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相关读物《中庸》节选第四单元修齐治平◎走近先贤述圣——子思1.生平简介子思(前483~前402),名伋,字子思,孔子嫡孙。春秋时期著名的思想家。传统观点认为《中庸》出自子思之手。2.地位影响子思受教于孔子的高足曾参,孔子的思想学说由曾参传子思,子思的门人再传孟子。后人把子思、孟子并称为“思孟学派”,因而子思上承曾参,下启孟子,在孔孟“道统”的传承中有重要地位。他上承孔子中庸之学,下开孟子心性之论,并由此对宋代理学产生了重要的影响。因此,北宋时,子思被追封为“沂水侯”;元朝又被追封为“述圣公”,后人由此而尊他为“述圣”。◎背景呈现《中庸》一般认为是孔子的孙子子思所著。北宋程颢、程颐极力尊崇《中庸》。南宋朱熹又作《中庸集注》,并把《中庸》和《大学》《论语》《孟子》并列称为“四书”。宋元以后,《中庸》成为学校官定的教科书和科举考试的必读书,对古代教育产生了极大的影响。◎国学链接[文学常识]人性修养的儒家经典——《中庸》《中庸》原是《礼记》中的一篇。现存的《中庸》,已经经过秦代儒者的修改,大致写定于秦统一全国后不久。它是中国古代讨论教育理论的重要论著。1.理论基础中庸之道的理论基础是天人合一。天人合一的含义是合一于至诚、至善,达到“致中和,天地位焉,万物育焉”“唯天下至诚,为能尽其性。能尽其性,则能尽人之性;能尽人之性,则能尽物之性;能尽物之性,则可以赞天地之化育;可以赞天地之化育,则可以与天地参矣”的境界。2.具体内容(1)五达道五达道主要是运用中庸之道调节五种人际关系。这五种基本人际关系是君臣、父子、夫妻、兄弟以及朋友的交往,这五种人际关系就是天下通行的人际关系。通过正确处理这五种人际关系,人就能够达到“太平和合”的理想境界。(2)三达德三达德,就是知、仁、勇。知、仁、勇是天下通行的品德,是用来调节君臣、父子、夫妻、兄弟和朋友之间的关系的。知、仁、勇靠诚实、善良的品德意识来培植,靠力行实践来加固。(3)九经九经就是中庸之道用来治理天下国家以达到“太平和合”的九项具体工作。这九项工作是:修养自身,尊重贤人,爱护亲族,敬重大臣,体恤众臣,爱护百姓,劝勉各种工匠,优待远方来的客人,安抚诸侯。3.主要思想中庸的中心思想是儒学中的中庸之道,它的主要内容并非现代人所普遍理解的中立、平庸,其主旨在于修身养性。中庸所追求的修养的最高境界是至诚或称至德。中庸之道的主题思想是教育人们自觉地进行自我修养、自我监督、自我教育、自我完善,把自己培养成为具有理想人格,达到至善、至仁、至诚、至道、至德、至圣,合内外之道的理想人物,共创“致中和,天地位焉,万物育焉”的“太平和合”境界。4.地位影响《中庸》弘扬孔子“忠恕之道”和《大学》“絜矩之道”,在制约自我欲望达成中和平衡方面,对社会的精神生态和人的心理和谐都有较高的价值。[文化常识]古代的知识分子——士“士”,上古掌刑狱之官。商、西周、春秋为贵族阶层,多为卿大夫的家臣。春秋末年以后,逐渐成为统治阶级中知识分子的统称。战国时的“士”,有著书立说的学士,有为知己者死的勇士,有懂阴阳历算的方士,有为人出谋划策的策士等。如:荆轲为燕太子丹刺秦王、冯谖客孟尝君、苏秦连横等。“士农工商”即古代所谓四民,指读书的、种田的、做工的、经商的。一、字音中庸.(yōnɡ)须臾.(yú)忌惮.(dàn)笃.行(dǔ)二、一词多义1.率率.性之谓道_______________率.以货窜名军伍中______________率.疲弊之卒,将数百之众______________六国互丧,率.赂秦耶______________动词,遵循副词,全都动词,率领副词,全都2.莫莫.见乎隐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人莫.不饮食也,鲜能知味也______________人莫.知其子之恶______________天下莫.柔弱于水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谏而不入,则莫.之继也_____________________至莫.夜月明______________图久远者,莫.如西归______________代词,没有什么东西副词,没有副词,没有代词,没有什么东西代词,没有人通“暮”,夜晚副词,不如3.微莫显乎微._____________________微.太子言,臣愿得谒之______________恨晨光之熹微._____________________夫祸患常积于忽微._____________________三尺微.命,一介书生______________今臣亡国贱俘,至微.至陋______________名词,细微之事如果没有形容词,不明亮名词,细小的事物形容词,低微形容词,低下4.体体.群臣也_____________________轻暖不足于体.与______________古今一体.,安在其不辱也_____________________即冈峦之体.势______________5.明明.辨之,笃行之______________虽愚必明.,虽柔必强______________非所以明.天下也______________大学之道,在明.明德______________动词,体恤,体谅名词,身体名词,格局,规矩名词,形体形容词,准确形容词,聪明动词,显示动词,彰明三、词类活用1.天地位.焉,万物育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君子而时.中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3.小人而无忌惮.也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4.道之不明.也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名词活用为动词,有其位置、安于其位名词作状语,时常、常常动词活用为名词,害怕的地方形容词活用为动词,弘扬5.力.行近乎仁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6.尊贤也,亲.亲也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7.子.