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第17课第二次世界大战与战后国际秩序的形成一图知史实一语评历史一战结束后,意大利、日本和德国产生了法西斯组织,法西斯主义以极端的民族主义为基本特征。由于经济大危机的影响,形成了亚洲和欧洲两个战争策源地,加上英法实行的绥靖政策,法西斯国家发动了第二次世界大战。反法西斯国家联合协同作战,结束了第二次世界大战。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后,建立了以战胜国为主导的“雅尔塔体系”,奠定了战后美苏对峙的两极格局的基础。第二次世界大战是人类迄今为止规模最大、战斗最为激烈、影响最为深远的一次战争。只有以理性的态度和宏观的视野来认识这场战争,才能从中获得有益的启示,并以史为鉴,面向未来,促进人们珍爱和平。知识梳理(一)法西斯主义与亚欧战争策源地的形成1.法西斯主义(1)建立意大利1922年,墨索里尼建立了法西斯政权德国1920年,希特勒组建“民族社会主义德意志工人党”,是____法西斯运动的开始日本1921年,冈村宁次、东条英机等日本军人订立密约,是____军部法西斯运动的开始(2)基本特征:极端民族主义。德国日本2.亚欧战争策源地的形成(1)背景:面对1929年的经济大危机,法西斯国家通过寻找出路。(2)过程①亚洲:1936年,日本建立军事法西斯专政,以扩大对外侵略为基本国策。②欧洲:1933年,纳粹党攫取德国政权,建立法西斯独裁统治。1936年,意大利和结成轴心国。战争德国3.《慕尼黑协定》(1)背景:1938年,德国吞并,并对捷克斯洛伐克提出领土要求;英法实行。(2)内容:把等地区割让给德国,进一步鼓励了法西斯国家的侵略。知识梳理(二)第二次世界大战1.概况:从亚洲到欧洲,从北非到地中海再到太平洋,从局部战争逐渐发展到战争。奥地利绥靖政策苏台德全球2.亚洲(1)1931年日本制造,发动了侵华战争,揭开了第二次世界大战的序幕。(2)1937年7月7日,日本发动战争,成为第二次世界大战在亚洲爆发的标志。3.欧洲:1939年9月德国突袭波兰,英法被迫对德宣战,第二次世界大战全面爆发;1941年6月德国入侵苏联,战场成为抵抗纳粹德国的主战场。九一八事变全面侵华苏联4.全球:1941年12月,日本挑起,美国对日宣战,第二次世界大战发展到全球阶段;1942年1月,《联合国家宣言》签署,建立了世界反法西斯同盟。5.结束:1945年5月8日,德国投降,9月2日,日本签署无条件投降书。太平洋战争知识梳理(三)战后国际秩序的建立1.雅尔塔体系(1)形成:第二次世界大战中后期,反法西斯同盟国的首脑相继在开罗、、雅尔塔和波茨坦召开会议,缔结了一系列条约和协定,建立了战后国际秩序,史称“雅尔塔体系”。德黑兰(2)主要内容:重新确定欧亚国家的版图,德国由美、苏、英、法分区占领,日本由单独占领;日本领土限制在四个岛屿及若干小岛,退出第一次世界大战以来在太平洋区域所占的一切岛屿以及日本窃取于中国的领土,例如东北、、澎湖列岛等归还中国;承认最终独立;审判战犯,肃清法西斯主义和军国主义;对德、日、意的殖民地及国联的委任统治地实行托管,原则上承认被压迫民族的独立权利;美、苏、英划分势力范围;成立联合国;等等。美国台湾朝鲜(3)评价①雅尔塔体系以建立和维护世界和平为主要目标,提倡不同国家之间的共处与合作。②它是大国相互妥协的产物,带有明显的强权政治色彩,严重损害了一些国家的利益。2.联合国宗旨和原则(1)宗旨:维护世界,加强国际合作,促进全球经济社会发展。(2)原则:实行形成决议的五个常任理事国的“”原则。社会制度和平与安全大国一致3.第二次世界大战的影响(1)欧洲: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中遭受致命打击,各国的国力受到严重消耗。(2)美国:成为世界第一经济、政治和军事强国。(3)苏联:军事和政治十分强大,特别是由于它在战争中的巨大贡献而赢得很高威望。(4)国际格局: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成为国际格局从欧洲中心走向美苏对峙的两极格局的真正转折点。