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晚清时期的内忧外患与救亡图存第五单元第18课挽救民族危亡的斗争课程标准:1.了解戊戌维新运动的原因、内容和评价。2.认识义和团运动的过程和意义。3.了解八国联军侵华的过程和影响。课标解读:1.从“历史解释”角度认识康梁维新思想的特点、成因及评价。2.从“史料实证”角度理解《辛丑条约》的签订标志着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统治秩序的完全确立。3.搜集义和团运动的相关史料,从“史料实证”角度认识义和团运动在近代中国民主革命中的作用。课前自主预习一、戊戌维新运动1.原因(1)经济:是根本原因。(2)政治:资产阶级力量壮大,开始登上历史舞台,提供了阶级基础。(3)社会:后民族危机和封建危机加深。民族资本主义初步发展甲午中日战争(4)思想:康梁维新思想提供了思想基础。①康有为代表作:《》《孔子改制考》。特点:将西方政治学说同相结合宣传维新思想,宣传维新变法的必要性和合理性。②梁启超代表作:《》。主张:明确指出变法的根本在于改变政治制度,主张伸民权、设议院、变法图存。新学伪经考儒家思想变法通议2.经过(1)“”拉开了维新运动的序幕。(2)“百日维新”①1898年6月11日,光绪皇帝在维新派推动下,颁布“明定国是”诏书。②光绪皇帝先后发布上百道变法诏令,涉及政治、经济、军事、文化、教育等方面除旧布新的举措。公车上书(3)戊戌政变①9月21日,慈禧太后将光绪皇帝囚禁,再次临朝训政。②康有为、梁启超被迫逃亡海外,、杨锐、刘光第、林旭、杨深秀、康广仁6人,被杀于北京菜市口。③变法期间的改革措施,除得以幸免外,全部被废止。谭嗣同京师大学堂3.评价(1)积极:戊戌维新运动对于推动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和新思想的传播,起到了积极作用,在一定程度上冲击了旧式官僚体制。(2)局限:由于仍很强大,而维新派缺乏可靠的社会基础,没有严密的组织,又把希望寄托于并未完全掌握实权的皇帝身上,导致这场运动未能实现预期的目标,以失败告终。守旧势力问题探究1:维新派与洋务派在学习西方的问题上不尽相同,差别的根源在于是否学习西方的政治制度。你如何认识这一观点?提示:错误。维新派与洋务派在学习西方的问题上不尽相同,主要差别在于是否学习西方的政治制度,差别的根源在于所代表的阶级利益不同。二、义和团运动1.原因(1)根本原因:甲午中日战争后,列强掀起瓜分中国的狂潮,中华民族面临空前危机,即成为主要矛盾。(2)直接原因:山东外国教会洋教势力的猖狂。2.兴起:1898年于山东。3.口号:扶清灭洋。具有性质,又具有盲目排外的落后性,丧失对清王朝的警惕。民族矛盾爱国主义4.败因(1)主观:的局限性。(2)客观:的强大与共同镇压。5.性质:。6.评价(1)粉碎了的企图,沉重打击了清政府,加速其灭亡。(2)存在盲目的排外思想和行为,无法阻止中国在半殖民地的深渊沉沦。农民阶级中外反动势力联合力量农民阶级反帝爱国运动列强瓜分中国[知识拓展]对义和团“扶清灭洋”口号的评价(1)“灭洋”,说明了当时中国社会的主要矛盾是帝国主义和中华民族的矛盾,触及了时代救亡的主题,但也带有盲目排外的色彩。(2)“扶清”,具有爱国主义的色彩,但将“中国”和“朝廷”“大清”等观念混同,对清政府的阶级本质认识不清,说明了农民阶级的局限性。(3)这一口号的提出,最初曾起了发展队伍和壮大声势的作用。但这个口号也使义和团放松了对清政府的警惕,以致后来被中外反动势力联合绞杀,付出了沉重的代价。义和团“扶清灭洋”的口号源自农民阶级的爱国与反侵略情感,表明他们没有能力辨别帝国主义侵略与清政府的反动统治的关系,这是农民阶级的局限性。三、八国联军侵华和民族危机的加深1.原因(1)根本原因:资本主义过渡到阶段,企图瓜分中国。(2)直接原因:镇压中国的,维护其在华的侵略权益。2.概况(1)时间:。(2)国家:英、日、美、意、法、德、俄、奥。帝国主义义和团运动1900年3.《辛丑条约》(1)赔款白银4.5亿两,分39年还清,本息合计9.8亿两,以作抵押。(2)划定北京东交民巷为使馆界,界内不许中国人居住,各国驻兵保护。(3)禁止华北科举考试5年,禁止中国人成立或加入任何“”等。