经济的发展,对于繁荣城乡经济、扩大就业门路、方便人民生活,发挥了不可缺少的重要作用②。——《中国经济体制改革年鉴》,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2003年版思考:(1)依据史料一,分析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特点。(历史解释)【点拨】①的比重体现了多种所有制经济并存,②说明了其意义。提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使多种经济成分得以和谐并存,共同促进了中国经济的快速发展。史料二观察下列图片(2)两幅图片反映了什么现象?分析其原因。(时空观念、历史解释)【点拨】两幅图片分别体现了20世纪60年代计划经济和20世纪90年代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逐步建立后的物质生活状况。提示:现象:由20世纪60年代物资匮乏到20世纪90年代物资丰富,由计划经济体制到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原因: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实现了资源的市场配置,推动了经济的发展,提高了人们的物质生活水平。【史论阐释】1.改革与发展的关系。(1)改革是发展的动力。不改革不适应生产力发展的政治经济体制,生产力就不可能得到发展,社会主义经济也不可能腾飞。(2)发展推动改革的深化。在改革过程中保持良好的发展势头,使人们尽快看见改革的经济成果,尝到改革的甜头,获得改革的利益,这样,改革就会赢得人民群众的支持,改革才能不断深化。2.对我国社会主义经济体制改革的认识。(1)必要性:①原有经济体制严重阻碍了生产力的发展,改革经济体制是生产力发展的客观要求。②只有改革经济体制才能更好地适应世界新技术革命的要求和顺应经济全球化的时代潮流。(2)前提:坚持社会主义制度。(3)本质:改革生产关系中不适应生产力发展的一系列环节,解放和发展生产力,是社会主义制度的自我完善和发展。(4)目标: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5)特点:①由群众自发到政府推动,从个别地区先行试点到全国逐步推广。②从农村起步,迅速向城市推进。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和国有企业改革是经济体制改革的主要内容。(6)意义:经过改革,解放和发展了生产力,城乡劳动者的生产积极性提高,国民经济有了很大的发展。3.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对我国现代化建设的意义。(1)适应中国社会主义商品经济发展的要求,能够推动经济体制改革的深入发展,增强经济活力,促进生产力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2)有利于资源的优化配置,能够合理地调整经济结构,提高劳动生产率,加快中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步伐。(3)对促进中国经济和世界经济接轨,积极参与国际经济技术合作和竞争具有重要的意义。(4)能够推动资源的合理流动与分配,提高资源的利用率,从而促进经济的发展。(5)宏观调控有利于社会总供给与社会总需求的基本平衡,实现经济的协调发展和市场经济的平稳运行。主题二“一国两制”与祖国统一【素养探究】1.“一国两制”史料一我们的政策是实行“一个国家,两种制度”,具体说,就是在中华人民共和国内①,十亿人口的大陆实行社会主义制度,香港、台湾实行资本主义制度②。——邓小平《一个国家,两种制度》(1984年)思考:(1)“一国两制”的前提是什么?具体内涵是什么?(史料实证、历史解释)【点拨】根据画线句子理解:①体现了“一国”;②体现了两种制度。提示:前提:“一个中国”,就是中华人民共和国。内涵:在一个中国前提下,国家主体坚持社会主义制度,香港、澳门、台湾保持原有的资本主义制度长期不变。史料二世界上一系列争端都面临着用和平方式来解决还是用非和平方式来解决的问题。……新问题就得用新办法来解决。香港问题的成功解决①,这个事例可能为国际上许多问题的解决提供一些有益的线索②。——邓小平(2)史料二中的“新办法”是什么?地位如何?(历史解释)【点拨】①有利于完成祖国的统一大业。②成为解决国际争端的范例。提示:新办法:“一国两制”。地位:是完成祖国统一大业的基本方针,为和平解决国际争端提供了范例。2.海峡两岸关系的发展史料一今天,实现中国的统一,是人心所向,大势所趋。……中国政府已经命令人民解放军从今天起停止对金门等岛屿的炮击。台湾海峡目前仍然存在着双方的军事对峙……首先应当通过中华人民共和国政府和台湾当局之间的商谈结束这种军事对峙状态,以便为双方的任何一种范围的交往接触创造必要的前提和安全的环境。——《告台湾同胞书》(19
本文标题:2019-2020学年新教材高中历史 第十单元 改革开放与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时期 10.28 中国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8265243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