主题一经济危机下的大国博弈——第二次世界大战的爆发[析史料实证]材料一面对法西斯的猖獗,西方许多保守人士都认为,解决问题的最好办法就是德苏之间开战,一举将两个产生祸害的力量削弱。于是西方政府迟迟不愿与苏联协商,甚至到了1938~1939年间,各国依然不改对苏联的狐疑。这迫使1934年以来便与西方站在同一阵线,坚定带头反对希特勒的斯大林深恐自己落入单独对付希特勒的泥淖之中,在1939年8月与德国签下了互不侵犯条约。斯大林希望依此条约置身事外,坐观德国与西方各国相斗,苏联也可以根据条约取回自革命后失去的一大片西部领土。美国的重心在太平洋地区以及美洲,欧洲的局势与它实在没有什么重大关系。……要不是珍珠港事变,以及希特勒对美宣战,美国自始至终必将置身第二次世界大战之外。——摘编自[英]艾瑞克·霍布斯鲍姆著《极端的年代1914~1991》[探究]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二战前法西斯势力猖獗的原因,并评价苏联签订《苏德互不侵犯条约》的行为。[提示]原因:德、意、日国内问题(经济危机、专制传统、军国主义传统等)为法西斯势力猖獗提供条件;各国利益分歧,无法形成合力(意识形态、国际利益等矛盾);英法奉行绥靖政策;苏联与德国签署《苏德互不侵犯条约》;美国等国反战情绪浓烈(或美国的中立政策)。评价:短期有利于维护苏联国家安全(为苏联备战争取了时间)和扩张势力范围;长期看滋长了法西斯势力,最终导致法西斯对苏进攻;条约削弱了反法西斯的力量,德国借机壮大;条约侵犯了他国利益。材料二希特勒的崛起代表世界史上最大的灾难之一。如果没有希特勒,基础薄弱的凡尔赛国际秩序原可用和平或至少不致酿成巨祸的方式推翻……之所以会演变成一场充满杀戮与毁灭的人间悲剧,全都是一个恶魔般的人造成的。长于煽动人心的鬼才使希特勒一飞冲天登上德国领导人的宝座,此后这一直是他维持权威的法宝。他凭借草莽英雄的本能,以及对心理弱点奇准无比的掌握,排除异己,让他们始终抬不起头来,最后只有纷纷求饶,甘愿受他的宰制。在国际上他则毫不留情地利用民主国家对《凡尔赛和约》自知理亏的心理。——摘编自基辛格《大外交》[探究]在材料二中,基辛格把第一次世界大战后形成的和平秩序的打破归结于希特勒个人。你是否同意这种看法?请说明理由。[提示]不同意。一战后形成的和平秩序是不稳固的。主要因素有:该体系是战胜国间暂时相互妥协的产物,分赃不均使得这种“和平秩序”潜伏着深刻危机;对战败国的掠夺性惩罚,埋下了复仇的种子;重新瓜分殖民地,进一步激化了帝国主义与殖民地间的矛盾,亚非拉民族解放运动日益高涨,不断冲击着“和平秩序”;大国的“绥靖政策”刺激了德国打破“和平秩序”的野心;经济大危机的出现加速了“和平秩序”的崩溃;帝国主义政治经济不平衡的加剧。“和平秩序”的打破是多种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是历史的必然。希特勒正是借助了上述因素,进行了欺骗性宣传,最终打破这种“和平秩序”。因此,仅归结为希特勒个人显然是不正确的。材料三伯特兰·罗素认为,西方民族“源于精力过剩的军国主义、帝国主义、传教狂热、野心无穷、蛮横好斗、支配欲强、盲目追求进步与效率”对此(战争)负有根本责任;西方文明品质“使人们永不平静、永不知足,盲目地投身于竞争、冲突、开发和破坏”。欧洲在古代条件下虽然也适合农耕,却因较为寒冷而农业生产率偏低,主要河流又从阿尔卑斯山脉流往东南西北多个方向,致使各地之间隔断,再加海洋阻遏,欧洲被天然地划分为法、德、意、西、英和东欧多个地缘政治区域,凡此种种都很不利于跨区域政治整合和统一。[探究]根据材料三,概括伯特兰·罗素认为第二次世界大战爆发的原因,并结合所学知识,评述伯特兰·罗素对第二次世界大战爆发原因的认识。[提示]原因:西方人的民族性格与文明品质;西方历史上崇尚武力传统;西方国家的地缘政治因素。观点:伯特兰·罗素的认识有合理性,但不全面。评述:二战的爆发与西方国家的民族性格、历史文化传统及地缘政治有很大的关系,但二战爆发的直接原因是法西斯政权的崛起和世界经济危机的冲击,根本原因是资本主义经济政治发展不平衡。[明历史解释]第二次世界大战爆发的必然性(1)经济危机导致国家间争夺激烈是二战爆发的社会根源。