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第18课项羽之死乌江杨侯胤长江浪涌楚王台,向晚波光一鉴开。帆逐落霞还上下,人从夕照共徘徊。拔山人去空千古,断项碑残初绿苔。顾客维舟怀往事,临江酾酒不胜哀。【赏析】诗人在夕阳下来到乌江边,面对滚滚远逝的乌江水,不禁心潮起伏,浮想联翩:遥想当年叱咤风云的西楚霸王金戈铁马,豪气冲天,何等英雄,最终却自刎乌江。如今“浪花淘尽英雄”“是非成败转头空”,只有那长满绿苔的断碑残壁尚能依稀唤起人们对那段英雄往事的记忆。诗人借助“楚王台”“断项碑”以及流逝的江水、远去的船帆,还有落霞、夕照这些意象,抒写自己心中挥之不去的感慨与悲伤。作者介绍生平司马迁,字子长,夏阳(今陕西韩城)人。他生于史官世家,其父司马谈为太史令。源远流长的家学对司马迁后来的治学道路有深刻的影响。其父死后,司马迁继任父职为太史令,使他有机会读遍皇家藏书处收藏的文史经籍、诸子百家及各种档案史料。太初元年(前104),与唐都、落下闳等共订《太初历》。此后,司马迁开始撰写《史记》。后因替投降匈奴的李陵辩护,获罪下狱,受宫刑。出狱后任中书令,继续发愤著书,经过九年艰苦努力,终于完成了《史记》的撰写。作品《史记》。评价鲁迅评价《史记》为“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有人把《史记》誉为“悲剧英雄画廊”。公元前202年,项羽和刘邦原来约定以鸿沟(在今河南荣县境贾鲁河)作为界限,互不侵犯。后来刘邦听从张良和陈平的规劝,觉得应该趁项羽衰弱的时候消灭他,就又和韩信、彭越、刘贾会合兵力追击正在向东开往彭城(即今江苏徐州)的项羽部队。布置了几层兵力,终于把项羽紧紧围在垓下(在今安徽灵璧县东南)。最终项羽英雄末路,带了仅剩兵卒至乌江,最终自刎于江边。背景解读《史记》《史记》是我国第一部纪传体通史,全书130篇,包括本纪12篇,世家30篇,列传70篇,书8篇,表10篇。本纪记帝王,世家述诸侯,列传叙人臣,书记礼、乐、音律、历法、天文、封禅、水利、财用,表以年表形式,按年月先后的顺序,记载各种典章制度的演变。刘向等人都认为此书“善序事理,辨而不华,质而不俚”。知识链接1.通假字(1)骑皆伏.曰()(2)乌江亭长船待()2.古今异义(1)乃分其骑以为..四队古:今:(2)期山东..为三处古:今:通“服”。心服的意思通“舣”,使船靠岸把……分为认为山的东面山东省(3)地方..千里古:今:(4)吾知公长者..古:今:土地纵横某一区域年高有德的人年纪和辈分高的人3.一词多义(1)乃①项王乃.大惊曰()②当立者乃.公子扶苏()③家祭无忘告乃.翁()④乃.有二十八骑()(2)如①如.大王言()②固不如.也()③沛公起如.厕()副词,于是动词,是代词,你的副词,仅仅动词,像动词,比得上动词,到(3)亡①天之亡.我()②此亡.秦之续耳()③亡.去不义()④唇亡.齿寒()(4)且①且.籍与江东子弟八千人渡江而西()②臣死且.不避()③北山愚公者,年且.九十()④吾今且.报府()动词,灭亡形容词,灭亡了的动词,逃亡动词,丢失连词,况且连词,尚且副词,将要副词,暂且(5)泣①项王泣.数行下()②左右皆泣.()名词,眼泪动词,哭泣4.词类活用(1)项王军壁.垓下()(2)田父绐曰“左.”()(3)项王则夜.起()(4)直夜溃围南.出()(5)项王乃复引兵而东.()(6)纵江东父兄怜而王.我()(7)令诸君知天亡.我()名词作动词,设营驻守名词作动词,向左走名词作状语,在夜里名词作状语,向南名词作动词,东行名词作动词,让……当王动词的使动用法,使……灭亡5.