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第四单元文言文(2)17师说诗海拾贝春雪韩愈新年都未有芳华,二月初惊见草芽。白雪却嫌春色晚,故穿庭树作飞花。【赏析】“新年都未有芳华,二月初惊见草芽。”新年都还没有芬芳的鲜花,使得在漫漫寒冬中久盼春色的人们分外焦急。一个“都”字,流露出这种急切的心情。“二月初惊见草芽”,“惊”字写出了诗人在焦急的期待中终于见到“春色”萌芽时的惊喜神情。三、四两句表面上是说有雪而无花,实际感情却是:人倒还能等待来迟的春色,从二月的草芽中看到春天的身影,但白雪却等不及了,竟然纷纷扬扬,穿树飞花,自己装点出了一派春色。第三、四句运用了拟人的手法,“嫌”“穿”把春雪比作人,使雪花仿佛有了人的美好愿望与灵性,同时这穿树飞花的春雪似乎也给人春的气息,为诗歌增添了浓烈的浪漫主义色彩,渲染了热闹的喜悦气氛。语林撷英韩愈名言集锦1.业精于勤,荒于嬉;行成于思,毁于随。2.不塞不流,不止不行。3.大凡物不得其平则鸣。4.少年乐新知,衰暮思故友。5.蚍蜉撼大树,可笑不自量。6.金璧虽重宝,费用难贮储。学问藏之身,身在则有馀。7.师其意不师其辞。8.多才自劳苦,无用只因循。9.欲修其身者,先正其心;欲正其心者,先诚其意。10.亲之割之不断,疏者属之不坚。11.书山有路勤为径,学海无涯苦作舟。12.怠者不能修,而忌者畏人修。13.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作者卡片姓名韩愈生卒年768—824朝代唐代字号称谓字退之,世称韩昌黎、韩吏部,又称韩文公籍贯河南河阳(今河南孟州)相关资料文学家、哲学家、思想家、政治家。唐宋八大家之首,有“文起八代之衰”的美誉。政治上,反对藩镇割据;思想上,崇奉儒学;文学上,破骈为散,主张文以载道。与柳宗元同为唐代古文运动的倡导者,与柳宗元并称“韩柳”。作品都收在《昌黎先生集》里背景呈现唐代的时候,魏晋以来的门阀制度仍有沿袭。贵族子弟都入弘文馆、崇文馆和国子学。他们无论学业如何,都有官可做。韩愈写《师说》的社会背景,可以从柳宗元《答韦中立论师道书》中的一段话里看出。柳宗元说:“由魏晋氏以下,人益不事师。今之世不闻有师,有,辄哗笑之,以为狂人。独韩愈奋不顾流俗,犯笑侮,收召后学,作《师说》,因抗颜而为师。世果群怪聚骂,指目牵引,而增与为言辞。愈以是得狂名。居长安,炊不暇熟,又挈挈而东,如是者数矣。”由此可见,韩愈作《师说》,大张旗鼓地宣扬自己的观点,是针对唐代人们以相互学习为耻的不良社会风气,在当时是难能可贵的。知识链接“说”为古代一种文体,是论说文的一种,一般为陈述自己对某种事物的见解,偏重于议论,可先叙后议,也可夹叙夹议。“说”比“论”随便些。《马说》《爱莲说》《捕蛇者说》都属于这种文体。1.字音句读.(dòu)谀.(yú)郯.子(tán)苌.弘(chánɡ)师襄.(xiānɡ)老聃.(dān)李蟠.(pán)贻.(yí)或不.焉(fǒu)2.通假字(1)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____________________(2)授之书而习其句读.者____________“受”通“授”,传授“读”通“逗”3.一词多义(1)所以①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②圣人之所以..为圣___________________(2)遗①小学而大遗.,吾未见其明也__________②秦无亡矢遗.镞之费__________③飘飘乎如遗.世独立__________④公子闻之,往请,欲厚遗.之__________固定短语用来……的固定短语,……原因动词,遗漏动词,丢失动词,脱离动词,馈赠(3)常①圣人无常.师________________②十七为君妇,心中常.苦悲__________(4)道①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__________②师道.之不传也久矣__________③养生丧死无憾,王道.之始也__________④颁白者不负戴于道.路矣__________形容词,固定的副词,时常名词,道理名词,风尚名词,方法名词,道路(5)之①择师而教之._____________②巫医乐师百工之.人________________③古之.学者__________④师道之.