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一、选择题1.某人做了好事但没留下姓名。已知在甲、乙、丙、丁四人中有一人是做好事的人。当有人问到甲、乙、丙、丁四个人时,他们的回答如下:甲:不是我做的。乙:是丁做的。丙:是乙做的。丁:不是我做的。其中只有一个人说了真话,根据他们的答话我们可知做好事的人是()A.甲B.乙C.丙D.丁解析:选A。解答该题,主要是根据排中律的要求,首先在两个互相矛盾的判断之间,确定必有一真,从而打开思路。在四句答话中,乙和丁的答话构成了相互矛盾的两个判断,其中必有一真。而题设是其中只有一个人说了真话,那么,这个说真话的人必定在乙、丁之间,而其余的甲、丙必定说的是假话。由此可以推断甲的话是假话,因而甲是做好事的人。2.某教师:“小胖什么时候转学到你们班上来的?”某学生:“小胖刚刚来我们班不到两个学期。”这个学生的答话错误在于他违背了()①自相矛盾②不矛盾律③排中律④同一律A.①④B.①②C.①③D.②④解析:选B。“刚刚”,表示时间不长。一个学期至少五个月,“不到两个学期”,那就是半年以上,一年以内,这个时间不算短了。“时间不短”与“刚刚”是矛盾的。可见,该同学自相矛盾,①②符合题意,故正确答案为B项。③④与题意不符。3.“这架飞机上的乘客并非都是美国人,但这架飞机上的乘客汤姆并非不是美国人。”这段论述()A.违反了同一律的要求B.违反了不矛盾律的要求C.违反了排中律的要求D.不违反逻辑规律的要求解析:选D。乘客汤姆并非不是美国人,与前提这架飞机上的乘客并非都是美国人并不矛盾。所以,D符合题意。4.对同一律认识正确的是()①遵守同一律就是该是什么就是什么②人的思维一旦确立就要始终保持不变③在一定条件下,真的就是真的,假的就是假的④不能混淆概念或偷换概念A.①②③B.②③④C.①③④D.①②④答案:C甲问:“你赞成丙为班长吗?”乙答:“我不赞成。”甲问“你反对吗?”乙答:“我也不反对。”据此回答5~6题。5.乙的回答()A.正确,符合不矛盾律的要求B.正确,没有违反排中律的要求C.错误,违反了排中律的要求D.错误,违反了不矛盾律的要求解析:选B。在上述材料中,“赞成”与“反对”并不是“A”与“非A”、非此即彼的矛盾关系,有第三种可能情况存在,或人们对一件事情的可否还没有认真考虑,对“A”或非“A”暂不明确表态,也是允许的,故并未违反排中律的要求,应选B项。6.上述材料启示我们()A.科学思维就是无矛盾性的思维B.科学的思维是具有明确性的思维C.要反对在“是”与“非”之间骑墙居中D.要对论断认真分析,分清是否为矛盾关系解析:选D。本题一定要结合材料,A、B、C三项虽然正确,但不符合材料要求,故选D项。7.依据排中律我们可以这样认为()A.对矛盾的论断不能同假,其中必有一真B.在同一思维过程中,在同一时间、从同一方面、对同一对象所形成的具有矛盾关系的论断,不能断定它们都成立C.在同一思维过程中,对矛盾的论断不能都否定,不能对“是”与“非”各打五十大板D.在同一时间、从同一方面、对同一对象所形成的具有矛盾关系的论断可以同假或同真解析:选C。A项说法不全面,缺少限定条件;B项是不矛盾律,不符合题意;D项说法错误。故选C。“小张去年还是学生,现在已是教师了。”据此回答8~9题。8.上述说法()A.正确,符合同一律的要求B.正确,符合排中律的要求C.错误,违背了同一律的要求D.错误,违背了排中律的要求解析:选A。同一律并不否认认识对象的复杂多样性及变化发展,同一律所反对的,只限于时间、条件不变的情况下,任意变更概念和判断。故A项正确。9.由此我们得到启示()A.同一律要求对同一对象的判断一定是同一的B.同一律否认了事物的变化发展C.同一律并不否认在不同时间和不同条件下,认识对象可以发生变化D.同一律反对任意变更概念和判断解析:选C。A、B项说法错误,D项不符合材料要求,故选C项。10.“人类的认识能力既是无限的,又是有限的。”这句话()A.违背了不矛盾律B.违背了排中律C.不违背不矛盾律,体现了人们认识的深刻性和全面性D.不违背排中律,是人们对一件事情的可否还没有认真考虑解析:选C。做本题要认真审题,明确这句话的真正含义是什么,题干说法是从不同方面对人类认识能力的判断,不违背不矛盾律,而且体现了人们认识的深刻性和全面性,C符合题意,A、B、D项不符合题意。二、非选择题11.运用不矛盾律分析下述材料。一个旅行家遇到了甲、乙、丙3个美女,他不知道哪个是天使,哪个是魔鬼。天使常常说真话,魔鬼只说假话。甲说:“在乙和丙之间,至少有一个是天使。”乙说:“在丙和甲之间,至少有一个是魔鬼。”丙说:“我告诉你正确的消息吧。”你能判断出有几个天使吗?解析:该题主要考查对不矛盾律的理解和运用。在同一时间,从同一方面,对同一对象所形成的论断“A”和“非A”不能同真,其中必有一假。答案:至少有2个天使。假设甲是魔鬼的话,由此可以推断甲、乙、丙都是魔鬼。那么,乙是魔鬼的同时又说了实话,乙既是魔鬼又是天使,依据不矛盾律,对乙的判断不能同真,其中必有一假。因此断定甲是天使。假设乙是天使的话,从她的话来看,丙就成了魔鬼,相反,假设乙是魔鬼的话,从她的话来看,丙就是天使了。所以,无论怎样,都会有2个天使。12.下列议论违反了逻辑规律的什么要求?请说明理由。(1)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但是,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科学发展观有时也是判别是非的尺度。(2)既不能说青年小李爱美,也不能说青年小李不爱美。(3)有人说:“历史剧作为文艺作品,应该允许有艺术虚构。”我反对这个意见,因为我们怎能把历史剧看成“主要是艺术虚构”呢?解析:该题考查逻辑基本规律的具体运用过程。(1)违反了不矛盾律,(2)违反了排中律,(3)违反了同一律。逻辑基本规律的三条规律具有公理的性质,它们是人类在长期的思维实践中对思维确定性的概括和总结,是对人类的思维形式结构中最普遍最一般的规律和关系的概括和总结,成为公认的思维准则。答案:(1)该议论主要违反了不矛盾律,在同一思维过程中,在同一时间从同一方面对同一对象所形成的具有矛盾关系的论断,不能都成立。既然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依据不矛盾律,“实践”和“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科学发展观”两个标准不能同真,其中必有一假。(2)主要违反了排中律。依据排中律,在同一思维过程中对矛盾的论断不能都否定。对“爱美”与“不爱美”这一矛盾关系都否定,犯了“两不可”的错误。(3)主要违反了同一律。犯了偷换论题的错误。“允许有艺术虚构”与“主要是艺术虚构”是两个不同的论题,在同一思维过程中论题不一致,没有保持同一性。故违反了同一律。本部分内容讲解结束按ESC键退出全屏播放
本文标题:2019-2020学年高中政治 专题二 遵循形式逻辑的要求 第1框 思维需要逻辑随堂自测巩固提升课件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8267167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