经济危机使英法等老牌资本主义国家势力减弱;一战战败国德国不甘严惩暗中迅速恢复国力;战胜国意大利未能满足领土要求而在地中海炫耀武力;战胜国日本不满限制准备侵略扩张。(2)法西斯政权迅速崛起瓜分世界是二战爆发的直接原因。法西斯统治的基本特征是:对内以集权制取代民主制,实行反共、反社会主义、反民主主义的恐怖统治;对外以极端民族主义为核心,以侵略扩张、发动战争、争霸世界为其一切重大政策的出发点。(3)“祸水东引”和“祸水西纵”则都起了推波助澜作用。英、法、美等国纵容法西斯侵略的绥靖政策,无疑助长了法西斯侵略扩张的嚣张气焰,加速世界大战的全面爆发。苏联在1939年春夏以后的中立自保政策,《苏德互不侵犯条约》的签订,客观上祸水西纵,也促发了世界大战的爆发。在局部战争期间,反法西斯势力基本上处于孤立少援,被各个击破的境地,未能形成国际反法西斯联盟去遏制法西斯发动世界大战的图谋。(4)没有及时形成反法西斯阵线是战争爆发的重要原因。二战爆发迫在眉睫之时,英、法、美、苏、中等国并没有及时组成团结一致的反法西斯阵线,终使避免战争爆发失去最后机会。[练经典小题]1.日本法西斯与德国法西斯相比,最突出的区别是()A.具有明显的军国主义倾向B.完全违背了资本主义的民主政治C.不是由垄断资产阶级支持D.没有政党形式的法西斯组织解析:在德国,法西斯以政党的组织出现,有严密的组织;在日本,法西斯势力的代表是其庞大的军事官僚机构,即军部,这是德日法西斯最明显的区别,故选D项。答案:D2.如表是《1937年各大国国民收入与国防开支的比例》,可用于研究()美国英国法国德国意大利日本国民收入(亿美元)6802201001706040国防开支所占比例(%)1.55.79.123.514.528.2A.三国同盟和三国协约的形成B.凡尔赛—华盛顿体系的建立C.第二次世界大战战争策源地的形成D.欧美各国支持中国的全民族抗战解析:从表中可知,1937年德国、日本国防开支所占比例很大,超过了美国、英国、法国、意大利。根据所学知识可知,1933年希特勒上台,法西斯独裁统治在德国建立,1936年,意大利和德国结成轴心国,世界大战的欧洲策源地形成;1936年日本军部法西斯专政建立起来,世界大战的亚洲策源地形成了。因此《1937年各大国国民收入与国防开支的比例》可用于研究第二次世界大战战争策源地的形成,故C项正确。答案:C3.洛温海姆指出:“张伯伦是一个深深爱好和平的人物……当他历历在目地回想起1914至1918年世界大战的恐怖和损失时,他深深相信,另一次大战对大不列颠和欧洲都是一场大灾难,因此必须几乎不惜一切代价地避免它。”材料()A.说明了二战爆发的根本原因B.揭露了“慕尼黑阴谋”的本质C.指出了一战后英国实力衰退D.说明一战对二战的爆发有影响解析:张伯伦是一战以后二战之前英国的首相,他对于德国法西斯侵略扩张,采取绥靖政策,是希望维护英国的利益,避免战争再次爆发,而“慕尼黑阴谋”是绥靖政策达到顶峰的标志。材料很好地说明了“慕尼黑阴谋”的本质特征,故B项正确。答案:B主题二美苏两分天下,世界格局剧变——雅尔塔体系与战后世界格局之关联[析史料实证]材料一雅尔塔会议是美国总统罗斯福、英国首相丘吉尔和苏联元首斯大林三个大国领导人于1945年2月在黑海北部的克里木半岛的雅尔塔皇宫内举行的一次首脑会议。会议的主要内容有:战后处置德国问题,决定由美、英、法、苏四国分区占领德国和德国必须交付战争赔偿以及彻底消灭德国军国主义和纳粹主义的一般原则。苏联承诺在欧洲战争结束后2~3个月内参加对日作战,其条件是:维持外蒙古的现状,库页岛南部及邻近岛屿交还苏联,大连商港国际化,苏联租用旅顺港为海军基地,苏、中共同经营中东铁路和南满铁路,千岛群岛交予苏联。——摘编自《第二次世界大战参考文献》[探究]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雅尔塔会议召开的背景,并简析雅尔塔会议的影响。[提示]背景:德意法西斯败局已定;需要集中力量打败日本法
本文标题:2019-2020学年新教材高中历史 第七单元 世界大战、十月革命与国际秩序的演变 第17课 第二次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8265303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