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第五单元20兴贤第五单元孤桐王安石天质自森林,孤高几百寻。凌霄不屈己,得地本虚心。岁老根弥壮,阳骄叶更阴。明时思解愠,愿斫五弦琴。第五单元【赏析】王安石任北宋神宗的宰相,力主改革,推行新法,虽遭遇到很大的阻力,仍然锐意改革,毫不犹豫,坚决推行新法。在这种背景下,王安石写了这首诗。首联写孤桐的特征,靠环境和自己的努力,长得高大挺拔;第二联写孤桐正直伟岸,中空虚心;第三联“岁老根弥壮,阳骄叶更阴”依旧继续写孤桐的特征,在阳光照射下,孤桐更茂盛强壮,树阴更浓。这三联都是描写孤桐形象的。而第四联“明时思解愠,愿斫五弦琴”,则是写孤桐的理想和抱负的。这是一首借物言志的诗,是诗人表明立志改革决心的宣言书。以形象的孤桐自喻,给人以坚定亲近之感,令人赞佩,崇敬之心油然而生。第五单元【思考】这首诗采用了怎样的表现手法?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情感?【提示】画线部分为思考答案。[作者卡片]姓名王安石生卒年1021-1086字号称谓字介甫,号半山,封荆国公籍贯临川(今江西临川)主要成就北宋政治家、文学家、诗人,“唐宋八大家”之一代表作品《王临川集》《临川集拾遗》[写作背景]仁宗庆历年间有庞大的军队,但百万大军缺乏严格的训练,养成了骄堕习气,而战事不断,多以宋军败北而告终。真宗景德元年,宋与契丹订立了屈辱的“澶渊之盟”。北宋存在大量冗官、冗兵,政治腐败极深。神宗即位后为了改变国家积贫积弱的局面,他把希望寄托在王安石变法上。变法触及社会的方方面面,特别是触及官场的腐败、用人体制,在统治阶级内部引起轩然大波,最终导致变法的失败。但有一点是明确的,在封建时代,任贤使能还是弃贤专己,是辨别明君与昏君的标尺,也是关系到国家兴衰治乱的关键。王安石在《兴贤》中提出的“国以任贤使能而兴,弃贤专己而衰”的观点是值得肯定的。一、字音仲虺.(huī)祭.公(Zhài)谋父.(fǔ)谗谀..(chán)(yú)二、通假字然后践五帝、三皇之涂.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涂,同“途”,指治世的境界三、一词多义(1)兴①商之兴.也有仲虺、伊尹____________②清风徐来,水波不兴.____________③汉大兴.兵伐匈奴____________④恐进之之兴.亦阑矣____________⑤山川兴.废,信有时哉____________动词,兴盛动词,起来动词,发动名词,兴趣动词,兴盛(2)徒①有萧、曹、寇、邓之徒.______________②秦城恐不可得,徒.见欺______________③而蔺相如徒.以口舌为劳________________④视徒.隶则心惕息____________⑤寡人之师徒.不足以辱君矣____________(3)举①不可遍举.__________________②举.头望明月__________________③举.其偏,不为党____________④五年而后举.虞____________⑤举.世闻名____________名词,一类人副词,白白地副词,只,仅仅名词,囚犯名词,学生动词,列出,举出动词,举起,抬起动词,推荐动词,攻下形容词,全四、词类活用①国以任贤.使能.而兴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②不迩.小人,则谗谀者自远.矣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形容词活用作名词,贤人,能人形容词活用作动词,亲近,远离五、古今异义①博询众庶,则才能..者进矣古义:____________今义:知识和能力;能够。②然后..践五帝、三皇之涂哉古义:____________今义:连词,表示接着某种动作或情况之后。才干出众。这样以后。