庶民,则百姓劝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8.来.百工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9.柔.远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名词作状语,努力地名词活用为动词,热爱名词活用为动词,爱护动词的使动用法,使……来形容词活用为动词,安抚四、古今异义1.凡为天下国家有九经.古义:_______今义:经典;经过;经营等。2.择善而固执..之者也古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今义:古板执着,不懂变通。常规。坚持原则不妥协。五、文言句式1.诚者,天之道也;诚之者,人之道也。(判断句)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中也者,天下之大本也。(判断句)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诚是上天赋予人的道理,而努力达到“诚”则是人道。中,是人人都有的本性。3.是故君子戒慎乎其所不睹。(状语后置句)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4.恐惧乎其所不闻。(状语后置句)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所以品德高尚的人在没有人看见的地方也是谨慎小心的。在没有人听见的地方也是有所警戒的。六、名句默写1.好学近乎知,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博学之,审问之,慎思之,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力行近乎仁知耻近乎勇明辨之笃行之本文介绍了儒学中的中庸之道,主旨在于修身养性,其中包括学习的方式:博学之,审问之,慎思之,明辨之,笃行之。中庸第一段:提出“慎独”的观点,阐释“中”“和”第二~四段:阐释“中庸”第五段修身的途径好学力行知耻修身的意义治人治天下国家第六段:治理天下国家的“九经”第七段:为学的程序与精神一、阅读下面语段,完成1~2题。天命之谓性,率性之谓道,修道之谓教。道也者,不可须臾离也;可离,非道也。是故君子戒慎乎其所不睹,恐惧乎其所不闻。莫见乎隐,莫显乎微。故君子慎其独也,喜怒哀乐之未发,谓之中;发而皆中节,谓之和。中也者,天下之大本也;和也者,天下之达道也。致中和,天地位焉,万物育焉。1.作者认为,____________________,所以叫作“中”。__________________,这就叫作“和”。[明确]喜怒哀乐等情感没有表现出来喜怒哀乐等情感表现出来,都符合节度2.“性”“道”“教”之间有怎样的关系?[明确]“性”“道”“教”三者是密切联系的。但其中最重要的环节是“道”,因为“道”是“性”的具体表现,而“教”是用来“修道”的,“教”是为“道”服务的。二、阅读下面语段,完成3~4题。诚者,天之道也;诚之者,人之道也。诚者,不勉而中,不思而得,从容中道,圣人也。诚之者,择善而固执之者也。博学之,审问之,慎思之,明辨之,笃行之。有弗学,学之弗能,弗措也;有弗问,问之弗知,弗措也;有弗思,思之弗得,弗措也;有弗辨,辨之弗明,弗措也;有弗行,行之弗笃,弗措也。人一能之,己百之;人十能之,己千之。果能此道矣,虽愚必明,虽柔必强。3.这段文字提出的“五步”学习法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明确]博学之审问之慎思之明辨之笃行之4.这段文字告诉我们怎样的道理?[明确]人只要通过不断的努力来完善自己,就能使自己获得成功。1.“莫见乎隐,莫显乎微。故君子慎其独也”的含意是什么?儒家为什么强调“慎独”?[明确]这句话的意思是:一些与“道”相背离的细微的萌芽在隐蔽不为人所见的时候,人们自己已经知道了,而有道德有修养的人在这时候就非常谨慎,要阻遏这种萌芽的发展,以免使自己越来越偏离正道。“慎独”,是指人们在独自活动无人监督的情况下,也要求自己整个身心的活动处处合乎规范,凭着高度自觉,遵循正道。儒家认为只有“慎独”,才能达到“止于至善”的境界。2.什么是“中庸之道”?儒家的“中庸之道”有怎样的特点?[明确]“中庸之道”是儒家哲学思想的精髓。所谓“中”,即不偏不倚;“庸”,即平常。“中庸”就是要求不偏不倚地规范地遵守社会规则和自然法则,要与身边的人和自然建立一种和谐的关系。“中庸之道”的特点是:“尚中”是中庸的逻辑起点,“时中”是中庸的内在本质,“中正”是中庸的规范准则,“中和”是中庸的理想目标。天命之谓性,率性之谓道,修道上天赋予人的就是本性,遵循本性而行动就是道,把道之谓教。道也者,不可须臾离也;德修明,并在众人中推广就是教。道,是片刻不可以离开的;可离,非道也。是故君子如果可以离开,那就不是道了。因此品德高尚的人即使在大家戒慎乎其所不睹,恐惧乎看不到的地方也谨慎检点,不敢疏忽,在大家听不到的地方,其所不闻。莫见也恐慌惧怕,不敢怠惰。幽暗之中,细微之事,虽无踪迹显现,乎隐,莫显但动机已成,人虽不知,而自己却很清楚,天下的事没有比这个更乎微。故君子慎其独也。明显、更容易显露的了。因此君子独处的时候特别谨慎小心。喜怒哀乐之未发,谓之中;发喜怒哀乐等各种情感还没有向外表露的时候,叫作中;向外表露而皆中节,谓之和。中也者,天下之大本也;和也者,的时候都符合节度,叫作和。中,是天下人最重要的根本;和,天下之达道也。致中和,天地是天下人普遍遵行的行为准则。达到“中和”的境界,天地便位焉,万物育焉。各在其位了,万物便生长繁育了。仲尼曰:“君子中庸,小人仲尼说:“君子的所作所为符合中庸的道理,小人的所作所为反中庸。君子之中庸也,君子而时中;违背中庸的道理。君子对于中庸,能时时保持“中”的状态;小人之反中庸也,小人而无忌
本文标题:2019-2020学年高中语文 第四单元 修齐治平 相关读物《中庸》节选课件 新人教版选修《中国文化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8269191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