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第四单元万物静观皆自得第四单元万物静观皆自得11游褒禅山记第四单元万物静观皆自得◎诗海拾贝北陂杏花王安石一陂春水绕花身,花影妖娆各占春。纵被春风吹作雪,绝胜南陌碾成尘。【赏析】这是一首托物言志的绝句,借咏杏花,寄寓了作者的高尚情操和孤芳自赏之意。前两句点题,“绕”字轻柔婉转,既写水又写花,是环境上的定格;“妖娆”二字写花影,是在姿态上的定格;三、四句议论,进一步指出临水杏花的好处,说它们即使凋谢坠落,也绝对胜过被车轮马蹄碾得粉身碎骨、化作尘土的结局,由于是落在洁净的水中,不被污秽,因此是品行上的定格。这首诗写临水杏花,有直写,有侧写,有描绘,有议论,作者自己爱好高洁的品格也就贯注在诗中了。◎语林撷英王安石名言名句1.不畏浮云遮望眼,自缘身在最高层。2.浓绿万枝红一点,动人春色不须多。3.爆竹声中一岁除,春风送暖入屠苏。4.可怜新月为谁好,无数晚山相对愁。5.相逢亦何有,但有镜中丝。6.春风又绿江南岸,明月何时照我还?7.岁老根弥壮,阳骄叶更阴。8.隔岸桃花红未半,枝头已有蜂儿乱。9.不以先进略后生,不以上官卑下吏。10.能使人知己、爱己者,未有不能知人、爱人者也。11.天变不足畏,祖宗不足法,人言不足恤。12.自古驱民在信诚,一言为重百金轻。13.人生失意无南北。14.贫者因书而富,富者因书而贵。◎作者卡片姓名王安石生卒年1021-1086字号称谓字介甫,号半山,也称“王荆公”“王文公”籍贯抚州临川(今属江西)相关材料北宋政治家、思想家、文学家。封舒国公,又改封荆国公,卒谥“文”。诗文多为揭露时弊,反映社会矛盾之作,体现了他的政治主张和抱负。散文雄健峭拔,在唐宋八大家中独树一帜,诗歌遒劲清新,词虽不多而风格高峻。他的作品今存《王文公文集》《临川先生文集》等◎背景呈现本文是王安石34岁时(1054年)从舒州通判任上辞职,在回家的路上游览了褒禅山,三个月后以追忆的形式写下的。四年后(1058年)他给宋仁宗上万言书,主张政治改革。12年后(1070年)拜相。他不顾保守派反对,积极推行新法。提出“天变不足畏,祖宗不足法,人言不足恤”的观点,这与本文的观点也有相似的地方。◎知识链接游记散文是描写旅行见闻的一种散文形式。游记有带议论色彩的,如范仲淹的《岳阳楼记》、王安石的《游褒禅山记》;有带科学色彩的,如郦道元的《三峡》;有带抒情色彩的,如柳宗元的《小石潭记》、欧阳修的《醉翁亭记》、袁宏道的《满井游记》。一、字音褒禅.山(chán)庐冢.(zhǒnɡ)窈.然(yǎo)咎.(jiù)舍.于其址(shè)仆.道(pū)萧君圭.(ɡuī)王回深父.(fǔ)二、一词多义(1)道①有碑仆道.②于是废先王之道.,焚百家之言③何可胜道.也哉(2)文①独其为文.犹可识,曰“花山”②不以木为之者,文.理有疏密③属予作文.以记之④文.过饰非路,道路主张说,讲文字纹理文章掩饰(3)以①以.故其后名之曰“褒禅”②险以.远,则至者少③由山以.上五六里④火尚足以.明也(4)其①以其.乃华山之阳名之也②而余亦悔其.随之而不得极夫游之乐也③盖其.又深,则其至又加少矣④其.孰能讥之乎因为连词,相当于“而”,译为“并且”相当于“而”,连词用来代词,它代词,自己代词,那副词,岂,难道三、词类活用①唐浮图慧褒始舍.于其址②以故其后名.之曰“褒禅”③则其好游者不能穷.也④火尚足以明.也⑤而世之奇伟、瑰怪、非常之观,常在于险远..名词作动词,筑屋名词作动词,命名形容词作动词,走到尽头形容词作动词,照明形容词作名词,艰险遥远的地方⑥后世之谬.其传.而莫能名者⑦则其至.又加少矣⑧至于幽暗昏惑....而无物以相之使动用法,弄错,使……错;动词作名词,流传的文字动词作名词,到达的人形容词作名词,幽深昏暗、叫人迷乱的地方四、古今异义①比好游者尚不能十一..古义:今义:数词。②于是..余有叹焉古义:今义:连词,表示后一事紧接着前一事,后一事往往是由前一事引起的。十分之一。对这种情况,是两个单音词。