六、特殊句式①判断句有贤而用之者,国之福也(“……者,……也”表判断)今之天下亦古之天下,今之士民犹古之士民(没有明显标志,但也是判断句)②被动句不拘文牵俗(“牵”有“被……牵”的意思)③省略句苟行此道(“苟”前省略主语“国家”)④介宾短语后置不责人以细过(原顺序为“不以细过责人”)兴贤一、分析问题(为什么)提出观点:国以任贤使能而兴,弃贤专己而衰。举例证明:治乱之世,均有贤才。得出结论:有贤而用之者,国之福也,有之而不用,犹无有也。二、解决问题(怎么办)今太平之世,人才济济任贤的具体做法——五“则”展望美好前景,呼应前文观点1.“兴贤”与国家的兴衰有何联系?[我的理解]王安石作为北宋时期著名的政治家、思想家,提出变法主张,要求改变现状,实行新政,有远大的抱负。要使新法得以顺利执行,必须起用一批德才兼备的贤士,而且变法会涉及社会的多方面,特别是触及官场的腐败和用人体制,如果朝廷能够广开贤路,招揽英才,君王能任贤使能,虚心纳谏,那么国家兴邦就有希望。如果有贤不用,必将导致国家衰亡。2.本文是怎么论证为什么要“兴贤”的?[我的理解]文章开门见山,提出“国以任贤使能而兴,弃贤专己而衰”,然后采用了正反对比的论证,反复从正面论证了兴贤则昌,又从反面说明了反之则亡的道理。在理论论证的基础上,作者采用举例论证,列举了历史上兴贤则国昌的事实,以古证今,说明了兴贤的重要性。3.文章第二段提出了哪些“兴贤”的方法?[我的理解]作者认为,“兴贤”可以采用这样的方法:广泛地征求众人的意见,不要有忌讳的事情,不亲近小人,不墨守成规,不挑别人的小毛病。也就是文章所说:“博询众庶,则才能者进矣;不有忌讳,则谠直之路开矣;不迩小人,则谗谀者自远矣;不拘文牵俗,则守职者辨治矣;不责人以细过,则能吏之志得以尽其效矣。”国以任贤使能而兴,弃贤专己而衰。国家因为任用贤能之士而兴旺,放弃贤能之士自负专断而衰败。此二者必然之势,古今之通义,流俗所共知耳。这两条必定的情势,是古今共通的道理,也是一般人都知道的。任贤使能:任用贤能之士。《周礼·地官·乡大夫之职》:“三年则大比,考其德行道艺,而兴贤者能者。”流俗:俗人,世俗之人。何治安之世有之而能兴,昏乱之世虽有为什么安定的时代有人才国家就能兴旺,昏乱的时代即使有之亦不兴,盖用之与不用之谓矣。人才国家也还不能兴旺呢,原因是任用贤能与不任用贤能啊。有贤而用,国之福也,有之而不用,犹无有也。有贤才而且能用,是国家的幸福,有人才但不能用,犹如没有人才啊!治安之世:安定的时代。虽:即使。盖:连词。大概因为,说明原因,并带有猜度的意味。犹:如同,好像。商之兴也有仲虺、伊尹,其衰也商朝兴旺的时候有仲虺、伊尹这样的贤相,商朝衰败的时候,亦有三仁。也有微子、箕子、比干这样的贤能之士。仲虺、伊尹:商汤王的贤相。仲虺,商汤王的左相。伊尹,商汤王的贤相,助商汤王灭夏,建立商朝。三仁:商纣王时的大臣微子、箕子、比干,因见商纣王残暴混乱,微子离去,箕子和比干都因谏商纣王而被辱杀,孔子称之为“三仁人”。周之兴也同心周朝兴旺的时候有十位同心同德者十人,其衰也亦有祭公谋父、内史过。的开国功臣,它衰败的时候也有祭公谋父、内史过这样的贤人。同心者十人:十位周朝开国功臣,这十人是周公旦、召公奭、太公望、毕公、荣公、太颠、闳夭、散宜生、南宫适和文母。祭公谋父、内史过:祭公谋父,周穆王的卿士。《左传》“昭公十二年”:“昔穆王欲肆其心,周行天下,将皆必有车辙马迹焉。祭公谋父作《祈招》之诗以止王心。”内史过,周大夫。两汉之兴也有萧、曹、寇、邓之徒,两汉兴旺时有萧何、曹参、寇恂、邓禹等人,其衰也亦有王嘉、傅喜、陈蕃、李固之众。它衰败时也有王嘉、傅喜、陈蕃、李固等人。萧、曹、寇、邓之徒:指西汉、东汉开国大臣。萧,西汉开国大臣萧何,功列第一,任丞相。曹,西汉开国大臣曹参,萧何去世后继任丞相。寇,东汉大臣寇恂,辅佐光武帝建立东汉政权。邓,东汉大臣邓禹,辅佐光武帝建立东汉政权,论功居诸将之首。王嘉、傅喜、陈蕃、李固之众:皆汉末名臣。王嘉,汉哀帝时任丞相,曾力谏哀帝,被迫害致死。傅喜,哀帝时任卫尉,因谏太后干政被罢免。陈蕃,汉灵帝时任太傅,谋诛宦官,事泄遇害。李固,汉顺帝时任大司农,反对外戚专权,被外戚所杀。