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第2课送董邵南序专题六赠序1.草树知春不久归,百般红紫斗芳菲。——《晚春》2.杨花榆英无才思,惟解漫天作雪飞。——《晚春》3.一封朝奏九重天,夕贬潮州路八千。——《左迁至蓝关示侄孙湘》4.云横秦岭家何在?雪拥蓝关马不前。——《左迁至蓝关示侄孙湘》5.天街小雨润如酥,草色遥看近却无。——《早春呈水部张十八员外》一、字词积累1.字音郁郁.(yù)兹.(zī)土矧.(shěn)恶.(wū)知邪.(yé)感慨.(kǎi)2.通假字吾恶知其今不异于古所云邪.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邪,同“耶”,语气词,表疑问,吗3.一词多义(1)举①董生举.进士____________________②举.头望明月___________________③举.世无双______________(2)谢①为我谢.曰:明天子在上,可以出而仕矣______________②入而徐趋,至而自谢._______________③代王谢.,愿守代边_______________④花开花谢._______________动词,推荐,贡举动词,举起,抬起副词,全动词,告诉动词,道歉动词,推辞动词,凋落(3)恶①吾恶.知其今不异于古所云邪________________②无恶.不惩,无善不显________________________③今子美而我恶.________________________(4)因①吾因.子有所感矣________________②因.人之力而敝之________________________③因.其无备,卒然击之________________④周因.于殷礼________________⑤无因.而至前也________________代词,哪里形容词,罪恶,不良行为动词,讨厌,不喜欢介词,由于介词,依靠,凭借介词,趁着动词,沿袭名词,原因(5)遇①夫以子之不遇.时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②遇.于赤壁________________③臣以神遇.而不以目视____________________④遇.人恭谨___________________动词,遇合,指得到君主的信任动词,相遇动词,接触,感触动词,对,对待4.古今异义①夫以子之不遇.时古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今义:遇见,碰到。②为我谢.曰:明天子在上,可以出而仕矣古义:________今义:感激,感谢。③苟慕义强仁者皆爱惜..焉古义:________________今义:因重视而不糟蹋;疼爱。遇合,指得到君主的信任。告诉。同情怜惜。5.文言句式________________①连不得志于有司(状语“于有司”后置)②而观于其市,复有昔时屠狗者乎(状语“于其市”后置)状语后置句二、文学常识1.走近作者见“专题一《原毁》”2.写作背景据史书记载,唐贞元年间,“仕途道塞,奏请难行”,而藩镇又“竞引豪杰为主谋”,因此许多不得志的士人相继去投奔藩镇,使得藩镇势力日益恣横。韩愈坚决反对藩镇割据,主张维护国家统一,希望统治者能广招贤才。但面对事实,他经常感到失望。处在这种政治背景下的董邵南尽管从小好学苦读,怀抱杰出才能,但几次赴长安应试都落榜。为了谋求出路,他将投奔河北藩镇。作为董邵南的朋友,韩愈不赞成董邵南投奔藩镇,去为不臣于朝廷的割据者效力,但他又同情董生的遭遇,且无力解决他的政治出路,故写此赠序。3.相关知识董生欲投身藩镇,藩镇如何能延揽人才?探究唐代藩镇的形式及其对唐王朝的影响。(1)唐代藩镇的形成与影响《新唐书·藩镇魏博传序》中“唐安史之乱,降将受封于幽州、成德、魏博,号为河北三镇,其擅署吏,以赋税自私,不朝献于朝廷,效战国,肱髀相依,以土地传子孙,胁百姓,加锯其颈,利怵逆污,遂使其人自视由羌、狄然。一寇死,一贼生,讫唐亡百余年,卒不为王土”。此河北三镇具有制御契丹边乱的积极作用,唐王朝借助其力,而使之趁机割地自立,不受王教,使得北方在经济和文教上急激倒退,有志之士,纷纷离开故土。