(4)拆毁北京到大沽的炮台,准许各国派兵驻守北京到山海关铁路沿线要地。(5)改总理衙门为,位居六部之上。关税和盐税与诸国仇敌之会外务省4.影响(1)《辛丑条约》是中国近代史上主权丧失最严重、赔款数目最庞大的不平等条约。巨额赔款,加剧了中国的贫困和的衰败。(2)外国军队驻扎于中国战略要地,严重破坏了中国的。(3)在北京设立的“”,实际成为“国中之国”。(4)《辛丑条约》的订立,标志着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完全形成。经济主权完整使馆界问题探究2:如何理解《辛丑条约》的签订标志着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统治秩序的完全确立?提示:经济上:中国完全失去了关税自主权;政治上:清政府保证严禁人民参加反帝活动,划定北京东交民巷为“使馆界”,允许各国驻兵保护;军事上:列强在战略要地驻扎军队使清朝的都城置于帝国主义列强的武装控制之下,最终确立了清政府为帝国主义统治中国的工具的地位,表明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统治秩序的最终确立。课堂互动探究探究点一康有为维新思想的特点及成因史料一今变行新法,固为治强之计,然臣窃闻谓政有本末,不先定其本而徒从事于其末,无当也。……立行宪法,大开国会,以庶政与国民共之,行三权鼎立之制,则中国之治强,可计日待也。——康有为《请定立宪开国会折》史料二思考:(1)据史料一归纳康有为政治主张的核心内容及其目的。(2)史料二反映出康、梁维新思想具有怎样的特点?[信息解读](1)文艺复兴的倡导者和19世纪末中国维新思想宣传者的手段都很高明。两者“高明”之处在于借助传统文化宣传新思想。(2)“跪着造反”,看似可笑,但在当时的环境下只能这样。改革不可能一蹴而就,也不可能一劳永逸,改革需要几代人锲而不舍的努力。[提示](1)核心内容:实行君主立宪制。目的:变法图强。(2)借助儒家外衣来宣传维新变法等思想。1康有为维新思想的特点及成因①特点a.中西融合:把西方资本主义的政治学说同传统的儒家思想相结合,借助儒家思想宣传西方资产阶级学说。b.救亡图存:体现中国社会面临崩溃和民族危机深重的现实,蕴涵了救亡图存、发展资本主义的强烈愿望,但也反映出其软弱性、妥协性的特点。c.由理论到实践:把维新思想转变为维新变法运动,最终推动了戊戌变法运动的实现。②成因a.客观原因:当时中国资本主义发展不充分,资产阶级力量十分弱小,而封建顽固势力十分强大;不能与封建势力彻底决裂。b.主观原因:康有为作为民族资产阶级上层分子的代表,与帝国主义和封建主义有着密切联系,其思想认识具有局限性。2维新变法思想在近代中国社会发展进程中所作的贡献①政治上:维新思想在政治上有力地推动了维新变法运动的开展。②经济上:使资产阶级大受鼓舞,推动了民族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③思想文化上:促使一部分知识分子开始摆脱封建思想的束缚,敢于放眼世界,追求新思想,特别是进化论和资产阶级民权等学说的进一步传播,起到了巨大的启蒙作用。【典例1】戊戌变法是在“民族危机迫在眉睫的情势下仓促上阵的向敌人学习的运动,自光绪十四年,康有为以布衣伏阙上书,极呈外国相逼、中国危险之状……请厘革积弊,修明内政,取法泰西,实行改革。这场改革具有明显的植入性。”此论旨在说明()A.改革缺乏内在的社会动力B.变法的舆论动员极不充分C.变法目标背离近代化方向D.改革措施脱离了中国国情[审题指导]①定时空:戊戌变法。②抓关键:迫在眉睫的情势下仓促上阵。③析选项:选项排查分析正误A项戊戌变法更多受外来压力的推动,是面临严重危机迫不得已急促改革的。正确B项“极不充分”未涉及。错误C项戊戌变法符合历史发展趋势。错误D项改革措施没有脱离国情,戊戌变法是爱国的、进步的。错误[答案]A在民族危机加剧的时刻,以康、梁为首的资产阶级维新人士——19世纪末中国先进知识分子的代表,他们站在时代前沿,顺应世界历史潮流,将西方资产阶级社会政治学说同中国传统儒家思想相结合,探索救国救民真理;他们希望通过变法使中国走向强大,从而摆脱帝国主义列强的侵略,表现出强烈的爱国热情。