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二克己复礼第一单元政治主张及实践“克己复礼为仁”,这是孔子关于什么是仁的主要解释。在这里,孔子以礼来规定仁,依礼而行就是仁的根本要求。克己复礼就是通过人们的道德修养自觉地遵守礼的规定。这是孔子思想的核心内容,贯穿于《论语》一书的始终。那么,孔子又是怎样具体阐述克己复礼的政治理想的呢?第一单元政治主张及实践一、字音周监.(jiàn)八佾.(yì)觚.(gū)阙.如(quē)孝弟.(tì)先生馔.(zhuàn)钻燧.改火(suì)三年之丧.(sāng)二、通假字1.周监.于二代__________________2.盖十世希.不失矣__________________3.于女.安乎__________________4.则民无所错.手足__________________监,通“鉴”,借鉴希,通“稀”,少女,通“汝”,你错,通“措”,放置三、一词多义1.道①天下有道.,则礼乐征伐自天子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②道.不同,不相为谋____________③本立而道.生____________④道.之所存,师之所存也__________合宜的政治主张、学说,主张正确原则道理政治措施等2.其①君子于其.所不知__________②其.为仁之本与______________③予也有三年之爱于其.父母乎__________代词,自己语气词,大概代词,他3.而①人而.不仁,如礼何______________________②而.好犯上者__________________③本立而.道生______________________连词,表假设,如果连词,表转折,却连词,表承接,就4.乐①则礼乐.征伐自天子出____________②闻乐.不乐___________③闻乐不乐.________________动词,作乐名词,音乐形容词,快乐四、词类活用1.则礼乐.征伐自天子出__________________2.食夫稻,衣.夫锦,于女安乎__________________3.君君.,臣臣.,父父.,子子.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名词作动词,作乐名词作动词,穿都为名词作动词,行君道,行臣道,行父道,行子道五、古今异义1.一日..克己复礼,天下归仁焉古义:__________今义:不确定的时间词,表示有一天;一天之间(形容时间短)。2.非礼..勿视古义:_____________今义:①不合礼节,不礼貌。②指调戏,猥亵(妇女)。一旦。不合乎礼仪。3.有酒食,先生..馔。古义:__________今义:老师或对知识分子和有一定身份的成年男子的尊称。4.弟子..服其劳古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今义:学生;徒弟。年长者。即子弟,为人弟、为人子的年轻人。六、特殊句式1.甚矣吾衰也_____________2.久矣吾不复梦见周公_____________3.子将奚先_____________4.未之有也_____________5.夫三年之丧,天下之通丧也__________6.有是哉,子之迂也_____________主谓倒装句主谓倒装句宾语前置句宾语前置句判断句主谓倒装句1.如何理解“克己复礼为仁。一日克己复礼,天下归仁焉”这句话的含意?[点拨]“克己复礼为仁”,这是孔子关于什么是仁的主要解释。在这里,孔子以礼来规定仁,依礼而行就是仁的根本要求。所以,礼以仁为基础,以仁来维护。仁是内在的,礼是外在的,二者紧密结合。这里实际上包括两个方面的内容,一是克己,二是复礼。克己复礼就是通过人们的道德修养自觉地遵守礼的规定。这是孔子思想的核心内容,贯穿于《论语》一书的始终。2.孔子为何认为季氏“八佾舞于庭,是可忍也,孰不可忍也”?[点拨]春秋末期,奴隶制社会处于土崩瓦解、礼崩乐坏的过程中,违犯周礼、犯上作乱的事情不断发生,这是封建制代替奴隶制过程中的必然表现。季氏用八佾舞于庭院,是典型的破坏周礼的事件。对此,孔子表现出极大的愤慨,“是可忍也,孰不可忍也”一句,反映了孔子对此事的基本态度。3.怎样理解孔子对“觚”发出的感叹?[点拨]早在孔子之前,以礼乐为核心的文化符号体系就已存在,只是由于缺少伦理价值观念的支撑,使得这一体系十分松散、很不牢固。而儒家的所谓“建构”,就是要以“仁学”的价值观念来支撑“礼乐”的符号体系,以克服“礼崩乐坏”的局面。针对当时文化符号体系混乱的现状,孔子曾发出“觚不觚,觚哉!觚哉!”的慨叹。在他看来,“觚不觚”这类表层符号的混乱,意味着“君不君”、“臣不臣”等等深层价值观念的动摇。4.孔子阐释的“礼”到底是什么?[点拨]“礼”的内涵简单地说就是“君君,臣臣,父父,子子”。也就是说,上至国君,下至普通家庭成员,都应信守彼此的行为准则。谁若违反,就会成为社会的不稳定因素。短短八个字却可以穷尽普天下的人与人之间的关系,难能可贵的是,孔子在这里也对国君处事准则加以界定,从中可以看出孔子具有朴素的民主与民本思想。5.孔子认为:“非礼勿视,非礼勿听,非礼勿言,非礼勿动。”这与现代教育主张张扬和尊重个性有什么矛盾?请你联系社会实际,谈谈看法。[点拨]没有矛盾。孔子的儒家理论是建立在礼教的基础上的,孔子教学也要注重因材施教,孔子的这句话的意思就是,不符合礼教规定的,一定不要做。这与现代教育主张的张扬和尊重个性其实是没有差别的。现代教育主张张扬和尊重个性,也是建立在一定的“礼教”的基础上,即法律所规定的最低限度。比如我国宪法规定“公民有言论自由。但必须在法律规定的范围内,不得侵害国家、集体和第三人的合法利益。”孔子的这句话是建立在对整体礼教的遵从下,而现代教育主张的张扬和尊重个性是针对个体发展,二者并无矛盾。孔子所说的“克己复礼”就是“明天理,灭人欲”吗?谈谈你的理解。[各抒己见]♣“克己复礼”是约束自己的欲望和行为而回归于礼,其目的和基础是“仁”;“明天理,灭人欲”则是将克己复礼赶向了极端,无视人的存在,是无“仁”可言的。♣孔子所说的“克己复礼”,是在承认个人有一定自由欲望基础上提倡人要克服欲望、约束自己,达到“礼”所规范的要求。♣孔子“君君,臣臣”的意思主要还是正名分,定等级,而汉代统治者则发展为“三纲”(君为臣纲,父为子纲,夫为妻纲),而宋以后,又将维护统治者的意志强化为“天理”,特别是明代后,更绝对否定了个人的一切愿望需求,实行封建专制统治。孔子谈救人得赏孔子的一个学生看到一个孩子掉进湍急的河里,就奋不顾身地跳下去,把他救起。这个小孩的父亲送他一头牛表示感谢,他高兴地接受了,大家议论纷纷,认为他太过功利和贪心。孔子却对他说,他做得好,因为他的这种行为在向社会宣告:只要冒险救了别人,无论多大的奖赏都可以收下,这样可以鼓励、激励更多的人去救人。◎适用话题这则材料可用于“奉献精神”“激励机制”“社会公德与价值取向”等有关话题作文写作中。
本文标题:2019-2020学年高中语文 第一单元 二 克己复礼课件 语文版选修《论语》选读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8268883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