魏、晋而下,至于李唐,魏晋以下,直到李唐王朝,不可遍举,然其间兴衰之世,亦皆同也。由此观之,不可一一列举,然而其间的盛衰的王朝,也都一样啊。从此看来,有贤而用之者,国之福也,有之而不用,有贤能的人并且任用他,这是国家的幸福。有人才却不能任用,犹无有也,可不慎欤?就和没有一样,能够不慎重对待吗?李唐:唐代。遍:全面。今犹古也,今之天下亦古之天下,今天和古代是一样的,今天的天下和古代的天下是一样的,今之士民犹古之士民。古虽扰攘之际,今天的士民也和古代的士民是一样的。古代即使是纷扰的乱世,犹有贤能若是之众,况今太宁,岂曰无之,还有这么多贤能之士,何况今天太平时节,怎能说没有人才呢,在君上用之而已。关键在于君主用不用他罢了。亦:也是。虽:即使。扰攘:纷扰。犹:连词,相当于“尚且”。是:指示代词,这样。君上:君主。博询众庶,则才能者进矣;广泛咨询众人,那么有才能的人就有进身之道;不有忌讳,则谠直之路开矣;不迩小人,君主没有忌讳,那么忠言直谏的言路就开通了;不亲近小人,则谗谀者自远矣;不拘文牵俗,则守职者辨治矣;那么谗佞小人就走远了;不墨守成规,那么尽忠职守的人能明辨是非,不责人以细过,则能吏之志得以尽其效矣。果断办事;不求全责备,那么官吏就能放开手脚,大展宏图了。博询众庶:广泛咨询众人(以谋求人才)。谠直之路:忠言直谏的言路。迩:亲近,偏信。拘文牵俗:指墨守成规。辨治:明辨是非,果断办事。细过:细节,小过错。效:尽力。苟行此道,则何虑不跨如果实行这些方法的话,何愁不能超越两汉、轶三代,然后践五帝、三皇之涂哉!两汉三代,而后达到三皇五帝的治世境界呢。苟:假如、如果,作连词。跨:越过,超过。轶:超过,超越。践:履行,实行,实践。涂:同“途”,指治世的境界。1.结构严谨,论据充分本文结构完整,浑然一体。开篇提出中心论点,为概括论说,然后从历史和现实两个角度论证。当引用史实作为论据时,先后举了商、周、两汉的兴衰作对比论证,并且用人人皆知的具体人物和事例,然后说到李唐,又用自己的话予以论证,论证了兴贤的重要性。第二段开头几句先承接上文,点明借古喻今之意,再推开论述,可谓论述得十分谨严又有力。2.句式整齐,语气有力本文或用对举,或用排比,语句整齐匀称又有气势,体现了一种和谐美。例如文中作者用了几个“不……则……”,这样的句子构成排比句式,建议君主广开言路,举贤任能,充分发挥贤能的作用。既深入地完成了对观点的阐释,又有着极强的语言气势。王安石是我国北宋时期著名的改革家,他为人刚正,议事敢于坚持己见,不随声附和;变法能认定目标,百折不回头,人称“拗相公”。他身居宰相高位,仍清廉自守。“苏门四学士”之一的黄庭坚,盛赞他“视富贵如浮云,不溺于财利声色”,是“世之伟人”;就是他的政敌司马光,也不得不承认“其人素有德行,平生行止无污点”。“人才”问题是王安石十分重视的问题。他在《上仁宗皇帝言事书》中,以大量的篇幅谈了人才问题,制定了一系列关于人才的教育培养、选拔和使用的原则和措施。在《上时政书》中,又对“变法”提出了“大明法度”和“众建贤才”的指导方针,并把它们提到封建统治能否巩固和维持的高度来加以认识。在本文中,作者也从国家繁荣、长治久安的角度提出了兴贤任能的重要性。[适用话题]访王安石朱正安他依然如我想象中的那样,气宇轩昂,从容不迫。朝服和官帽穿戴得整整齐齐,左手置于怀前,右臂舒开,额头微微上扬,大有一种运筹帷幄、踌躇满志的气度。只是,我好像看出他的眉宇间似乎透着一种忧郁,或者说是一种怨愤。我问他为什么,他默然不语。王安石的这座塑像就坐落于古之临川今之江西省抚州市内的王安石纪念馆的院里。院不大,却是楼、台、亭、阁、木榭、碑廊一应俱全。院内,绿树怀抱,繁花似锦,曲径通幽,是典型的江南宋式府第门楣。塑像就矗立在展馆之前。馆内展出了介绍王荆公生平的许多珍贵资料。
本文标题:2019-2020学年高中语文 第五单元 20 兴贤课件 粤教版选修《唐宋散文选读》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8269080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