③而世之奇伟、瑰怪、非常..之观古义:今义:表程度的副词,很,十分。④至于..幽暗昏惑而无物以相之古义:今义:表示达到某种程度或另提起一事。⑤此所以..学者不可以不深思而慎取之也古义:今义:表因果关系的连词。不平常。到。……的缘故。五、特殊句式①所谓华山洞者,以其乃华山之阳名之也②有志与力,而又不随以怠③此余之所得也④有碑仆道⑤今所谓慧空禅院者,褒之庐冢也⑥此所以学者不可以不深思而慎取之也⑦古人之观于天地、山川、草木、虫鱼、鸟兽,往往有得⑧唐浮图慧褒始舍于其址判断句省略句判断句省略句判断句判断句状语后置句状语后置句1.本文是一篇游记,但又与一般游记不同,说说本文在行文上有何特点。[我的理解]本文不注重山川风物的描写,而重在因事说理,以说理为目的,记游是为说理服务的。文章前面记游山,后面谈道理,记叙和议论结合得紧密自然,并且前后呼应,结构严谨,行文缜密。2.本文主要论述的是什么道理?[我的理解]本文主要论述的是做任何事都要有“志”的道理,同时也谈及到“学者不可以不深思而慎取之也”的道理。3.文脉图示1.第一段作者在文中为什么要特别提到仆碑及仆碑上的文字?[我的理解]写仆碑是为后面议论埋下伏笔。作者认真考证仆碑上的文字,探究事理的本源,充分体现了他“求思之深”的探索精神,也是后面议论中提出“深思而慎取”的依据。2.作者是从几个方面比较前洞和后洞的?这样比较的目的是什么?[我的理解]项目景观位置距离游人环境特点目的观点前洞夷以近游者众平淡无奇为游历后洞做铺垫世之奇伟、瑰怪、非常之观,常在于险远,而人之所罕至焉,故非有志者不能至也后洞险以远至者少其见愈奇为后文的议论张本3.作者出洞时,为什么强调“力尚足以入,火尚足以明也”?[我的理解]作者听信别人懈怠之话,“遂与之俱出”,“盖余所至,比好游者尚不能十一,然视其左右,来而记之者已少”。本来就有后悔之意,再加上有力气,火把还可以照明,却失去了观赏洞中更深处“奇伟、瑰怪、非常之观”的机会,那后悔的程度就更强烈了。为后文关于“志”“力”“物”尤其是“志”在通往成功道路中作用的论述作了事实准备。4.第三段文字从内容上看是议论,这段议论是怎样引出的?[我的理解]在前文记叙的基础上,用一个“叹”字与前文“悔”字相呼应,以古人“往往有得”的事例,联系到游洞的事,很自然地引出议论。5.作者认为要达到“非常之观”,必须具备“志”“力”“物”三个条件,那么作者认为“志”“力”“物”这三者之间是什么样的关系?[我的理解]对于三者之间的关系,作者认为首先要有志,虽然有矢志不渝的决心,但力量不足也不行,尽管志向坚定,力量充足,然而到了幽暗昏惑之境地,如果没有外物相助,也不能至。既强调了“力”与“物”这两个客观条件的作用,反映了作者朴素的唯物主义观点,又强调了“志”这个主观因素的关键作用,强调只要尽己之志,虽然不能达到目的,亦可“无悔”“无讥”,体现了作者朴素的辩证观点。6.文章最后一段补叙同游者的籍贯、姓名和作记时间,以及作者的籍贯、署名,这样写有什么好处?[我的理解]这样写有两个好处。一是与前文记游中的“余与四人拥火以入”“有怠而欲出者,曰‘不出,火且尽’”的内容相呼应;二是增加了文章的真实性和理论上的说服力。本文由“不得极夫游之乐”生发出“尽吾志”的观点,又由“仆碑”生发出“深思慎取”的观点,这两个观点彼此有联系吗?[我的理解]作者游褒禅山,本来是一次平常的游历活动,但却从中悟出了人生哲理——从前洞后洞游人的多少悟出“夫夷以近,则游者众;险以远,则至者少”,从“入之愈深,其进愈难,而其见愈奇”悟出“而世之奇伟、瑰怪、非常之观,常在于险远”;由此再引申一步,就得出了“非有志者不能至”的结论。然后将这次游山而未能“极夫游之乐”的教训升华到理论上来,具体分析了“至”的几个条件,最后得出“尽吾志”的观点——这正是“求思之深而无不在”的结果。由此可见,“尽吾志”的观点跟“深思慎取”的观点是有联系的:“尽吾志”的观点是在“深思慎取”的基础上产生的;有了这个观点,又能反过来促使人们“深思慎取”,二者是相辅相成的。