文言句式(1)项王则夜起,饮帐中(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骑能属者百余人耳(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3)汉骑追者数千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4)吾知公长者(________________________)(5)此项王也(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省略句,省略“帐中”前的介词“于”定语后置句,应为“能属骑者百余人耳”定语后置句,应为“追汉骑者数千人”判断句,从语意上判断判断句,“……也”表判断(6)然今卒困于此(___________________)(7)籍独不愧于心乎(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8)身七十余战,所当者破(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被动句,“于”表被动状语后置句,应为“籍独不于心愧乎”被动句,“破”有“被击破”之意1.本文的主要情节是什么?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答案】直夜溃围——绐陷大泽——决意快战。2.本文主要写了哪几个场面?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答案】垓下之围、东城快战、乌江自刎三个场面。3.本文有哪三次行动?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答案】第一次:项羽——大呼、驰下、斩将,汉军——皆披靡;第二次:项羽——瞋目叱之,赤泉侯——人马俱惊,辟易数里;第三次:项羽——驰,斩汉一都尉,杀数十百人,亡两骑。三次行动,从不同的角度表现了项羽如猛虎一般的气势和战斗力,英武形象栩栩如生。1.结构图示2.主旨归纳本文通过写项羽在与刘邦决战失利的最后阶段的言行,表现了项羽的英勇顽强的斗志、拔山盖世的意气和个人英雄主义的性格,透露了他无面目见江东父老的羞愧自耻心理,对他在幸存与尊严之间选择后者的举动,表现出深深的赞叹和惋惜之情。1.请阅读全文,分析项羽的形象。对应考点:分析概括人物形象。提示:结合三个场面和项羽的言行作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答案】①在垓下之战中,项羽慷慨悲歌表现了他多情善感的性格特征。项羽是一个勇猛豪爽的大丈夫,在预料到失败命运的时刻,唱出了柔肠百转的《垓下歌》,为项羽这个形象增添了一股柔情。“慷慨悲歌”一段充分表现出项羽多情善感的性格侧面。②在东城快战中可以看到,项羽是一个勇猛无敌的人,同时也是一个自负的人。在身陷绝境的情况下,项羽每战都能给敌军以有效的打击,丝毫没有兵败的萎靡和绝望,这表现了他的骁勇善战。他充满自信地问属下战果何如,这一问表现了他的自负。③项羽在乌江边拒渡、赠马、赐头,表现了他知耻重义、视死如归的性格。项羽说:“且籍与江东子弟八千人渡江而西……籍独不愧于心乎?”这番话发自肺腑,表现了项羽知耻重义的性格,赐马给亭长又表现了他心地仁善。项羽进行了最后短兵相接的搏杀之后身受重伤,此时看到背楚投汉的故人吕马童,于是赠头给他,自刎而死,这个情节再次表现了项羽的视死如归。2.本文开头用“虞兮之歌”作为项羽之死这一幕的序曲有何作用?对应考点:开头句段的作用。提示:结合开头句段的作用和文章内容作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答案】奠定全文悲凉的基调,从而让悲怆的气氛笼罩全篇,把读者引进苍茫辽远、四顾寂寥的境界。3.项王垓下被围直至乌江自刎,全军覆没,他帐中悲歌的情景司马迁是怎么知道的?我们应如何看待司马迁这种写历史的笔法?对应考点:分析文章的表达技巧。提示:联系司马迁的写作手法作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答案】文学是允许想象的。同样的例子在《左传》《战国策》等也有。例如说,秦王在密室里向范雎下跪,请求治国方略。既是密室,作者如何得知。所以在书写历史时,作者会为了突出人物而采用一些特殊的手法,常用的就是想象。《史记》本来就是兼顾历史性和文学性的,因为司马迁早年做调研时曾四处探访,把民间传说也写了进去。4.人物的塑造不仅在于对历史材料的取舍,也在于巧妙的构思。请对选文进行分析。对应考点:分析概括文本结构。