不复可知矣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⑤句读之.不知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⑥六艺经传皆通习之.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代词,他们代词,这类、这些助词,的助词,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助词,宾语前置的标志代词,指代“六艺经传”(6)其①古之圣人,其.出人也远矣________________②余嘉其.能行古道_____________③其.皆出于此乎_________________④其.可怪也欤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代词,他们代词,他语气词,大概语气词,起加强反问语气作用4.词类活用(1)吾从而师.之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其下.圣人也亦远矣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3)而耻.学于师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4)吾师.道也______________________(5)是故圣.益圣,愚.益愚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6)小.学而大.遗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7)位卑则足羞.______________________名词的意动用法,以……为师方位名词用作动词,低于动词的意动用法,以……为耻名词用作动词,学习形容词作名词,聪明的人,愚蠢的人形容词作名词,小的方面,大的方面形容词作动词,感到耻辱5.古今异义(1)古之学者..必有师古义:_____________今义:在学术上有一定成就的人。(2)吾从而..师之古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今义:表顺承的连词。求学的人。两个词,“从”,跟随,“而”,表顺承。(3)今之众人..古义:__________今义:许多人。(4)小学..而大遗古义:________________今义:对儿童、少年实施初等教育的学校,给儿童、少年以全面的基础教育。(5)是故弟子不必..不如师古义:__________今义:表示事理上或情理上不必要。普通人。小的方面学习。不一定。6.特殊句式(1)__________①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②道之所存,师之所存也判断句(2)倒装句①_____________a.师不必贤于弟子b.不拘于时,学于余②_____________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3)__________①今其智乃反不能及(这些人)②其(才智)下圣人也亦远矣状语后置句宾语前置句省略句7.名句名篇(1)古之学者必有师。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道之所存,_____________。(3)是故弟子不必不如师,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如是而已。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师之所存也师不必贤于弟子闻道有先后术业有专攻1.教师的职责是什么?[我的理解]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2.文末说“余嘉其能行古道”,所谓的“古道”指的是古人从师之道,古人从师之道是什么?[我的理解]古人从师之道——古之学者必有师且无常师。3.文脉图示师说古之学者必有师(立)↓师道之不传古之圣人——今之众人其子——自身巫医乐师百工——士大夫(对比)(破)↓圣人无常师(立)↓赠李蟠道之所存师之所存1.对“道之所存,师之所存也”应做怎样的理解?