作者强调的是“尽吾志”的观点,将它置于主要位置,只是在文末略提“深思慎取”的观点,这种布局方式是恰当的,既突出了全文的主旨,又不忽略它的次要方面。褒禅山亦谓之华山,唐浮图慧褒始舍于其址,褒禅山也称为华山,唐代和尚慧褒当初在这里筑室居住,而卒葬之,以故其后名之曰“褒禅”。死后又葬在这里,因为这个缘故,后人就称此山为“褒禅山”。浮图:梵(Fàn)语(古代印度语)的音译词,也写作“浮屠”或“佛图”,有佛教、佛教徒、佛塔等意义,这里指僧人。慧褒:唐代的一位高僧。舍:筑屋居住。卒葬之:死后葬在这里。禅(chán):梵语“禅那”的省称,静修的意思,后来泛指与佛教有关的人和物,如禅师、禅子、坐禅、禅房、禅杖等。今所谓慧空禅院者,褒之庐冢也。现在人们所说的慧空禅院,就是慧褒和尚的房舍和坟墓。禅院:佛寺。庐冢(zhǒnɡ):房舍和坟墓。也作“庐墓”。古时为了表示孝顺父母或尊敬师长,在他们死后服丧期间,为守护坟墓而盖的屋舍,叫做“庐冢”。这里指慧褒的弟子在慧褒的墓旁盖的屋舍。距其院东五里,距离禅院东边五里,所谓华山洞者,以其乃华山之阳名之也。是人们所说的华山洞,因为它在华山的南面所以这样命名。华山洞:南宋王象先《舆地纪胜》第四十八卷写作“华阳洞”。乃:是,这里有“在”的意思。阳:指山的南面或水的北面。距洞百余步,有碑仆道,其文漫灭,距离山洞一百多步,有一座石碑倒在道上,碑文磨灭,模糊不清,独其为文犹可识,曰“花山”。今言“华”只是从碑文残留的字迹中还可辨认出“花山”二字。现在读“华”字,如“华实”之“华”者,盖音谬也。读音与“华实”的“华”相同,大概是把音读错了的缘故。其文漫灭:碑文(因受磨损、侵蚀而变得)模糊不清。文,指碑文。下文“独其为文”的“文”指碑上残存的字。盖:承接上文,解释原因,有“大概”的意思。谬:错误。其下平旷,有泉侧出,从那向下的那个山洞平坦而空阔,有一股山泉从旁边涌出,而记游者甚众,所谓前洞也。在游览处题字留念的人很多,(就是)所说的“前洞”。侧出:从旁边涌出。记游:在游览处题字留念。由山以上五六里,有穴窈经由山路向上五六里,有个洞穴,一派幽暗然,入之甚寒,问其深,则其深远的样子,走进洞去(感到)寒气逼人,问它的深度,就是那些好游者不能穷也,谓之后洞。喜欢游山的人也未能达到尽头,这是人们所说的“后洞”。窈(yǎo)然:幽深的样子。穷:尽,达到尽头。余与四人拥火以入,入我与四个人拿着火把进去,进之愈深,其进愈难,而其见愈奇。去越深,前进越困难,而所见到的景象也越奇特。拥火:拿着火把。拥,持,拿。有怠而欲出者,曰:“不出,火且尽。”有个懈怠而想退出的人,说:“再不出去,火把就要熄灭了。”遂与之俱出。于是都跟他退出来。怠:懒惰,松懈。盖余所至,大概我们走进去的深度,比好游者尚不能十一,然视其左右,比起那些喜欢游山的人来,还不到十分之一,然而看看左右(的石壁),来而记之者已少。盖其又深,来此而题记的人已经很少了。大概洞内更深的地方,则其至又加少矣。来到的游人就更少了。盖:发语词,也有“大概”的意思。不能十一:不到十分之一。不能,不及,不到。其至又加少:来到的游人更加少。加少,更少。加,更。方是时,余之力正当这个时候,我的体力尚足以入,火尚足以明也。还足够前进,火把还能够继续照明。方是时:正当这个时候。方,当,正在。是时,指决定从洞中退出的时候。明:照明,这里用作动词。既其出,则或咎其欲出我们出洞以后,就有人责怪那想要出来者,而余亦悔其随之而不得极夫游之乐也。的人,我也后悔自己跟他出来而不能获得尽情享受游玩的乐趣。既其出:已经出洞之后。其,助词,无实在意义。咎(jiù):责怪。“悔其随之”的“其”:这里指自己。极:尽。于是余有叹焉。对这件事我有所感慨。
本文标题:2019-2020学年高中语文 第四单元 万物静观皆自得 11 游褒禅山记课件 语文版必修3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8269286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