提示:联系文本的情节作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答案】本篇文章巧于构思,善于将复杂的事件安排得井然有序,丝毫没有杂乱之感。作者在激烈的军事冲突中,突然插入情意缠绵的悲歌别姬一段,使情节发展急徐有致,节奏疏密相间成趣。对突围、快战诸场面,描摹得异常精彩。各战事皆高潮迭起,各情节之间连接紧密,过渡自然,整篇结构浑成,气势磅礴。同时再辅以对人物富有性格特征的言语、行动的生动描写,不同性格人物互相映衬等艺术手法,使所塑造的人物活灵活现,几乎达到呼之欲出的程度。文言断句的考查是考生文言文理解、文言句式特征、相关文化常识等方面的综合考查。该考点因具有考查知识的丰富性、考查能力的多样性、考查方式的灵活性和训练的可操作性等特点受到命题者的青睐。考点透视文言断句从考查内容来看,分为两种:一是文言选文中画线句子的断句,主要与文言实词、虚词、翻译、文意理解等一起考查。二是直接给文言语段画线断句。考查趋势1.弄通文意断句。通读全文,弄清选文属于什么文体,写了什么内容,想表达什么意思。要注意文言文单音词占多数的特点,抓住几个关键的词翻译出来,以理解文段大意。2.利用对话标志断句。文言文对话,常以“曰”“云”“言”为标志。文言文中两人对话,一般在第一次问答时写出人名,之后就只用“曰”而省略主语。遇到对话时,应根据上下文判断出问者、答者,以此明辨句读。方法归纳3.借助文言虚词断句。文言文中的虚词是重要的断句标志。如句首发语词“夫、盖、至若、若夫、初、唯、斯、今、凡、且、窃、请、敬”等常用于一句话的开头,其前面一般要断开。句尾词“也、矣、焉、耳”等常用于陈述句末尾,“与(欤)、邪(耶)”等常用于疑问句末尾,“哉、夫”等常用于感叹句末尾,其后面一般要断开。表疑问的“何、胡、安、曷、奚、盍、焉、孰、孰与、何如、奈何”等词与“如之何、若之何”等固定结构,一般可构成疑问句,只要上下文意贯通,就可断句。复句中的关联词“虽、虽然、纵、纵使、向使、假使、苟、故、是故、则、然则、或、况、而况、且、若夫、至于、至若、已而、于是、岂、岂非”等,其前面一般要断开。其他的如“以、于、为、则、而、往往”用于句中,其前后一般不断句;“而”表转折而且后面为一个比较长的完整的句子时,“而”前面要断开。4.辨句式,助句读。文言文中的固定结构及句式等都可以作为断句的切入点。5.借助名词(代词)断句。完整的句子一般都有主、谓、宾,而主语和宾语一般由名词或代词充当。名词或代词一般为文章陈述、描写、说明或议论的对象,在它们的前后往往要进行断句。因此,找出文中反复出现的名词或代词,就基本上可以断句了。常见代词有“吾、余、予、尔、汝、公、卿、君、若、彼、此、其、之”等。6.借助对比、对偶、排比等修辞断句。文言文中常有对比句、对偶句、排比句,抓住这个特点断句,常能收到断开一处,接着断开几处的效果。典型例题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后面的题。唐恪,字钦叟,杭州钱塘人。以荫登第,调郴尉。县民有被害而尸不获,吏执其邻人,抑使自诬,令以为信。恪争之,令曰:“否将为君累。”恪曰:“吾为尉而盗不能捕,更俾亡辜死乎?”躬出访求,夕,若有告者,旦而得尸,遂获盗。知榆次,县豪子雄于乡,不输公赋,前后莫敢诘。恪以理善晓之,悟而自悔,折节为长者。大观中,召为屯田员外郎,持节招纳夷人。夷始恫疑,衷甲以逆,恪尽去兵卫从数十卒,单行。夷望见欢呼,投兵听命。徙沧州。河决,水犯城下,恪乘城救理。都水孟昌龄移檄索船与兵,恪报水势方恶,船当以备缓急;沧为极边,兵非有旨不敢遣。昌龄怒,劾之,恪不为动,益治水。水去,城得全,诏书嘉奖。乃上疏请暂免诸县租,等第振贷,以宽被水之民,民大悦。靖康初,金兵入汴,李邦彦荐之,拜同知枢密院事,至则为中书侍郎。八月,进拜少宰兼中书侍郎,帝注礼之甚渥。然恪为相无济时大略金骑再来邀割三镇恪集廷臣议以为当与者十九恪从之。使者既行,于是
本文标题:2019-2020学年高中语文 第四单元 创造形象 诗文有别 第18课 项羽之死课件 新人教版选修《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8269519 .html