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18晏子治东阿东阿王①(唐)李商隐国事分明属灌均,西陵魂断夜来人。君王不得为天子,半为当时赋洛神。【注】①东阿王:指曹植。【诗意解读】曹植虽被封为东阿王,但权力分明掌握在曹丕派出监视他的灌均手中。夜吊西陵,他不由得黯然神伤。东阿王不能成为天子,一半的原因是当时写下的《洛神赋》。【名句识记】君王不得为天子,半为当时赋洛神。【考点演示】分析本诗寄寓的思想感情和运用了哪些典故。答案:(1)本诗前两句借曹植的不幸遭遇,以及其不幸乃因其父曹操一手造成的事情,自叹身世,表达了怀才不遇之情。后两句则假借曹植和洛神的故事,抒发自己因婚姻问题困于党争,不见容于令狐氏,因而被排挤打压的抑郁。(2)所用典故。用曹植为灌均谗言所伤之典以表达自己的处境;借曹植和洛神的故事,抒发自己的抑郁。刘向(约前77—前6年),原名更生,字子政,沛(今江苏沛县)人。是西汉经学家、目录学家、文学家。汉成帝时改名为“向”,所撰的《别录》,为我国最早的目录学著作。今存《新序》《说苑》《列女传》《战国策》等书。《说苑》是刘向散文的代表作,共二十卷,是刘向分类纂辑先秦至汉初史事和传说,杂以议论,以阐明儒家的政治思想和伦理观点为主旨。其中以记述诸子言行为主,不少篇章中有关于治国安民、家国兴亡的哲理格言。主要体现了儒家的哲学思想、政治理想以及伦理观念。作者介绍晏子,名婴,卒于公元前500年,是与孔子同时代的齐国贤臣,春秋时的政治家、思想家。字仲,谥平,故世称“晏平仲”。经历了灵公、庄公、景公三君,参政50余年。以力行节俭而闻名于世,美名闻于列国。背景解读字音①东阿.(ē)②大诛.于子(zhū)③赋敛.(liǎn)④少内.(nà)⑤曾.赋敛(zēnɡ)⑥数.之(shǔ)⑦陂.池(bēi)⑧便.事左右(pián)⑨参与.(yù)⑩再拜便辟.(bì)字形①赂贿赂络络绎烙炮烙②骸骸骨骇惊骇赅言简意赅③陂陂池坡山坡披披着④避躲避僻偏僻辟开辟通假字①并曾.赋敛(曾,通“增”,增加)②仓库少内.(内,通“纳”,缴纳,纳税)③再拜便辟.(辟,通“避”,退避)古今异义①属托不行..,货赂不至古义(不执行)今义(不可以)②于是明年..上计古义(第二年)今义(今年的下一年)③便事左右..古义(身边的近臣)今义(方位名词)一词多义①治晏子治.东阿治理,管理君有疾在腠理,不治.将恐深医治不效则治.臣之罪惩处②数一曲红绡不知数.数目,数量胜负之数.,存亡之理天命,命运数.罟不入洿池cù,密不可胜数.shǔ,计算景公召而数.之责备数.犯边境shuò,屡次③谢景公乃下席而谢.之曰道歉谢.家来贵门辞别阿母谢.媒人拒绝多谢.后世人,戒之慎勿忘告诉形谢.则神灭衰亡,凋落④强子强.复治东阿qiǎnɡ,竭力,尽力强.弓劲弩有力的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强大,强盛强.国请服,弱国入朝强壮,健壮⑤与寡人无复与.焉yù,参与,干预微斯人,吾谁与.归yǔ,介词,和、跟彼与.彼年相若也yǔ,连词,和无乃尔是过与.yú,语气词,表反诘⑥便便.事左右pián,逢迎讨好,玩弄手法再拜便.辟就便.言多令才pián,能说会道便.宜行事方便,便利词类活用①臣请死.之(为动用法,为……而死)②以利.贫民(使动用法,使……获利)③反以罪.臣(名词作动词,怪罪)虚词①之景公许之.代词,他臣请死之.代词,此甚善矣,子之.治东阿也助词,取消句子独立性陂池之.鱼助词,的②而景公召而.数之曰表示承接关系,就、接着吾以子为可,而.使子治东阿表示因果关系,因而今子治而.乱表示转折关系,然而子退而.自察也表示承接关系,可不译臣请改道易行,而.治东阿表示承接关系,然后景公迎而.贺之曰表承接关系,可不译当此之时,民无饥者,而.君反以罪臣表示转折关系,然而1.晏子原来治理东阿时“民无饥者”,齐景公却要治他的罪;后来“饥者过半”,景公“反迎而贺”。这是为什么?提示:晏子原来治理东阿时采取的是“仁政”,严禁不正之风,“属托不行,货赂不至,陂池之鱼,以利贫民”,触动了豪强统治者的利益,齐景公又偏信邪奸之人的话,故要治晏子的罪;后来,晏子实行“苛政”,虽“饥者过半”,却维护了豪强统治者的利益,权贵高兴,国君身边的人也得到贿赂,齐景公听到的都是称赞晏子的话,以为晏子真的把东阿治理好了,故而“反迎而贺”。