[名师指津]从作者的写作意图入手,围绕老师“传道”的重要性进行分析,指出“师道”的中心作用即可。[我的理解]韩愈以儒家传统的继承者自居,他“收召后学”“抗颜而为师”,目的就是要恢复自孟子后已“失其传”的儒家传统思想。正因为如此,他把“传道”视为教师最重要也是最基本的任务。“受业”“解惑”,都与此有关:“业”即“道之文”,指以“六艺经传”为代表的儒家经典;而“解惑”也是为了“明道”。由此可见,“师道”是贯穿全文的主线,“道之所存,师之所存也”,是对上述内容的高度概括。2.为了批评“耻学于师”的人,作者从哪三个方面进行了对比论证?[名师指津]明确文中古今、自身、不同人之间对比的内容和结论即可。[我的理解]①“古之圣人”与“今之众人”的对比,得出“圣益圣,愚益愚,圣人之所以为圣,愚人之所以为愚,其皆出于此乎”的结论。②“爱其子”与“于其身也”的对比,得出“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或师焉,或不焉,小学而大遗,吾未见其明也”的结论。③“巫医乐师百工之人”与“士大夫之族”的对比,得出“师道之不复可知矣!巫医乐师百工之人,君子不齿,今其智乃反不能及,其可怪也欤”的结论。3.韩愈批评“耻学于师”的风气,涉及的人群似乎很广——开头是“今之众人”,接着是做父亲的人,最后又是“士大夫之族”,他的主要批判对象究竟是谁?请说明理由。[名师指津]依据作者批驳时的感情倾向和本文“师道”的中心作答。[我的理解]主要的批判对象是士大夫之族。理由有两点:第一,从行文的语气来看,文章对士大夫之族不仅表露了不满情绪,而且显示出一种鄙夷和蔑视的态度,说他们瞧不起劳动群众,却不如劳动群众聪明、懂得从师的道理。第二,“位卑则足羞,官盛则近谀”,正是这类人的不正常心态,也是门第观念很深的反映,而门第观念跟以“道”为师的正确主张恰恰是格格不入的。4.有人说第四段阐明了一种新型的师生关系。你对此是如何认识的?[名师指津]从否定“师道尊严”的角度阐释作者观点的积极意义和影响即可。[我的理解]这一段从孔子从师的言行说起,提出“弟子不必不如师,师不必贤于弟子,闻道有先后,术业有专攻”的全新观点,用相对发展的眼光看待师生关系,说明师生关系不是一成不变的,而是可以相互转化的,教学可以相长。这对“师道尊严”的传统提出了挑战,闪耀着辩证唯物主义的光辉。这种思想,对后世教育理论产生了极为深远的影响。5.在《师说》中,作者为什么称赞李蟠并“作《师说》以贻之”?[名师指津]分别指出这样做对抨击时弊、突出作者主张和交代作记意图所起的作用即可。[我的理解]①作者赞扬李蟠,既是对他不从流俗的肯定,也是对士大夫们“不从师”的有力批判;既针砭时弊,又通过赞扬李蟠倡导从师。②点明作者作《师说》的缘由,树立“不拘于时”“能行古道”的榜样。6.本文讲了许多从师的道理,哪些对我们今天仍有借鉴意义?哪些反映了作者的封建意识?[名师指津]从师学习的态度和方式是积极的,主张学习的内容和对劳动人民的某些轻视是消极的,要举例简析。[我的理解]作者提出了老师的职责,概括全面;作者强调学而知之,必须从师学习,能者为师,不耻下问,尊重老师,奖励后学的思想在今天仍有借鉴意义。但作者所说的“道”,是维护封建统治的儒家之道,所说的“业”,是“六艺经传”,与我们所讲的“道”和“业”的内涵是根本不同的。他把“士大夫之族”在从师问题上的认识不如“巫医乐师百工之人”看成反常,暴露了轻视劳动人民的封建统治阶级的偏见。关于《师说》的中心论点,有人认为是“古之学者必有师”,有人认为是“无贵无贱、无长无少,道之所存,师之所存也”。你认为本文的观点是什么呢?请谈谈你的看法。[名师指津]对于《师说》中心论点的界定,不必拘泥原有的说法,可从不同的角度来分析上述观点。其实,仔细比对后不难发现,这两种说法并不矛盾。[我的理解](观点一)“古之学者必有师”说。作者要以“古之学者”为榜样来宣扬师道,所以文章开篇就把它提了出来,把“古之学者”之所以有成就、有专长归结为从师的结果。这一论点不仅起到了点题的作用,而且笼罩了全文,概括了要论证的内容、范围。(观点二)“无贵无贱、无长无少,道之所存,师之所存也”说。士大夫心中的“师”是
本文标题:2019-2020学年高中语文 第四单元 文言文(2)17 师说课件 粤教版必修4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8269251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