(2)韩愈初期任职藩镇的处境唐代进士擢第后,想在京师政府机构任职,必须通过吏部考试,否则只好到藩镇,做幕府僚属。韩愈接连三次吏部考试不第,直至贞元十二年(时二十九岁)受汴州刺史宣武节度使董晋辟举,出任汴州观察推官(掌刑狱)。后董晋亡,汴州乱,投靠徐州刺史徐泗节度使张建封,两人以文章相赏,但性格不合,所见各异,发生争执。此时期,为韩愈一生历宦最不得志之时,因非朝廷命官,俸禄不丰,且处处得看藩镇之长脸色,由从仕诗句可知其心:居闲食不足,从仕力难任。两事皆害性,一生恒苦心。黄昏归私室,惆怅起叹音。弃置人间世,古来非独今。一、结构图解送董邵南序古称对比豪侠之士“必有合”现在割据势力未必“有合”圣明天子忠臣义士效力朝廷二、内容研读1.结合文章内容,分析作者“深婉,意在言外”的劝谏方法。[明确]韩愈对董生个人的处境是十分同情的。所以从与董生的私人关系来考虑,作者希望董生在这次远游之后能找到一个出人头地的机会,希望他“有合”,即遇上知音而不致长期投闲置散,埋没于当世。可是,作者也看到事情的另一面,即董生到了河北也未必就能受到礼遇和重用。因为那些军阀藩镇主要是为了扩展势力,掠夺土地,搜刮民财,对抗朝廷,而不是励精图治,效命国家,延揽和珍惜人才。相反,在燕赵之地难道就没有人才被埋没吗?何况韩愈的主导思想本来就是一贯强调唐王朝应当尽早收回被藩镇割据的土地和恢复对那些“独立王国”的统治权。因此他在董邵南河北之行这件事上,心情是十分矛盾的。他必须把自己的思想、观点告诉董邵南,可又不便直说,不能在为朋友送行的文章里写进阻止朋友成行的内容。那么,他只有用深微曲折、含蓄委婉的笔墨来表达自己的意愿。2.韩愈为什么委托董邵南“吊望诸君之墓”?[明确](1)借乐毅的经历宽慰董邵南,说明政治上失意的人古已有之,对于“不得志”不要太在意。(2)借乐毅在赵受封一事暗示董邵南,有才能的人终会有用武之地。3.分析本文中出现的“士不遇”的问题,并从历史上举例来说明。[明确]“士不遇”是中国文人心中最深沉的痛楚,本文韩愈和董邵南皆有郁郁不得志、求仕无成的遭遇,董生选择另投他主的做法,虽是现实考虑,仍不失为积极态度。如:孔子周游列国不遇而归,转移目标,以教育为志。苏轼“乌台诗案”后连遭贬谪,却有随遇而安、无往而不乐的旷达超然。以上属积极态度。又如:屈原忠而受谤,著书《离骚》,投汨罗江,以死明志。徒留“众人皆醉我独醒”的遗恨。陶渊明不为五斗米折腰,归隐田园,恬淡自适。以上属消极态度。4.找出文章中和“燕、赵古称多感慨悲歌之士”这个句子相呼应的内容,简要分析作者这样写的目的。[明确]与“燕、赵古称多感慨悲歌之士”相呼应的内容是“为我吊望诸君之墓,而观于其市,复有昔时屠狗者乎”。作者借原燕国大将乐毅被迫逃到赵国的故事,目的是来暗示董生,要妥善处理他和唐王朝的关系。委托董生到燕、赵街市上去看看还有没有“屠狗者”,如果有的话就告诉他“明天子在上,可以出而仕矣”,即劝其入朝廷效忠。意在委婉地劝说董生不要去河北,要做忠臣义士,效力朝廷。从而达到作者写本文的目的。三、主旨归纳董邵南因屡考进士不中,拟去河北托身藩镇幕府。韩愈一贯反对藩镇割据,故作此序赠送给他。既同情他仕途的不遇,又劝他不要去为割据的藩镇做不义之事,明确表示有才能的人应该出来为朝廷效力,不应归顺藩镇。四、写法鉴赏1.文章第一句话“燕、赵古称多感慨悲歌之士”起到了统摄全文的作用,是本文立论的根据。2.本文主要运用“古”“今”对比的手法。一是“古称”的燕赵之士和现在的燕赵之士对比;二是古代的忠臣之士效力朝廷与董邵南欲投奔割据势力相对比。在对比中彰显作者的观点和态度。3.本文最主要的表达技巧是名送实留,含蓄委婉。首段先说此行一定“有合”,其实是反话,是陪笔。次段指出古今风俗不同,故此行未必“有合”,但作者不明说,这样主旨就委婉显露。末段作者借用乐毅等人之事,暗示董生虽生不逢时,但应当效法古代的忠臣义士,效力朝廷。全文措辞委婉,意在言外,虽仅百余字,但一波三折,起伏跌宕。
本文标题:2019-2020学年高中语文 专题六 赠序 第2课 送董邵南序课件 苏教版选修唐宋八大家散文选读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8268177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