2.“东阿者,子之东阿也”是个什么句式?这个句子所要表达的真正含意是什么?提示:这是一个判断句,用“……者……也”表判断。这个句子所表达的真正含义是:齐景公终于明白了自己受蒙蔽的情况,而彻底醒悟过来,认识到晏子先前治东阿的成绩,表达了对晏子政绩的充分肯定。结构图示文章用极为简短的篇幅,前后对比的方法,精练的语言,通过晏子两次治理东阿的故事,告诫齐景公也启发后人:评价人(考核官员是否尽职尽责)要客观公正,不能偏听偏信、不做实际调查研究就轻下结论。主旨归纳1.景公对晏子的评价为什么会出现偏差?【对应考点】分析概括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态度。【提示】本题要求的是分析概括“景公对晏子的评价出现偏差”的原因,而不是单纯概括事件的具体内容。【答案】因为齐景公只听信近臣对晏子的评价,导致他在评价晏子时出现了失误。2.本文通过晏子的行为故事说明一个什么道理?【对应考点】评价文章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提示】解答本题要从文本的整体上去把握,不能仅凭只言片语就乱下结论。【答案】本文晏子以自身的行为,告诫齐景公判断一个人是否忠诚、贤能,不能凭个人好恶,道听途说,而应客观公正、准确评价,才能慧眼识才、知人善任。3.你认为晏子的这种进谏方式好不好?为什么?【对应考点】评价文章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提示】本题要在了解作品思想内容的基础上,做出自己的判断。【答案】不好。因为,晏子的此次劝谏是以东阿百姓的幸福、国家的安危、甚至是践踏国家的法律为代价的,实在是难以恭维。事实上他是很能言善辩的,为何不用己之所长去劝谏景公呢?(如果说“好”,则要注意体现晏子勤政爱民、敢于斗争的政治智慧)借古讽今是指借评论古代的人和事来影射、讽刺现实。它是作者借助历史人物或事件的评述来抒情达意的手法,不是批评时政、劝喻当道,就是抒发自己的感慨不平,表达自己的志向抱负。《晏子治东阿》全文不足300字,故事浅显却强烈地讽刺了欺上媚下的古代官场生存和发展的策略,对当朝统治者有一定的警示作用。技法镜鉴借古讽今【即时小练】请以“西游记”为话题,写一段文字。要求运用借古讽今的手法。【答案】话说八戒西天取经回来,被封为净坛使者,但没有实权。八戒下定决心要换换位置。半年后,八戒被任命为无稽州州长。无稽州乃是天界名州,富庶之乡。八戒一到任,地方山神、土地神等都来为八戒接风洗尘,天天山珍海味。乡绅、富豪想请八戒“坐坐”,十天半月也排不上号。“忙啊,”八戒叹道,“西天路上盼望有碗热饭吃就阿弥陀佛了,没想到,今天吃喝也成了负担。”为了应付各种宴会,除了人事、财务,州里的其他事物全摊给了第一副州长锦毛狮子。这天,八戒饮酒过量,呕吐不止,住进了医院。州长住院,非同小可,前来看望的人络绎不绝。一场“病”下来,八戒净赚了40万……西天路上,都把八戒叫“呆子”,那可真是看走了眼。这八戒,别看一天到晚花天酒地,脑子清醒得很。甚至总结出了“要想富,动干部,只研究,不宣布”这样精辟的官场“秘诀”。三年下来,腰肥了三圈,别墅盖了五处。【考点解说】分析概括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态度,这也是对阅读材料内容理解方面的分析综合,它要求考生能够分析概括文章在叙述某一事件或说明某一道理时作者的看法,而不是所述事件或所说道理本身的具体内容。作者写文章,在材料的选择、叙述的角度、句子语气上及直接抒情议论中,都可能表现出作者的观点态度。作者的观点态度有时表现得直露而显明,有时却表现得含蓄而曲折,观点、态度含蓄时这类试题的难度也往往会相应增大。