戊戌变法是资产阶级变革社会制度的初步尝试,因此,它是一次政治改革运动,是一次爱国救亡运动,也是一次思想解放运动。探究点二义和团运动的评价史料一神助拳,义和团,只因鬼子闹中原。天无雨,地焦干,只因鬼子止住天。……神出洞,仙下山,附着人体把拳玩。——《山东义和团调查资料选编》史料二有六位学士路遇义和团,因身边带有铅笔一支,洋纸一张,便被乱刀拿下。还有一家因有一根火柴,结果一家八口全部被杀。——《微历史:1840~1949历史现场》思考:(1)从史料一分析,义和团运动兴起的主要原因是什么?体现了什么特点?(2)史料二反映了什么问题?怎样认识其影响?[信息解读](1)“只因鬼子闹中原”说明了兴起原因;“只因鬼子止住天”等体现了迷信色彩。(2)注意史料分析:“铅笔一支”“洋纸一张”“一根火柴”都是洋货,因此被杀,体现盲目排外、落后和残暴。[提示](1)原因:列强侵略中国,中国面临严重的民族危机。特点:具有反帝爱国性质;没有先进思想指导,具有落后性。(2)问题:义和团运动盲目排外,抵制外来事物;比较残暴、落后。影响:盲目抵制西方先进文明,不利于中国的发展和进步。义和团运动的进步性和局限性(1)进步性①是一场伟大的反帝爱国运动。义和团运动把斗争的矛头指向帝国主义,提出了“扶清灭洋”的口号,反映了当时中国社会主要矛盾的变化,体现了反抗精神和朴素的爱国意识。②沉重打击了外来侵略势力,阻止了列强瓜分中国的企图。(2)局限性①指导思想上带有蒙昧迷信和盲目排外的落后性。②义和团运动没有统一的领导,对清朝统治者缺乏警觉,斗争中存在严重的盲目性、自发性和分散性。【典例2】《庚子西狩丛谈》记述:“先是直境义和团纷起,群信为天神下降。盖民间感于历来国耻,及各处教堂教士之蛮横,排外之心甚热,亟愿合心并力以一雪其夙愤,以故邑中有识士绅,亦洋洋乐道其事。”在此作者强调的是()A.义和团发展壮大的社会基础B.统治危机加深促进了民族民主意识觉醒C.义和团扶清灭洋的时代局限D.八国联军侵华战争与义和团运动的关联[审题指导]①定时空:义和团运动。②抓关键:亟愿合心并力以一雪其夙愤。③析选项:选项排查分析正误A项“亟愿合心并力以一雪其夙愤”,义和团发展壮大得到民众的支持,具有广泛的社会基础。正确B项民族危机促进了民族意识的觉醒。错误C项材料没有反映出义和团运动的盲目排外的局限性。错误D项材料没有涉及八国联军侵华战争。错误[答案]A近代中国民众自发的反侵略斗争的特点及对其评价(1)特点:发生在中外民族战争中或之后,缺乏正确的领导和严密的组织,往往呈自发性、分散性,旋起旋灭,无法取得反侵略斗争的最后胜利。(2)评价:这些自发的反抗斗争反映出中国人民不甘屈服于外国侵略者的坚强意志和捍卫国家、民族尊严的浩然正气。正是民众大规模的自发斗争,阻止了帝国主义瓜分中国的进程。但是,由于缺乏先进的理论指导和农民阶级自身的局限性,这些反抗斗争有时表现出明显的落后性,如义和团的盲目排外和封建迷信。因此,评价中国近代的民众自发斗争,在肯定其正义性和历史作用的同时,还要指出其缺点和不足。思维能力升华一、对《辛丑条约》与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完全形成的认识1.从签订条约的背景看:它是在帝国主义形成共同宰割中国同盟之后,在清政府的积极配合下,八个国家武装镇压了中国人民的反抗后签订的。2.从签订条约的国家由8国增加为11个来看,表明任何一个西方国家,不论大小、强弱,都可以任意欺辱中国。反映了中国主权的完全丧失,地位的低下。3.从内容来看:这是继《南京条约》、《马关条约》签订以来对中国损害最严重的一个不平等条约。尽管该条约没有割地与通商之类的内容,但实际危害大大超过前者。它的特点主要表现在政治奴役与军事控制上:如永远禁止中国人民成立或加入反帝性质的组织等,表现出长期奴役掠夺中国的狂妄企图;拆毁炮台、驻军要地、设“使馆界”等,使清政府完全控制在帝国主义手中。同时《辛丑条约》实际上是清政府在政治、
本文标题:2019-2020学年新教材高中历史 第5单元 晚清时期的内忧外患与救亡图存 第18课 挽救民族危亡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8265528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