对接高考文言文阅读之分析概括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态度【解题指导】“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态度”的表现形式:有的表现直露而明显,有的隐晦而含蓄;有的分散,有的集中;有的隐含在作者笔下的人物描写、事件叙述中,有的隐含在作者对情理的分析中。(1)要通过对人物的描写,人物的主次关系,对事件的叙述,详略的安排,看作者的思想感情是爱还是憎,写作的意图是赞扬还是讽刺,文章的主旨是要读者吸取什么教训还是获得什么启示。对议论文也要通过对论点、论据和论证的分析,联系作者的身世和所处的时代,弄清作者的观点态度。(2)要紧扣原文主旨,千万不能主观臆断,扭曲文意或随意拔高、任意贬低作者的思想;不苛求,不把自己的意志强加给古人;还要运用辩证观点,分析作者思想的精华和局限性。(3)题文对照,逐项检查。可将选项中的内容,逐条与原文相关部分进行对照,看选项的表述是否与原文一致,同时须注意不要遗漏细节。(4)利用选项,排除干扰。(5)认真检查,全面验证。【真题典例】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后面的题目。送丁琰序(宋)曾巩守令之于民近且重,易知矣。予尝论今之守令,有千里者相接而无一贤守,有百里者相环而无一贤令。至天子大臣尝患其然,则任奉法之吏,严刺察之科,以绳治之。或黜或罢者,相继于外。于是下诏书,择廷臣,使各举所知以任守令。每举者有姓名,得而视之,推考其材行能堪其举者,卒亦未见焉。举者既然矣,则以余之所见闻,阴计其人之孰可举者,卒亦未见焉。犹恐予之愚且贱,闻与见焉者少,不足以知天下之材也,则求夫贤而有名位,闻与见之博者,而从之问其人之孰可举者,卒亦未见焉。岂天下之人固可诬,而天固不生才于今哉?使天子大臣患天下之弊,则数更法以御之。法日以愈密,而弊日以愈多。岂今之去古也远,治天下卒无术哉?盖古人之有庠有序,有师友之游,有有司之论,而赏罚之始于乡,属于天下,为教之详至此也。士也有圣人之道,则皆得行其教;有可教之质,则皆可为材且良,故古之贤也多。贤之多,则自公卿大夫,至于牛羊仓廪贱官之选,咸宜焉,独千里、百里之长哉?其为道岂不约且明,其为致天下之材,岂不多哉?其岂有劳于求而不得人,密于法而不胜其弊,若今之患哉?今也,庠序、师友、赏罚之法非古也,士也有圣人之道,欲推而教于乡于天下,则无路焉。人愚也,则愚矣!可教而贤者,卒谁教之哉?故今之贤也少。贤之少,则自公卿大夫,至于牛羊仓廪贱官之选,常不足其人焉,独守令哉?是以其求之无不至,其法日以愈密,而不足以为治者,其原皆此之出也已。噫!奚重而不更也?姑苏人丁君琰佐南城,南城之政平。予知其令,令曰:“丁君之佐我。”又知其邑人,邑人无不乐道之者。今为令于淮阴,上之人知其材而举用之也。于令也,得人矣。使丁君一推是心以往,信于此,有不信于彼哉?求余文者多矣,拒而莫之与也。独丁君之行也,不求余文,而余乐道其所尝论者以送之,以示重丁君,且勉之,且勉天下之凡为吏者也。(本文有删节)下列对原文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这篇赠序的重点不是写丁琰的才干,而是针砭吏治不修、地方官员才德低下的社会现实,进而建议推行古代庠序、师友、赏罚之法,以培养足够的人才。B.本文首段感慨贤人之少,一唱三叹;再通过古今对比,叹问之间,忧虑国事之情溢于言表;文末由勉励丁琰推及天下为吏者,更使文章深意无尽。C.作者认为有圣人之道的士人匮乏并且缺少激励机制,学校又严重不足,是造成“今之贤也少”的重要原因,这种见解可谓一针见血,深中肯綮。D.作者通过南城县令、邑人的评价来称赞丁琰的政绩,为他能得到有司举荐并被任命为淮阴令而发出“得人”的感叹,体现了爱才若渴之心。【答案】C(选项概括文章介绍的“今之贤也少”的原因。它对应的信息区间是文章第3
本文标题:2019-2020学年高中语文 第四单元 文言文(2) 18 晏子治东阿课件 粤教版必修4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8269262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